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篇开放发展第五篇开放发展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十六章国际投资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一、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一)比较优势论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s)被看作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该学说是在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比较优势学说主要观点:每个国家都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具体地说,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专门生产自身优势程度相对较大的产品;而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可专门生产自身劣势程度相对较小的产品。然后,两国分别把各自分工生产的产品作为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进行出口。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到了20世纪初叶,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对比较优势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分别于1919年和1933年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Theory)。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部分地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实际上,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或者称要素禀赋差异。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最终的根源。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决定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组合比率不同,那么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就体现在用自己丰裕的要素而密集地生产的产品上面。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那些要素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便宜的产品,不生产而是通过进口那些要素相对稀缺、价格相对较高的的产品。具体地说,对于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对于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发达国家而言,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理论观点政策含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s)理论,也可以称为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着重讨论了企业、行业或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其核心思想体现在“钻石模型”中。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二)竞争优势论根据“钻石模型”,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程度;两个辅助因素分别是政府和机遇。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以上四个基本因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的共同作用。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二、剩余出路论剩余出路(ventforsurplus)概念是缅甸发展经济学家明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而这一理论的源泉来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的《国富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斯密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个国家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由于一国出口的是剩余物或者由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或由此而增加的进口也没有机会成本,因此是国民净收入的增加。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三、贸易条件恶化论20世纪50年代初,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德国籍经济学家辛格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亦称“普雷维什-辛格命题”(Prebisch-SingerThesis)或“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SingerHypothesis)。普雷维什和辛格发现,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从长期看,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是趋于下降的,因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是趋向恶化的。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辛格还注意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出口制成品的事实,并将贸易条件恶化论拓宽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高于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二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比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下降得更快三是初级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较高比重意味着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它们的影响更甚于发达国家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1.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前者要低于后者,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对初级产品需求增加有限,而对制成品需求却比较大。2.初级产品需求扩大的潜力小于制成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品不断涌现导致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下降3.制成品技术含量较高,具有垄断因素,因此制成品的出口价格中包含有创新租金和垄断利益4.发达国家的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发达国家劳动成本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较低,因此前者价格上升得比后者快。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对正统的比较优势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其政策意义是反对自由贸易,主张贸易保护。该理论在50、60年代很流行,但到70年代后,外向型发展战略大行其道,该理论就逐渐被边缘化了。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一、贸易自由化理论及其批评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它是各国通过单边、双边、多边和区域等途径,根据互惠互利的安排,在国际贸易中消除歧视性待遇、大量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贸易自由化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不但能够扩大贸易双方的产出量,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量,使得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因此国际贸易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最佳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即三“零”政策:零壁垒、零关税,零补贴。开放性指一国应采取开放性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往来中性化指一国贸易体制对出口和进口奖励程度等同,在出口和进口竞争部门平均分配激励措施政府干预弱化一是干预形式的变化,即从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关税体制;二是降低贸易保护的水平渐进性贸易自由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从一种封闭的、高度保护的贸易体制向开放的、自由的贸易体制的转变过程迄今为止,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贸易。贸易自由化应理解为“开放性”“中性化”“政府干预弱化”和“渐进性”四个基本特征的统一。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贸易自由化论点不存在绝对对错问题,主要看发展阶段和竞争力变化一国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时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一国经济比较落后时该国生产率水平低下,竞争力比较弱,批评和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声音比较大竞争力增强,这时鼓励和支持贸易自由化的声音占上风比较优势丧失,这时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论调又开始转强当前,中国支持和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先鼓吹贸易自由化,现在却反对贸易自由化。对待贸易自由化态度的这种戏剧性反转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竞争力变化的重要反映,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而西方国家的竞争力却相对下降。二、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外贸与经济的影响首先,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资源使用及配置效率,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其次,贸易自由化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开拓了国际和国内市场。最后,贸易自由化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和生产国际化。积极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入WTO、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形式,日益融入到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之中。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消极影响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一是贸易自由化易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贫困化增长”现象。所谓“出口贫困化增长”,是指一个正处于经济增长中的开放型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致该国国内出口能力越扩大,国家福利损失就越大,进而最终导致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的现象二是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和经济局势三、中国贸易自由化体制改革与外贸的迅速发展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外贸体制时期(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为原则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外贸管理体制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以调动外贸部门经营积极性为主要目标、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外贸体制改革探索时期第三阶段: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期(1988—1993年)1988—1990年的改革是在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外贸微观经营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措施就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第四阶段:市场经济下的外贸体制确立时期(1994—2001年)这一时期是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和稳定发展时期,中国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第五阶段: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为此,中国根据WTO主张的自由贸易和无歧视待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关税减让、消除数量限制和透明度六个原则,对外贸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自由化改革中国贸易自由化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五个阶段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贸体制进入了以全面开放和与国际接轨为目标的深层次的贸易自由化改革新阶段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一方面,在国内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首要任务是贸易畅通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坚持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一、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与政策所谓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用国产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制成品,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初级进口替代是指从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部门着手,主要投资于非耐用消费品生产的进口替代,如食品罐头、日用化学品、造纸、塑料、橡胶、纺织、印染等工业高级进口替代是指除继续生产替代进口的非耐用消费品外,转而进一步提高所生产的产品档次,包括耐用消费品、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并进行原料深加工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最早由拉美国家实施。20世纪50年代,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一般也都是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开始的,到60年代上半期,进口替代战略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些国家包括拉美的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等。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采取保护国内工业的政策,这些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进口限制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若干种进口商品规定数量或金额方面的限制,从而提高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以排除其在价格、质量方面与国内同类商品的竞争,这样便为国内同类替代品的生存创造条件外汇管制政府集中使用外汇,并把较多的外汇分配给进口替代所需投入品的进口者。此外,由于外汇定值高,导致进口商品比国内商品便宜,这就必须要管制外汇的使用差别关税政府制定政策,对实行进口替代所需投入品实行低关税,而对消费品实行高关税。这有利于进口替代部门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可以保护和促进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发展鼓励国内投资对国内进口替代工业的投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并对外资实行严厉的限制甚至排斥措施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积极作用第一,由于保护了国内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得以较快地发展,从而为建立民族工业基础、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替代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畸形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三,由于这种战略大幅度地降低了进口制成品的比重,因而提高了一些国家的经济自立程度,降低了对外依赖性。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负面影响一是过于强调保护国内市场,实际保护了国内落后的工业企业,生产成本高昂,生产效率低下,因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和自生能力,最终依靠政府补贴为生。二是在进口替代战略实施期间,重视替代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忽视了动力、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部门和农业的发展,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业结构失衡。三是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往往忽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必然使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受到限制。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与政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实行贸易鼓励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致力于用加工后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或制成品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进而通过出口工业的发展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后首先由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的,其中尤以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四小龙”为代表。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鼓励出口产品的生产包括减免各种税费,对出口部门投入品实行优惠供给和运费折让等;此外,对出口型企业在外汇使用、土地租赁、银行贷款、出口保险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条件,以降低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变量本币贬值对本国货币进行大幅度贬值,以鼓励出口企业所获得的外汇兑换的本国货币收入比以前更多,从而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利润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对出口产品所需的进口投入品所征收的关税在出口报关时予以退还;此外,对出口产品在报关时所缴纳的国内各项税款按一定比例或全部予以退还。出口补贴是对某些需要保护的产业和产品在出口时直接给予现金津贴鼓励投资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而外资企业大多数是出口型企业,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导向发展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四项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积极作用第一,以制成品出口为核心的出口导向战略立足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从而使经济发展摆脱了国内市场的约束第二,制成品出口作为一种赚取外汇的手段,有可能以更低廉的国内资源成本,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做出积极贡献第三,出口导向所带来的就业机会要比进口替代多得多,这有助于缓解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压力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一,在出口导向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工业,主要是为了出口,因此,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严重依赖于世界市场,导致国民经济一定程度的脆弱性第二,发展中国家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所依赖的技术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缺乏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从而形成了对发达国家高度的技术依赖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拉大第三,在出口导向战略下采取的吸引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造成了内资和外资竞争上的不平等地位,使国内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抑制了国内同行业的企业发展负面影响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三、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协调发展中国家选择何种贸易发展战略,应依据本国的国情和内外部条件,分阶段地灵活掌握。从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的差别上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较适合实施外向型的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发展战略,在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取比较利益,使这一地区成为一国竞争力强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的龙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适合实施保护性强的进口替代为主的贸易发展战略,以便给这一地区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的工业再保留一段扶植期从一国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差别上看对于出口竞争力较强的工业部门或成熟产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可实施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发展战略,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为国家多赚取外汇。从中长期考虑,这类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应适当缩小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则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较适合实施保护性强的进口替代为主的贸易发展战略,给这些弱势产业以相应的保护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四、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央计划经济下,对外贸易定位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与国际市场基本是哪个处于隔离状况,典型的封闭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了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主要举措是:一是仍然保持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二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四是对外贸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六是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发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实行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进口替代工业和出口导向工业并存,二是内地进口替代和沿海出口导向并存。政策设计兼顾进口替代和出口鼓励。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到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又形成了事实上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其主要表现是,关税水平的降低,导致进口替代产业萎缩,同时,人民币汇率维持较低水平,各种支持出口的财税、金融等措施进一步完善。2005年以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又从出口导向过渡到自由贸易阶段。2004年提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由鼓励数量型出口转向重质量的出口,同时对进口限制也越来越少。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五、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基础不稳,经济复苏之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势必会制约我国外部市场需求空间。第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将增加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第三,中国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将削弱中国的外贸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时,外贸发展方式必须相应转变。这主要是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包括外贸的转型与升级两个层面外贸的转型是指粗放型、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转变到集约型、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发展;从主要依靠承包低廉的优势的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综合竞争优势的发展。外贸的升级是指提升和优化进出口商品及服务的结构,改变以往商品及服务出口加工层次、技术和研发含量、附加价值等偏低的状况,提升中国主要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外贸发展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效益。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第一,中国应当全方位参与到现有全球价值链分工合作与竞争体系之中。同时,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第二,积极推进外贸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第三,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外贸发展的协调性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第三节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十五章国际贸易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一、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格局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以及技术和人员的国际流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成一个高度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的过程。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经济规则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第一,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所有国家都带来负面影响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区域内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主体第三,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布局推动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控制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大部分第四,金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成员第五,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贸易摩擦频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形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格局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国际游戏规则给发达国家带来的是较大的利益和较小的成本现有的国际贸易制度及规则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却往往是较少的利益和较大的成本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更多的是竞争的不公平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制度应当以给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享有公平的贸易机会为目标。这就要求任何国际贸易制度的形成及其治理都需要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确保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相关的国际贸易决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但是,近年来,原有的国际贸易秩序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美国以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的方式向世界各大经济体发起了巨大的贸易战,严重破坏了二战后形成的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带来巨大冲击。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对抗美国的逆全球化的行为,以维护世界多边协商的国际经贸秩序和世界共同发展和繁荣,防止经济全球化趋势发生逆转。三、中国作为外贸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总量也位列世界第二,货物贸易总量位于世界第一,中国的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合同和采购订单相似与不同3篇
- 采购熟料合同3篇
- 采购合同审批流程3篇
- 采购合同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策略3篇
- 采购合同管理的成功实践3篇
- 采购合同会审制度的风险预防3篇
- 2024年担保责任法律规定及合同签订法律风险防范指南3篇
- 2024年度环保项目担保借款合同规范文本3篇
- 2024年木工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医疗器械质量认证与质量追溯服务合同3篇
- 小学科学实验图片和文字
- 2023年法考钟秀勇讲民法讲义电子版
- 施工单位自查自纠记录表
- 产品合格证出厂合格证A4打印模板
- IEC60287中文翻译版本第一部分课件
-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D70-2010 )【可编辑】
- 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章程范本
- GB 4806.11-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
- 化工企业隐患排查与治理
- 自然辩证法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 循环冷却水处理和“趋零”排放新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