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灸感灸效浅谈灸法操作_第1页
从灸感灸效浅谈灸法操作_第2页
从灸感灸效浅谈灸法操作_第3页
从灸感灸效浅谈灸法操作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灸感灸效浅谈灸法操作王照钦;张译元;窦萌【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7(025)001【总页数】2页(P2-3)【关键词】灸法;灸感;辨证选穴;手法操作【作者】王照钦;张译元;窦萌【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灸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固脱等作用。《医学入门》中提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灸感是指患者因施用灸法而自觉的有酸重、麻木、虫行、灼痛等非热感或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感,其本质是经气感应。然而,现代施灸甚少提及灸感,临床上对于灸量的判别常以“至皮肤红晕为度”,这往往达不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因而不尽然能得到最大的疗效。笔者就从灸感和灸效的角度浅谈灸法的操作。灸前辨证与刺法相同,在施灸前应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仔细分析辨证,然后根据具体证型选取相应的灸法。《灵枢·四时气》强调“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太平圣惠方》也提出:“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至病,未能痊愈矣”。然后应因人、因病制宜,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艾炷直接灸,糖尿病患者则禁用着肤灸等。不同因病制宜方面有如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需因人因病,先辨证再取最适合的方法施灸。1.灸法的适应证。《灵枢·坚紧者为宜[2]。汪机则注重灸法的合理使用,他认为灸法主要用于阳气下陷者、脉沉迟者、脉证俱见寒外者、以及冬月阴寒大旺诸证[3]。《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2.灸法的禁忌证。“热症禁灸”最早出自《伤寒论》,后世主张禁灸者多沿袭此说,并把阳证、热证、实证、阴虚乃至湿热之疾列为禁灸之列。如《伤寒论》116条中列举的热症禁灸:“微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认为阴虚内热之体,应忌用艾灸,因艾火易伤津液,阴血愈伤而形成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4]。选穴精简由于艾灸时热传导和产生灸感均需要一定时间,故选穴精简能使穴位在治疗时间内达到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达到足够的灸量。《针灸大成》曰:“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去诸气海……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髃、曲池”。取穴精炼,法当如此。灸量得当关于艾灸的灸量,古代医家有很多阐述,但掌握最佳灸量,以期达到最佳疗效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病情、病性。病深痼疾,灸量宜大。如《备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壮数者,若丁止……灸百壮”等。《类经图翼》则认为应以祛病为度,“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5]。施灸部位。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如《备急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灸炷大小。《小品方》记载:“灸不三分,是谓徒冤”。此言做艾炷欲令根下阔大小,壮数的多少应按不同的疾病及不同部位选用[6]。得气是机体对艾灸所产生的反应。《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这就是灸积累量。灸感气至气至病所的传感作用是灸法和针法的疗效标志之一,也是针灸作用机制的精髓所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唐代《千金方》早就提到,灸后会出现“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灸膏肓俞穴法》则认为灸疗要达到对于灸效具有重要意义。讨论综上所述,临床施灸欲得疗效,必当先辨证确切,取穴精简准确,且有一定的灸量才能出现一定的灸感。虽然有疗效不一定都有灸感(有文献记载,有类患者的灸感属于隐性灸感),但有明显灸感者必定有一定的灸效。临床研究也表明,对于施灸而无明显灸感者,应以文中灸量定量的几个方面结合看待,因时、因人、因病而制宜。如此施灸,何愁灸感不至,灸效不灵呢。,201210(12):628-629.,2002.[4”[J].新中医2003,35(2):70.[5]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