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 省赛获奖阿房宫赋 说课一等奖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 省赛获奖阿房宫赋 说课一等奖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四单元文言文 省赛获奖阿房宫赋 说课一等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合教材,以文解文——以粤教版必修2《阿房宫赋》为例初探文言文整合教学的做法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毛励勤【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广州市C类学校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认为高中文言文除了“字词难懂”,还“枯燥无味”。如何提高该层次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在教学中取得实效?本文以粤教版必修2《阿房宫赋》为例,初步探索文言文的整合教学,以期实现“文言——文学——文化”的文言教学理念。【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材整合

以文解文

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学生在高中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可以借助已有文言知识来解读文本。但从我的两个普通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他们基本没有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对于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充满了“畏难”甚至是“抗拒”的情绪。在这样的学习习惯和心理障碍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愿意甚至是喜欢“走进文本”,这是教学中的困惑。我将带着这样的困惑,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在本文中探讨文言文教学“整合教材,以文解文”的做法。一、依纲靠本,改变理念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部分语文老师习惯按照教材一篇一篇地教,学生在每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知识,以应对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无可否认,文言文学习如果缺少了积累,就像盲人失去拐杖一样。但学生古代文化素养的培养要走“文言——文学——文化”之路,而非死记硬背一堆字词解释。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既能“依纲靠本”,又能“改变理念”呢?我在教学《阿房宫赋》期间,正好碰上了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改革。温儒敏老师在解读这份考试大纲时提到,“读书太少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适当增加考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和比较好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改进”。我认为,文言文学习也要通过多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非单靠记几个字词解释。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里提到“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不管是基于课程目标,还是面向高考改革,文言文的学习需要从单篇教材走向主题式整合教材,思考用教材教什么。于是,在《阿房宫赋》的教学中,我第一次尝试整合文言文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整体的思路,做到以文解文。二、筛选篇目,重整教材《阿房宫赋》是粤教版必修2的文章。从体裁来看,“赋”主要承接必修1的诗歌,让学生对古代文体有整体的把握。但从内容来看,《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是杜牧借秦的阿房宫劝谏唐敬宗,希望他能以史为鉴。在整合教材的时候,最重要的一步是筛选要整合的篇目。由于《阿房宫赋》是由秦联想到唐,以写秦的笔墨为主,而学生在学习《离骚》时已经学习过《屈原列传》,对战国到秦的历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整合前,我列了以下篇目作为参考:《六国论》、《过秦论》、《陈涉世家》、《阿房宫赋》、《鸿门宴》《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这些文章涉及到战国七雄到秦灭亡这一段历史,如果整合起来,学生对这段历史会有更清晰的了解,学习起来也会更感兴趣。在古代文章中,“文史不分家”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七篇文章不仅是文学的好文章,也是解读历史的好文章。但由于教学时间所限,同时考虑到学生过去和将来的语文学习,最后我把《六国论》、《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整合在一起来教学。三、双管齐下,精泛结合我以前教《阿房宫赋》,要用3—4个课时才能讲完。因为以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觉得课堂沉闷,积极性自然不高。本学期,我通过教材整合,把《六国论》、《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形成一条线来解读,而且精读与泛读双管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也活跃了很多。在讲每篇课文前,我都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对文本进行批注式阅读,批注的重点是重点字词或文言语法。学生在上课前就要对文章熟读,并能做到基本读懂大意。这种做法的根据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且,学生对文本越熟悉,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越能水到渠成。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把三篇文章的教学进行介绍。(一)《六国论》这篇文章是课外补充给学生的阅读材料,而作为整合教材的第一篇,它是打基础的一篇,也是让学生对战国到秦这段历史深入了解的关键篇目。所以我用了2个课时,采取了精读的方式。精读要有抓手,要处理关键问题,不能通通都讲,毫无重点。而我带领学生精读的抓手是战国七雄的地图,学习过程中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找出《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二是学习《六国论》的写作思路。《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一方面,可让学生了解六国为什么破灭,然后进入秦王朝的历史;另一方面,对比论证的运用让整篇文章中心非常突出。第一课时,我主要用了战国七雄的地图来解读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关于“齐赵燕”三国灭亡的过程。从地图来看,齐赵燕三国与秦国隔得比较远,文本也有一段讨论他们“不赂者以赂者丧”,再结合之前阅读过的《屈原列传》,解读楚国为什么会破灭,学生对战国七雄就有了整体的了解,学习就能做到心中有底。由于这篇文章涉及到不少历史故事,学生对于这种用地图来解读文本和历史的做法也有更浓厚的兴趣。第二课时,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对比论证在本文的运用。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八个字在文本中找证据,分析证据如何运用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目标明确,指引清晰的课堂探究活动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那么他们在学习这篇《六国论》之后就不仅仅记住了几个字词,更多的是分析文章,了解历史。(二)《过秦论》这篇课文是粤教版必修4的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很丰富,以学生现有的基础比较难完全读懂,所以在讲这篇文章时,我采取了泛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学生在基本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主要讨论了“秦王朝为什么灭亡”的第6段。前面4段主要交代了秦从兴起到强大到繁盛的一段历史,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基本能读懂。第5段“陈涉带领农民起义”是学生在初中就学过的内容,他们理解起来没有太大的障碍。而《过秦论》与《六国论》的写作思路不一样,是属于“卒章显志”的类型,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时,一定要多读第6段。一方面,第6段分析对比论证可看做《六国论》学习对比论证的巩固;另一方面,《过秦论》和《阿房宫赋》都提到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所以找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为《阿房宫赋》的学习做准备。(三)《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是整合教材的最后一篇,是我教学的重点,前面的《六国论》和《过秦论》都是为杜牧的这篇赋做准备的。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两点:一是体会赋的语言,背诵默写全文;二是理解杜牧的写作目的。本课用了2个课时进行精读。第一课时,在学生课前预习梳理了文言字词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体会赋的语言,指导背诵。作为赋,铺陈是主要特色。文本在描写“秦宫人”和“秦宫宝”这两个部分时,铺陈的手法运用得非常出色。我在指导背诵时,主要引导学生联想秦宫人日常的生活和阿房宫建造的过程,通过联想来记忆大量的铺陈语言。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六国论》和《过秦论》学过的内容解读《阿房宫赋》中的句子,尝试以文解文。例如在写秦宫宝的段落,一开始就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这六个国家排列和分类的根据是什么?是《六国论》对于这六国的是否“赂秦”。又例如,为什么是“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而非多于“六土”?因为《过秦论》里还提到了“宋、卫、中山”,而且“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再例如,杜牧在最后提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句话指的是什么?是《六国论》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指的是什么?是《过秦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问的这四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能联想到《六国论》和《过秦论》的内容,并用这两篇学过的文章来解读《阿房宫赋》里的内容。那么,他们对杜牧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更加清晰了,而且还主动地拿《六国论》和《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来进行比较阅读,了解不同时期的文人如何运用秦王朝的这段历史来劝谏当权者以史为鉴。四、摸石过河,总结反思以《阿房宫赋》为例,对教材进行整合,以文解文是我今年的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和上课方式,备课量非常大。而且时间有限,也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