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意识和注意_第1页
第5章意识和注意_第2页
第5章意识和注意_第3页
第5章意识和注意_第4页
第5章意识和注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意识概述一、意识的内涵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应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在现代心理学中,意识(consciousness)指个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考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和认识。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理解意识:(1)意识是一种觉知,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观察到某种事物现象,亦即是对外部现象的觉知;同样人也能觉察出自己的内部状态,如高兴、焦虑、疲劳、舒服等。(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功能。这些功能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保持有重要作用。(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构成一个连续体。二、意识的不同层面1.焦点意识(focalconcious):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如考试时对试卷所产生的意识。2.无意识(nonconciousness):是和意识相对而言的,是个体对内在(身心状态)和外在(一切事物现象)环境的变化觉察不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有:(1)无意识行为。指不需要意识支配的自动化了的动作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往往不能觉察对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些刺激事件。(3)盲视(blindsight)。有一类刺激产生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当病人看不到刺激时,但却能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3.潜意识(unconciousness):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和压抑的意识。4.前意识(preconciousness):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必先经过前意识。另一种解释来自认知心理学,指未经提取的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这种信息只有经过提取时才能重新进入意识层面。三、意识的局限性与能动性局限性:意识不能觉察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阈下刺激,人只能感受到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一部分刺激;同一时间意识对信息的加工量有限。能动性:是指经过训练后,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处理更多的信息。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人体的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hm)是指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人的意识(精神状态)的波动和变化与内部生理过程的变化有关,如荷尔蒙的分泌、体温、血压等的变化。位于海马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起关键作用。视交叉上核对视觉刺激输入敏感,白天的光线可以激活该神经核,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黑夜能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第二节几种典型的意识状态一、睡眠与梦(一)睡眠1.睡眠的几种脑电波在清醒和警觉状态时,主要是频率较高、振幅较小的β波;在安静和休息状态时,主要是频率较低,振幅较大的α波;睡眠状态时主要是频率更低,振幅更大的Δ波。2.睡眠的四个阶段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这个阶段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惊醒,持续时间为约10分钟。第二阶段会偶尔出现被称为睡眠锭(短暂爆发,频率高、振幅大)的脑电波,个体难于被唤醒,持续大约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波,持续大约40分钟。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通常称为深度睡眠,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的各项指标变慢。第三和四阶段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经历这四个阶段后,通常会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清醒状态的脑电波活动相似。睡眠者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栩栩如生的梦境。眼睛的移动和梦境似乎有一定的关系,心率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但肌肉依然处于放松状态。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10分钟,再过大约90分钟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比第一次长。3.睡眠的功能(1)睡眠是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但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2)睡眠中的某一成分对个体身心健康有影响,如快速眼动睡眠对个体健康很重要,剥夺这类睡眠会产生有害影响;(3)生物进化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能量消耗,以及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4.失眠(insomnia)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高。经常失眠的人会称为失眠症患者,精神失调、焦虑、精神压抑等会和失眠交织在一起;失眠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程度有关。(二)梦(dream)梦是睡眠中某一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像活动。在此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过程叫做做梦(dreaming)。

对梦的解释有如下3种观点: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霍布森(Hobson,1988)的观点:他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3.认知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睡眠时认知系统依然会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Foulkes(1985)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4.新近的观点一些研究表明,对快速眼动睡眠的剥夺会导致对事件的记忆力下降,特别是那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事件。近年来发展了通过“夜晚帽”对梦进行研究的技术。Hobson(1987)等人描述了奇异梦境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不协调性、不连续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其中不连续性是奇异梦境的一个主要特性。心理学家研究了奇异梦境的转换现象,即梦中的情境或物体突然转换到另一情境或物体。Rittenhouse(1991,1994)的研究发现,梦境转换类型遵循一定的规则,80%是类别内转换,20%是类别间转换,而且是非生物变成生物。二、催眠(一)催眠――另一种意识状态1.定义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早期的催眠术(hypnotism):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利用“动物磁”,治疗癫痫病人。。2.催眠的步骤:(1)让被催眠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外界的干扰减到最小;(2)催眠师要求被催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情上,用平和的语言引导和暗示被催眠者的感受或体验,如放松,你现在感觉非常舒适等;(3)被催眠者慢慢进入完全放松状态,顺从并接受催眠者的指使去做一些动作或事情,相信催眠者的描述是真是的3.容易接受催眠的人的一些特征:①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②想象力丰富;③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④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⑤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⑥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我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离开来。(二)对催眠的不同解释1.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催眠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被催眠的人对催眠有所了解,愿意接受催眠师的指使,作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的功能,执行功能使人们能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人们审视自己的行为。催眠师可以使这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两种意识功能达到催眠效果。(三)催眠的应用现在催眠已广泛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三、白日梦和幻想人对眼前的事物不感兴趣的时候,思想经常开小差,沉浸于给自己带来高兴或痛苦的想象之中,叫做白日梦。沉浸于对未来的想象叫做幻想。每一个人都有过白日梦的经历,儿童和青少年的白日梦居多,电视影响儿童的白日梦的几率。*静坐:其表面字意是静心安坐。不同的人对其的解释不一样,儒家的静坐目的在于养气,强调身体语言方面的静,而不太注重思想方面的静;道家的静坐在于修“内丹”,丹田内的精气得以修炼成功后,可得道成仙;佛家的静坐强调思想活动的静止,以除妄念、除烦恼、了生死为主要目的。心理学上的静坐(meditation)是指沉思的方法.第三节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基本概念1.注意的内涵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视了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专一化。2.注意和意识的关系一方面注意不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动作”或心理活动,意识是指心理活动的内容或体验。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的事物或活动时,或注意将事物“推入”意识中心时,包括了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是相互关联的,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一般而言人在觉醒状态下,会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在睡眠等无意识状态下,没有清晰的意识。3.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时人的血液循环和呼吸会发生变化,高度注意时目光凝视,表情严肃,对周围的变化全然不知。有时这些表现带有欺骗性,如假装注意。4.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对信息选择是注意的基本功能。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它无意义、附加的、干扰的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2)保持(维持)功能外界的大量信息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否则就会很快消失。(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负启动效应(negativepriming):先前的加工对随后的加工所起的不利影响。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1.定义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的维持不依靠意志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它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如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强度、运动变化等。②人本身的状态。外界的刺激是否能引起不随意注意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兴趣以及过去的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在相同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形也不一样。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1.定义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人主动积极的注意,需要学习和训练。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5点):①对注意目的和任务的依从性。目的越明确、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②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和经过培养后觉得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把认知活动和某些外部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维持随意注意。④对个体人格的依从性。一个形成顽强、坚毅性格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和任务。⑤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人们想要把注意维持于当前的活动上,如果和自己的经验接近就容易维持,如果相去甚远就不易维持。(三)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随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意,它有自觉的目的和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三、注意的特性1.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广义)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人很难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保持很长的时间,注意会有起伏现象,稳定性与人的特质和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起伏的两种解释:(1)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的下降;(2)由机体的节律性(张、弛)导致。注意的起伏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明晰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广度受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及知识经验的影响。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影响注意分配的过程主要有两类:资源限制过程(进行作业时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无法顺利进行,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作业即可顺利进行)和材料限制过程(即作业本身的材料质量的低劣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获得较多的信息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作业)。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化和自动化程度;注意能成功地分配是完成复杂任务的重要条件。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去。注意的转移与原注意的紧张度和新注意的特点有关,还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1.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有助于提高动物感官的感受性,并能利用全身的能量资源应付个体面临的任务,如趋向活动目标,逃离威胁个体生存的环境等。朝向反射出现的身体变化局部运动反应动物朝向刺激物,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抑制一般运动反应肌肉活动和肌肉弹性上升脑电(EEG)皮肤与同步的唤醒模式血管变化四肢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心率通常变缓慢皮肤电活动出现皮肤电反应呼吸呼吸短暂停止,然后出现短暂的深呼吸瞳孔瞳孔扩散2.脑干网状结构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这些神经元的轴突较长,侧枝较多,一个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许多神经元形成突触,一处受到刺激可以引起周围细胞的广泛兴奋。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可维持大脑的一般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信号。3.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研究表明边缘系统中的“注意神经元”,在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就会活动起来,对已经习惯的刺激不再进行反应。这些神经元主要负责对信息的选择,如果受到损伤轻则高度分心,重则造成精神错乱,意识的组织性和选择性就会消失。大脑皮层是对皮下组织起调节控制作用,是主动地调节行动和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大脑额叶通过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下行联系,维持网状结构的紧张度,并对外周感受器产生抑制性的影响。额叶损伤的病人对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过分敏感,注意高度分散,无法完成有目的的行为。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发现,注意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①提高目标认知活动对应的神经单元的激活水平;②抑制目标周围起干扰作用的神经功能单元的活动;③上面两种方式的结合(LaBerge,1997)。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拉贝奇(LaBerge,1997)提出对某一对象对某一对象的注意需三个脑区的联合活动:①认知对象或认知活动的大脑功能区;②能提高脑的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③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这三个脑区是产生注意现象的生理基础。二、注意的认知理论1.有关注意的选择功能的理论(1)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是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先要经过一个过虑机制。只有部分信息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其余的信息被挡在外面完全消失。(2)衰减理论特瑞斯满(1964)提出的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虑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耳的信息指使在强度上减弱了,并非完全消失。他认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