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公债理论_第1页
第7章公债理论_第2页
第7章公债理论_第3页
第7章公债理论_第4页
第7章公债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公债理论

公债(或政府债务)是政府对于个人、公司、团体和别的政府所借的债,它是政府向公债债券持有者支付利息或分期付清的一种合法的债务。在公债的基本经济理论上,西方学者之间存在着持续的争论,并且始终有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之处,因此,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上不时出现混乱。

第一节公债理论观点的演进关于公债的一般理论观点,19世纪的主流经济学和20世纪的主流经济学是截然相反的,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即由否定到肯定,由负债有害论到有债必要论的进步与发展过程。一、负债有害论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大多对公债持否定态度,负债有害论是经济大危机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其观点归结如下:1、政府举债必使民间生产资本改充财政用途,进而妨碍工商业的发展;2、用公债来弥补政府收支的赤字,会使政府形成不负责任的开支风气;3、政府对公债的管理,颇费人力、物力和财力;4、公债的发行会引起市场利率上涨,阻碍国家生产规模的扩大;5、公债的大量增长会造成国力的衰弱。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关于公债运用的原则:

1、只有当政府财政面临一次性的、超常规的社会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对于公共支出的要求是暂时性的时候,政府财政才能求之于发行公债这种手段。2、当政府是为真正的生产性资本项目筹措资金而发行公债时,也只有在生产性资本项目是超常规时,才可以以举借公债方式筹资。

二、公债有益论(公债新哲学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是公债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凯恩斯创立的公债新哲学论成为大危机后的现代公债理论

公债新哲学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以公债支持赤字财政的实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扩大社会需求,从而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2、公债是经济危机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公债的利与弊应当从刺激经济增长的角度去考察评价。3、公债具有生产性,它可以促使物质财富的增加。4、公债的还本付息非但不会增加下一代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通过促使更大数量资本形成和消费的增加,为下一代增加可以继承的遗产。

4、公债可以作为政府调节、干预经济的重要杠杆。其作用不仅在于扩大经济衰退时的有效需求,以稳定经济,还在于通过公债利率的恰当确定,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现代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1、当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衰退时,政府应当以举债作为弥补因实施刺激需求措施而引发的财政赤字的手段。2、公债应否偿还或偿还多少,应视整个经济形势的需要而定。

第二节公债负担可以把公债负担定义为:由于债务而引起的购买力的减少,也就是引起的商品与服务消费上的牺牲。

一、公债与私债负担上的异同

(一)国外持有的公债

国外持有的公债与私债相类似,债务发生时,本国无负担,债务偿还时,本国有负担。

(二)国内持有的公债1、从宏观上说,国内公债的发行与偿还并不影响总体经济,只是购买力转移,因而不是负担。2、从微观上说,国内公债的发行与偿还会改变社会上的收入分配,引起不同主体购买力的变化,因而是有负担的。二、公债的代际负担(一)公债当代负担论

认为公债的负担落在债务发生的一代人身上。勒纳(Abba.P.Lerner)是此观点的代表。(二)公债下代负担论

认为公债的负担会转移到将来的一代,因为举债的现在只是人民投资,并无负担,但还债的将来却有政府对人民课税,进而产生负担。布坎南(James.M.Buchanan)是此观点的代表。三、公债负担的进一步剖析

美国人盖德纳(Wayland.D.Gardner)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对公债负担问题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作为分析的基础,他给予公债负担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政府的公债拿出钱来(购买),因而影响其实际生活水准。

(一)创造货币型的债务(即银行承购)

1、债务发生阶段。(1)如果经济的实际均衡水平小于国民收入的目标水平,存在较多失业,要求扩张政策。那么,创造货币型的债务将有利于创造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会产生负担。(2)如果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那么,创造货币型的债务将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产生债务负担。2、利息支付阶段。公债利息是纳税人的负担,因纳税是强制的而非自愿的,这就间接产生了债务负担。3、债务偿还阶段。(1)当国民收入的现有均衡水平高于目标水平时,用课税方式偿还公债,会使纳税人有负担,但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2)当国民收入的现有均衡水平低于目标水平时,用发新债偿旧债的方式归还,既无纳税人的负担,也有利于提高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二)真正借贷型债务(个人和企业长期持有)侧重对长期公债的研究。真正借贷型债务的优点:一是不引起通货膨胀;二是不使下代人的受益由当代人承担代价,有利代际平衡。1、债务发生阶段。购买者出于投资目的购买公债,没有负担。由于偿还期长,纳税人也没有当代负担。2、还本付息阶段。显然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为此付息或分期还本的时间应与纳税人从政府投资项目的获益时间相匹配,以降低或消除纳税人的净负担。结论:长期建设公债的代价可以转嫁给下代或下几代的纳税人,尤其是当使用资源的时日与产生效益的时日不一致时,这种转嫁是适宜的。进一步说,真正借贷的举债方式对下代纳税人确是负担,不过公债过程的三阶段是否都构成下代的净负担,就要看投资项目收益的分配情况了。第三节李嘉图等价定理在公债理论中,似乎没有哪一个命题比“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影响更为深远,引起的争执更为持久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这样一个命题:无论政府是以征税来增加收入,还是以举债的方式来增加收入,从效应上看,两者是相同的。因此,政府支出的特定融资手段对于其最终效应来说是无关的。该定理的内容涉及到:(1)税收与公债的基本关系;(2)个人与企业在税收与公债面前的行为变化;(3)政府是否要在公债与税收之间进行选择。一、李嘉图对等价定理的初始表述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的第17章“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中表述:

“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100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开支的是那2000万镑,而不是为那2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上述这段话的涵义:

1、征2000万镑税与发行2000万镑公债都会使一国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2、在发债的情况下,每年由政府偿付的利息,只不过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付给另一部分人而已,并不改变一国财富的存量。3、因为发债与征税一样会使该国生产劳动者的收入下降,使一国纯损失2000万镑,所以,个人消费支出也会下降,并且这种消费行为变化与征税条件下个人消费支出下降是相同的。

二、李嘉图等价定理命题的意义及逻辑

现代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重视,源自对政府举债的宏观经济影响的关注。巴廷金(D.patinkin)在1965年出版的《货币、利

息与价格》一书中,曾指出:政府未偿还的那种公债券中有K部分被公众看做是财富的组成部分。而在李嘉图等价定理中,K将会等于零;如果消费者全然不知政府发行公债意味着将来的税负,则K就会等于一。如此,K等于什么值(0≤K≤1)将直接关系到总财富的数值,从而关系到总消费水平,最终关系到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水平。

李嘉图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被重新发现。具体研究是巴罗(R.J.Barro)在《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一文中做出的。有趣的是,布坎南在1976年评论巴罗1974年发表的的论文时首次使用了“李嘉图等价定理”这一提法。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

1、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即所谓发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发公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从而是无效的。这就部分否定了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2、消费与投资决定国民收入,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就意味着公债发行造成的事实上的减税,并不能进一步导致纳税人消费的扩大,也就不会由此推动国民收入的增加,这对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政府的政策选择将产生重大影响。

隐藏在李嘉图等价定理中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假定征一定数额的税,必然减少消费者等额的消费;如果发相同数额的债,则等于即期的减税,但消费者认识到将来政府会增税以还本付息,为不影响将来的消费,消费者并不因减税而增加即期消费,而是购买与减税额相等的一笔公债券作为储蓄,以应对未来的增税。由于政府征税或发债对消费的影响是一样的,故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三、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坚持与引申然而,李嘉图等价定理遇到了下列难题:每个人并非是长生不老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在政府为偿债而增税之前离世,他们还会同样行动吗?还会在政府发债(意味着减税)时节制自己的消费吗?

对这个难题的解答是巴罗做出的,巴罗认为:1、巴罗的论点是建立在将遗产行为与利他动机相混同的基础之上的。在巴罗看来,利他的消费者们肯定关心,至少是间接地关心其本人及其所有子孙后代的包括即期和未来消费在内的整个消费过程。

2、巴罗进一步认为,既然消费者在代际之间是利他的,则消费者在面临政府以公债替代征税从而造成减税效果时,是不会增加消费支出的。这就说明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消费者(纳税人)可能死亡情况下仍然是成立的。

三、西方学者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质疑

(一)托宾(J.Tobin)的质疑

托宾在其1980年出版的一部名为《财产积累与经济活动》的著作中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面临征税还是面临公债,在消费开支上会有不同的行动,因此,等价定理必然失效。原因有三:1、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但要求各代的消费者都是利他的。而且要求在利他动机支配下的各代消费者所遗留给子孙的财产不能是负值,这与实际不符。

2、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暗含前提是政府以举债替代课税不会产生不同的再分配效应,并且,各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无差别的。这就更背离了现实生活。很显然,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获利的消费者将会增加消费支出,而受损的消费者将减少消费支出。3、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基于政府所课征的税收都是一次总付税的假定而得出的,因而举债对课税的替代只会只会造成一种税收的总额变化,而税收总额的变化又恰好被公债数量上的变化完全抵消。但实际中税收并非一次总付税,不仅有收入效应,而且有替代效应。

(二)曼昆的分析

等价定理的实质是当人们选择他们的消费时,理性地预见到政府的债务隐含着将来的税收。那么,消费者实际是怎样的呢?曼昆认为:1、消费者大多是短视的。

2、政府发债形成的事实上的减税,等于放松了一部分消费者原来存在的借债约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