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_第1页
2023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_第2页
2023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_第3页
2023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_第4页
2023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地貌的基本特性地貌的基本特性: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性)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重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地表结构特性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地势特性的地理意义: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毕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重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互相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是导致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所谓新构造运动重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重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2.气候因素(外营力)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质构造控制外,还深受外营力的影响。外营力的限度和强度,在很大限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降水对地貌的影响;气温对地貌的影响;积雪对泥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冻土分布对地貌发育的影响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物质基础)地表组成物质是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错综复杂。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我国境内由于地表组成物质而形成的大面积特殊地貌,要算华北的黄土地貌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4.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重要表现为:一是改变局部地貌形态;二是加速或延缓现代地貌过程。三、几种特殊地貌类型1.我国的冰川地貌冰川的形成:积累、成冰、运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特点2.我国的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2)黄土地貌形态。黄土高原地貌特性沟壑纵横,梁峁遍布。(3)黄土成因的讨论。黄土的抗蚀能力差(内因)现代外营力的侵蚀强烈(外因)黄土塬:大面积的黄土平台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黄土峁: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黄土坪:黄土区沟谷底部黄土覆盖的阶地或平台3.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由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可溶性岩区的溶蚀、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体。(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2)喀斯特地貌形态。(3)喀斯特洞穴的分布。第二节中国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性(一)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气候区范围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体以为界。2.季风类型多样广义的季风涉及: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高原季风、行星季风和平流层季风五类。我国有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和高原季风三种。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候干冷,夏季气候暖湿4.与同是季风气候的印度比较,我国冬夏季风都很盛行,而印度夏季风强冬季风弱(二)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的大陆性是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比:我国重要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半年等特点。(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划分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气候区。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区形成复杂的气候垂直带谱。总之:根据≥10℃积温等气温指标和干燥度指标,综合划出9个气候带、18个气候大区、36个气候区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显示出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2.以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灾害频繁1.水热同期,对农牧业生产非常有利2.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二、气候的形成因素(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53°31′N-3°52′N)重要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多寡。决定所处的行星风带(大气环流背景)。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我国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并且是夏季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北差异小,冬季太阳辐射量小而南北差异大。这正是导致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重要因素。2.海陆位置(二)下垫面因素影响气候的重要地形因子有三种:地面的海拔高度、地面形态、地形方位1.地形对辐射的影响(1)海拔高度对辐射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直接辐射增大,散射辐射减小。晴天总辐射是随海拔高度递增的。反射辐射取决于地表反射率,反射率的大小在某种限度上由植被、土壤和雪被等所决定。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因大气柱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减少,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减少而减小地面向上放射的长波辐射。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2)太阳辐射随地形的坡向和坡度而变化。在20°N—50°N范围内,随着纬度的增长,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无论在什么纬度都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同一纬度、同一坡度山坡上的辐射量,南坡大于北坡,其差值随纬度增高、坡度增大而增大。2.地形对温度的影响地形对水热状况起着重新分派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天气和气候。(1)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在山地,在相同的地形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减少,气温年较差减小,积温减少,霜日增长,无霜期缩短,但其变化的速率和特点随着山地性质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至于气温日较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则因地形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高原和盆地的气温日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而凸出的山顶和向风坡的气温日较差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2)大地形对温度的影响气候上的大地形是指水平延伸数百公里,相对高度在1km以上,能引起气候差异的大地形单元,例如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等。高大的山脉在迎冷空气侧起滞留作用,使背风侧免受冷空气的袭击,起到显著的屏障作用。(3)中小地形对温度的影响凹陷地形具有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凸出地形的气温日较差较小。这是由于在凹陷地方(如盆地、谷地)空气体积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空气与四周坡地相接触,所以白天空气迅速增热,而夜间空气又强烈变冷。此外,夜间冷却的空气由四周顺坡而下,汇集谷地。凹陷处风力薄弱,空气与自由大气的互换也进行得很缓慢。相反,在凸出地形顶部,空气互换便利,白天从自由大气不断地流来新鲜空气,因此丘顶空气的增热就受到限制。夜间,由于与土壤接触而变冷的空气顺坡流到低处,而为来自周边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所代替,所以气温也不强烈下降。3.地形对空气运动的影响(1)阻挡作用(2)绕流作用(3)越过作用(4)狭管效应地形的热力影响可导致局地环流的形成,如山风、谷风、焚风等。4.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海拔高度与降水高原上的降水量较相同条件下的平原为少。随海拔高度增长,降水量先是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至一定高度达成最大值,然后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2)地形形态与降水迎风波与背风坡的降水盆地和河谷降水盆地地形始终处在气流的下风侧,由于越山气流下沉辐散,最不利于系统性降水的形成。盆地重要依靠热对流降水,与盆边的山地相比较,盆地是山区相对少雨区。特殊地形的降水喇叭口地形呈三角形,顶点在内,口朝外;海拔高度由外向内增高。(3)地形对积雪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迫使西风气流分支。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消失,高原不再对西风产生分支作用,为西南季风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迫使迎风气流爬坡,形成多雨带(地形雨)。气流受高原地形影响被迫爬坡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沿迎风坡面产生地形雨,往往形成高原四周边坡出现多雨带。冬季多偏西北气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现多雨带;夏季多偏南偏东气流,高原南坡和东坡出现多雨带。屏障作用。“暗礁”作用。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一些重要山系可以高达5000-6000m以上,这块大台地象水底的暗礁同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对流层上部乃至平流层的气流,但可以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高空的流场。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夏半年,由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为热低压,四周气流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冬半年,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三)大气环流冬季环流夏季环流(活动中心、气团、锋)春、秋季环流形势冬季气压中心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辽阔平坦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有助于冷空气的堆积。蒙古高压的强弱变化主宰着我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阿留申低压强盛时可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我国冬季寒潮南下的频率增长。受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我国冬季形成冬季风。冬季气团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的气团重要是极地大陆气团。它以蒙古高压区为源地,性质寒冷而干燥。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成为冬季风。极地大陆气团又可分为陆上变性、冷海变性、暖海变性等3种变性气团。冬季锋面冬季,我国的锋面重要有北方的寒潮冷锋,南方的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等。寒潮冷锋发生在极地大陆气团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界面,常出现在我国北部地区,如内蒙、东北、华北等地。所经之处,引起强烈降温和大风。华南准静止锋发生于各种变性大陆气团界面上,常出现在东南山地丘陵区,导致阴雨天气。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地云贵高原一带,由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交绥而成;锋面东侧多阴雨,西侧多晴朗。夏季活动中心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是影响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由于受这两大活动中心的影响,我国夏季东部、南部和西部盛行偏南气流,即夏季风。夏季气团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重要是热带太平洋气团、赤道海洋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源于太平洋副高,移动形成东南季风,性质湿热而稳定;赤道海洋气团源自南半球副高,跨赤道向我国移动时表现为西南季风,性质高温重湿而不稳定。北方尚有不强的移动性冷高压活动,导致冷空气南下,成为夏季降水的动力。夏季锋面夏季,影响我国的锋面重要是极锋。极锋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的界面。通常4月份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7月到长江流域,7-8月到华北、东北,9月从北到南迅速退出大陆(其移动受太平洋副高脊线的移动控制)极锋所经之地都引起降水,其出现过早、过迟、过强、过弱,都会给不同的区域导致旱涝现象。春季环流形势(由冬季向夏季过渡)春季,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尚未消失,低纬度的印度低压和北太平洋副高正在加强,故春季环流形势是4个活动中心同时参与中国境内天气活动,在一个时期呈现此强彼弱并不断变化,以至阴晴风雨不定,风向多变。秋季环流形势(由夏季向冬季过渡)盛夏刚结束,蒙古高压即迅速建立,并开始南下活动,而北太平洋副高此时仍维持在较高纬度,高低空高压重合,大气层结稳定,我国有相称大一部分地区往往呈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好天气。但是,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等地,由于冷空气活动、地形影响等,常出现秋雨绵绵天气。其中四川盆地则因夜间云层顶部辐射冷却,盆地低层空气较暖,大气层结不稳定,多夜雨,故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三、气温与降水(一)气温1.冬季气温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2.夏季气温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3.年较差纬度较低的华南、云贵高原的年较差小,大体在10—20℃之间。愈向北,年较差愈大。4.四季分派气候记录上,常把12、1、2月作为冬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但这种四季划分,与各地物候现象不完全一致。(二)降水1.降水的地区分布400mm等降水线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南方向延伸至雅鲁藏布江谷地。以此线为界,该线以东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属于湿润部分;该线以西少受或不受夏季风影响,属于干旱部分。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沿。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C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2.降水的季节分派夏秋多,冬春少;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集中限度越高我国各地雨区特点1、华南春秋雨区。2、江南丘陵春夏多雨区。3、北方广大区域的夏雨区4、西北内陆盆地少雨区。5、西北山地年雨区。6、云南高原夏秋雨区。7、海南热带夏秋雨区。8、台湾东北部冬雨区。干燥度指有植被地段的最大也许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值。四、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一)寒潮ﻩ冬季,我国北方的锋面重要有寒潮冷锋。寒潮冷锋是新鲜极地大陆气团和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所形成的锋面。寒潮冷锋过境经常带来冷空气南侵。(冷高压活动的结果)强冷空气南下时,使通过的地区产生急剧降温,出现了严重霜冻,并随着大风或雨雪的天气过程,称为“寒潮”天气。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的南侵都叫寒潮。(有规定的量化标准)寒潮:气象部门规定,就全国来说,假如一次冷空气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温度减少10°C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4°C(春、秋季节则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4°C,陆上三个行政区出现5级以上大风,三个海区先后出现7级以上大风,称为“寒潮”。强寒潮:48小时内降温14°C,陆上3-4个大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所有海区先后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称为“强寒潮”。“寒潮”最活跃的月份一般不在隆冬季节的12月-次年2月。据记录,入侵中国的寒潮在一年中有两个高峰,一个在11月,另一个在3-4月份,夏季则难觅寒潮的踪迹。影响我国的寒潮重要有3个源地:①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②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③冰岛以南的洋面。寒潮途径:中路(105—115°E),次数最多;东路(115°E以东),影响东北、华北及长江以北地区;西路(105°E以西),势力最强,危害最大.寒潮气候的影响总的说来,寒潮属于灾害性天气。寒潮前锋过境,产生寒潮大风,对草原畜牧业、江河湖海渔业生产、城乡交通等导致不利影响。寒潮前锋过境后,天晴风小,但降温剧烈,常产生严重霜冻,江南越冬作物和华南热带作物常受冻害。入春后,由于寒潮活动频繁,在江南地区常形成低温连阴雨天气,对水稻、棉花等春播作物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寒潮活动在某些时候给某些地区带来降雪,对农业生产可起到缓和冬春干旱、减少作物病虫害等有益作用。(二)梅雨梅雨是初夏季节(6月上旬或中旬-7月上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连续阴雨天气。重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的地区。特性:降水丰沛,甚至出现多个暴雨中心;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时阴时雨,时冷时暖(连阴雨);正常梅雨量占当年总降水的40%左右;一般来说,入梅日期在6月上旬或中旬,出梅日期在7月上旬。(三)台风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而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各自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重要特性。五、对我国气候的评价1.使我国的亚热带不同于世界同纬度地区。2.雨热同期,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3.气候的多样性,使我国种植制度多样。4.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水分和热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规律。我国气候资源丰富,有助于农业生产第三节中国陆地水一、河川径流1.流域和水系1.1流域概况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进海洋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等。内流河:有些河流不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内陆湖泊、洼地,或者半途消失,称内流河。外流流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4%。内流流域:36%。内、外流域的界线:大兴安岭西麓-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大体与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相近)1.2水系分布特性东南部降水丰富,山地丘陵广布,流水切割强烈,流众多,水系发育。西北部地区与青藏高原北部,降水稀少,除高山地区外,河流短小而稀少,水系极不发达,特别是内陆盆地,河流更少。外流区河流水系分布特性我国绝大多数河流发源于三级阶梯倾斜面及其斜坡地带。第一级河源带:源自青藏高原东南,河流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水面坡度大,水力蕴藏丰富。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第二级河源带:源自大兴安岭、冀晋山地和云贵高原。长度和水量一般都不及第一河源带的河流。如淮河、海河、辽河、黑龙江、西江等。第三级河源带:源自长白山地、山东丘陵、东南沿海丘陵。距海近,大多独流入海,长度和流域面积不大,但水量却相称丰富。如图们江、鸭绿江、钱塘江、闽江等。河网密度(km/km2):地区差异较大外流流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河网密度大都在0.5以上:山地区域可超过0.7;长三角、珠三角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河网密度高达1-2;杭嘉湖平原某些地方高达12(水乡泽国)。内流流域:水系不发育,河网密度小,大多在0.1以下。2.河川径流特性2.1河川径流的空间分布特性河流水量重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河川径流的地理分布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体相符,但比降水量分布更为复杂。2.2河川径流的时程分派特性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径流变差系数(Cv)、实测年径流极值比(Km)Cv值最大的为华北一带,最小的为新疆伊犁河流域,夏季风影响稳定的南方地区Cv值较小;Km与Cv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北方诸河的Km值较大,南方河流则较小;集水面积大的河流Km值较小;干流Km值比支流小。年径流的季节分派径流年内变化与降水季节分派大体相似。我国河川径流季节分派很不均衡,具体表现在汛期出现的季节、延续时间以及汛期径流量集中的限度等方面。影响径流季节分派的重要因素是补给条件。在我国重要是大气降水因素,另一方面是地下水与冰雪融水。根据河流补给条件,全国河川年径流季节分派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秦岭以南:重要为雨水补给区,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重要受降水季节分派的影响,夏汛比较突出。因流域的调节作用,河流多水季节一般比多雨季节滞后1个月左右。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一些河流:为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区,有春、夏两次汛期,年径流过程呈双峰型。西北内陆区的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重要由山区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的变化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有春汛、夏汛出现。我国河流的水文分类东北型:11月~4月冰封、春汛明显、冰凌华北型:枯水期长(春旱断流),汛期短、多暴雨洪水,汛枯流量变幅大(陕县站110:1)、多泥沙(黄河、海河、淮河、辽河等)华南型:季风、降水丰沛、雨期长、5~6月梅雨、7~8月台风雨、汛期早、流量大、大江大河(长江中下游、珠江等)西南型:7~8月洪水强、山高谷深、水力资源丰富(云贵高原地区河流)西北型:降雨很少、高山冰雪补给,水量极小、内流、消失在内陆咸水湖泊,甚至沙漠中内蒙古型:地下水补给为主青藏型:高原内部——冰雪补给为主;东南边沿降水量大、流量大3.中国重要河流大江大河一般都具有流域面积广、干流流程长和水量丰富这三方面的特点。3.1中国第一大河----万里长江3.1.1河段特性3.1.2河流水文3.1.3长江洪水3.1.4水利资源3.2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3.2.1河段特性3.2.2径流3.2.3洪水和泥沙3.2.4治理开发二、湖泊与沼泽1.五大湖区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云贵高原湖区2.四大沼泽区东北沼泽区、青藏高原沼泽区、新疆山地沼泽区、东部平原和沿海沼泽区三、地下水地下水是贮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岩石孔隙和裂隙之中的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同是陆地水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河流)。地下水类型(受地质地貌的差异影响):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地层特点:第四纪以来的冲积洪积、湖积地层,岩性疏松、孔隙多而比较均匀。地区分布: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盆地。如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等。贮存状态:地下水以潜水和承压水的形式贮存于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2.岩溶裂隙溶洞水。地层特点可溶性碳酸盐类岩层。地区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面积约120万km2,集中于贵州、广西两省。赋存状态碳酸盐类岩石在含CO2的水溶蚀下形成有裂隙、溶洞,使地下水充填其中,而形成岩溶水。水量丰富、分布不均。决定于岩溶的发育限度和分布特点。3.基岩裂隙水。地层特点:系为岩浆岩类的花岗岩、玄武岩和变质岩类、碎屑岩类。地区分布:天山-阴山以北以及昆仑-秦岭以南,海西、燕山运动岩浆活动剧烈,故花岗岩裂隙水分布广泛;介于天山-阴山与昆仑-秦岭之间的广大地区,重要是太古代深变质岩系,故变质岩裂隙水分布广泛。贮存状态:基岩裂隙的发育是地下水贮存、运移、富集的地质基础。4.冻土孔隙裂隙水。地层特点:永久冻结的地表松散的沉积层和下伏基岩。地区分布:高纬度的大小兴安岭和阿尔泰山,中纬度的天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贮存状态: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冻结层上水、冻结层间水和冻结层下水三类。四、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1.降水资源降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2.地表水资源中国江河众多3.地下水资源湖泊多与外流河相通,可互济水量、冰川是西部河流的补给来源之一4.水资源总量(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地区分布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同一地区内,山地的迎风坡是径流相对高值区,平原、盆地、山地背风坡则是径流相对低值区。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Ⅰ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径流深大于900mm。Ⅱ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600mm,径流深200~900mm。Ⅲ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mm,径流深50~200mm。Ⅳ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mm,径流深10~50mm。Ⅴ缺水带:年降水量小于200mm,径流深局限性10mm。2.径流时程分派(三)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四)水资源开发运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1、洪涝灾害频繁,防洪安全仍缺少保障2、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水资源浪费4、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连续发展未来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1、水资源日趋短缺,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2、用水浪费与用水效益低下3、局部地区水环境进一步恶化4、水利工程老化失修5、水污染日趋严重6、粮食增长与农业供水局限性7、水管理与水科技落后8、建立水市场举步维艰五、南水北调工程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的源头河段,向黄河上游调水,补偿黄河水资源的局限性,缓解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干流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全线自流,在郑州西穿过黄河,输水到北京、天津。重点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等沿线城市的用水,并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运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可自流,终点天津。重要解决苏北、山东和河北东部的农业用水、津浦铁路沿线及胶东的城市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对我国南方(输出区)和北方(输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江水因外调亏缺对长江流域产生的影响是否会加重华北平原的洪涝灾情与土壤盐碱化南水北调会否引起血吸虫病向北方扩展南水北调后的经济效益从主线上解决黄、淮、海平原的严重缺水问题借助总干渠的人工运河,可以沟通南北交通,扩大运送第四节中国近海一、海域环境(二)海底地貌1.大陆架2.大陆坡ﻩ3.海槽与陆缘海盆(三)海洋水文1.海水温度2.海水盐度3.近海的海流(涉及两大系统)外来洋流系统、黑潮暖流主干、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暖流)、近海就地形成的海流系统、各种沿岸流(渤海、黄海、东海)、季风漂流(南海)4.潮汐(四)海域环境评价1.优势(1)区位优越。(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运用。(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发明了条件。(5)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条件得天独厚。2.不利因素(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4)赤潮。二、海岸砂砾质海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