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试 公开课_第1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试 公开课_第2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试 公开课_第3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试 公开课_第4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试 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的学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上册的知识列举出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存在的差别。2.试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3.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会列表比较该线南北两侧的诸多差异,理解其形成的原因。4.了解划分区域的依据,知道依据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掌握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并能合作探究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2.通过分析比较中国的地理差异并探究其成因,进一步培养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课本的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2.记住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能够列表比较其南北两侧在气温、降水、农业学生产等方面的不同。3.知道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了解其划分依据。【教学难点】1.利用图表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地理差异的主导因素。体会这种差异对人们学生产、学生活的影响。2.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了解区域差异的成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提前布置四位同学预习,做好准备),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同时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与四位学生口述内容一致的景观图: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景观图和湖荡星罗棋布的长江三角洲农业景观图,依次打开。问题:四位同学的家乡景观相同吗?为什么呢?承转: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景观也千姿百态,各地的地域差异十分显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我国的地理差异。以图像导入,加上学生口述说明,创设情境,导入我国地理差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的课题。二、合作探究多媒体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图:分别出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三幅地图和课本P1的前三自然段内容,从宏观上感受我国各地的地理差异)。承转:各地的地理差异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请大家结合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学生活经验试着说一说。还可以补充更多的内容。提问:下面我们就看看广州人和哈尔滨人是怎样描述自己的学生活方式的,想一想原因是什么?总结: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距离长,南北气温、昼夜长短差异很大。广州纬度低,全年气温高,白天时间较长,人们晚上活动丰富,很晚才休息;哈尔滨纬度高,除夏季几个月白天较长气温较高以外,全年气温较低,大部分时间非常寒冷,因此,晚上8点以后人们很少出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P3小资料“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补充更多反映我国各地风土人情的事例。(提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承转:有些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由于其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两侧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就看看具体有哪些差异。指导学生填写表格: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表一)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年降水量主要地形干湿地区温度带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北方与南方的的人文差异:(表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______为主______为主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传统运输方式陆地运输(汽车、马车)传统民居屋顶坡度_______,墙体_____。屋顶坡______,墙体_____。其他不同(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自然组和人文组,安排学生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课本P4秦淮南北地区农村学生活景观图,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内容。自然组填表一,人文组填表二,然后小组间交流订正,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提问:南方地区和北地区在自然环境和学生活文化传统方面差异真的不小,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你们知道形成南北方在植被类型、河流流量方面差异的共同因素是什么?总结:北方地区1月份气温低于0℃,较为寒冷,年降水量在400毫米——800毫米之间,降水较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河流流量较小,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地区1月份气温在0℃以上,较为温暖,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降水较多,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河流流量大,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说到底是因为南北方的气候不同造成的。承转:我国各地地理差异巨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阅读P5最后两自然段,说说我国可以划分成哪些地理区域?划分依据是什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国地理区域有很多,划分依据不同,地理区域也就不同。如依据行政管辖范围不同,我国可划分为省、县、乡等行政单位;依据夏季风的影响范围不同,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可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等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知识。指导学生读图:(多媒体出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图,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分别思考完成P6活动题。然后小组间交流。【教师学生共同总结】A小组:1.经过大兴安岭(1)界线A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最接近;(2)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夏季风的影响或者年降水量。B小组:2.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1)界线B与1月份0℃等温线最接近(2)界线B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最接近;(3)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气候或者气温和降水。C小组:3.经过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1)界线C与我国地势一、二阶梯的分界线基本吻合;(2)确定界线C的主导因素:地形、地势(海拔)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结合生活体验和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学生自由发言,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自学、归纳的能力。由浅入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区域的划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各小组能顺利完成任务,就说明他们对划分依据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师生共同总结,较好的达到了培养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目的,课堂形成了师生交流互动的局面。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 人文环境差异秦岭——淮河: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区域二、四大地理区域 名称 四大地理区域 分界线划分依据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图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在北方地区地形图上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3.阅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吉的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阅读课文了解土壤特点分析气候与土壤对农业的影响4.读图文资料总结本区的农业特色,试着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用图,进一步熟悉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2.通过观察气温降水图,总结气候特点,进而分析对发展农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发展农业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前面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了解国家为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而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讨论人们为应对春旱而采取的种种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励他们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努力学习。【教学重点】1.依图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利用地图识记北方的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了解农业特色。【教学难点】1.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与降水图分析北方各地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其主导因素。2.理解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了解人们的应对措施。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大家齐读。)提问:这首词描述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观?就让我们在这首大气磅礴的诗词中开始北方地区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高涨的情绪投入课堂。合作探究(一)概况教师:下面我们来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概况。指导学生读图:(多媒体出示北方地区地形图)安排同学们结合P9前两段课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并把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在图上做标记。1.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河流和三大地形区。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个别地方老师进行指导或补充。板书:位置和范围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1.(指图)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和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纬度范围:33°N——53°N,位于中纬度,北温带。2.(指图)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黑、吉、辽;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板书:山脉和河流3.(指图)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海河、黄河、淮河三大地形区是: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承转:以上我们明确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知道了北方的主要地形,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本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多媒体出示我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结合P9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读1月份气温分布图,找出1月0℃等温线,说出北方地区1月份气温在多少度以下?2.读7月份气温分布图,说出北方地区7月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多少度以上?3.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说出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是多少毫米?4.说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北方地区1月份的气温在0℃以下;7月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以上;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提问: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但本区地域辽阔,跨经纬度较广,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三部分,它们的气候特点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多媒体出示: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城市的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1.说出三个城市共同的气候特征。2.比较齐齐哈尔与石家庄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3.比较延安与石家庄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1.三城市都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0℃),夏季高温多雨(>20℃)2.冬季:齐齐哈尔气温远低于石家庄(接近-20℃),夏季:齐齐哈尔气温也低于石家庄;年降水量齐齐哈尔小于石家庄。(纬度因素)3.冬季和夏季延安的气温都低于石家庄。(地形因素,延安位于黄土高原,海拔较高)石家庄年降水量大于延安。(海陆因素,石家庄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承转:北方地区我们的家乡,使我们劳动和生活的地方。说起这里,人们亲切的称它为黑土地和黄土地,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请大家阅读P10课文,说说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承转: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发达的农业,勤劳的北方人民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培育出了很多的农作物,形成了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多媒体出示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安排学生读P11的图文资料,完成表格。)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耕作制度优势不足及措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提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华北平原长期以来春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里的人们又是怎样应对春旱的呢?(多媒体出示北京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点拨:1.春季华北平原气温迅速回升,蒸发量增大,而夏季风弱,雨季未到,降水很少,气候干旱。2.春季,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田需水量大;加上华北地区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多,造成水资源短缺。春旱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制约了农业的发展。3.①推广种植耐旱作物品种,增强抗旱能力;②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灌溉用水;③国家修建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④新建水库等水利设施,夏季时多储备水资源。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准确地认识北方地区的位置。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由各地气候差异的“现象”到差异的“本质”的探索问题的方法。通过逐步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位置范围一、北方的自然特征 主要地形 气候类型及特点二、黑土地与黄土地 优势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不足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1课时——东北三省的自然概况【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东北地形图,掌握该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2.读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东北三省雪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及课文资料,总结本区的气候特征,阐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丰富的图文资料,会利用图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巩固和培养读图用图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东北平原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利用地图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教学难点】读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和雪期图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赵本山或小沈阳表演的小品《不差钱》片段。提问:你们知道小品中人物都是哪的人吗?大家想了解东北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通过生动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东北地区的浓厚兴趣。合作探究(一)位置范围提问:说起东北三省,人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来形容它,你们知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承转:同学们回答很好,“白山黑水”就是指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今天的东北三省。林海雪原大家解释的很对,它反映了东北三省一个方面的重要特征。要想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先从哪开始呢?指导学生读图: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形图,安排学生看图和P14课本文字。提示:通过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描述。提问: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那三省以什么地形为主呢?承转:东北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它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包括三部分,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那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河流呢?读图考查:出示空白地形图,请1—2名学生做练习。承转:东北三省地域辽阔,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人们常用山水环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说起东北,人们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冷”,你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二)气候特点指导学生读图: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提问:把学生分成两小组,分别合作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小组(一)1.东北三省的年均温是多少?如何分布的?有什么规律?2.你认为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小组(二)3.东北三省年降水量大致是多少毫米?有什么分布规律?4.你认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1.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越往北越低。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大小兴安岭北部地区气温常年在0℃以下,长冬无夏。只有南部的辽东丘陵冬季较短。气温的分布规律大致上是从南向北递减。2.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在东部山区,等温线有弯曲,说明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3.东北三省年降水量大致在400毫米至800毫米之间,位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大致从东南西向北递减。4.主要受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东部山区距海较近,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影响显著降水较多;往西北距海渐远,加上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针对地图提问:出示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由于东北三省气温低,冬季前后的降水主要是降雪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本区降雪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1.三地的雪期依次是北极村:9个月多一点;齐齐哈尔:7个多月;沈阳:5个半月,雪期从北往南逐渐变短。2.三地的积雪厚度分别是延吉:58厘米;长春:22厘米;北极村:53厘米延吉和长春比,延吉积雪更厚。因为延吉位于东部山区,海拔高,气温低;距海近,降雪量大(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北极村和长春比,北极村积雪更厚。因为北极村纬度高,位于山区海拔也高,气温极低,(维度因素、地形因素)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房顶坡度大,因为本区降雪较多,为了减小厚厚的积雪对屋顶的压力,同时也为了便于泄水。墙体厚、窗户小因为本区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大风天多,有利于房屋保暖。总结:东北三省跨纬度多,南北距离长,区域内部的气候特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气温一般是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年降水量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除了山区外,积雪厚度自南向北逐渐加厚。从整体上来看东北三省气候冷湿,这种气候特点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于本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我们下节再学。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和阅读文字总结东北三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解决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生生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思及归纳能力。教学小结【板书设计】东北三省的自然概况位置、范围一、自然概况 地形、河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冷湿第2课时——东北三省的工农业【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北三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分析其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知道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理解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2.知道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初步通过课本的图文资料分析其优势条件与存在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丰富的图文资料,会利用图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巩固和培养读图用图能力,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对本区工农业的介绍,体会本区是北方乃至全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保护湿地的学习,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正确看待工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1.理解气候冷湿的原因,理解对农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2.根据图文资料会分析本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重工业基地,了解其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教学难点】1.依据图文资料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条件。2.依据图文资料分析东北三省重工业发达的原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讲述并提问:上节我们讲了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大家还记得东北三省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具有冷湿的特点。气候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上节课我们讲到的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是为了减少积雪对屋顶的压力,便于泄水;冬季寒冷且多大北风,墙体厚窗户小是为了防寒保温。其实,气候还影响到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大家说是什么部门?好!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东北三省的农业。联系前面学到的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联想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合作探究(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读图指导:(出示北大荒和北大仓图片)虽然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但它却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提问:请让学生阅读P17—P18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本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2.本区主要有哪些农作物?3.随着农业的发展,本区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点拨:由于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广阔,而人口较少,所以人均耕地多,因此,对粮食的消费量较少,粮食的商品率很高,超过了60%,东北三省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1/4左右。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但是随着不断的开发,也出现了湿地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恢复生态,国家已停止开发。提问:从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你分析一下这里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讲述:有利的一面如:土地肥沃,雨热同期、机械化程度高等;不利的一面如: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春秋季节,易受寒潮影响,发生低温冻害等。读图提问:出示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图,让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交流P18—19的三道活动题。教师点拨学生答案:1.我们常吃的稻米、大豆有很多是来自东北三省,白糖是来自东北的甜菜加工制作而成的。(有道理即可)2.东北三省人口仅占全国的8.16%,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83%,由于人口较少,对粮食的消费量少,粮食的商品率很高,大约占到全国的25%,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总结拓展:除了书上给的条件外,还有①气候雨热同期,适于农作物生长,②灌溉水源便利,③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业物资的运输和粮食的流通,④大规模机械化耕种,降低了粮食成本。承转:东北三省不仅农业发达,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而且它也是我国建国后建立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本区的工业。(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安排学生阅读P19小资料—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体会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承转:东北三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创下了多项工业之最。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那今天的老工业基地又怎样了呢?读图指导: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提问:1.东北三省有哪些矿产资源?其特点是什么?2.发展了哪些工业?有那几个大工业中心?3.工业中心的分布与矿产资源有什么关系?4.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讲述:(出示课外小资料: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东北三省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此,东北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本区一大批国有企业出现了问题,陷入困境。很多国有企业面临减产、停产、亏损、负债等问题,很多职工纷纷下岗。为此,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读图指导:(出示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图,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布任务:工业城市的分布不仅与矿产资源有关,与交通也有密切的关系。请大家读图,分别合作探究完成P21—P22的活动题。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一个地区工业中心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理位置、矿产资源、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消费市场等。具体到某一城市,可能主要受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影响。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由景观图入手,让学生在视觉上初步感受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变化。通过问题的递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和课外资料的阅读,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现状和相关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结合地理个要素间的影响,使学生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小结【板书设计】东北三省的工农业 优势二、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不足 优势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问题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黄土高原概况【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图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地貌。2.欣赏图片,理解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3.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并能用证据说明。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地理位置和包括的省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分析黄土堆积形成原因,并能解释相关地貌现象,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运用资料证明观点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读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包括的省份。【教学难点】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著名歌手阿宝的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视频资料。提问:这首歌及其演唱者大家都熟悉吧。提问:你们知道阿宝是哪的人吗?准确地说,阿宝来自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大同,是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推出的获奖歌手。大家想了解阿宝的家乡黄土高原的情况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利用歌曲,创设情境,结合有声有色的歌曲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黄土高原地区的热情。二、合作探究(一)文明的摇篮承转:一般来说,要想了解一个区域,先从哪儿开始呢?师:那我们就先来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多媒体出示黄土高原地形图)请同学们读图及课本P24的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重要知识点在图上做好标记。然后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指图描述。1、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上做好标记。2、找出黄土高原跨越了哪些省份?3、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4、说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河流总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位于我国的中北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在我国的第二阶梯上,黄土厚度超过100米,面积大约是40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源地之一。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出示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永乐宫、黄帝陵,问学生这组画面说明了什么?(安排学生看P24下面的课文以及P25图6.26和图6.27,体会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提问:谁还能再补充一些资料?提问: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历史上的黄土高原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那今天的黄土高原又有哪些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呢?请同学们欣赏P25的图6.28和图6.29,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反映“黄土风情”的事例?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山西的汾酒驰名中外、老陈醋味道醇厚绵长、刀削面也颇具地方特色等。教师:看来“黄土风情”真的是丰富多彩,有机会的话,同学们真该去好好感受一番。其实,黄土的地形地貌也是多种多样,让咱们领略一番。(出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川的图片)请大家边看图,边读P26下面的小资料,试着解答下列几个小题。1、不同类型的地貌反映了什么?2、几种地貌之间有什么关系?总结:1、不同类型的地貌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2、从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中可以看出,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几种黄土地貌的共同之处是黄土层的边缘被流水强烈冲刷、切割形成的;不同之处在于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黄土墚顶部狭窄呈长条状,黄土峁是彼此孤立的黄土丘。另外,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处于黄土地貌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流水强烈冲刷、切割作用下,黄土层先形成黄土塬,黄土塬进一步发展成黄土墚,黄土墚再发展演变就形成了黄土峁。(二)风吹来的黄土提问: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地表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如此深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提问:“风成说”作为一种学说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对黄土的形成,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提问:同学们课下可以认真思考一下,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搜集证据来展示你的推测。“风成说”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是因为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证据来证明它。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P27活动题第1小题。总结:水土流失,使地表沟壑纵横,崎岖不平,关于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我们下节课再学。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知识面。图形结合,使学生理解黄土高原集中地貌间的关系。通过学生课外资料的收集,证明推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小结【板书设计】黄土高原概况 位置范围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 “黄土风情” 风成说 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塬 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塬 受流水侵蚀 进一步受流水侵蚀 分割 切割分离 长时间的发育川沟谷谷川沟谷谷(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第2课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治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观察实验图片和参与讨论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2.通过图文资料总结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二、过程与方法根据资料、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培养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探究、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教学难点】分析说明黄土高原各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片段)讲述:这就是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的我国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瀑布落差达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汹涌奔腾的气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你知道瀑布为什么是黄色的吗?提问:黄土高原什么会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堂开始前设计这样富有代表性的视频片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目的明确。二、合作探究(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水土流失呢?有哪些自然原因呢?请同学们看课本P29图6.34,及延安气温降水图,分4个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题目:1、三个斜坡上的植被覆盖情况一样吗?对应的三个烧杯里的水量多少怎样?水的浑浊情况又是怎样的?说明水土流失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2、假设三个斜坡上的植被覆盖情况一样,而降水强度不一样,烧杯里水的情况和含沙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说明水土流失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3、假设三个斜坡上的植被覆盖情况一样,降水强度也一样,但是坡度大小不一样,烧杯里水的情况和含沙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说明水土流失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4、假设植被覆盖情况、降水强度、坡度大小都一样,但斜坡的土质不一样,(沙土和黏土)情况又会怎样呢?说明水土流失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总结: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土流失和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度大小、土质等有关系。提问:通过对以上活动题的探究,谁能总结一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什么?承转: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除了以上自然原因外,还有什么人为原因吗?请大家读课本P28上面的小字,总结出来。鼓励学生所说的问题结论,并进行补充总结: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再如黄土高原人口增长较快,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为了增加土地,人们在陡坡上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人们为了盖房子、烧柴等砍伐树木,破坏了植被等。提问:那水土流失有哪些危害呢?请同学们边看P28课文边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1、流水带走了什么?2、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3、两种土那种含营养物质更多?4、这样会对农业带来什么影响?5、水带着土流到哪去了?6、给黄河带来什么影响?7、很多村庄和农田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8、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二)水土保持承转: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三门峡水文站观测,黄河最高含沙量达746千克/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上千万吨化肥,难怪一位外国友人感叹:黄河流走的不是水,而是中华民族的的血液!治理水土流失,已是刻不容缓!那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呢?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的课文,找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并思考这些措施是如何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指导学生活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下面大家看课本P30——31图片,分小组讨论探究打坝於地和林草护坡是如何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完成活动1。(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各完成一项,然后交流。)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利用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使学生感受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小结【板书设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治理土质疏松 自然原因 植被覆盖率低治 生物措施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工程措施 人为原因长期过垦过牧理 合理安排生产采矿修路破坏地表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第1课时——北京的城市职能【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北京市地形图,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面积等自然环境的特征,并对其作出简要评价。2、依据图文资料总结出北京的城市职能。3、了解北京古城城址的变迁及原因。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1、北京的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2、北京的城市职能。【教学难点】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从暑假旅游入手,让大家介绍一下印象中的北京。学生纷纷介绍心目中的北京后,老师总结:看来大家对北京的“梦”还真不少,其实老师也很想去,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梦”一起走进北京。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发现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技能。二、合作探究(一)北京的概况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边读边记,然后带着目标来学习本课。提问:研究一个区域,往往先从哪儿开始呢?读图指导:(多媒体出示北京地形图)提问:请大家结合课文读图,完成以下几个题目。1、读图,说出北京的经纬度位置,属于哪个温度带?判断是什么气候?特点是什么?2、海陆位置:位于哪个平原上?与哪几个省相邻?距离北京最近的海是哪一个?3、读图,说出北京的主要地形,地势高低,判断依据是什么?4、找出北京的面积、人口,计算人口密度,做出简单评价。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北京经纬度:116°E40°N属于北温带。海陆位置: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西北部,与河北省天津市为邻,距北京最近的海是渤海。北京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京人口密度很大。(二)北京的城市职能读图指导:(出示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新华门图片)提问:请大家边看图边读课本P33第二段课文,说一说政治中心的职能是怎样体现的?同桌之间可以先相互说一说。总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等关系着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许多会议都是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央领导人会见外国政要很多也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办公的地方,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这些都说明了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读图提问:(出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音乐厅、水立方、宋庆龄故居图片)请同学们边看图片边读P33课文最后一段,说一说北京的文化职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承转:其实,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场所,请同学们读P34图6.43,自己找一找,体会北京强大的文化职能。(出示资料):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国际交往中心,阅读下面的小资料,说一说北京是在哪些方面同国外进行联系的。小资料:·北京现有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134个。·北京已同76个国家的9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联系。·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了多个项目,全球前500家企业在北京投资的达146家,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在京的代表处达215家。·中央电视台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电视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唯一对外广播的国家电台,用38种语言向世界各地播出。播音时间之长和语种之多,在世界各国对外广播中居第三位。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北京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落户北京,各种国际性商务活动在此频繁进行,北京进一步成为国际交往的舞台。(三)北京的自然条件与城市的变迁承转:北京之所以成为历朝历代的都城,成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和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古都在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方面有哪些优越性。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京位于北温带,四季分明;山河环抱,面向平原;位置居中,距海较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成为几代王朝和新中国的首都。承转:可见,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至今,古城北京城址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北京城址是怎样变迁的,和水源这一自然要素有什么关系。提问:请大家读P36图6.45,合作探究活动题第2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辽代的南京位于今天北京的西南方,然后不断向东、向北发展,至明清发展成为“凸”字形的城市轮廓,现代北京在明清北京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如今北京的二环线就是就是在北京古城墙的基础上建成的。这也反映了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古代北京在选址和发展过程中,水源起了关键的作用。辽南京和金朝的中都是依托莲花池的水源而建。由于莲花池水源不足,元大都遂将城址从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不过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持城市附近有充足的的水源,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巩固。结合图文资料,学习北京的位置、地形等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图像,举例说明,有力地说明北京的职能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总结问题的能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小结【板书设计】北京的城市职能 位置 地形、地势北京概况 面积、人口 历朝古都(城址的变迁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气候北京的城市职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第2课时——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的大都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识记重要的文化古迹。2、了解改革开放后,北京正成为国际化的大城市,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2、感受古都厚重的文化气息和现代化大城市飞速的发展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情感。2、了解北京作为国际化的大城市发生的变化。初步形成全球化意识。3、通过学习名胜古迹的保护、处理好北京的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古城风貌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形成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了解改革开放后,北京正成为国际化的大城市,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1、分析古城北京城址的变迁原因。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的大都市两部分内容。复习旧知识,承接新课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更加易于学生思维上过渡。二、合作探究(一)历史悠久的古城: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P36课文、P37的图6.46和资料“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找出下面几个问题的答案。1、北京有多少年的建城史?多少年的建都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2、有哪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试着了解它们。3、北京还有哪些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建筑?4、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学生展示后教师总结: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出示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天坛图片)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问:请大家看图6.4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文化古迹。(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学生展示后教师总结:大家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续利用下去呢?请大家看P38的课文,赶紧参与到保护北京文化古迹的讨论中去吧!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其中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现代化大都市。下面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第二部分:现代化的大都市。(二)现代化的大都市:提问:(安排学生读P39的图文资料,然后发言)你如何来理解北京的现代化?教师评价学生的意见。承转:北京的市政建设使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城市的服务效率有了大大的提升。大家要结合课文资料好好了解一下这些重点功能区的情况,课下还可以上网或查阅更多资料。提问:下面大家接着阅读P40课文和图6.49(查找主要的环路、放射路、高铁、高速公路、地铁线路)、6.50、6.51,解答下面的问题。1、对于北京的现代化,课文又是从哪个角度阐述的?2、具体介绍了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试作简要介绍。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评价,接着提问:1.北京的现代化还表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善方面,请同学们阅读P41课文和图6.52、6.53,说说北京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总结北京的现代化应该包括哪些方面?谈谈你的认识,完成P42活动1。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目前,北京正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千年古都焕发出新的光彩!城市建设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北京正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的明天会更美好!辩论活动: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北京又是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我们应当妥善保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又提上了议事日程,下面请同学们针对P42活动题第2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北京是古都,历史文化深厚,这是北京的特色。北京无论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不应该失去北京的特色。北京既要发展建设,又要保护传统文化。要谨慎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要留下遗憾。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利用自学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北京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力,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对于北京的保护和发展的讨论,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教学小结【板书设计】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的大都市一、历史悠久的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保护名胜古迹二、现代化的大都市重点功能区的建设 内外交通更加便捷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能依图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了解四大地形区的地形特征,认识地形的复杂性。识记主要河湖。2.阅读图文资料,知道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3.了解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内容,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1.南方地区的范围、地形特点、气候特点2.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和主要农产品。【教学难点】认识四大地形区的特点,分析与之相适应的气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情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视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教师提问歌中的“一条大河”指的是那条河?“风吹稻花香两岸”反映了当地怎样的农业特点?“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说明什么?整幅画面描绘了我国哪个地理区域的景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今天,我们先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以歌曲的形式引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合作探究(一)自然环境读图指导:出示南方地区地形图、中国政区图提问:通过前面几个区域的学习,我们知道,研究一个区域,往往先从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开始,学习南方地区也不例外。请大家结合课文读图,完成下面几个小题。1、说出本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位于哪个温度带?(重要知识点在图上做标记)2、说出本区主要包括哪些省份。3、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四大地形区,简介地形特点。(在图上做标记)4、找出本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简介河湖特点。(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以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问题为主,老师适时点拨: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小部分位于热带。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临南海。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势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位于我国第三阶梯,地势较低,平原、低山、丘陵交错分布,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河流特点:河湖密布,水量充沛。读图指导:出示我国1月份气温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武汉市气温曲线和年降水量柱状图。提问:请大家结合P46课文读图,找出下面几个小题的答案。1、南方地区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是多少?2、南方地区位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年降水量是多少?3、描述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4、这里的植被类型是怎样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土地”。承转:南方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内部各地形区之间地理差异显著,请同学们自读P46“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说出二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完成表格。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地形特点土壤特点对农业影响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之称,物产极为富饶,这里的土壤肥沃,有“紫色土”之称。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形为主,雨水易渗漏,表土易流失,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提问: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存在的差异,请大家分小组合作探究P46活动题第2、3两小题。(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2、3小题,然后相互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海拔范围大小完整性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不同地形会影响气候。其中四川盆地北倚秦岭、大巴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寒冷的冬季风,冬季较为温暖;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较平坦,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气温较低。所以四川盆地冬季暖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双版纳北有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众多高大的山脉阻挡了寒潮的南下,不受寒潮影响。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北部是破碎的丘陵地形,不能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冬季能受到寒潮的影响。(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承转:南方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区域内差异显著。多样的环境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好了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向是我国重要的耕作地区,古代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下面我们来学习本区的农业。指图提问:(出示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安排学生看P47的课文和图7.7,认真思考下面几个小题。1、南方地区位于哪个温度带?哪类干湿地区?2、耕地类型是什么?作物熟制是怎样的?3、本区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条件?4、本区有哪些农作物或农产品?是怎样分布的?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多样,水热条件充足,农业发达,为全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其中,四川盆地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条件更是十分优越,技术管理水平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同时,河湖众多,渔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提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地理环境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咱们就共同探讨一下南方人的“吃”。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完成P48的两道活动题。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自由发言。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南方地区气候湿热,一年四季粮食、蔬菜、鲜果不断;河湖密布,鱼虾贝蟹应有尽有;养殖业发达,肉类丰富。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以学生展示问题为主,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从材料中提炼地理信息;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总结个地形区的特征,突出各地区的地理特点,加深记忆。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概况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显著 气候湿热 水田为主农业生产热带、亚热带作物、水果 经济林木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创设苏杭景观情境,导入新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合作探究(一)江河交汇之地出示教学目标读图提问:(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本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本区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京杭运河沟通南北,自古水运发达。京沪铁路和沪杭铁路交汇于上海,加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使得本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提问: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对外联系;沿河港口多,便于发展造船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且有利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为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河流众多,淡水丰富,有利于渔业的发展……读图提问:(展示都江堰灌区图和都江堰图):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下面大家阅读P52的图文资料,岷江和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完成活动题第2题。教师精讲点拨:岷江流经成都平原的西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量多的年份,河水猛涨,也会淹没成都平原大片的农田,造成水灾。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读图提问:处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请大家读图7.13和7.16,以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为例,说一说河流对它们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上游成都平原:河流为区域发展提供水资源、水能资源;下游长江三角洲:河流为区域发展带来水资源、水路交通、渔业的便利。(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目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读图提问:(出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请大家读图和P52——54的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1、分别找出人口超过500万和超过100万的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哪一个?试介绍1——2个本区城市。2、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3、本区经济发达,有我国最大的沪宁杭工业基地,说一说本区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4、长江三角洲是如何对内陆以及全国的经济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适时总结:本区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京杭运河沿岸)对农业方面优势: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水热充足,雨热同期③河湖密布,灌溉便利;对工业方面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④科技水平高⑤劳动力丰富,素质较高。(三)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问:(出示表格)请大家读P54——55图文资料、表格,高效便捷的交通确实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谈一谈你对图中主人公的说法的认识。同桌之间可以先相互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发言。杭州到上海(约170公里)高速铁路最短时间普通快速列车高速公路普通公路45分钟约3小时约1小时40分钟约3小时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承转:除了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也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们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党中央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提高经济质量。也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承转: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空前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二部分: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读图提问:(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的题目。1、依照图例分别找出本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2、通过读图,你有什么感触?3、本区旅游资源丰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你能试着介绍一两处吗?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除了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如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三、布置作业见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由浅入深,通过指导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位置组成,并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的位置和地形图进行对比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对于经济的影响。通过问题引导,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个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理解旅游资源业发展的条件,旅游业发达的原因,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位置江海交汇之地 当然概况 范围江海交汇之地地形 交通便利 城市分布最密集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经济发达 快速交通密切了本区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区域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苏州古典园林世界遗产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杭州西湖水乡古镇:江苏的周庄、同里旅游业发达浙江的乌镇、西塘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等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图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并能简单评价香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记住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及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理解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经济联系的模式和意义。理解祖国大陆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全面比较香港和澳门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2、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养成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讲述港澳两地被英国和葡萄牙侵占的历史,阐述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的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2、通过对港澳地区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的了解,使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在思想上认同港澳与祖国内地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教学重点】1、读图文资料掌握港澳的基本概况。2、理解祖国大陆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教学难点】1、简单评价香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合作模式及新变化。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港澳的风景图片,并出现《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的音频。)提问:这两首歌唱的是我国的哪两个城市?讲述: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历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把香港、澳门分别割让给英国、葡萄牙殖民者。现在,港、澳就像两个游子先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香港和澳门地区。由学生熟悉的歌曲导入,港澳的风景图片吸引学生眼球,简明扼要导入新课主题。二、合作探究(一)香港和澳门的基本概况读图提问:出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形图和表格1.请大家边看图,边读P59的课文,然后完成下面表格,重要知识点在书上和图上做好标记。项目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时间社会制度地理位置地形特点领土组成面积人口人口密度区旗图案2.简单评价以下港澳的地理位置。学生展示表格内容,并举手发言后,老师总结:香港和澳门背靠祖国大陆,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南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尤其是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是联系东南亚、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国的水上要冲,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便利的海运,居国际贸易的有利位置。读图指导:出示香港卫星影像图7.31和地形图7.28。提问:由上面表格中资料可以看出,香港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形崎岖,但是香港的人口密度很大,达到6431人/平方千米,那么香港的人口(建设用地)是怎样分布的呢?香港又是怎样解决地狭人稠的矛盾的呢?对香港又有哪些影响呢?学生展示答案后,教师点拨:香港地形山低丘陵占3/4以上,受地形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沿海低矮的平原地带。维多利亚港沿岸的九龙地区人口人口密度更是高达近9万人/平方千米。为扩展城市建设用地,香港采用“上天”和“下海”的方式。近十几年来,香港的住房、工厂、办公楼一般都在20层以上。一百多年来,香港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提问:既然香港的土地资源这么稀缺,可以说是“寸土寸金”,那为什么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保留有大片绿地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展示答案:这样做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使市容市貌更整洁漂亮,还能提高大气质量,使人们生活的更舒适。这也体现了香港在城市发展中注意人地协调,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做法值得推广。承转:香港和澳门回归十几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更加繁荣昌盛,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提问:香港和澳门被誉为“东方明珠”,说明二地经济发达。阅读P61课文,解答下列题目:1、香港和澳门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有利条件是什么?2、说出港澳的经济特点。读图指导:出示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提问:港澳回归以后,与内地的联系更密切,人员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很长时间以来,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读图和P62—63的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祖国内地有哪些方面的优势?2、香港有哪些方面的优势?3、为什么说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师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祖国内地为香港提供廉价的土地(厂房)、丰富的能源、众多的劳动力、淡水等日常生活用品。香港为内地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内地的工业产品提供出口的渠道。提问:长期以来,港澳同胞为祖国内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祖国内地为港澳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强有力的支撑。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与香港的地缘关系,开始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阅读P64“前店后厂”小资料,完成活动题第1题。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好处:①对珠江三角洲:推动了广东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②对香港:使香港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转变成为国际金融和商贸服务中心。探究: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改变,粤港的合作模式发生了变化。请大家阅读P63和P64的小资料,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题第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