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之诗四首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之诗四首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之诗四首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之诗四首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之诗四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归园田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作者简介: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huìhèzhǎng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诗人虽然不善于种田(“草盛豆苗稀”),但还是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的画面。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草尖上沾满露水,月光下的露珠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陶诗意境恬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梁人钟嵘在其《诗品》中,将陶诗列为“中品”。但其艺术光华在后世逐渐闪耀出来,其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_____句点明主旨。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末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深入探究你从本诗中感受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辛苦快乐自由……使至塞上——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征蓬”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涛涛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又圆的落日。初读课文,感知大意《使至塞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及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深入探究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上一页下一页退出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诗人24岁)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本联点明作者的行踪:从荆门山外渡江,远赴楚地漫游.中间两联描写作者途中所见的景色。尾联抒发作者的思乡情怀。全诗想象奇特,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语言清新自然。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广漠辽远的原野。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的好处。画面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炼字:“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初读课文,感知大意“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此后,陈与义颠沛流离,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他是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整体感知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jīngxǐyǐ朗读课文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注释酒店或茶馆的幌子缓慢徘徊登楼赏析:“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探究“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探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探究“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