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PAGEPAGE39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竹林中晨雾在太阳的照射下,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虚构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材料三: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选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B。审美体验是一种深层、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它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而社会实践又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就是通过灵感、直觉的心理活动来建构的。D。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它和西方美学一样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景观,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B。艺术家只有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艺术体验,才能最终有相应的艺术创造。C.齐白石正是运用高超的技法这一重要艺术之源,创作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虾。D.在美学家看来,要取得真正成就需具有不计得失、只求理想情趣的出世精神。3。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A。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B.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5。叶朗说,《红楼梦》里有不少富有情趣的描写,在他看来,曹雪芹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请从“作诗、行酒令、品茶、下棋、猜灯谜”等事件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2.C3.A4.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是: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5。①用意:旨在用艺术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②情节: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③理解:这就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原文是“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可见不能一概而论说“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就是通过灵感、直觉的心理活动来建构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齐白石正是运用高超的技法这一重要艺术之源”错误,文中明确指出“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要做好吃的汤,就要有盐和梅来调味.这是一种实用、理性的认识,显然不是审美体验。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知,审美体验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依据材料一“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知,审美体验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依据材料三“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可知,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依据材料三“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可知,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依据“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可知,叶朗认为曹雪芹旨在用艺术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例如《红楼梦》中的行酒令,在第62回,划拳的形式过瘾之后,史湘云们还不满足,随即又拉开了文字令,湘云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这就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昏(英国)萨基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对了,丢了一块香皂。”(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星月微弱,黯淡的光线烘托了人物低迷的心情,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年轻人的骗局必然败露的结局。B。在老人“气概已趋衰退”和“空出来的位子”立刻被年轻人占据了的描述中,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弱者受欺的无情批判。C.年轻人“神情坦然”,引起葛尔特茨“警觉”,葛尔特茨“不动声色”地问起他的遭遇,这说明他不太相信年轻人说的话。D。当年轻人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时,他“带着几分敌意”“猛然转过身来”,可以看出,此前葛尔特茨比的话深深激怒了他。7。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发生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染上了“黄昏"的色调,具有象征意味。B.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C.小说以小见大,截取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典型性小切片,将原本并不奇崛的事件讲述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D.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入深思,耐人寻味。8.请简要概析小说中葛尔特茨比的人物形象特征.9.有人建议将小说标题改成“一块香皂”,你觉得“黄昏"和“一块香皂”哪一个标题更好?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理由。【答案】6.C7.D8.①他看见年轻人神情坦然便“警觉起来",“不动声色地问"“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说明他心存戒备;②见到一块香皂,就认为准是那年轻人掉的,并追去送还向他道歉,说明他善良单纯;③主动借给年轻人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说明他乐善好施;④他认为自己要“吸取教训”“不能自作聪明",说明他善于反省。9。示例一:我认为“一块香皂"更好。①香皂作为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比因香皂怀疑、救助年轻人,老先生找香皂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②一块香皂成为行骗手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骗成风的社会风气,对人们思考这种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小人物的境遇有揭示作用.③香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又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我认为“黄昏”更好。①“黄昏”意蕴丰富,既指模糊暗淡的时刻,也隐喻(象征)着破灭的希望、人生的没落、社会的下沉。②“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合理性。正因为是黄昏,老先生才没发现丢了肥皂,年轻人才没有看见香皂,葛尔特茨比才有可能捡到肥皂而被骗。③作者对于黄昏的描写,以暗淡模糊的色调,烘托了人物消沉的意志,这种基调是作品突出的艺术特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暗示了年轻人的骗局必然败露的结局”错误,“昏暗"的夜景只与葛尔特茨比被骗有联系,况且文中年轻人的骗局最终得逞了;B.“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老弱受欺的无情批判”错误,从文中看不出有“老弱受欺”的情节;D。“葛尔特茨比的话深深激怒了他”错误,从文中“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顺小路溜掉了”,可以看出他是做贼心虚,意识到可能被识破了。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中“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亨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一般要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即人物的言行举止,有时还要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本题是要求分析小说主人公葛尔特茨比的人物性格特点,须对全文情节进行梳理,根据情节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概括.比如,“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诺尔曼一眼就识破了青年人的诡计,说明他有极强的戒备心和聪明的头脑;“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当他发现那块被遗落的香皂时,连忙去寻找年轻人,向他道歉,还借给他钱,说明他善良热心;“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告诫自己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说明他为人善于反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黄昏”和“一块香皂”哪一个标题更好,这是探究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无论同意哪个标题好,其分析的角度往往是人物、情节、环境和小说的主题这几个方面。认为“黄昏"更好。“黄昏”交代了时间发生的时间,同时也有着葛尔特茨的理解,“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在结构上,可从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四周昏暗不清,文中的三个人都没有看到那块香皂,从而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作答;在内容主题方面,标题“黄昏”为老人找不到香皂创造了环境缘由,故能展现故事中各人物的形象,也暗示了“坏人难防”的故事结局,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认为“一块香皂"更好。“香皂”在文中是一个物象,全文围绕“香皂"展开,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比因香皂怀疑、救助年轻人,老先生找香皂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香皂在文中作为一个线索,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从而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作用.“香皂"在文中具有象征的意味,一块香皂成为行骗手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骗成风的社会风气,对小说的主题有揭示作用.以“一块香皂"为题,简单通俗易懂,同时也能令人思考围绕一块香皂能发生哪些事情,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治律令,为鲁狱史.积功劳,稍迁至廷尉右监。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及霍氏诛,上躬亲政。是时,掖庭一宫婢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该宫婢辞引使者丙吉知状。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耆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知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琐科条其人.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君若有不讳,谁可代者。"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太仆陈万年敦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吉薨,谥曰定侯。子显嗣,甘露中有罪削爵为关内侯,官至卫尉太仆.(选自《汉书·丙吉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B.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C.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D.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因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用来指官职调动.升职叫升迁、右迁;降职叫谪迁、左迁。文中指升职。B.曾,指隔两代的亲属.不同的代际血缘关系用语不同,如隔三代的称“从"。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警卫,处理征召及臣民上书言事等事宜。D.不讳,指死亡。汉语“死”婉辞众多,蕴含中华民族礼制、民俗宗教文化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丙吉为人宽厚,不事张扬。他有恩于皇曾孙,却闭口不谈;后掖庭一宫婢的民间丈夫上书,陈述丙吉功劳,皇帝才得知此事,并给予重赏。B。丙吉勤奋好学,乐于钻研。他出身于治理监狱案件的小吏,研修律令,曾经担任鲁国的狱史,后又自学了《诗》《礼》等典籍,通晓其大意。C.丙吉为官守礼,知人善荐。他做官崇尚宽容礼让,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当他病重时,皇帝询问替代人选,他举荐了三个人,都很称职。D.丙吉深受重用,福延子孙.他官至宰相,死后谥号定侯,受到高度评价;他的儿子丙显继承爵位,后虽因罪被削爵为关内侯,仍官至卫尉太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2)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14。丙吉的驭吏酒醉失礼,为何丙吉没有允许西曹吏赶走他?【答案】10。B11.B12。A13.(1)自从曾孙登上帝位,丙吉闭口不说曾经的恩德,所以朝廷中没有谁知晓他的功劳。(2)事情还没做完,皇上就下诏召集丞相、御史,询问蛮族所侵入的边郡的官吏的情况,丙吉详细地作了回答。14.因为①丙吉宽容大度,喜欢为人掩过扬善。②丙吉担心他因醉酒失去差事,没有容身之处。③丙吉认为只是弄脏了车内的垫褥,不是失职之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全句的主语是“吉”,后面是他所做的事情,有“见而怜之"“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择女徒”“令保养曾孙”.需要辨析的地方是:太子非“无事”而是“无事实”;“无辜”者非吉而是曾孙.故“事实"不可分开,据此可排除AC;“曾孙"和“无辜”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D,所以选项B正确。整个句子大意是:丙吉见了怜惜他,又心知太子的罪过并非事实,更加同情无罪的曾孙,于是选择谨慎敦厚的女刑徒,让她们保护奉养曾孙。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隔三代的称‘从'"理解错误.上隔三代称“高”,下隔三代称“玄”,“从”是指同祖不同父的亲属,与“堂"相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陈述丙吉功劳”说法有误,掖庭宫婢是让自己的丈夫上书陈述她的功劳,并非陈述丙吉的功劳。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重点字词:“遭遇”,文中指登上帝位;“绝口”,闭口;“莫”,没有人;“明”,知晓。第二句重点字词:“未已”,不止、未毕,指事情还没做完;“问以虏所入郡吏”,状语后置句,“以”,用,正确语序是“以虏所入郡吏问”;“具”,详细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丙吉的驭吏酒醉失礼,丙吉没有允许西曹吏赶走他的原因。文中写到“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说明丙吉宽容大度,喜欢为人掩过扬善。根据“‘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可见丙吉担心他因醉酒失去差事,没有容身之处,其次还因为丙吉认为只是弄脏了车内的垫褥,不是失职之事。参考译文: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研修律令,担任鲁国狱史。积累功劳,逐渐升迁到廷尉右监。当时,宣帝刚出生几个月,因为皇曾孙的身份被卫太子的事牵连被收监.丙吉见了怜惜他,又心知太子的罪过并非事实,更加同情无罪的曾孙,于是选择谨慎敦厚的女刑徒,让她们保护奉养曾孙。丙吉为人宽厚,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自从曾孙登上帝位,丙吉闭口不说曾经的恩德,所以朝廷中没有谁知晓他的功劳。等到霍光被杀,皇上亲自处理政务。这时,掖庭一宫婢让她民间的丈夫上书,说自己曾经有扶持、养育皇帝的功劳。奏章下达掖庭令,让掖庭令考查询问此事,这个宫婢的供词中说以前的使者丙吉知道是怎么回事。皇帝亲自询问丙吉,这才知道丙吉曾对自己有恩,但丙吉始终没说。皇上认为他非常贤德,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又过了五年,代替魏相做了丞相。丙吉出身于治理监狱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礼》,通晓其大意.等到处于宰相之位,崇尚宽容大度,好谦让他人。丙吉对于官署掾史,一定遮蔽过错颂扬好处.丙吉的马车夫嗜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醉后呕吐到丞相车上。西曹负责官员想要赶走他,丙吉说:“因为喝醉失去士族的差事(因为喝醉的过失就赶走他),让这个人将何处容身?西曹隐忍这件事吧,这不过是玷污了丞相车内的垫褥罢了。"因此没有赶走此人。此马车夫是边郡人,熟悉知晓边塞派发的紧急军务,曾经外出时,刚好看见信使拿着赤白囊,携带着边郡的紧急文书飞驰来到.驾车的役吏于是跟随信使到官署刺探打听,知晓蛮族侵入云中、代郡,迅速回府拜见丙吉并禀报所知晓的情况。并建议:“恐怕胡虏所入侵的边郡,二千石的官吏中有老病经不起战乱的,应该预先探察.”丙吉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让东曹访察边郡的长吏,详细记录他们的身世经历等情况。事情还没做完,皇上下诏召集丞相、御史,询问蛮族所侵入的边郡的官吏,丙吉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间窘迫不能详细知道,因此被谴责.五凤三年春天,丙吉病得很重了。皇帝亲临病榻问候丙吉,说:“假如您不幸辞世,谁可以代替你?”丙吉顿首回答:“西河太守杜延年清楚法度,通晓国家旧例;廷尉于定国制定法令公正;太仆陈万年行为敦厚谨慎。这三人的才能都在我之上,希望皇上察看他们."皇上认为丙吉的话都正确而答应了。后来三个人居高位都很称职,皇上认为丙吉有知人之明。丙吉死后,谥号定侯。大儿子丙显继承爵位,甘露年间获罪削爵为关内侯,做官到卫尉太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引洪适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②从它归丙穴③,谋自拙④,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释】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③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④谋自拙:自认晦气、谋拙.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子月”一句为自然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特征,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而在借渔为乐.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D.“不知”一句,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16。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答案】15。B16。①《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形象。他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四周一片死寂、苦寒,他虽然处境孤独,但傲岸不屈,清高自守。②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形象,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而在借渔为乐”错误,“不以为意”“志不在鱼”“借渔为乐"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从”,“任从”的意思,任凭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只不过这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他委心任运,任由别人评说.可见渔人是志在捕鱼并非借渔为乐。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此题属于比较阅读,就意象“渔夫”命题,其实就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结合诗词的情感分析。先看《江雪》中的渔翁形象。这首诗歌先给人物设定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千山万径,人鸟绝迹的情境,这样的图景中,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样的环境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所以这首诗歌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隐士。再看这首词.这首词也给人物设定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子月”(即农历十一月),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展现了渔家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趣。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水,捕鱼落空,既展现了渔人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也可以看出渔人的旷达:“谋自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下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渔人的生活,“昨夜”、“今宵”两句,描绘了渔人少有的闲适生活图景。“醉眠"、“独钓”是写渔人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昨夜”、“今宵”和“西浦月”、“南溪雪”,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衣百结”三字浓缩了渔家的窘迫困顿,种种艰辛,但结句则再转一笔,写渔人家庭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虽穷困但团聚,自有其天伦之乐,而没有、也不知有人世间的那种离别之苦。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词中的渔夫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表现其奢侈之风。(2)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非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非友好合作的大船.(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愁思的多与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1)。鼎铛玉石(2).金块珠砾(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4).则其负大舟也无力(5)。问君能有几多愁(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关键字:“铛”“砾”。三、名著阅读与交流(6分)18.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统率着忠、义、悌、恭、信、敏、智、毅、勇、刚等诸多道德规范。从《三国演义》中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些精神,特别是其塑造的关羽,他的诸多事迹都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的很多情节更是将其塑造为忠、义、悌、恭、信、敏、智、毅、勇、刚的超人形象.请结合小说中关羽的一个故事情节,阐述作者是如何在关羽身上体现《论语》中“仁"的思想的?(字数不少于100字)【答案】“千里走单骑”,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的才华英武,希望招降关羽,但关羽与之约三事降汉不降曹:为曹操解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
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便单人匹马保护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关羽用具体行动诠释了对兄嫂的忠,对曹操的义,以及处事迎敌的智、信、毅、勇。
“千里走单骑”成为关羽忠肝义胆的象征,也是其赫赫一生的重要战绩之一.【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情节分析评价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阐述作者是如何在关羽身上体现《论语》中“仁”的思想的,先梳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主要情节事迹.关羽,《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国演义》三绝中的“义绝”.一生追随刘备,英勇善战忠肝义胆。去世后,民间尊其为“关公",被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在十八镇诸侯讨董卓时,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刘备兵败,约三事降汉不降曹,为曹操解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得知刘备下落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兄弟释疑,在古城三兄弟聚义。赤壁之战时在华容道又不忍杀害曹操,将其放走。刘备称王后,关羽官拜五虎上将之首,领兵攻取襄阳,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樊城之战时被毒箭暗算,刮骨疗毒,后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徐晃趁机夺了偃城,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后被杀。蜀、吴、魏三个国家都为其举办丧礼。关羽用具体行动诠释了对兄嫂的忠,对曹操的义,以及处事迎敌的智、信、毅、勇.答题时结合情节分析即可。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大“捞油水".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不要让那一丝丝臭味影响我们的心情,腐蚀我们的心灵.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19.文中第1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就是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B.只要坚持奋斗,“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终将变成现实。C.这种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大专家”越少越好。D.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这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人建议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你认为当改不当改?为什么?【答案】19.B20.D21。不当改.因为①原句用短句,语言风格灵动,改句是常式句,比较呆板。②原句“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做谓语,否定意味更强烈,改句意味平淡。③原句“像石楠花一样"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前一段的句字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引号表示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表明观点:不当改.然后比较两句话的不同之处,从修辞、句式、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原句“像石楠花一样”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结合上文“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可知,结构上,原句与前一段的句字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句式上,原句“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用短句,改句是把原句合成一个长句,句式呆板,不够灵活,而短句生动活泼,节奏感强。原句“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单独成句做谓语,起突出强调作用,否定意味更强烈,改句意味平淡。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湖北、山东等地先后发布了景区门票减免.②据不完全统计,实施优惠措施的国内景区已有500家以上。③门票减免不仅有助于刺激消费,还可以让消费者得实惠,可谓一举两得。④“门票经济”由来已久,备受诟病,⑤而要求景区降价的声音也一直很多.⑥对于景区而言,门票减免并非短期应对疫情的权宜之举,而是景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长远之计。⑦景区依赖单纯门票收入的营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旅游需求.⑧对于景区来说,尽快摒弃对门票的过分依赖,⑨塑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生态,才是景区持续健康运转的正途。【答案】①“减免”后加“政策”;③“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可以让消费者得实惠”互换位置;⑦“单纯”放到“依赖”前;⑨“塑造”改为“打造"。【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①成分残缺,“发布”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减免"后加“政策”;③不合逻辑,“不仅……还……”表递进关系,后边的内容在意义上应更进一层,应将“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可以让消费者得实惠”互换位置;⑦语序不当,“单纯”应放到“依赖"前,修饰“依赖";⑨搭配不当,“塑造”与“旅游产业链和旅游生态”不搭配,可改为“打造”。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据某报报道,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外培训就是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因为有利可图,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又良莠不齐,有的办学行为不规范,有的教师素质低下,有的管理混乱,有的条件简陋,有的教学方式陈旧……就是一些条件相当好、规模相当大、名声相当响的培训机构和网教平台,为了迎合家长希望快速提高子女成绩的要求,也急功近利,大都采取机械训练和模式化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与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这样的培训机构和网教平台不但不能提高受训学生的素质,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管明知其中弊病繁多,但许多家长还是出于担忧、攀比、争强等各种心理,纷纷争相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和网教平台去受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思维品质却越来越差,因为有人“手把手地教”,平时作业个个都对,可一到考试又不知所从。孩子们怨声载道,学校老师忧心忡忡,又无可奈何。你的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你对此有过怎样的思考?请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针对上述问题,完成写作任务.①向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写一份建议书。②向同学们家长写一封公开信.③为参加学校举行的“课外培训,我当何从?”的演讲会写一篇演讲稿。④写一篇现实问题短评向报社投稿。要求:注明所选题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解开“课外培训"的新考题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超前学习、不讲原理、追求解题技巧⋯⋯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则依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花钱花时间,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欲罢不能。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大家不断呼吁,应试教育导致孩子们负担太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为此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如果说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的话,那么现在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一时,显然更加难以对付了。这也警示我们:“教育减负”光靠主观上的棒喝封堵,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落新的“圈套”当中,如果简单归结为家长们咎由自取,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清校外各种自主加压的根源,并通过深入教育改革,针对性地清除这些病灶,本身就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名校借助奥数筛选,很多培训班借此“东风”迅速做强。再比如,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抄近道”的得高分策略机构,自然会大行其道。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健美操》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棒垒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临时用工合同书样本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高庆春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文学概论(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食品毒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科研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管理会计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法律知识范本图书著作权出版合同
- 认养树的合同(2篇)
-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单元教学名师备课系列(统编版2024)
- 劳动法律学习试题
-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专项提升第三单元专练篇·03:分数除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其二(原卷版+解析)
- 2024年上海奉贤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3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世界邮政日主题世界邮政日活动方案
- 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
- 足疗店禁止涉黄协议书模板
- 过敏性休克完整版本
- 变压器巡视课件
- 高中英语Longji Rice Terraces 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