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_第1页
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_第2页
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_第3页
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_第4页
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从改革开放开始第五、六组作品汪奇赵磊李旭慧郭威谭金光赵伟秦一鹏杨素珍李静王悦金刘周青全戴莉雯兰昌银徐凯丽李锁民袁海洲张涛张灿袁亚杰吕昭燚周小菊梅家园目录一、二、三、前言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前言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购买国债是对于普通市民的相对保险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是最低的,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所以有金边债券之美称,相对而言,这是一种具有高度安全性、融资规模可以巨大且变现灵便的信用工具。但国债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就是时间问题,国债的偿还周期一般是比较长的。

一、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总体回顾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历史相比于国外债券市场远远落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年轻的中国国债市场茁壮成长,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才走完的路。尽管道路并不平坦,但一个基本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国债市场确实已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我国政府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更为我国国债市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债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各类投资者投资国债、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国债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发行规模日益壮大。我国国债市场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有着自己特有的发展特点,我国国债市场经过多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债年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保证银行间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得投资主体多元化,债券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我国债券市场国债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基准收益率曲线初步形成。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

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

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

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我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元。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

1.发行规模迅速增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仅在1950年发行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年到1958年间发行了国家建设公债。此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恢复了国债融资。1981年7月1日首次发行国债(国库券)48.66亿元。从8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的国债规模明显扩大,特别是从1994年起,国家实行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从而导致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只有发行国债一种。于是当年国债发行规模即高达1175.25亿元,是1993年的1.59倍,以后更是逐年增加发行量,到2005年国债发行达6922.87亿元。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2.发行种类较多

我国国债的发行种类包括凭证式和记帐式两种,前者针对社会公众,后者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前者流动性较差,而后者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交易所市场买卖。从期限上讲,1年以下的国债在2005年以前是没有的,从2006年开始发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短期国债。长期债券的发行也很少,例如,在2001年7月31日,财政部发行了2001年第七期记账式国债,期限为20年。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3.国债交易市场活跃,交易手段灵活

国债交易包括现货交易、回购交易,也包括2005年6月份和2006年2月份推出的远期和利率互换相续出现。国债的期货交易也有望恢复。在1997年之前,国债交易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1997年银行间债券开展质押式回购业务。在国债市场上,质押式回购量一直大于现券买卖量,质押式回购为投资者短期融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2004年,我国又推出买断式回购。这一方式有助于债券的流通,也有助于在市场中实现套利,进而有利于债券的定价。我国债券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交易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以银行间市场为例。2006年全年的交易规模为382053亿元,而2001年才40940亿元。4年的时间,交易量增长了近8倍。中国国债的发展历程4.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得以开展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有力地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和引导一级交易商在市场的交易,并传递和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结算业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回购利率,成为银行同业间债券回购利率的指导性利率。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

2001年,我国国债市场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1.发行规模巨大,期限结构趋于合理。

2001年,全年共发行记账式国债3083.53亿元,其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123.53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960亿元。在利率结构上主要以固定利率国债为主,全年发行的16期国债中,仅有两期限浮动利率国债,发行量总计400亿元。与往年相比,国债一级市场最大的突破在于期限结构更加合理,首次发行的15年期和20年期国债使国债收益率曲线得以基本形成,为债券买卖和新券发行提供了定价依据。美中不足的是2001年未发行10年期固定利率国债,致使收益率曲线出现缺口;同时2年期以下国债一直没有发行,致使短期债券定价过于依赖回购市场利率。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2.交易所市场国债发行和买卖再趋活跃。

与往年相比,交易所市场债券发行规模取得突破,全年共发行5期960亿元国债,较之上年增长了700亿元。2001年,股票市场长期低迷,交易所债券市场成为资金的避险选择,债券供不应求的现象非常突出。为此,财政部适时加大了交易所市场债券的发行规模,既满足了投资者的需要,也有效降低了发债成本。与一级市场发行火暴相对应的是二级市场债券买卖异常踊跃,价格不断上升。3.交易所债市与银行间债市的联系明显加强。

2001年下半年以来,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两个市场相互之间的影响开始加强,交易所市场国债的定价成为银行间市场国债定价的重要参与因素,银行间市场国债的定价对交易所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此时财政部在两个市场间隔发债,期限品种基本相同,为两个市场国债定价比较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4.银行间债市二级市场流动性明显增强,现券交易趋于活跃。

2001年,央行和中介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银行间现券市场的建设。7月1日,银行间市场率先采用了净价交易;7月25日,双边报价商制度正式推行。从4个多月的实施效果来看,双边报价商的做市能力初步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和肯定。2001年不断下降的市场利率和对本币降息的强烈预期也成为促使刺激现券交易的重要因素。与往年相比,2001年市场投资者参与现券交易的意识明显增强,对现券交易的关注和认同程度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

从2001年全年来看,银行间市场上半年现券交易显得非常清淡,下半年逐步升温。中长期固定利率国债首先启动,随后浮动利率国债成为交易的主角,并最终导致了浮动利率金融债的火暴交易。

10月过后,随着央行公开市场现券操作的力度不断加强,现券交易量屡创新高。二级市场流动性的加强,为一级市场国债发行提供了有力的定价依据,改变了一二级市场脱节的现象。

由此可知,我国国债市场的繁荣发展日趋成熟,对国债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国债管理人才,为入世后,面对挑战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

2001年,我国国债市场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1.发行规模巨大,期限结构趋于合理。

2001年,全年共发行记账式国债3083.53亿元,其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123.53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960亿元。在利率结构上主要以固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