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天祥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1——14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爱的延续朱道能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妻子也像片枯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丈夫急急忙忙叫来了村医。村医翻了翻眼皮,号了号脉搏,连药箱都没有打开,只是摇了摇头,低低地说了一句:“这次真的不行了,快准备后事吧!”这样的话,丈夫两年前就听过,说这话的是城里的医生:“这病已经是晚期了,如果做手术,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但要花费几万元,不做就赶快准备后事吧!”妻子一把拽住丈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走出医院,两人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日暮时分,他们在村口的河边洗了脸,然后,微笑着向三个张望的孩子走去。第二天,妻子说:“从今天起,我教你学习做饭……”丈夫愣怔了下,点点头。妻子说:“穷日子要富着过,粗茶淡饭也要做出滋味来。想法让伢们多吃几口饭,他们正长身子骨哩……”于是,妻子就靠坐在椅子上,事无巨细地教起丈夫来。“每顿饭挖一瓢米,太多了,吃剩饭。太少了,不够吃。”“切菜时,手指贴着刀口一点点退。退得快了,菜就粗了,吃了不上口。”“炒菜时,要把油烧红了再下锅。旺火勤翻,起锅放盐。”……丈夫嗯嗯地应着,轻巧的刀铲,拿在他手中,却像是在使唤一头不听话的牯牛,尽管憋得满头大汗,还是把饭煮得夹生了,把菜炒得焦糊了……妻子就嗔怪道:“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啥时候才能学会呢?”丈夫嘿嘿一笑:“不着急,你慢慢教,我慢慢学,总有学会的一天!”妻子叹口气:“我等不及啊……”白天教丈夫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妻子又教他缝补衣服。妻子说:“老话说,大手大脚混日子,缝缝补补过日子。日子再穷,也不能让伢们穿着露肉的衣服出门……”丈夫连连点头。“记住了,燕儿是女伢,爱美,能不用补丁的,尽量不要用。”“大强,小良是男伢,衣服破得快,补丁用得多。别忘了,补丁的布,一定要挑颜色相近的。别像贴块膏药似的,让别人笑话他们。”……丈夫一边听着,一边用拿惯锄头犁耙的大手,笨手笨脚地捏起一枚小针,眯着眼,从穿针引线学起。当丈夫吭哧半天把才补好的一块补丁拿给妻子看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丈夫挠挠头皮,把补丁拆开,说:“一回生,二回熟。你慢慢教,我慢慢……”,“学”字没出口,丈夫却“咝”的一声,缩了一下手。妻子一把拉过丈夫流血的手指,放在口里吸吮着,眼泪便滴在丈夫的手背上。丈夫却在笑:“你瞧我,是不是比咱家的猪还笨啊?”妻子“扑哧”一笑后,丈夫又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才明白,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就这样,妻子教,丈夫学,不知不觉中,两年的光景就过去了。这中间,妻子曾经倒下了几次,但每次都在村医“恐怕不行了”的预言后,又顽强地活了过来,重新出现在厨房里,油灯下……看着气若游丝的妻子,丈夫知道,这次妻子是真的挺不过来了。于是,泪水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村人闻讯赶过来,看着妻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直直瞪着的眼睛,一位老人叹气道:“唉,这伢放心不下,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啊!”丈夫便俯下身,贴着妻子的耳朵,说:“你放心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妻子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一动不动。突然,丈夫站起身,径直去了厨房。随后,便传来了叮当声响。一会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丈夫端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菜,放在妻子鼻子下:“你闻闻,我刚做的菜,香吗?要不,让孩子们尝一尝……”于是,三个孩子含着泪水,品尝着父亲的手艺,齐声道:“嗯,好吃。跟娘做的一样好吃,娘,真的!”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丈夫又站起身,打开衣柜,拿出一件破衣服。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下,娴熟地穿针引线,左缝右补。须臾间,一个针脚细密的补丁就呈现在妻子的眼前:“你看看,我补得怎么样?”妻子吃力地转动着眼珠,看看衣服,又看看丈夫,两行热泪,从眼角滑落到脸颊——这一刻,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
11.文中多次提到医生给妻子下达病危通知,作者这样设置有何用意?(6分)
12.小说中的“丈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8分)
13.结合文本,请你谈谈本文以“爱的延续”为题有何好处?(6分)
1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文章开头对环境作了描写,如秋霜凋零了树叶,其意图是交代自然环境凄冷、毫无生机的特点,也预示着妻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B.在得知做手术需要花费几万元,做了手术也仅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但表明妻子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更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C.文中对妻子教丈夫学做饭和缝补的情节作了细致的描绘,这样写是为了凸显女主人公的勤劳、无私、照顾孩子与丈夫的细致体贴入微,也凸显出男主人公的良苦用心。D.文中的丈夫一共笑了两次,两次笑表达的意思有不同,前一次是丈夫做不好饭时的自怨自艾,后一次是丈夫不会做针线活时的自我解嘲。E.临终前,妻子得知了丈夫是故意装笨的,这才明白丈夫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用心良苦,至此,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也得以升华。参考答案:11.①交待妻子的病情,即将不久于人世。②医生预言的存活时间与下文妻子又活了两年形成了对比,突出主题。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1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12.①坚强乐观:面对妻子病危的噩耗,痛苦过后,依然微笑着向孩子走去。②责任心强:为了孩子,硬是学会了料理家务,如做饭和缝补衣服。③耐心细致、关爱妻子:照顾病重的妻子并帮助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④有智慧:用装笨的办法来延续妻子的生命,临终时,妻子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1点2分,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每点中只有概括而没有结合文本说明不给分)13.①“爱的延续”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即在丈夫的精心照顾下,病重的妻子又活了两年。②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为了能让孩子吃饱穿好,妻子支撑着病体教丈夫做饭和缝补,而丈夫为了让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选择装笨。③化抽象为形象,言简意丰,耐人回味,引起读者产生如何对待爱的思考。14.BD试题分析:B“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说法不对。从下文丈夫装笨来延续妻子的生命来看,丈夫并没有绝望。D与原文不符。前一次的笑表现的是丈夫为自己“表演”取得效果而满意,进而引出“你慢慢教,我慢慢学”的话;后一次的笑是在逗妻子开心,进而引出“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的话:两次笑,都是为了鼓励妻子努力延续生命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先秦文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再到后来的夏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摘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考古学,我们既可以观察历史遗留的细微痕迹,也可以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B.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可能比五千年更久远,虽然已有的文献资料不足以支撑,但从大工程遗存中可以找到文献佐证。C.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的环壕拱卫中心聚落、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的水利工程系统等放射出文明时代的夺目光辉。D.古代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往往与大工程遗存相连在一起,它们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而不是普通民间的行为结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那些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的大工程遗存体现了当时社会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B.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就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此时纯粹的自然神已经被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C.先秦文献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早期中国联盟之间战争的故事,体现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制度。D.距今5000年后,黄河、长江流域进入酒礼时代,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联盟集团,邦国社会已经成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A.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经成熟。B.杨官寨遗址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良渚遗址的良渚文化体现出中国古礼体系具有多个类型。C.通过考古学研究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这些遗址表明文明进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D.夏代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邦国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天下皆为“王土”“王臣”的王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参考答案:1.B
2.C
3.A1.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仔细阅读选项,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间,然后将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找出答案。B项“但从大工程遗存中可以找到文献佐证”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中间部分,原文为“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由此可知,“大工程遗存”中并没有找到可以佐证的文献。2.试题分析:C项“先秦文献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之间战争的故事”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开头部分,原文说的是“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文中并没有提到这些故事是先秦文献记载的,只提到了“先秦文献”中有“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考点是论述文的必考考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A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结尾部分,B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中间部分,D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间部分,对过与原文对比,可知这三个选项正确。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共18分)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裘山山①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②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③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④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⑤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⑦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⑧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⑨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⑩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1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篇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西藏的思念和热爱之情。B.“最美的风景”,既指这里的人们是土地上风景的组成部分,也赞美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C.文中“神秘”“神性”“喇嘛寺庙”“经幡”等词语,都暗示了宗教对作者灵魂的净化作用。D.作者引用黑塞的话,强调心灵的故乡隐藏在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它使人们感到惊奇而幸福。E.“都市对我的中伤”,指纷纷攘攘的都市生活会让人产生许多欲望和怨艾,污染人的心灵。18.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4分)答:
19.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
20.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分)
答:
参考答案:17.(4分)C
D18.①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②他们有坚定的信仰③他们有执著的追求④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4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照抄原句,分数减半。)19.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4分,每点1分)20.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
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
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6分,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3题。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
撄:纠缠
B.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
数:多次
C.同极以为不然
然:这样
D.每苦口力戒之
每:经常
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12.把第Ⅰ卷中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译:
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译:
13.从以上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与可和苏轼不同的处世态度,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文与可:
苏
轼:
参考答案:11C12⑴当时的政论已经很不统一,士大夫们的倾向也各不相同,文同在馆舍中,从未表达出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意见。
⑵(苏轼)退朝回来与宾客们谈论,也经常把时政当作话题来谈论讽刺,文同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13文与可:明哲保身,远离时事纷扰,不与之纠缠。
苏
轼: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政见ks5u略5.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参考答案:(1)D(2)B(3)B(4)①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②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1)此句译为: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贼”是“大惊”的主语,在“贼”前停顿,排除AB,“闻贼已出塞”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选D.(2)B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B项,“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错误,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是因为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这句话在第一段,承接“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说明他是因为生活困苦,而不是“简朴生活”.(4)①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译文: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②以,率领;哭,为…哭泣;“哭之如父”状语后置;去,离开.译为: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王岩叟,字彦霖,大明(济南)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言:“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后迁侍御史。两省正言久阙,岩叟上疏曰:“国朝仿近古之制,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今复虚而不除,臣所未谕。岂以为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于今日也。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拜中书舍人。滕甫帅太原,为走马承受所撼,徙颍昌。岩叟封还词头,言:“进退帅臣,理宜重慎。今以小臣一言易之,使后人畏惮不自保,此风浸长,非委任安边之福。”乃止。元佑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入谢,太皇大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朝,别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弊蒙,不觉养成胎祸尔”.两宫深然之。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选自(宋史·王岩叟传》)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方:比(较)
B.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
屏:屏障
C.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
虞:预料
D.知卿才望,不次超用。
次:按次序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岩叟直谏而被纳的一组是
①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
②进退帅臣,理宜重慎。
③形势之地,岂可轻弃?
④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
⑤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
⑥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下诏书让近臣推荐御史,推荐的人中意于王岩叟,但还没有和王岩叟相识,于是有人认为王岩叟可以去拜会一下,但王岩叟拒绝了。B.王岩叟升任侍御史。两省谏官的职位已经空缺很久了,王岩叟上奏章诘问皇帝,希望尽快补齐空缺,只要多引进贤能之人,奸邪小人自然就不会存在了。C.西夏人极力想占有质孤、胜如这两个地方。守卫边境的将领和苏辙都有意把它们交给西夏人,但王岩叟认为如此西夏可能会得寸进尺,于是给地的主张就停止了。D.宰相刘挚被御史郑雍弹劾,王岩叟因为刘挚推荐自己担任监察御史而多次上奏章救护。刘挚罢相后,王岩叟因被御史诬陷为刘挚的同党而被罢官。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2)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弊蒙,不觉养成胎祸尔。参考答案:8.B(斥退)9.C(①是作者评述,④是苏辙进言,⑤无“被纳”依据)10.D(“因为刘挚推荐自己担任监察御史而多次上奏章救护”强加因果)11.(1)一个地方的老百姓疲惫不堪了,如果一定要等待视察的人回来再改变措施,恐怕有等不及享受朝廷恩惠就死了的,希望陛下立即改变措施。(关键词:“病”“为”“被”“亟”“罢”)
(2)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的人应和的比较多;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觉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罢了。(关键词:“谓”“然”“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参考答案: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③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材料1: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10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比2010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增幅为4.4%;数字化阅读率为32.8%,比2010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材料2:2008年到2011年,全国有上万家实体书店倒闭。2011年,中国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店的关门为实体书店的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2009年我国数字化阅读器销售40余万台,2011销量达350万台,增幅为775%。(1)从两则材料中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2分)
。(2)对得出的结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2分)
。参考答案:(1)数字化阅读比率高,增幅大;实体书店受到冲击。(2分)(2)观点一:数字化阅读方式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降低了阅读成本,有利于全民阅读的形成。观点二:图书阅读是一种文化传承,有利于涵咏品味,阅读质量高,有利于文化氛围的营造。(2分)(言之成理即可)略9.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
,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考答案: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窗子也很重要。窗子必不可少)④景色都不(尽)相同。⑤丰富的审美感受。10.简答题。(二选一,5分)(1)《三国演义》六十六回中关云长说:“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后人有诗赞关公曰:“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这件“尤胜相如在渑池”的事情是什么?关云长在这件事中如何显示“英雄气”?请简要叙述。(2)黛玉……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红楼梦》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请问:这个“狠心短命的”是谁?黛玉在什么情况下看见他?结果又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参考答案:(1)指“单刀赴会”(1分)。鲁肃在陆口临江亭宴请关羽;索要荆州,如其不从,便欲杀之(1分)。关羽明知是计,却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1分)。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要求(1分)。最后佯推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至江边才放手道别。鲁肃被吓得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亦不敢妄动(1分)。(2)是宝玉。(1分)黛玉因昨晚在怡红院被拒,这日又是饯花之期,就又把些残花落瓣去花冢中掩埋,(1分)感花伤己,口吟《葬花辞》。(1分)恰好宝玉来寻他,听见他辞中句子,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1分)黛玉一见是他抽身便走,宝玉在回去的路上遇见黛玉,向黛玉表明心迹,两人消除了昨晚黛玉被拒的误会。(1分)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文化中流传有很多视角不一样的观点,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如“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唯大英雄真本色”与“识时务者为俊杰”等。请针对生活现象,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不争与争当代社会,不争与争早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人认为不争是软弱的表现,而竞争才是21世纪主流;也有人认为争来争去的行为则太过于激烈,我们应该更加从容、不争,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不争与争,那到底该怎样去调节呢?在我看来,不争时,则不争;该争时,必得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是调控人生航向的关键。当不争,则不争。不争,是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自信与从容,是一种看破而不说破的大彻大悟。古有晋文公退避三舍,博得千古美名;又有蔺相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密协议专利申请用
- 2024年度道路运输服务合同标的运输范围与时间安排
- 2024版特许经营协议(餐饮行业)
- 2024年度工程项目建设的合同变更与终止合同3篇
- 2024年度道路桥梁照明工程合同
- 电商行业2024年度售后客服劳动合同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油气管道运输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电梯检测与评估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租赁期满后资产购买合同标的2篇
- 钢管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小学信息科技《数据与编码-探索生活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 2024年云网安全应知应会考试题库
- 双碳综合能源平台方案建设
- 铁道概论(第八版)佟立本主编
- DL-T 5190.1-202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附条文说明)
- 码头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全心衰pbl教学
- 人教版英语选择性必修第四册UNIT 4 Sharing中英文对照
- 一整套首席质量官培训教材
- 收益法评估加油站
-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之患病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