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PAGE40-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三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B。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C.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D.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C.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D.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B。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答案】1。D2.D3.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倡导传统主义"属偷换概念,应为“接通传统”。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D项偷换概念。【2题详解】试题分析:传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此处绝对化了。【3题详解】试题分析:东西方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等方面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处因果倒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怕周海亮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他怕死,更怕别离。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他怕死,更怕奴役.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几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他怕死,更怕熄灭。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5。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四个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答案】4.B5。①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②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撑,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境,丰富人物形象。③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是和平的象征,在首尾重复出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战争是无奈的插曲,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永恒的主题。6.意蕴: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命;第二个句子,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不甘心被奴役的精神品质;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勇于牺牲,以死抗争的民族大义;第四个句子“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作用:①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②四个句子,“他怕死,更怕……”,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③四个句子,层层递进,分层点明原因,升华主旨。【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主旨以及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注意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项,“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没有“反衬”。表现出面对残酷战争时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概。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结合“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分析,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结合“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分析,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倒数第三节内容分析,“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丰富人物形象。小说第一段“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和倒数第三段“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这样,挺好,挺知足",这样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6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结合“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分析,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命;结合“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分析,第二个句子,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以死抗争;第四个句子“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他不怕死”反观文中的“他怕死,更怕别离、奴役、熄灭",让读者更加明了“他”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情节结构上,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与前文反复出现的“他怕死'形成对比和深化;效果上,四个句子,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主旨上,突出“小我(个体)”“大我(历史)"的取舍选择,深刻表达战争的隐痛及对战争的反思。【点睛】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解题技巧1.联想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2.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3.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4.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事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5.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2018年4月23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伴随着习习春风、阵阵书声,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发布了“水秀、山青、城美、人和”四季阅读主题,向全市公众呈现出一幅“春吟水秀、夏览山青、秋咏城美、冬诵人和"的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厚重和包容.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全民阅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主动融入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紧密围绕继承弘扬“四个文化”,以更加鲜明突出的主题内容,更加亲和人本的组织方式,更加精准周到的服务保障,真正让阅读走进京城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印记的守护者、传承者.记者了解到,流动于大街小巷的书香公交、穿梭于地下的书香地铁、荡漾于京杭大运河上的书香游船等等,各种流动的阅读空间纷纷亮相、精彩纷呈;樊登、吴秀波、李光洁等数百位文化名人、影视明星和城市普通领读者,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现场接力阅读、领读伴读陪读等形式,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公众走近阅读空间、体验阅读乐趣、分享阅读感受。截止今天,全市全城尚读活动直接覆盖人群已经超过500万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摘编自《2018北京全民阅读打造爱阅之城》)材料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发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而2015年,这个数字是4.58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对此,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认为,首先,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读者用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等方式看书没有纳入纸质图书的阅读统计之中;其次从国际上看,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普遍在缓慢下降,我国能够保持平稳和略有增长,殊为不易。在调查中,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同时,64.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城镇居民中认为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63.4%,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5.2%,可见农村对此类活动的需求更为旺盛.(摘编自2018年4月26日《人民日报》)材料三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称丰富多彩。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说到底,阅读要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读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摘编自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主题鲜明,呈现出一幅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首都的厚重和包容。B。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近三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这与统计方法有关.C。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各地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活动收效甚微。D.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只有让读者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才能建立真正的书香社会。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官方讲话和记者了解中都可以看出,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贴近百姓生活,公众参与度高.B.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增长了0.01本,但这已经是很难得的进步。C。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必要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并且,相对而言,农村比城镇更加需要这类活动.D。阅读活动代替不了阅读本身,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与阅读没有联系;评价阅读情况要靠读者.9.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答案】7.C8.D9。第一问:材料一侧重报告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情况,展现2018北京全民阅读盛况;材料二侧重介绍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针对各地阅读活动层出不穷的情况,强调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第二问:三则材料的体裁和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材料一为新闻,旨在报道近期重大活动情况;材料二为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材料三为评论,旨在针对社会现象提出见解主张。【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但活动收效甚微”不正确。材料三中说“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可见这些活动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D项,“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与阅读没有联系”中“没有联系”一说不正确,材料三说阅读活动“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可见是有联系的;“评价阅读情况要靠读者”不正确,材料三说“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需要考生概括三则材料,然后再分析各自的侧重点.从材料来看,材料一第一段说“2018年4月23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下面介绍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情况,第三段说“……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借助阅读人群之多展现2018北京全民阅读的盛况;材料二开头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后面介绍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开头说“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后面介绍各地所想的办法,第二段说“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指出这些阅读活动中出现的情况,第三段说“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考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解答第二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三则材料的出处,把握这三则材料各自的体裁、针对的对象以及各自的目的.【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安世,幼而聪悟.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安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高宗每幸国学,恒独被引问.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居父忧以孝闻。天安初,拜中散,以温敏敬慎,高宗亲爱之。累迁主客令。萧赜使刘缵朝贡。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缵等呼安世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出为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薛道檦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安世设方略波及诸子三十余人,斩于邺市,境内肃然。以病免,太和十七年卒于家.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以妒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选自《魏书·李安世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B.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C.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D。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1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B。词依字数多少来划分,分为小令、中调、长调。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安世自幼聪明颖悟,深受高宗喜爱.在接受高宗召问时,年龄尚小他应答很有条理,被选为中书学生,后常常被高宗单独召见。B.李安世不但外表俊美,而且博学能言。萧赜的使者刘称他为典客,他旁征博引,进行批驳,不仅指出其错误,还讽刺其弃善从恶C.李安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民请命。针对百姓困苦流离豪强侵占掠夺的现实,他疏言不分贵贱平均分配田地,开了均田制先河。D。李安世颇有治理才干,能保一方平安。任相州刺史时他鼓励农桑,禁绝淫祀,设计诱捕并处决广平豪强李波等人,从此境内安宁.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10。B11。C12。C13.(1)使者到金玉店铺询问价格,刘缵说:“北方金玉非常便宜,应当是山上和河中出产的?”“肆”店铺;“大”非常;“出”出产。(2)越过其他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你知道这样很难,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句意是:安世说:“圣朝不重视金玉,所以价低如瓦砾。又因皇上仁德通于神明,山不吝惜珍宝,因此没有河流不出金,没有山岭不产玉。”刘缵开始想大买金玉,听到安世的话,羞惭作罢。“金玉”是“贵"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神明”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国别体史书”错,《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C项,“他疏言不分贵贱平均分配田地”不正确。原文为“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即重新丈量田地,确定周密的分配标准,让百姓也能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不分贵贱平均分配田地之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1)“肆”,店铺;“大”,非常;“出",出产(2)“鄙",名词意动用法,把……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其”,这;“焉”,为什么;“亡”,使……灭亡;“陪”,增加。【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李安世,幼时聪敏有悟性.兴安二年,高宗召见侍郎、博士的子弟,想选拔其中才学优秀者为中书学生。安世这时十一岁,高宗见他尚小,亲自召问。安世陈述家族情况,很有条理,即被取为学生。高宗每次巡幸国子学,常单独召见。诏示说:“你只要保持这种态度,不愁不富贵。”为父守丧以孝敬著名。天安初年,被任命为中散大夫,因温和敏捷恭敬谨慎,显祖信任喜爱他。渐升至主客令.萧赜派刘缵朝贡,安世容貌端美,举止优雅,刘缵等人相互之间谈论说:“没有君子,难道能立国吗?”刘缵等称呼安世为典客,安世说:“三代不同礼,五帝不同乐,怎么能用亡秦的职官,称呼中原帝国。”刘缵问:“世代变化而名号不同,共有几次?”安世说:“周称掌客,秦改为典客,汉名鸿胪,现在叫主客。君等不想仿效周文王、周武王,却关注亡秦。”国家遇有江南使者来,拿出很多收藏在宫内的宝物,让京城爱好仪容服饰的富户买走,让使者任意买卖.使者到金玉店铺询问价格,刘缵说:“北方金玉非常便宜,应当是山上和河中出产的?"安世说:“圣朝不重视金玉,所以价低如瓦砾。又因皇上仁德通于神明,山不吝惜珍宝,因此没有河流不出金,没有山岭不产玉。"刘缵开始想大买金玉,听到安世的话,羞惭作罢。当时民众贫困饥荒流离失所,豪强巨族大量占有土地,安世于是上疏说:“我认为现今尽管井田制度难以恢复,但应重新调节测量,采用周密的方法,使分田耕种有标准,能力与产业相称,小民能够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豪强没有多余土地取盈利.那么,皇上无私的恩泽,就能平均播洒给广大百姓;如山一样的粮食,可以堆积在家家户户.另外被争抢的田,应限定年限,事久难明产权的,一律归属现在的主人。然后虚伪诈妄的奸民,才会断绝觊觎的念头,安分守己的人,可永远免受欺凌侵夺.”高祖很赞同此议,后代的均田制由此产生.出朝任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禁止不合礼法的祭祀。当初,广平人李波,家族势力强大,残害侵夺百姓.前刺史薛道檦亲自去讨伐,李波率他的宗族迎击,大败薛道檦军队.于是李波处成为罪犯逃奔的地方,于公于私都成为祸患。李安世设计谋诱捕李波及其子侄三十多人,在邺城街市斩首,境内安定。因病免职。太和十七年去世于家中.李安世娶博陵崔氏,生了一个儿子李玚.崔氏因嫉妒凶悍被休,又娶了沧水公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自己沉重的心情;用“独”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心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求。D。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15。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4。C15。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中内心的悲凉;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愁苦的感情做铺垫。【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对客观事物如实描写”错误,“炉存火似红”好像炉中还有火,只是幻觉,写出诗人在战乱下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凄苦。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景物特点以及分析其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将所给的诗句进行具体描绘,然后具体分析其作用。“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层次分明,第一层通过“乱云低薄暮”一句写出黄昏时分乱云变化;第二层通过“急雪舞回风”写出大风凛冽的现象。这些具体的描绘,属于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凄清压抑的氛围,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突出诗人的悲愁与寂寥的情愫,正面扣题目“对雪”,呼应诗歌的标题内容,使得诗歌结构更为完整,为下面抒发具体的情怀做铺垫.【点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句子是“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高.(3)柳永《雨霖铃》中,写词人和心爱之人分别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月出于东山之上(2)。徘徊于斗牛之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执手相看泪眼(6).竟无语凝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徘徊”“竟”“凝噎”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早在1969年,周恩来总理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经过40多年,砥砺前行,()我们已发射风云卫星16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37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做出了卓越贡献。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气势。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约50%提高到目前的90%,风云卫星。在有气象卫星以前,我们依靠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资料分析天气,由于观测站点少,地球上很大面积都是盲区,那里的天气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有了气象卫星以后,我们不但能获取全球观测资料,而且观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卫星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系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的,通过对云系发生发展的检测,以及提供的云顶亮温等产品资料,可以识别出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通过检测陆面温度,可以判断出高温的范围以及变化。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资料。B.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C。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D。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了卫星资料.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B.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C.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D.如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中国是其中之一。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高屋建瓴披星戴月功不可没有口皆碑B。高瞻远瞩披星戴月劳苦功高有目共睹C.高屋建瓴栉风沐雨劳苦功高有口皆碑D.高瞻远瞩栉风沐雨功不可没有目共睹【答案】17.B18.C19.D【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根据语境可知,这几句话介绍风云气象卫星,故后两个分句宜采用被动句式,三句主语一致,都是“风云气象卫星”;A项,“为……提供卫星资料"的主语成了“世界气象组织”,暗换主语;C项,三句主语不一致,“同类"也应放在“卫星”前面;D项,最后一句主语与前面不协调,“提供……资变成了“用户”了。故选B。【18题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句中与“早在1969年相照应,宜以“如今”开头,并用逗号隔开,排除AB;与D相比,C更简洁,也更能突出“中国"。故选C。【19题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高屋建瓴,在房顶上料”的也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文中有“早在1969年”,应该用“高瞻远瞩”。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文中“砥砺前行"强调克服困难,用“栉风沐雨"。功不可没,功劳不能埋没。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文中是“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约50%提高到目前的90%”强调“功劳”,用“功不可没”。有口皆碑,比如人人称赞。有目共睹,人人都能看见,形容极其明显.文中强调事实,用“有目共睹”。故选D。【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却往往答不上来,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①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读书的人,②__________;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笫二本书”.【答案】(1).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2).我劝他多读书(3)。我劝他要少而精【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借以确定句子的句式和内容要点。本题中,第一处,前面说“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这样的读书人”指的是“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却往往答不上来”,由此可知,此处应是说这样的读书人“没有知己、没有深交";第二处,前面说“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这是作者的观点,“对不爱读书的人”,作者自然要劝他“多读书”;第三处,“而对爱读书的人”,则应是有选择的读,即要求“少而精”,因为后面说“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书桌上不要出现笫二本书"。21.下面是某校一则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在表达或格式上不恰当,请找出并作删改。邀请函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兹定于2018年6月12日艺术大厅举办“难忘师生情,豪迈踏征程"欢送毕业生离校活动-2018届人文学院毕业生欢送会暨第七届校园文化节闭幕式.诚挚邀请您抽空前来观摩,共襄盛举。如蒙光临,不胜欣喜!协办方:人文学院学生会主办方:人文学院院办、团委2018年6月7日【答案】(答案示例)①在“6月12日”后面加上具体时间;②“抽空”改为“拨冗";③把“观摩”改为“观看”;④把“共襄盛举"删去;⑤把“协办方"和“主办方”两部分调换位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所给材料是邀请函,邀请函要求使用书面语,语言庄重简洁明确,时间、地点、邀请事由必须清楚.本题中缺少活动开始的具体时间,应在6月12日后面加上具体时间。“抽空"是口语化用词,应改为书面语“拨冗”。“观摩”指观看彼此的成绩并互相学习研究.此处参加的是校园文化节闭幕式,应改为“观看”.“共襄盛举"齐心协力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用在请领导和老师来观看节目的邀请函中,不合语境,应删去.邀请函的落款中,主办方应在前,协办方应在后,故应将“协办方”和“主办方”调换位置。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高品质生活对精神家园厚度的向往与追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在公众欣赏水平、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博物馆热"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假期,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成为不少家长暑假安排的热门选择。但是,人群的喧闹声,嬉戏追赶的孩子,躺在两个座位上的游客,将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抠脚的参观者,脚踩栏杆地台打电话的游客……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游客意见簿上,有多名游客都表示了对于“不文明参观行为”的不满,“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参观时总会被他人的说话声打断思绪"。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封倡议书(统一用“复兴中学一学生"的名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文明参观博物馆倡议书眼下,不少博物馆已成为游客出行计划中的重要一站,尤其很多家长和孩子,更将博物馆作为到一座城市旅游必去的打卡地。正值暑期,重庆三峡博物馆就吸引了众多前来参观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各地游客。但是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殊不知,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参观的“底色”。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博物馆无论大小,都要求前来参观的游客进馆后保持安静、做到文明,这不仅是为了不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面对先人留下的文明成果,需要保持足够的尊崇与敬畏。尽管博物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各个显眼的地方张贴有文明标语、在馆内每个展厅内安排有文明劝导秩序员、保洁员,但不文明现象仍然未能断绝。来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中,青少年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喧哗吵闹的声音很大。以至于身处博物馆之内,感觉与游览诸如洪崖洞、磁器口等网红景点并没有太大不同。博物馆之所以变成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场所——“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引导不够、教育不力.同样值得反思的还有成年人的不良示范。无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外出旅游,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随处扔垃圾,上厕所不冲水,排队等候跨越黄线;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扎堆吵闹……一个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不会对本人造成什么影响,但一定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人的旅行体验。特别是在博物馆这类富含教育意义的场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可能影响其他人的参观体验,更会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底色,不能“像逛农贸市场”。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辅导,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需要我们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进而对那些历史和文物产生敬畏之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家长和老师更要为孩子们做好文明参观的表率,并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对孩子的失范行为进行批评和纠偏。同时,对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突出博物馆庄严的一面,而不是简单的文明提醒;另一方面有必要增加一些惩罚性措施,如设置“黑名单”,将不文明参观者纳入信用惩戒,借助网络曝光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归于宁静,让文物保持应有的庄严感。复兴中学一学生【解析】【详解】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