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李庆与同事打牌琴瑟失调后就报警谎称有人冲进他家抢劫,因严重干扰了警方的正常办公秩序,被行政拘留并罚款。B.他对设备故障的每个细节都判断得准确,对故障处理过程的分析与推断也都精准无误,已然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地。C.面对马丁和哈登交易后的首次对阵,马丁认为必须尽可能让对方在比赛的投篮中屡试不爽,进而阻止对方的成功。D.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雪雾天气,国道205线淄博收费站杞人忧天,制定多项应对雪雾天气的措施来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B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句中是说他对故障处理的熟悉程度,使用正确。A项,“琴瑟失调”,比喻夫妇不和。句中说的是“李庆与同事”,用错对象。C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运用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D项,“杞人忧天”,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含贬义。用在句子中感情色彩不当,句中说“随时可能出现的雪雾天气”,可见并非是“不必要忧虑的事”。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屡试不爽”,句中误用为“多次试验都不成功”,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如“琴瑟失调”,本指夫妻,句中说的是“同事”,故不当。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编织”与“相见”刘荒田[美国]①二月,加拿大的滨海名城温哥华的景色,害得当地的朋友不好意思。三月来就好了,樱花全开,树上是花的海,树下是人的海!——画家指着湖畔一排排光秃秃的树,绘声绘色地告诉我。教我拿什么招待你们?无花果、李树、樱桃、葡萄,连芽也没有,记得我发给你的照片吗?九月,满院子是沉甸甸的果实——业余园艺师恨自己当不了武则天,人家在严冬降旨,百花即时乖乖地联手盛开。②早晨,我在旅馆吃过早餐,坐对落地窗外的阴雨。心由景生,落寞是免不了的。坐腻了,出门去,把晴雨两用夹克的领子拉高。绕到旅馆后面,那里有一个小而美的湖。不愧是枫叶的国度,小路两旁白里带青的树干下,堆着形状规则的枫叶,一律呈乌黑色。如果秋枫是遍野熊熊的炭火,那么,落叶就是灰烬。我绕湖散步,一肚皮遗憾。从阳光加州来,那边一年四季不缺轮着开的花,教人目不暇接的色彩接力赛,没一天停过。此刻呢,满目是光秃,枯萎,暗哑。③好在,湖畔散布的长椅有看头,都是居民捐赠的,各有献出的理由,写在铜制的铭牌上。总括起来,都是为了纪念亲人或朋友。其中一张,摆在枫树下,三尺开外是潋滟的湖水。我俯身细读铭文,它的大意是:我挚爱的母亲玛格丽特·泰勒夫人,生前喜欢坐在这里,编织金色,欣赏风景,乐而忘返。如今,她与自然长相厮伴。顿时,轻微的颤栗通过我全身。④“编织金色”,带着魔法的意象啊!且给早晨寂寥的湖畔布置秋光,枫叶醉红,泰勒太太在这里安坐。她最喜爱的活计是编织,便携小凳子下的小篮子,盛着编制针,几捆彩色毛线。她意态悠然,微笑凝在嘴角。阳光如丝绦,从叶间漏入,泰勒太太的银发散成此刻的细雨。从毛线的经纬间出入的编织针,把风声,把水影,把花蕊前蜂鸟的灵巧,把湖上白鹅的淡定,把飞絮飘扬的悠然,还有路过者友好的招呼,小狗戏耍毛线团的憨态,一股脑儿地织入。而这一切,都被金色的阳光晕染过,被她纳入金色晚年的版图。一年年下来,泰勒太太在树下织就几件毛线衣、几顶帽子、几条围巾,为了老伴、儿女、孙儿女、亲友,或是为了社区的慈善基金义卖大会。湖波早已把她的影子折叠起来,把她的笑语录进波纹。她圆满的人生,化为一张长椅。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来,抚摸湿漉漉的椅背,心头升起无限的暖意,眼前的毛毛雨,被幻象里的阳光锻打成黄金细丝,光影浮动,碰撞,搅拌,泰勒太太手上的编制针,有如指挥棒,金色的旋律盘旋,飞升。⑤就在这一刻,我又发现,长椅旁边的柏树,树干上钉着一个铭牌,上面有这样一句:“我们必再度相见,在树下。”原来,这棵树是丈夫为亡妻而栽下的。我又被震撼一次。是啊,尘归尘,土归土。他们必然在泥土里重新合而为一。⑥从“编织金色”到“泥土里的再度相见”,完美的晚年,必然的归宿。湖畔不起眼的一隅给我如此丰美的启示,在怎么也快乐不起来的天气里。⑦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身体马上轻盈起来。周遭无一不凋零的林木,忽然变得无比迷人,看,赤裸裸的枝,光秃秃的茎,钉在铅灰色的天幕上,这里一排,那里一堆,貌似孤苦无告,其实在囤积生命的伟力。谁说它们难看?这不就是郎静山先生不朽的摄影作品?不能比它们更简练了,也不能比它们更繁复了!⑧我对温哥华说:只要“编织”与“相见”这两个铭牌在,哪一天来,都是绝佳时间!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业余园艺师恨自己当不了武则天”,表达了画家朋友对二月的温哥华缺乏美景的无奈和遗憾。B.第④段“湖波早已把她的影子折叠起来,把她的笑语录进波纹”,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C.第③、④段中儿子为母亲刻的铭文,让作者感受到儿子对母亲的挚爱、泰勒夫人对生命的挚爱,作者心中升起暖意。D.第⑦段所描写的无比迷人的林木、囤积生命的枝与茎,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用欢乐之景烘托欢愉之情。5.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4.D
5.①描写温哥华二月阴沉凋零的景象,点明作者落寞遗憾的心情。②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记叙我在加州看到人文故事和抒发深刻的感受做铺垫。③与下文形成对比。此处暗淡的景象与下文动人的故事形成对比,此时作者黯淡的心情与下文的感动震撼形成对比。
6.含义:①“编织”指泰勒太太在湖边树下编织衣物,“相见”指丈夫与亡妻的约定和誓言。②这两个铭牌是温哥华人文美景的典型代表,是温哥华人生命伟力的呈现。表达效果:①形象别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言简意丰,耐人寻味。【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选项D,“用欢乐之景烘托欢愉之情”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是凋零灰暗的景象。故答案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的能力。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上的概括、段落结构上的作用、手法和主题上的作用等角度加以作答。本题题干问的是: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首先考生要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段是介绍温哥华的景物及景物给作者的感受。从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玛格丽特?泰勒夫人故事的描写。从手法的作用上是本段中的凋落的景物和低沉的心境和下文美好的故事进行对比。【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本题中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编织”与“相见”的含义,“编织”指泰勒太太在湖边树下编织衣物,“相见”指丈夫与亡妻的约定和誓言。作用是题目给读者以巨大的吸引力,并增加的文章的可读性。【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孙琴安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①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摘编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有改动)1.下列各项中,对唐诗七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B.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C.《黄鹤楼》与《独不见》相比,作者认为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D.无论是《登高》还是《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被推为七律压卷,基本上是因为它们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和范围之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B.姚鼐以为《独不见》被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C.按照通行的七律压卷推选标准,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D.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的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象博大的盛唐诗风孕育出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七律作品,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多有作品被选为第一。B.沈德潜认为为,七律发展到刘长卿已经工巧特异至极,但是与前人七律相比,其浑厚兀奡的气势已经不存在了,但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是个例外。C.“家散万金酬土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一扫中晚唐诗歌精工典丽、浓郁感伤的幽艳细腻之风,豪气凌云,通体浑成。D.金圣叹盛赞刘长卿的《献淮宁军品节度使李相公》如“象王回身”,气象壮阔,雄伟浑成,“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参考答案:1.D
2.C
3.A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原文“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不见这不是作者的观点,张冠李戴。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他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错误,原文“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原文“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十二年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乃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B.属以后事
属:通“嘱”,嘱咐 C.亮每患粮不继
患:担心,忧虑 D.亮自表后主曰
表:表明,表白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其所言
其孰能讥之乎 B.亮以新遭大丧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凡三往,乃见。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因山为坟
因击沛公于坐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诸葛亮具有“军事谋略”的一组是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
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③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④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⑤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⑥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只有崔州平、徐庶元直认为他有管、乐的才能。 B.蜀国与吴国结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郡发生叛乱,蜀国刚遭受大痛,不能出兵。 C.诸葛亮勤俭律己,言行一致,以平常衣物入殓,死后没有任何财产留给子弟。 D.最后一句评议指出诸葛亮自身存在的弱点,也是“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来自文段,(3)句来自必修三课文,10分)。(1)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3分)(2)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3分)(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参考答案:9.D
(表,上表。)10.B
(连词,表因果。A,代词,他/疑问副词,加强反问语气。C,副词,才/竟然。D,介词,依照/趁机。11.B(②④⑤是处理政事能力)12.C诸葛亮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可以以此生活。13.(1)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自己。(“安堵”、“私”、大意各1分)(2)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治生、尺寸,大意各1分)(3)认真地兴办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再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谨”“申”各1分,句式“以孝悌之义”“于道路”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没有谁赞同(承认),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能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最后全国的百姓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诫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萧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略5.文言文阅读。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王使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8.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
潜:秘密地B.皆保险拒战
险:危险C.听其复业
听:听凭D.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刻:苛刻9.下列各项句式与“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相同的一项是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月出于东山之上。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
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李洪之是显祖的亲舅舅。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但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1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参考答案:8.B
9.B
10.A
11.A
12.(1)李洪之率领几十名人马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苦恼的事(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2)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3)戍边的士卒一声呐喊(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下,项羽放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险”,结合“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分析,应该译为险要之地。句意:山胡都据险抵御。故选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于石楼南白鸡原”,状语后置句;A项,“于”表被动,被动句;B项,“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自哀”宾语前置句。故选B。【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李洪之”,品质是“酷暴”,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贪污受贿。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故选A。【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李洪之是显祖的亲舅舅”错误。结合“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分析可知,李洪之不是显祖的亲舅舅。故选A。【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将”,率领;“至”,到;“其”,代词,他们的;“妻子”,妻子和孩儿;“所疾苦”,苦恼的事;“因”,接续、接着;“遗”,送、给;“之”,代词,他们。(2)“是”,代词,这;“造物者”,大自然;“之”,助词,的;“藏”,宝藏;“适”,享受。(3)“函谷举”(被动句);“一炬”,放一把火(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怜”,可惜;“焦土”,变成焦土(名词作动词)。【点睛】参考译文: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设宴会。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宣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痰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15分)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9、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之声义(伸张)
B、众不能堪(忍受)C、呼中丞之名而詈之(喊叫)
D、抶而仆之(鞭打)
20、对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③为之声义
④谁为哀者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21、下列对选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文笔简洁,生动地叙述了五人就义的原因及过程。B、五人就义时非常洒脱,慷慨激昂,表现了一种大义凛然的精神。C、是阉党魏忠贤把苏州动乱报告于朝廷,导致五人被杀的。D、五人的精神感染了民众,有贤士大夫出资为他们收尸,死得其所。
22、翻译下列句子。(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参考答案:19、C(詈:斥骂)20、D(①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③④介词,给,替。)21、C(是阉党魏忠贤的私党毛一鹭把苏州动乱报告于朝廷,导致五人
被杀的。)22、(1)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募集钱财送他启程,哭声震天动地。
(2)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气概激昂,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来斥骂
他,最终谈笑着死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①______,"气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文化范围像大海那样宽广,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等。中国人爱喝茶,俄国人喜饮酒,美国人放不下枪,诸如此类,统属文化。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②____________,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之根伸得广、扎得深,③_____。参考答案:①“腹有诗书”是基础
②先有文化
③理论之树就会枝繁叶茂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前后句的关系。本题第一空根据前面的“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和“"气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得出“‘腹有诗书’是基础”;第二空由后面的“再有理论”得出“先有文化”;第三空根据“文化之根伸得广、扎得深”得出“理论之树就会枝繁叶茂”。8.九江因为白居易曾被贬谪于此而更具有文化意蕴。琵琶亭为九江市的重要旅游景点,始建于唐代,相传为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处。琵琶亭高20米,双层重檐。亭院正中有白居易的汉白玉雕像,风度翩翩。围绕此亭建造的仿唐园林,占地3300平方米。如果你是导游,琵琶亭上你如何讲解白居易与琵琶女的故事?不少于80字。(6分)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完整
- 2025年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2025年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河南测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
- 2025年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外贸营销职业大赛理论练习试题
- 溶栓药物推广的科技手段与策略研究
- 汽车维修工中级练习题库+答案
- 2025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数字孪生与光伏储能集成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补写语句+课件
- Siemens WinCC:WinCC趋势图与历史数据技术教程.Tex.header
-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阅读题答案
-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
- 四川省高职单招汽车类《汽车文化》复习备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养牛购料购销合同范本
- 卫生健康大数据底座建设需求
- 劳动合同范本1997
- MSA五性分析全套样板(千分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