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炼字课件_第1页
诗歌鉴赏之炼字课件_第2页
诗歌鉴赏之炼字课件_第3页
诗歌鉴赏之炼字课件_第4页
诗歌鉴赏之炼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鉴赏二之炼字千锤百“炼”的智慧轻风细柳,淡月疏梅。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疏梅。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疏梅。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疏梅。——“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诗词鉴赏复习二诗词中的炼字

提问方式:某字在此诗中用得很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解析:‘

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例1:

(05年福建卷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2: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案范例:诗眼是“咽”和“冷”(2分,指出诗眼——步骤一)。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2分,就词语和句子本身分析——步骤二)。“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2分,就全诗意境情感分析——步骤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题范例: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案范例:“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步骤一)、明月与孤灯,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步骤二)。作者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步骤三)。

▲分析的着眼切入点

例3

: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试分析“近”字的表达效果。解析:①“近”有“主动亲近、接近”之意。(字义)

②在‘清澈平静的江水中,有一轮孤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想慰藉和抚平其寂寞的愁心

。(联想之景)

③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还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意境或情感)(1)着眼于修辞

例4:

绝句二首之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请分析“燃”字的表达作用?

(2)着眼于形象解析:

①“燃”,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②突出了满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

③而且也表现出山花随风起伏的动态美,使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怡人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①花千片: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②字一行: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试分析“翻”和“点”字的妙处。

例5

解析:

①“翻”,突出白浪翻腾的情景,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

“点”,表现了碧空高远,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大雁列队飞行,犹似人于青天点上字迹一行。②一“翻”一“点”,不仅体现出景物动态美,而且也表现出诗人难捺的欣喜心情。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例6

:解析:①“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②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③“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综观以上的例子,可知“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往往是诗眼所在。而诗眼乃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性词语,所以分析诗歌的语言的凝练性时,诗歌鉴赏应特别关注重点动词,要抓住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赏析炼字型”试题变形:·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例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一首怨妇诗,全诗行动曲折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忽”字是描写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的一个关键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全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前两句描写主人公的“不知愁”,而第三句转折,由“忽见陌头杨柳色”,使少妇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伤感场景,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忽”最准确鲜明地描写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所以说“忽”字是一个关键词。[例8]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题中的“十五夜”,指中秋之夜。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请你品评一下“落”与“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答案:用“落”字好。“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不够形象生动。限时检测,即时反馈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青草湖,即今洞庭湖,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本诗的首句中“____”字让人联想到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末句中的“_____”字用得最为传神。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温馨提示:注意“3个意识”——时间意识、分数意识、规范答题意识限时检测,即时反馈参考答案:本诗的首句中“老”字让人联想到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末句中的“压”字用得最为传神。因为:“压”,物多才能有此神态,表明清梦的浓郁。梦本无形,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