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的文学批评一、孟子的生平二、孟子的思想1、政治:民本,仁政2、哲学:人性论-----性善论3、文艺美学:与民同乐三、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孟子的文学批评一、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省邹县)人。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曾参之门徒,故孟子可谓孔子第三代门人。孟子著有《孟子》七篇,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建立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除了讲述发挥孔子学说之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许多方面可以看作是孔子学说的补充,与孔子学说共同构成了儒学体系。孟子也曾游说诸侯,但不被任用,只好退而著书立说。
一、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主要贡献是:一是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二是提出了“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文艺批评方法。孟子提出的创作和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对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性善论:《孟子·公孙丑上》说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是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便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生而即有的,它是人性的内容,可见孟子对人性心理的理想态度比孔子更甚。孟子的文学批评(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梁惠王·下篇》云:“为民上而不与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亦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这里孟子指出一切美好的享受应以百姓乐为乐,以百姓忧而忧,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同时也是评价文艺的标准。
孟子在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问题。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基础,为此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孟子的文学批评“共同美感”说《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因为人具有共同的本性,所以人们的美感也有共同性。正因为人的美感具有共同性,所以才会对美的事物表示同样的美的感受。也正因为人的美感具有共同性,才可能形成美学上的审美范畴。孟子的文学批评(二)知人论世说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
译:孟子对万章说:“一乡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而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孟子的文学批评
这一段话本是讲交友之道的。尚友,即尚友古人。尚友古人,即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而要正确颂诗读书,和古人交朋友,还须知人论世,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
孟子的文学批评“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遭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论其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的文学批评(三)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孟子的文学批评译: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
孟子的文学批评此语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全诗共五章,下面引前二章: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孟子的文学批评
“不以文害辞”,指不要拘泥于个别文辞而误解词句之意,要注意诗歌表情达意所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拟、夸张、象征之类。
“不以辞害志”,是指不要限制于词句本意的解释,否则会妨碍对诗中的内容和作者真实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他认为正确方法就是“以意逆志”。孟子的文学批评对于“意”的理解,历来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指作者原意。二指读者之意。指读诗人之“意”即读诗人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由此出发去求诗人之志。多数《孟子》注本均取此说,如后汉赵歧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乃可得之。”朱自请《诗言志辩》认为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清代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说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也”。“意”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他主张从诗篇的客观意义出发去探求诗人之志,是比较科学的,近人多采此说。但是,这不符合孟子的本意。
从接受美学而言,此中之“意”是出自于读者还是作者,都能说通。但从孟子原意而言,似以读者解读之意求作者诗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较为恰当。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的文学批评
孟子提出这样的理论也有其历史背景,这就是春秋断章赋诗的传统,此前孔子所说的兴,虽然意思没有孟子这般显豁,但精神是相通的。在文学批评史上,孟子是第一次提出有关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理论家,“以意逆志”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它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意逆志的文学解释学意义《说文》注云:“逆,迎也。”《说文解字注》云:“逆迎二字通用。”《周礼·地官乡师》郑玄注云:“逆,犹钩考也。”总起来看,根据前人的解释,“逆”大体上有三个义项:一是迎受、接纳;二是钩考、探究;三是追溯、反求。以意逆志的文学解释学意义第一,“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原意作为旨归的文学释义活动。第二,“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极富探究性的文学解释活动。第三,“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追溯和反求性的活动。孟子的文学批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两相配合,才能避免主观臆断的弊端。孟子的文学批评(四)“知言养气”
《孟子•公孙丑下》云:“敢为夫子恶乎长”?“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云: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妥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孟子的文学批评
译: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善于养浩然之气,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知言的问题。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指能正确感知不同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内容,有鉴别作品的能力。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孟子的文学批评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应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养气”说影响深远,是“文气”论源头:
《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古代“文气”论的正式形成。《文心雕龙》中设《养气》篇,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论,,论“文气”者众多,形成“文气”论。孟子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1)孟子的文学批评,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以人为本位,注重作家是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提倡以充实为美,乃是儒家人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孟子的文学批评,比较重视文学批评一般方法论之阐述,其中,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无疑是文学批评和审美鉴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孟子的文学批评,仍然属于孔子开创的语录体式,且多以问答形式出之;但较之《论语》,孟子较多地表现出论说文的特点,初具逻辑思辨。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重要代表。荀子在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广泛地吸收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各家中他认为合理的思想成果,成为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
荀子的文学思想、文学批评,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以仁义为批评准则,主张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而以明道为核心,充分肯定人对功利、声色之美的合理要求,提倡文学言志抒情的社会功能。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一)性恶论:荀子文学理论批评的哲学基础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的本性在于“仁”。荀子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人性本恶,人对各种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才是人类共同的本性。荀子还认为,功名利禄,声色饮食之美,都是人所共同追求的。他在《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荀子性恶说是对孟子性善说的否定,其价值和意义
(1)充分肯定了上层建筑包括学术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2)认为人类对美的追求乃是处于人的本性的一种欲望,人的感官具有审美感知能力,充分肯定人对美的要求的合理性。(3)肯定了文学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磨琢也”。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二)全粹之美:荀子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荀子《劝学》:“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的目的,在于消除人性之恶,追求全粹之美。“全”“粹”是人格精神之美的要求,这种“全粹之美”必然是合乎礼仪的,同礼仪相统一。合乎礼仪,即是荀子对人的人格精神的要求,也是文学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三)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
荀子主张宗经、征圣、明道三位一体,而以“明道”为荀子文学观的核心。《正名》中说: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主)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译:辩论与解说,是心灵对道的认识的一种表象。心灵,是道的主宰。道,是政治的永恒法则。心意符合于道,解说符合于心意,言语符合于解说.荀子的文论主张,围绕着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而展开。他强调文学应该明道,但他所说的“道”较孔、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三)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
关于宗经,荀子在《儒效》篇云:“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这就是后人论文主于宗经的先声。关于征圣,荀子在《正论》篇云:“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主张效法圣人,这就是后人论文主语征圣的先河。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四)音乐理论的专论《乐论》荀子重乐,以乐为乐,著有《乐论》一篇。荀子的《乐论》是现存先秦时代第一篇系统论述古典音乐的专论。《乐论》是荀子针对墨子《非乐》论而写的一篇辩驳文章。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四)音乐理论的专论《乐论》
其一,音乐是人之根本需要。“人情所必不免”的产物,即感情的必然表现。他说:“乐则必发于声音。”
其二,音乐的中和之美。
其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感动人之善心”,乐是以情感形式“感人深,移风易俗”
其四,树立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何谓中和之乐?荀子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是以乐而不流,使其文是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是以感动人之善心”,这即是“先王立乐之方”。中和之乐即是雅颂之声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荀子《乐论》涉及音乐的中和之美的问题,与孔子的理论相契合。
《劝学》说:“乐之中和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乐论》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由孔子到荀子都重视中和之美,这和春秋时代的审美趣向相一致。《国语·周语》记载,周景王时伶州鸠论乐,即认为“中声”、“中音”是合于“天道”、“神人”的最好的音乐。《左传》昭公元年医和论乐时也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可见中和、中声、中音的要求,最初是和政治及西周的“德治”相联系的。
从孔子荀子提出中和之美以后,中和遂成为中国儒家传统的审美理想。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四)音乐理论的专论《乐论》
其一,音乐是人之根本需要。“人情所必不免”的产物,即感情的必然表现。他说:“乐则必发于声音。”
其二,音乐的中和之美。
其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感动人之善心”,乐是以情感形式“感人深,移风易俗”
其四,树立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
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荀子《乐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树立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情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
,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荀子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
译: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古代的圣王憎恶那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船经济课程设计
- 药品生产大学课程设计
- 幼儿手势舞教学课程设计
- 电子钟表课程设计
- 新冉的课程设计
- 穿鞋带的课程设计
- 资产负债表优化策略计划
- 酒店餐饮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青少年培训机构前台接待总结
- 家具制造工艺改良
- 超星尔雅学习通《西厢记》赏析(首都师范大学)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切削液的配方
- 塑料门窗及型材功能结构尺寸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怀化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深度自测试卷
- GB 7101-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 超实用的发声训练方法
- 《第六课 从传统到现代课件》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
- 英语四六级讲座课件
- Unit 3 On the move Understanding ideas(Running into a better life)课件- 高一上学期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二册
- 白假丝酵母菌课件
- SCA自动涂胶系统培训讲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