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干巷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干巷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干巷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干巷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干巷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干巷学校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许洁①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②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③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元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元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夫”。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④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⑤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有删改)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情境”,就是指用求真与审美两种心态去认知经典,并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B.“博与精”,指的是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所蕴含的道理,一种“大方无隅”和精益求精的境界。C.“渐与顿”。孔子授学以“时习之”与神秀作的偈语都是“渐悟”,而禅宗六祖的顿悟是在“渐悟”之上的精神超越。D.“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与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的求“失”并不契合,因为老子的话或许被林语堂歪曲了。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节提出观点:我们读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B.第②和第③节,从学术关系方面来考察学术情境,主要运用了引证和对比论证。C.第④节,作者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来谈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D.第⑤节,作者阐述了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仅用了例证。18.请根据文本内容概述学术情境与艺术情境的异同点。参考答案:16.C

17.B

18.相同点:都是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不同点:①阅读经典时,学术情境是用求真的心态,艺术情境是用审美心态。②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16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A项,“‘人文情境’,就是指用求真与审美两种心态去……”错误,“就是”的说法太绝对,原文并不能表明“人文情境”只指求真与审美两种心态,文中只是从这“求真”和“审美”这两种心态来阐述,但并能说只有这两种心态。B项,“‘博与精’,指的是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所蕴含的道理”错误,从第三段来看,“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仅指“博”,并不包括“精”。D项,“与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的求‘失’并不契合”错误,从文章第三段的最后可知,应该是“契合的”,选项表述反了。故选C。【17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题中,B项,“第②和第③节,……主要运用了引证和对比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三节主要运用的不是“引证法”,而应该主要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来看,题干要求“根据文本内容概述学术情境与艺术情境的异同点”,这就要求先找到写“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的段落,再圈出各自的特点,最后比对二者的异同点。文章第一段说“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这一段所说应该是二者的共同点,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相同点,即“都是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第二段是说“学术情境”,“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文章第四段说“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由此可知,这是二者的不同点之一,即“阅读经典时,学术情境是用求真的心态,艺术情境是用审美心态”;第五段直接陈述二者的不同点,即“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进行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老夫老妻冯骥才他俩又吵架了。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在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儿大叫:“离婚!马上离婚!”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一边嘴里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料,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仍不见老头儿,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B.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由于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她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埋下伏笔。D.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5.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小说第⑥段写到了“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4.B

5.(1)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2)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3)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4)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5)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6.(1)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起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2)人物描写方面:“雪下的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3)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妻子在家中很强势”理解有误。从文中“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可以看出妻子对老头儿的担心,所以选项中说她强势,理解有误。故答案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答本题要根据小说的情节概括人物心理的变化: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儿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可以看出老婆子的愤怒;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可以看出老婆子的委屈;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体现了老婆子的担忧之情;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体现了老婆子心理的平静;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以上的温馨的画面,体现了老人心理的温暖。【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写法的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第⑥段写到了“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类试题,一般要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情感等角度来作答本题。根据对第六段中雪的描写,从情节上起到了承接上文和引起下文的作用,小说中雪是在老头从家里走之后下起来的。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下雪让老婆子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她对老头的担忧、后文又回忆起了与老头年轻时候的相遇。从情感主旨上看,小说突出了老夫妻虽然总是拌嘴,但是却体现出夫妻真挚的夫妻感情。【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1分)城唐弢当我随着日者①拾级而登的时候,我们正好赶上城头的黄昏。落日照大旗,风过处红绸飞舞,格格作响。刚才我还震惊于这城墙的高,现在又不能不为垣基的深厚而咋舌了。四马并行,环着城头疾驰,可以无虞于颠仆和下坠,但要留心的是这剥落了的砖石,年久失修,乱草掩盖住窟窿,一脚踩上去便会深深地陷下的。小树在城砖的隙缝里生长,在风里摇曳。风,这城头上的风可真大,日者的衣襟狂飞起,他正拱着腰在找寻什么。“是这儿了。这儿!”他说。在他胸前乱草堆里有块大石,他指着上面一个磨蚀了的依稀可认的字迹。“但使龙城飞将在,”日者摇着头叹息,“汉故将军李广的碑。”听见李广两个字使人神往。我又回过头去看这座城,古旧然而雄伟,绵延不断的向西奔驰,把平原和山岗连接起,把天空和地面连接起,暮色苍茫,北方的原野荒了,城,也愈显得衰老。“这叫做数!”日者接下去说,“当年望气的王朔替他推算,原是他命里不该封侯,纵然才气无双,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儿是他长驱匈奴,也是他老失意,终于引刀自刎的地方。”日者说完了又深深叹息。“那一带岗峦起伏,当年单于引兵从旁谷间道东出,在一个窑洞前捉住李广,率领大军向此北去。是他中途装死,一转背纵身上马,绝尘而驰,多谢天!马背上还络着弓箭,你知道这对他是何等奇遇!那一次乘醉射虎,错射了草中大石,箭镞深深地陷了进去。你说有几个追兵的脑袋抵御得这一份大力?”日者抬头望天,是的,天更晚了,大风扬起砂石,刮得人满脸发痛。“可是他再强也拗不过命运!”这个“数”的虔信者说,“论才略,汉臣里没有一个及得上他,匈奴最惧惮的是他;大小七十余战,出生入死,功名分属他人,而失敗却紧跟着这位倒霉的将军。他几次赎为庶人。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出征,路远失道,将付有司审问,老负气,趁着黄昏他独个儿上城,正是这个时候,却不是这个季节。”日者歇一歇力,风使他有点喘急。“也是这样大的风,飞的不是砂石,是雪,漫天盈野的雪。他缓缓地绕着女墙走。雪落在盔上,甲上,有时也沾上他银丝似的眉毛和髭须,一片白。融成水又结成小小的冰柱,行动时纷纷掉落,窸草有声,最后他在一个城垛边站住了,打那儿向濠外望去,看得见匈奴的大营,绵亘十里。雪,沉重地压住帐幕,沉重地压住一切生物,使山岭低落,原野却辽阔了。“飞将军站着如一座石像。”“是的,他不再飞了。四十年行伍生活突然间使他疲倦,让青春和有为的岁月消磨在朔北的荒原上,如今已垂垂老去。诸部校尉都封了侯,而他……他回转头向城的这边望,雪掩盖了一切,掩盖了人们想望中的长安。”“他摸一下佩刀。”“——如今是骠骑将军霍家的天下了。他继续往下想。虽然大将军截了他的军功,但这位老舅却斗不过外甥,在天子前面日益失势,连门下故旧都去投奔新主了……李广打了个寒噤,远远的听见胡笳的声音,马群叫了,他返身重望胡营。”“单于的大营里没有一点动静。”“拍!拍!拍!雉堞边惊起一只冻雁,让李广吓了一跳,他取下弓,从壶里摸出箭,拉个满月,飕!那只雁又飞了几丈,然后带着箭直掉向匈奴的营里。”“——我杀了许多:禽兽和异族,该死的和不该死的。李广想。于是他又记起王朔的话,记起西戎降兵,记起霸陵尉那个酒鬼,他感到少有的不安。雪壅上他的脚背,塞北的寒冷侵袭他,他继续站在那里。”“命运像一张网,然而江河里有漏网的鱼,世上却罕有脱逃命运的人物。你就看看这位英雄吧。他能使士卒乐于效命,使数十万匈奴望风而逃,自己却不能不慑服于另一个东西,你说这是国法吗?不,完全不是。行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像禽鸟爱惜它的羽毛,他爱的是自己的作为,最后却以生命换取它,我告诉你这是命运!”日者的脸色转成黯淡。“没有人知道那天晚上他究竟站了多久,第二天一早斥堠在城头上发现他,他已经自刭了许多时候,血凝结了,雪花埋住全身。”“且不说三军痛哭,当地的老百姓为他在城头立石,刻上一生功绩。偏偏岁月不加爱惜,风吹雨打,到如今往事磨灭,依稀可辨的就只有一点——你认认这个。”曰者指着石上的字迹。黄昏把夜色曳上城头,旗影里洒下黑暗,扪着石上的凹纹,我说这是个“飞”字。“就是啊,所谓龙城飞将呀!”我的同伴是一个职业的命运论者,请不必注意他口里的网,就听听“弦”外之音吧,今天他没有带他的乐器——三条弦线的琴。然而我的幻想却往回探索,相信能碰到一点什么。于是我再去看脚下的城,夜色埋葬了它;在我心底却出现了另一座,不是那过去的,能使三军痛哭,又终于被命运压倒的城。那一座是太孤落,太陈旧了——我想。

一九四七年七月一日

注:日者:以占卜为业的人16.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综观全文,概括李广形象的主要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文中有大量关于“雪”的描写,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结合作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1)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2分)(2)文章结尾部分写“那一座是太孤落,太陈旧了——我想。”这是“我”对于“那一座”“城”的否定吗?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16.(1)跟随着日者登上城头,寻觅李广碑石入手,迅速切入主题;(2)以日者的叙述再现李广之死的整个过程,紧扣主题,层层展开;(3)以“我”的议论和幻想收尾,深化和升华文章的主题。17.功勋卓著、命运不济,智勇双全,忧国忧民,善于反省,坚持名节。18.(1)交代事情发生的季节,为李广德悲剧命运渲染悲凉沉重的气氛;(2)衬托李广悲凉的心理感受;(3)烘托李广的悲剧命运,象征李广高洁的人格。19.(1)“网”指的是日者口中李广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而弦外之音指的是日者与民众对李广的爱戴与敬仰。这句话意在说明,李广的命运固然令人叹息,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李广面对悲剧命运所表现出的强大的人格力量。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选择每小题3分,翻译10分,共19分)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②於乎:呜呼。

4.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诣:往,到

B.是自誉自伐功

伐:征伐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拜:任命,授予官职

5.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第Ⅱ卷(共102分)

7.翻译画线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参考答案:4.B(伐:夸耀)(3分)5.A(B

第①句是皇帝的问话

第②句是北海太守转述王先生说的话,也是王先生想跟随太守前去的原因

C

第①句是王先生想通过户郎找太守并叮嘱他

第②句是太守没有违背王先生的想法

D

第①句是王先生对北海太守准备回答皇帝的问话的评价

第②句是皇帝授给王先生官职,并且是王先生说话艺术的结果)(3分)6.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话的艺术和策略;汉武帝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并非做事轻率、随意。)(3分)7.翻译画线句子:(1)译文:皇帝如果问你怎么治理北海,使那里没有盗贼(抢劫、杀人的人),您回答说什么呢?(采分点:即:如果。令:使、让。何以:用什么(宾语前置)对:回答。各1分,句意通顺1分)(5分)(2)译文:君子用(把、拿)美好的言语赠送对方,小人用钱财赠送对方。(采分点:送以言、送以财:介词结构后置。相:对方。各1分,句意通顺1分)(5分)参考译文:汉武帝时,征召北海太守到皇帝行宫。有个执掌文书的府吏王先生,自动请求和太守一同前往,说,“我对您有好处。”太守答应了。许多官府属官禀告说:“王先生爱喝酒,爱说闲话,不办实事,恐怕不可以和您一起去。”太守说:“王先生想前去,不可以违背他的意愿。”

走到行宫外,在宫府门等待诏令。王先生只是揣着钱买酒,和卫兵仆射喝酒,每天醉醺醺的,不去看望那个太守。

太守进宫拜见皇帝。王先生对守门郎官说:“希望您替我喊我们太守到宫门以内,我要远远地和他说几句话。守门郎官替他去喊太守。太守出来,远远地看见王先生。王先生说:“皇帝如果问你怎么治理北海,使那里没有抢劫、杀人的人,您回答说什么呢?”太守回答说:“选择贤能的人,按照(依照)个人的能力分别任用他们,奖赏才能超群的,惩罚不贤良的。”王先生说:“像这样回答,这是自己称颂自己夸耀功绩,不可以。希望您回答说:不是我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奇灵异的声威改变的。”太守说:“好!”

太守被皇帝征召进入宫中,走到殿阶的下面,有诏令问他说:“怎么治理北海,使抢劫、杀人的人不出现呢?”太守磕头回答说:“不是我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奇灵异的声威改变的。”汉武帝大笑,说:“唉啊!哪里得到性情严谨敦厚的人的话来称赞我!从哪里学来的?”太守回答说:“从执掌文书的府吏那里学来的。”汉武帝说:“他现在在哪里?”回答说:“在宫府门外。”汉武帝下诏召见他,授予王先生水衡丞的官职,任用北海太守作水衡都尉。

古书上说:“美好的言辞可以求得尊贵,美好的品行可以超越别人。君子用美好的言语赠送对方,小人用钱财赠送对方。”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领勤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②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注]①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B.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C.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D.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领”“出”都有出任官职的意思,分别指暂代、兼任和获罪被贬。B.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以防因喧哗而暴露。C.“甲第”一词既可指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也可以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D.赙赠是指古代死者的上司或者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攻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B.皇上将王审琦视作布衣之交,希望与他共饮,他虽酒量不好,但每逢侍宴,也会喝酒,回到家则不喝。C.王审琦遇到事情能秉公裁断,他辖区的县令不经请示就擅自处理手下的官吏,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D.王审琦历仕多朝,深受宠信。他曾经跟随世宗征讨李筠,攻打太原,世宗感念其人,后亲赐宅第给他。参考答案:10.B

11.A

12.D【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还原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仔细辨别,做出选择,一般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令宰”是一个意思,同意复指,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我忝守藩维”是句意完整的分句,后面要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出’有出任官职的意思,指获罪被贬”表述错误,“出”是京官外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他曾经跟随世宗征讨李筠,攻打太原,世宗感念其人,后亲赐宅第给他”张冠李戴,原文是“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结合上文可见攻打太原和赐宅第是太祖在位时。故选D。【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选自贾谊《过秦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怨:报仇

C.金城千里

金城:像钢铁般坚固的城池D.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应:响应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过秦论》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点,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而是灵活多样,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B.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他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过秦论》就是为了宣传这种主张写的。C.“殊俗”指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山东”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D.“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武、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文第一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B.选文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极力写了陈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为最终结论做铺垫。C.选文第三段阐述渚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通过秦王朝、陈涉与九国之师三者的对比,对统治者不施仁政进行了讽刺和批判。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称现代汉语。(8分)(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4分)(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分)参考答案:4.D5.C6.C7.(1)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兵、锋镝、金人十二、弱,各1分)

(2)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各1分)【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D项,“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应”如解释为“响应”,从语法上讲不通,“云合”“响应”是两个相同的结构,“云合”,像云那样集合,“云”是状语。故“响”应解释为“回声似的应和”。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中的“‘山东’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错误,“山东”是指崤山以东的地区。【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这些年轻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离开一种风景奔赴另一种风景,放弃一种生活选择另一种生活,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试图建设一个世外桃(yuán)

式的世界。后来他们有的

,有的落叶归根……各尽所能,也都各得其所。(1)请在处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2)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1)源(2)衣锦还乡(与此意思相近的词皆可)8.在电影中使用“蒙太奇”剪辑手法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可以完全改变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戴然相反的结论,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下面的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A.一个人在笑。B.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