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1页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2页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3页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4页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探究旋静;高金良【摘要】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年老体虚等是形成"未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的表现.中医认为现代医学之亚健康可参见中医之"未病",并分析总结了中医脾胃与亚健康之间的关系,认为治未病首先应调理脾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8【总页数】2页(P148-149)【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中医药疗法;脾胃【作者】旋静;高金良【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长春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是“治未病”所包含三个方面[1-4]。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体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应当和病机,但机体尚未发病,即应当及早医治[5]。发展和蔓延[5、6],因而须及时治疗,控制病情。体现了中医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未恢复,此时极易受到各种外现代医学所提出的“亚健康”与中医的“治未病”说不完全一样,因此,不能片面的将二者等同看待[7]。临床症状而无相关检查依据的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机体功能失衡状态[8-11]。临床症状表现亚健康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头痛、神经衰弱、紧张、稳定、失眠及免疫力低下等临床症状。中医与亚健康的联系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说阴阳的平衡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现实依据脾胃受损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维持机体的平衡以及其生理需要,从而防止“未病”的发生。若脾胃受损,机体不能正常的升清降浊,出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可导致“未病”的发生,出现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烦躁易怒、腹痛、腹泻、神疲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的临床表现。脾胃虚弱与人体免疫的机理相通现代医学通过深入地实验观察和临床研究抗感染和造血的作用。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气机才得以正常的升、降、出、入,输布水谷精微,从而濡养全身。若脾胃虚弱,则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气机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水谷精微也不能得到良好的输布,就不能起到濡养全身的从而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最重要的就是要调理脾胃气机,通过对中焦脾胃的调理,可以全面调整脏腑的气机,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使脾胃能够正常的发挥其升清降浊之功能,从而使气机得以正常的升、降、出、入,改善并纠正机体的亚健康状态。未病养生重在预防应保脾胃注意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都要经过脾胃的腐护脾胃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素要饮食有节。调控精神顾护脾胃也要注意精神调摄,孔子曰“自强必刚,大德必寿”。使“心无凝滞,或心生欢喜,或食之有味,或天气晴和,或眼见乐事,或恰逢喜事,或久居乐所”,如此,则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舒展脾胃之元气,而无病矣[12]。顺应自然四时气候具有升降浮沉的自然变化规律,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切不可违而逆之,要注意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抗病能力,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所谓“贼邪不能独伤人”,只要我们保持机体正气充足,并做好预防,就会避免疾病的发生。针灸保健针灸推拿在预防疾病方面,也具有很好的作用,针灸特定的穴位进经络气血的运行,也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如孙思邈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以及现代的各种健身操和广场舞,都体现了加强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的这一重要思想。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机体气血阴阳得以正常运行,就会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所谓运则立,动则健[13]。其他方法顾护脾胃有多种方法,如服用中药、药膳食疗、药浴熏蒸等方法降之药以达到调理脾胃之功,但是需注意,服药前后都应调理脾胃[14]。欲病救阴应顾脾胃李东垣指出“欲实元气,当调脾胃”。胃强津伤,病从热化,胃阳气弱,病从寒化。疾病的发生于预后与胃气的有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应顾护脾胃[15]。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应补脾胃中医讲整体观念,可以说五脏六腑中,某一脏腑亦可影响脾脏,并可以通过治疗脾脏而起到治疗其他脏腑的作用。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应调脾胃病愈初期,正气尚未恢复正常,此时应注意调理善后已恢复正气[16]。《内经》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也是在说明人体[17]。五味中,甘味入脾胃经,因此在疾病初愈时,进食甘甜之品,可有助于补益脾胃,以防止疾病的复发。中医在“治未病”方面义理精深,具有实用价值。脾胃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通过调理脾胃,可以调整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达到治未病的作用。盛增秀.略论中医原创的治未病学说[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4):559-560.程慧洁,蔡夏琴.中医药调理脾胃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J]志,2012,22(6):438-439.陈芳,陈偶英.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19(11):71-72.罗琦,纪云西.“治未病”从脾胃论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11):12-14.吴皓萌,陈群.《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治未病”内容的思考[J]大学学报,2013,15(2):154-155.王天芳,孙涛.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M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0):929-933.沈庆法,毛炜.治未病源流概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宋晓光.略论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1(24):21-22.徐蕾.探讨亚健康的防治与调护脾胃的关系[J]2007,25(5):78-79.孙岸,程伟.亚健康新思维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之契合[J]2004,21(3):1-2.王玉霞.调理脾胃对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的探讨[J].中医中药,2006,3(33):107-108.汪自源,徐重明.李东垣预防脾胃疾病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探讨[J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4):237-238.黄永生.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M].21999.[J].新中医,2009,41(1):438-439.陈琦.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