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0年代文学概述_第1页
第一章40年代文学概述_第2页
第一章40年代文学概述_第3页
第一章40年代文学概述_第4页
第一章40年代文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争与文学:40年代文学概述一、战争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二、战时文学的阶段性特征三、战时文学的区域化特征

四、《讲话》的发表与现代文学的转向一、战争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一)战争背景

1937年-1949年是现代文学的第三个阶段,又概称40年代文学。这十二年的文学演变始终伴随着连绵烽火,战争作为政治的极端形式和战时政治的最高形态,构成制约、影响文学变动的强有力因素,也使这一时期的文学生成、衍化出现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战时特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二)作家生活

1、战争引发的深重危机促成了作家们空前的团结。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的成立。2、作家生存环境、创作条件急剧恶化。如洪琛举家自杀(未遂),艾芜、闻一多靠典当、兼职艰难度日,萧红、鲁彦死于战乱迁徙和贫病交加。3、战争作家第一次真正贴近了以工农为主体的广大底层民众的生活现实,为作家真切地表现民众生活创造了客观条件。

(三)战时社会心态——文学规范

1、战时社会心态

政治上的超常敏感和认识、处理问题的“简约化”方式。文学的政治功能被无限夸大,文学在想象中成为各阶级集团竞相争夺的对象和决胜的战场。文学论辩的政治化,如梁实秋“抗战无关”论争。2、战争文学规范强化文学的宣传功能、教谕功能,而排斥与贬低其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

强调对立,忽视沟通。文学创作追求情节大起大落、人物泾渭分明,语言系统也完全对立,而划分的界线主要就是政治立场。(四)战争对文学影响:三特征

1、阶段性:战争的变化促成相应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趣味,决定着文学潮流与创作风气的阶段性变更。

2、区域性:战争把文学切割成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上海“孤岛”等不同空间。

3、转折性:现代文学——共和国文学(当代)二、战时文学的阶段性特征

(一)主题与题材的阶段性变化1、揭示和批判战争中暴露的社会痼疾与时代病变2、思考民族命运、忧虑国家前途:历史传统-现实生活-民族新人

3、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

(二)文体风格与创作形式

阶段文体形式创作风格创作形式抗战初期报告文学热烈鲜明、高亢激越

集体创作形式出现,并且由国统区而解放区、由戏剧而小说迅速蔚然成风。

抗战进行朗诵诗与街头诗、活报剧和短剧沉郁冷峻、厚重苍凉,追求史诗风范

抗战中期长篇小说、多幕剧作与长篇叙事诗(及抒情诗)40年代后期讽刺诗、讽刺喜剧流行;大量文体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实践国统区:讽刺解放区:明快朴素

三、战时文学的区域化特征

(一)战时文学中心的散落、迁移与重组日军占领卢沟桥

1、战时文学中心的地域变化

一是文学呈现向西(西南、西北)发展并重建中心的态势;二是文学中心的阶段性与区域性:重庆、延安、上海分别成为各自区域的文学中心

2、几个次区域文学中心概述

桂林:从1942年至1944年湘桂大溃败这段时间,桂林成为一座文化城和文学城。作家汇聚:司马文森、于逢、夏衍、茅盾、胡风、宋之的、骆宾基、端木蕻良出版繁荣:《野草》、《诗创作》、《文化杂志》、《文艺生活》;胡风在桂林主持出版了《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展示了七月派的创作实绩。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抗入侵日军2、几个次区域文学中心概述晋察冀

青年诗人群:“战地社”与“铁流社”,出版《诗建设》周刊等刊物,积极开展诗朗诵、诗传单和街头诗活动,致力于短诗与小诗的写作。主要成员:田间、史轮、魏巍、陈辉、邵子南、方冰、劳森等

八路军战士正在与日寇战斗2、几个次区域文学中心概述北京

北京文坛经历了一段蛰伏期后于1939年初才从校园文学开始复苏。

校园作家:张秀亚、吴兴华;旅京的东北流亡作家:袁犀、戈壁;台湾作家:钟理和;女作家:梅娘

北平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入城(二)地缘政治与文学发展的区域化

战时多种性质政权形式的共存所形成的地缘政治格局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呈现区域分化的特征:1、国统区文学(教材498-503)2、孤岛文学与沦陷区文学

(教材503-506)3、解放区文学(教材507-512)湖南芷江受降纪念坊:1945年8月21日,日军今井武夫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四、《讲话》的发表与现代文学的转向(一)《讲话》发表背景1942年5月,正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处于极端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之际,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

毛泽东参加延安文艺工作座谈背景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与反省在毛泽东看来,“五四”的缺点主要有两条:普及不足:“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立场缺陷:“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方法……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解放日报》发表讲话背景二:对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完善与发展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心脏;许多倾向于革命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又使这里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中心。背景三:对文艺工作和文艺思想的指导与规范抗日战争背景下,农村成为革命文艺运动的主要文化环境,广大工农兵群众成为文艺工作的主要对象和文艺作品的主要接受者。问题:出身于知识分子的作家如何同工农兵大众的结合;作家高雅的艺术追求同战时需要的普及的宣传式作品的矛盾;承继着五四的批判、暴露、讽刺的文学精神与革命文艺颂扬、鼓劲要求的差异。

王贵与李香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讲话》和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文艺工农兵方向的具体内涵为:1、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服务的对象

2、以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的性质和地位

3、以“普及第一”为开展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4、以工农兵生活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

5、以大众化和民族化为文艺创作的主要风格

6、以改造世界观为实现工农兵方向前提和保证

郭沫若初读赵树理小说形容自己的新鲜感受说:“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意义,新的作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三)《讲话》的影响和文学的转向1、批判“人性论”: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深固的传统,其基础是人道主义、人性论、人类爱、个性主义等理念,这些理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判。这是文学理论根基上的一个深刻的变化,即对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性加以割裂,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根本否定和置换五四新文学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基础。地主逼迫农民阶级斗争成为解放区文学主要的叙述对象(三)《讲话》的影响和文学的转向2、批判“为艺术而艺术”:从“美的文学”到政治的文学从城市来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大多摒弃了唯美主义或“为艺术而艺术”创作理念,但多少还抱有艺术至上的观念,自然同“服从政治”的文学发生冲突。《讲话》强调文艺从属和服从于政治。文学作品的政治性逐渐成为判断文学作品价值的第一标准,艺术性则沦为附庸。

1947年7-8月,在晋冀鲁豫边区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提出“赵树理方向”,文学作品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和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取向成为时代主流。(三)《讲话》的影响和文学的转向3、批判“暴露黑暗”:从“启蒙的文学”到讴歌的文学

主张暴露和批判黑暗是五四启蒙文学的延续,尤其是对鲁迅精神的承继和发扬。然而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和高度体制化的革命阵营内部,这类言论无异于阶级异己分子的异端邪说。《讲话》批判了“暴露黑暗”、“还是杂文时代”等说法,“写光明为主”的讴歌文学被提升到主流文学的位置上。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情节曲折惊险,洋溢着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情怀复习题

一、解释:

1.国统区文学;2.解放区文学;3.沦陷区文学;4.孤岛文学;5、好一计鞭子;6、“文协”二、简答:1.战争文化心理对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影响。2.战时文学中心的区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主要内涵。三、论述:

论述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王实味冤案王实味(1906-1947),文艺作者及翻译工作者,是中共党内最早因思想问题而被公开残酷斗争,最后秘密冤杀的著名人物。1942年,在延安第一次整风运动中,王发表《野百合花》等文章,批评中共某些官僚作风,被指为「反革命」、「国民党特务」、「托派」,开除了党籍并且囚禁起来。1947年王实味被押解到山西,被秘密处死。1991年2月,终于由公安部正式给予平反。

“与抗战无关”论争文字的性质并不拘定。不过我也有几点意见。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微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编者的话》(见1938年12月1日《中央日报.平民副刊》)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争

我不说话,不是我自认理屈,是因为我以为没有说错话。四个月的‘‘平明’’摆在这里,其中的文章十之八九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