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信息工程大学实验楼设计说明_第1页
某信息工程大学实验楼设计说明_第2页
某信息工程大学实验楼设计说明_第3页
某信息工程大学实验楼设计说明_第4页
某信息工程大学实验楼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中心方案设计说明第一章建筑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学校中苑,万象路北侧,图书馆西侧,总用地约35000平方米。拟建实验中心规模不超过52000m2(不包含实验楼下的人防地下室,约3500m2)。该实验中心主要满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学实验与行政管理等用房需求。二、设计依据1、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苏教计【2000】247号《关于南京气象学院校园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建处提供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中心设计任务书》;3、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气象学院总体规划》;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7、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及法规。三、总平面设计场地及区位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中心位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苑的中心位置,东侧紧邻整个校区的核心建筑图文信息中心,西侧为校区核心景观带。看似较为宽松的用地条件,进行总体布局时其实面临着许多设计制约条件。1.实验中心建筑群本身内部的功能要求对群体布局的限制;2.图文信息中心对实验中心建筑群布局的限制;3.校园整体空间布局对于实验中心建筑群布局的限制。设计目标及设计理念设计目标:以“实用、健康、人性化”为主要目标,在尊重环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客观的对待项目,按照现代教学模式建设一个具有优美环境、完善功能设置、丰富文化内涵的教学建筑群。同时从满足人性需求的角度出发,体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把握当代大学教学方式的变化方向,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本实验中心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并符合市政、消防、交通、环保及抗震设计的要求。1、整体性设计理念实验中心建筑群作为整个校园的一部分,因此应从整个校园的视角出发,使其融入于整个校园环境中。2、生态化理念实验中心建筑群应与整个校园的生态体系紧密联系,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绿带空间,形成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环境。设计自始至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结合适应性技术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和鲜明个性的教学空间。3、人文主义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首先研究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行为特征;营造空间尺度适宜、使用方便、良好的利于公共交往的教学空间,形成具有凝聚力和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4、通好性设计理念建筑群中各建筑单体作为各自独立的功能单元,在设计时应强调其平等性与均好性。作为教学建筑,其主要体现在通风采光的标准,师生的可达性以及对于校园景观的共享性上。目标设定及策略1、个性化空间的重塑感受校园个性化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于对于外部空间的体验。本案从校园的整体空间形态出发,通过南北两条空间轴线,将拟建的实验中心建筑群与图文信息中心已经中心景观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案有四个单体组成,试图通过组群的有机组合,形成空间疏与密、收与放、动与静的变化,构成别具特色的校园空间意象。2、整体生态环境的营造依托于校园中的生态体系,以带形绿色通廊为主要骨架,结合各具特色的组团空间绿化形成网络绿化体系,从而形成整体的生态环境。3、空间的场所化和场所的戏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倡导空间的人性化,以人的活动和人的体验为设计先导,力求营造出舒适、安全、亲切、宜于交流的公共场所。而场所中所有的设施、小品、绿化都围绕空间的主题来精心规划,营造具有戏剧性的场景,加强了硬体所无法提供的文化气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休息与活动空间。4、均质空间和均好景观的体现建筑群的均质空间和均好的景观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符合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案演化本次设计本着发散性思维的设计方法,从不同着眼点入手进行设计,经过多轮的方案比较与演进,最终确定了本方案的方向。1、条形方案2、日字型方案3、器字型方案4、品字型方案(演化过程详方案演化过程分析图)功能布局本设计按照业主的要求分成四个建筑单体,分别为1#楼、2#楼、3#楼、4#楼。其中三个1#楼、2#楼、3#楼三栋“U”形建筑成“品”字形布局,与图文信息中心相呼应,形成一条东西向的空间轴线。在使用功能上1#楼为环境科学工程学院实验楼;2#楼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楼;3#楼为信息与控制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实验楼。4#楼为公共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实验楼,位于群体的左下角,为一变形的“U”形平面建筑,建筑下面一肢呈锯齿状,与南侧道路相呼应。同时四组建筑又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空间轴线。2#楼4#楼又围合成一入口广场,与图文信息中心前广场相呼应。四、单体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轴线本方案由四个单体组成,形成东西、南北两条空间轴线,这两条轴线在功能上作为连接各个单体的空间主轴,在景观上又形成了视线通廊,打开了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的空间联系。形体组合四栋实验楼平面呈“U”形,采用“U”形平面是基于我们对于各种影响因素的考虑。采用四个“U”形单体可以平衡用的强度,避免建筑过于集中。同时各单体既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做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U”形平面都是口部向西,东侧完整的立面可以沿路形成一个完整的界面,而西侧打开则将外部的景观引入建筑群体中。1#和2#与图文信息中心相对,因此东侧形体较为完整,转角处通过两个塔进行咬合,增强了入口的引导性;3#楼连接部分特意架空两层,以保证视线的通畅性,两端的塔楼给人以强烈的引导性。而4#则由于南侧道路的影响,采用锯齿形平面,同时也个整个群体增加了活跃的气氛,端部的高塔统领整个建筑群体。功能布局在使用功能上1#楼为环境科学工程学院实验楼;2#楼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楼;这两栋楼的功能布局相同,“U”形平面的两肢为教学用房,东侧的连接体作为行政办公用房。3#楼为信息与控制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实验楼,两个院系分别占有“U”形平面的一肢,行政办公部分则置于中间连接部分。4#楼为公共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实验楼,本栋建筑分成三段分别为三个院系,三段之间的连接部分作为各院系的行政办公部分。建筑平面采用8米柱网模数,便于功能置换使用。立面设计立面造型本方案强调新建筑群不仅要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现代感,同时又要塑造出校园建筑的人文气质,体现其悠久的办校历史以及其浓郁的办学氛围。实验中心建筑群处于校区中心,东侧与待建新图文信息中心相邻,而西侧则是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的新建筑群。因此拟建实验中心承担着两种角色:1.作为对话者与图书馆相呼应,形成新校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群;2.作为桥梁、中介,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将图文信息中心、实验中心滨江学院、东校区建筑群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为保证整个区域建筑风貌的一致性,本方案在立面造型设计时,以一种谦逊的姿态着手,在建筑语汇上与其相呼应,同时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力求简洁、明快。立面采用古典三段式构图,屋顶采用欧式孟莎顶。为保证与周边现代的建筑群相协调,体现建筑群的现代性,立面造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同时也充分考虑施工上的可操作性。外观用材本方案立面材料主要采用石材、涂料、明框玻璃幕墙以及金属板材。一层基座采用浅灰色的花岗岩,以体现其厚重感,二到四层墙面采用白色弹性涂料,力求简洁明快,五层则采用孟莎顶与改造的新式老虎窗相结合的形式,顶部采用兰灰色的钢板,既具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垂直交通与层高设计垂直交通1#楼和2#楼分别只有一个院系使用,因此通过三部楼梯解决其疏散要求,每栋楼在靠近入口处设置一部电梯。三号楼有两个院系使用,两者联系相对较弱,因此两部分分别在两端设置两步楼梯以供疏散,以便于管理,各部分入口处也分别设置电梯。4#楼则是又三部分组成,每段都独立设置两步楼梯供疏散,以便于管理。由于是文科实验楼,不存在大型的实验设备,因此整栋楼只在东侧一端设置一部电梯,作为公用。层高设计实验楼总共五层,底层层高4.5米,二到四层层高3.6米,顶层层高4.5米,总高约21米。2#楼设置人防地下室,平时为汽车库,层高4.5米。五、消防设计学校建筑主要按二类建筑防火标准考虑,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四周设环形消防道。建筑内部各点到疏散楼梯的距离均满足规范要求。六、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35225M2总建筑面积:55700M2其中地上部分:52000M2地下部分:3700M2容积率:1.48绿化率:37.5%建筑密度:29.5%第二章结构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1、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BJ94-94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9)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32/J12-2005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1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94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13)建筑设计方案图2、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0.40kN/m22)雪荷载:0.65kN/m23)人防:六级抗力4)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3、设计要求使用荷载标准值实验室:3.0kN/m2办公室:2.0kN/m2走廊,楼梯,门厅:3.5kN/m2会议室:2.0kN/m2资料室:2.5kN/m2电梯机房:7.0kN/m2未详部分按GB50009-2001规范取值按GB50068-2001规范规定,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二、结构设计1、工程概况本工程由四个建筑单体组成,分别为1#楼、2#楼、3#楼、4#楼。其中1#楼~3#楼为实验楼,4#楼为文科实验楼。本工程主体设地面以上五层,地下室一层(仅2#楼有,并且为6级人防地下室)。建筑地面以上高度约为21米,总建筑面积为五万五千七百平方米。2、结构选型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所有楼屋面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填充墙采用轻质隔墙。3、基础型式2#楼基础拟采用筏板基础,地下室防水采用结构自防水;其余各栋楼基础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柱下条基。若地质勘察报告不允许时可采用桩基或桩筏基础。4、结构措施基于本工程的平面特点,在平面的适当部位设置抗震缝,将原有不规则的平面化分为相对规则的平面,以减小地震对结构引起的不利影响。三、主要结构材料:钢筋:Ⅰ、Ⅱ、Ⅲ级钢。混凝土:C25∽C40。砌体:框架填充墙采用KM1型非承重空心砖(190x190x90)及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其它轻质材料。第三章给排水一、概述:本工程约55700平方米,分为四栋实验楼,均为五层,其中2#楼设置人防地下室,平时为汽车库。各楼内办公区域设置集中空调。二、给水系统:由本楼周围校区环状给水管引两根DN150给水管供本工程生活、消防用水,地下一层至四层由室外管网直供,五层由地下一层内一套变频增压供水设备增压供给。三、排水系统:室外采用雨污分流制,室内采用污废合流制。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各化学实验室废液由废液桶收集后专门处理(由专业公司处理),化学实验室洗涤用水经中和池处理后与卫生间污水一起排入校区内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四、消防:本工程采用消火栓消防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手提式灭火器。各楼内设消火栓消防系统,在汽车库、走道、办公、会议等公共活动用房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用水量:室内消火栓——15L/S,室外消火栓——25L/S,自喷——40L/S。本工程消防水池及泵房与旁边的图书馆共用。室外设有消防水池,供工程各楼消防用水,灭火时由地下一层泵房内消火栓泵或自喷泵(均为一用一备)自消防水池抽水增压供水。楼屋顶设有18吨消防水箱及消火栓或自喷增压泵、气压罐等增压设施,室外设有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等消防设施。第四章强电一、供配电1、本工程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中心,共四栋楼,均属多层民用建筑。各类场所的应急照明、消防控制、保安监控中心的设备用电、消防类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风机、防火卷帘、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为一级负荷;客梯电力、主要办公、会议、值班室照明为二级负荷;其它为三级负荷。2、初步估算,本工程总用电量约为2300kVA,由校区电网引两路相互独立的10kV电源,电缆直埋地引入2#楼。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UPS供电。3、本工程设一个高压配电室,位于2#楼地下层。10kV高压配电系统采取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两路电源同时工作,互为备用。两台高压主断路器与高压母联断路器互投自锁,三台断路器只能同时合上两台。2#楼地下层设一个组合式变电所,变电所内设2台1250kVA干式变压器供实验中心用电,另设干式变压器若干台供东侧图文信息中心用电。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变电所低压主开关与母联开关互投自锁,三台开关只能同时合上两台。4、高压开关柜设数字式保护监控设备,低压总断路器及低压母联断路器设监控模块通信接口以方便进行运行参数检测、运行监视及故障显示。低压侧设过载保护、短路短延时和长延时、接地故障保护。校区高压开关站进行电能总计量。低压侧设低压总计量和动力分计量作内部核算用。在变电所低压侧集中设置功率因数补偿装置,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5、设备选择10kV开关柜采用中置式开关柜,内配真空断路器;低压开关柜采用抽出式低压成套设备;变压器采用芳香聚酰胺绝缘缠绕型干式变压器。以上设备无油,防火灾、无爆炸,体积小,互换性好,操作方便,符合现行规范要求。6、低压配电系统及导线大容量或重要的用电设备采用放射式配电方式,小容量的或不甚重要的用电设备采用树干式配电方式,消防用电设备及某些重要负荷采用双路电源末级自动切换的配电方式。普通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阻燃型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或阻燃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采用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或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所有配电线路均采用金属管或金属桥架、线槽保护,沿吊顶、墙面、地面敷设。7、人防配电系统人防工程内设人防专用配电间。电源引自2#楼的变电所,照明和动力各引两路,在人防专用配电间内自动切换。人防配电采用放射式配电方式。配电线路采用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或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由非人防区引至人防区的配电管线均应作密闭处理。二、照明1、照度标准各工作场所的照明照度值按国家规范要求选定,主要场所的照度值如下:门厅100lx办公室、会议室300lx实验室300lx库房100lx设备用机房300lx消防控制室等500lx2、灯具及光源本工程照明设计力力求做到与装装修设计完美美结合,灯具美观大大方,室内照明光光源采用高效效节能型灯及及细管三基色色荧光灯。室室外照明采用用气体放电灯灯,庭园照明明采用高效节节能型灯,建建筑物泛光照照明采用金属属卤化物灯。3、应急照明各公共场所按规范范要求设置应应急照明灯,疏疏散通道、楼楼梯间及出入入口设置疏散散指示标志灯灯。4、控制一般场所的灯光由由现场配电箱箱及就地的墙墙壁开关控制制,应急照明明由消防联动动控制装置联联动控制。三、防雷与接地系系统1、本工程按第二类类防雷建筑物物要求设计防防雷装置。2、屋顶沿女儿墙设设置避雷带作作防雷接闪器器并在屋面组组成不大于10mx100m或12mx8m的网格。3、利用建筑物钢筋筋混凝土基础础作接地体。4、利用建筑物构造造柱内的两根根主钢筋作防防雷引下线,与与屋顶的避雷雷带及钢筋混混凝土基础等等焊连成可靠靠的电气通路路。5、电力系统接地、弱弱电系统接地地、防雷接地地等共用接地地网,接地电电阻不大于1欧姆。6、本建筑做总等电电位联结。7、按各场所的需要要采取漏电保保护措施。8、在变电所低压母母线、楼层配配电箱及终端端配电箱内设设浪涌保护器器。第五章弱电一、有线电视分配配系统本工程有线电视系系统的信号来来自城市有线线电视网。系统采用双向邻频频传输模式。分配网络采用分配配-分配-分分支型式,将将电视信号送送至各个终端端输出单元。主主要由线路放放大器、射频频同轴电缆、分分配器、分支支器、用户盒盒等组成。终端输出口技术指指标:输出电平:64±±4dB载噪比(C/N)):≥44dB交扰调制比(HMM):≥47dB载波互调比:≥558dB相邻频道道输出电平差差:≤2dB系统中所有元器件件均选用高频频接插件,并并有良好的电电气特性且能能互相匹配。系系统供电采用用~220VV±10%,550Hz电源源。电视信号传输干线线采用SYKV--75-9同轴电缆,电电视信号传输输支线采用SYKV--75-5同轴电缆。所所有线路均穿穿金属管保护护,在弱电竖竖井内、吊顶顶内、墙内及及楼板内敷设设。二、综合布线系统统本工程设计的综合合布线系统主主要用于通讯讯自动化系统统(CAS)和办公自自动化系统(OAS)中的通信信网络。主配线间设在网络络中心内,各各楼层的电气气竖井式配电电间作为分配配线间。主配配线间与分配配线间相连的的干线子系统统采用光缆(用用于数据网)和和五类大对数数电缆(用于于语音网)。水平子系统采用88芯六类非屏屏蔽双绞线,最最大距离为90米。工作区内的信息插插座采用RJ45插座。所有线路均采用金金属线槽或穿穿金属管保护护,在弱电竖竖井内、吊顶顶内、墙内及及楼板内敷设设。三、火灾自动报警警系统及消防防联动控制系系统本工程按规范为二二级保护对象象,采用总体体保护方式,设设置智能型总总线火灾自动动报警及消防防联动控制装装置。地下汽车库、开水水房等处设置置感温火灾探探测器,大厅厅、电气设备备用房、弱电电设备机房、竖竖井式配电间间、电梯厅、电电梯机房、空空调机房及走走道等处设感感烟火灾探测测器,高大空空间设红外光光束感烟火灾灾探测器。消消火栓按钮及及水流指示器器、信号阀、压压力开关信号号经模块转换换后接入系统统。按规范要要求,在每个个防火分区设设置若干个手手动报警按钮钮及消防对讲讲电话分机和和插孔。消防控制中心设在在一层,消防防控制中心内内设置火灾报报警控制器、消消防联动控制制装置、消防防对讲主机、消消防应急广播播主机及彩色色图形显示、打打印设备。火灾报警后,消防防控制室内的的消防联动控控制装置能按按防火分区及及疏散顺序停停止相关部位位的空调机、通通风机并接收收其反馈信号号;下降防火火卷帘并接收收其反馈信号号;打开排烟烟阀和排烟风风机并接收其其反馈信号;;打开正压阀阀和正压风机机并接收其反反馈信号。火火灾确认后,强强迫电梯下行行至底层;启启动消防泵、喷喷淋泵等消防防设施并接收收其反馈信号号;接通火灾灾应急照明灯灯和疏散指示示灯,切断非非消防电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统采用总线制制布线方式,火火灾报警及联联动控制线路路采用阻燃型型导线。所有有线路均采用用金属线槽或或穿金属管保保护,在弱电电竖井内、吊吊顶内、墙内内及楼板内敷敷设。在非燃燃烧结构内暗暗敷设的部分分,其保护层层的厚度应大大于3CM,在其它部部分敷设的线线槽或保护管管应采取防火火措施。消防应急广播扬声声器的设置数数量满足从本本层任何部位位到最近一个个扬声器的步步行距离不大大于25m,,功率不小于于3w,对于有有背景噪音的的场所,其区区域内最远点点火灾应急广广播的声压级级高于背景噪噪音15dBB以上。发生生火灾时,消消防控制室能能将火灾层及及其上一层下下一层的扬声声器自动切换换到火灾应急急广播状态。四、保安监控系统统根据本工程的使用用特点及使用用功能、保护护风险等需要要,运用计算算机系统、通通讯手段、电电视监控、报报警系统等技技术组成安全全防范体系。在各层出入口、大大厅、电梯轿轿厢、及其它它有需要重点点监视的场所所设置闭路电电视摄像机。闭路电视系统采用用微机控制,模模块化设计以以方便系统扩扩展,保安监监控中心设在在一层消防控控制室内,中中心内包含控控制器、监视视器、长时间间录像机、字字幕发生器、时时间发生器等等设备。附带带云台的摄像像机其变焦镜镜头及云台的的操作可在保保安监控中心心进行遥控。在主要出入口、有有贵重物品的的房间及有防防盗需要的其其它场所设置置红外防盗报报警探测器。保安监控系统视频频信号线采用用SYKV--75-5同轴电缆,控控制线采用RVVP--2x1.0屏蔽导线线,报警信号号线采用RVVP--4x1.0屏蔽导线线。所有线路路均采用金属属线槽或穿金金属管保护,在在弱电竖井内内、吊顶内、墙墙内及楼板内内敷设。五、其它人防区域内的各弱弱电系统自成成体系,由非非人防区引至至人防区的各各弱电系统管管线均应作密密闭处理。按规范要求对各弱弱电系统的电电子设备采取取防雷措施。弱弱电系统的接接地采用和其其它系统共用用的联合接地地体,接地电电阻不大于1欧姆。具体体做法参见电电气部分的说说明。第六章暖通本工程为南京信息息大学综合实实验楼群暖通通专业设计.一、设计范围1.空调与通风工程2.防火及防排烟工程程二、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设设计要点:2.建筑专业提供的的设计图纸::3.有关设计规范三、空调各学院实验楼中的的办公室,会议室设置置采用变频多多联机空调系系统。各学院实验楼中的的实验室根据据需要予留分分体独立空调调器电源插座座.3.各单体中采采用集中空调调面积总共约约为110000m2,冬季总热负负荷1400kkW,夏季冷负负荷1650kkW。四、通风系统2.按使用功能能和防火分区区分设通风系系统如下:1)卫生间和开水间间通风公开卫生间和开水水间按10次/时换气次数数机械排风。2)门厅、大会议厅厅、活动中心心等人员密集集处设机械排排风系统。3)地下室车库库设置送排风风系统.排风按换气气次数6次/h计.送风按换气气次数5次/h计4)实验室通风风根据实验工工艺要求确定定通风系统.通风机设置置在屋面.五、防排烟系统1).各空调、通风系系统按防火分分区划分,进进、出空调机机房、风机房房的风管及穿穿越不同防火火分隔物的风风管均设防火火阀或防火调调节阀。防火火阀的动作温温度为70℃2).各空调、通风机机组电源及防防火阀与烟感感报警系统连连锁,并由消消防控制室集集中控制。3).长度不超过600m,并设有可可开启外窗的的内走道采用用自然排烟;;长度超过220m,无外窗的内内走道设机械械排烟系统。5).地下室车库库设置机械排排烟系统,根据建筑防防火分区设置置防烟系统,防烟分区面面积不超过22000m22,且防烟分分区不跨越防防火分区.排烟风机的的排烟量按换换气次数不小小于6次/h计算.进风采用机机械进风,其量不小于于排烟量的550%.4、管材1).空调通通风管采用镀镀锌薄钢板制制作2).氟里昂昂管采用优质质铜管,铜管的规格格、要求、保保温及安装规规程按设备技技术规程要求求。第七章消防设计计专篇建筑消防设计设计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规范》(GB500016-20006);《火灾自动报警系系统设计规范范》(GB550116--98)学校建筑主要按二二类建筑防火火标准考虑,耐耐火等级为二二级。建筑四四周设环形消消防道。每栋栋建筑按层设设置防火分区区,每个防火火分区均小于于2500平方米。疏疏散出口及疏疏散距离符合合相应规范要要求。消防给水设计本工程采用消火栓栓消防系统及及自动喷水灭灭火系统,并并在适当位置置设置手提式式灭火器。各楼内设消火栓消消防系统,在在汽车库、走走道、办公、会会议等公共活活动用房设置置自动喷水灭灭火系统。消防用水量:室内内消火栓——15L/S,室外消火火栓——25L/S,自喷——40L/S。本工程消消防水池及泵泵房与旁边的的图书馆共用用。室外设有消防水池池,供工程各各楼消防用水水,灭火时由由地下一层泵泵房内消火栓栓泵或自喷泵泵(均为一用用一备)自消消防水池抽水水增压供水。楼屋顶设有有18吨消防水箱箱及消火栓或或自喷增压泵泵、气压罐等等增压设施,室室外设有室外外消火栓,水水泵接合器等等消防设施。第八章、环保节能能专篇设计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准(GB30996-1996)地面环境质量标准准(GB38338-8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声标准(GB30996-90)河水综合排放标准准(GB89778-199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计标准(GB501189-2005)污染源本工程周围造成的的污染是噪声声污染及废水水污染,主要要为少量的空空调设备产生生的噪声、少少量的生活污污水及垃圾。环保措施和污染物物排放1、本工程制冷机组组选用环保型型制冷剂;2、本设计对所有送送、排风系统统作隔震降噪噪处理,并优优先推荐低噪噪声设备;3、本设计对所有机机械设备采取取隔震措施;;4、采用吸声型通风风管道;5、生活污水及废水水:室内污废废分流,污水水(粪便污水水)由专管排排入化粪池中中。环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