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题讲析_第1页
高考小说阅读题讲析_第2页
高考小说阅读题讲析_第3页
高考小说阅读题讲析_第4页
高考小说阅读题讲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解题技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要确定所分析的人物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是突出小说的主题。具体表现在:(1)主要人物的性格代表现实中一类人;(2)主要人物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3)主要人物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如对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形象,按照以上三个角度分析:(1)别里科夫是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顽固僵化,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是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2)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是沙皇专制制度毒化人们的思想、心灵的缩影,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对于人性的压迫与戕害。(3)“套中人”别里科夫既是那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同时也是那个吞没一切新鲜事物的黑暗环境的象征。这是契诃夫对那个吃人社会提出的最为严厉的指控。次要人物是指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的人物或线索人物,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展开一系列情节的,林黛玉就是线索性人物。次要人物的作用有:(1)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为突出主要人物性格服务;(2)推动情节的发展;(3)揭示或凸显主题;(4)线索人物串连起情节,使结构更加严谨。二、解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乞丐

契诃夫“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斯克沃尔佐大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接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这是怎么回事?”“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冯加译,有删改)问题: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斯克沃尔佐夫的用意是什么?试结合全文材料分析。斯克沃尔佐夫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对于次要人物的作用要从线索、情节、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此题参考答案:①线索:他见证了卢什科夫的前后变化。②推动情节发展,促使主人公发生变化:他痛斥逼问,促使卢什科夫感到羞愧,答应劈柴。经他介绍,卢什科夫有了工作。③衬托奥莉加,丰富了主题:相对于他居高临下式的助人为乐,奥莉加的平等真诚,更易打动人,更值得提倡。分析情节设计技巧一、知识梳理1.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顺叙的优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是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补叙是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平叙使情节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2.小说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3.小说运用的结构手法有抑扬、照应、对比、衬托等。铺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照应是情节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突转是在小说结尾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抑扬指对人物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悬念,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二、题型分析1.(2010年课标全国卷)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2.(2011年浙江卷)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3.(2010年江苏卷)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上面三道题虽都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安排艺术的试题,但命题角度却各异。第1题是从叙述方法角度考查补叙的作用。第2题是从叙述视角角度考查对叙述人称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第3题是从叙述笔法详略角度考查侧面烘托手法。三、解题技法1.分点分步是得分前提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设计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解答法。“指”是指出小说运用的倒叙、插叙、伏笔和抑扬等情节构思的具体表现手法,“析”是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分析诠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点”是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全面分析出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样才能做到答题要点的全覆盖。2.具体分析是得分关键在“指→析→点”三步解答法中,“指出手法”是答案的概括语部分,“具体分析+点出作用”这两步是答案的分析语部分,也是参考答案权重的主体(给分最多的部分),分析手法试题的参考答案实际上就是由概括语和分析语两部分构成的。因此,要得高分就必须写好答案的分析语。如分析抑扬手法时,要指出哪个情节是“抑”,哪个情节是“扬”,“抑”与“扬”是何种关系,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3.运用术语是得分保证在“指→析→点”三步解答法中,“指出手法”和“点出作用”这两步都要用到上面知识梳理中的小说知识术语,“指出手法”这一步要用到情节结构手法类术语。“点出作用”这一步要用到效果类术语,可用“……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的格式来组织答案要点。只有精准运用术语表述答案才能保证得分。四、解题示例第1题是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11题的第(3)小题,小说是莫泊桑的《保护人》,题干中的“报纸上的一段报道”就是要求分析的补叙情节。“报纸上的一段报道”是小说中玛兰保护桑蒂尔神父前后情节构成对比突转的关键,所以参考答案可拟为:①交代人物间矛盾关系,使情节逻辑更加合理(结构角度);②为玛兰言行提供依据,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情节结构);③给读者创造想象空间,强化跌宕起伏效果(读者效果)。第2题是2011年浙江卷第13题,小说是俄罗斯作家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的《第9车厢》。分析叙述人称需扣住题干中的“主体部分”,小说末尾两段中的“他”和“讲故事的人”对叙述人称作了提示。还可联系叙述内容从叙述视角的角度作出判断,本文主体部分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由此可确定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效果一般可从“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的自由度和叙述者作为旁观者而产生的距离感等角度进行分析。此题参考答案可拟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问)。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比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第二问)第3题是2010年江苏卷第12题,小说是阿城的《溜索》。题干中的“用不少笔墨”点明要从小说叙述笔法之详略意图去分析;而且题干中还明确提示了分析角度——“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小说着重从牛的神态、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传神地刻画突出牛的恐惧。而不厌其烦地细写牛的恐惧之态,正是要从侧面表现山势的高峻险恶;此外,这样写更反衬出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此题参考答案可拟为:本文用不少笔墨描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样子,其作用主要有:(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战争[美]

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

问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情节设置);(2)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人物形象);(3)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读者感受)分析情节的作用一、题型分析1.(2011年江苏卷)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2.(2011年安徽卷)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分析某一情节内容在小说情节结构中作用的试题主要有两种:(1)分析小说中间环节出现的情节,如第1题是考查对小说人物对话在情节结构中作用的理解。(2)分析小说开头与结尾部分的作用,如第2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结尾作用的个性化探究。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要求语。二、解题技法1.用“5从法”,条分缕析探究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多元角度切入。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有个性和创意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阐述。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五个方面:(1)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从情节波澜起伏的角度,制造波澜,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从开头或结尾来看,首尾呼应,使结构紧密完整。中间情节一般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主要故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开头情节一般是引起下文,起铺垫作用;或运用倒叙(把结局放到开头写),制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结尾情节类型不同,其作用各异。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空白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悲剧结局:深化主题,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感动,引人思考。喜剧(大团圆)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令人欣慰愉悦,凸显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2)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和塑造的角度分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等方面分析,一般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4)对表现环境的作用: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5)给读者的心理感受: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2.依步分点,规范做答探究小说情节的作用试题答题模式:作用点+体现点。“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从情节、从人物、从主题、从环境、从读者五个角度(简称“5从法”)分析情节所起的作用,“体现点”是指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案语中作用点的表述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三、解题示例第1题是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小说是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从题干中“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这一提示语中可见,第3节写师生问答的内容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原文来看,有关事的叙述,是指上文所述“征调大会的内容”;有关人的叙述,是指下文“不同学生的形象”(可以写成“不愿参加”和“积极参加”的两类,或是“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三拨学生)。此题参考答案是:(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3)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第2题是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4题。小说是哥伦比亚小说家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此题是小说的结尾所写情节的作用,并要求“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见解”,题干中“不同角度”应指情节、人物、主题、环境、读者等五个角度。参考答案示例: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渡头

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有删改)问题: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打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分析刻画人物的描写手法一、知识梳理描写可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对人物的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的三次描写。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自欺自慰,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6.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各种描写手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细节描写与动作、外貌、心理、语言都有关系,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有时又合二为一。二、题型分析1.(2016年全国卷Ⅱ)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2.(2015年全国卷Ⅰ)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全国卷中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试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题,2016年是5选2的多项选择题,如第1题;2017年变为4选1的单项选择题,如2017年全国卷Ⅰ中第4题。第二类是简答题,如第2题要求分析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手法。三、解题技巧分析描写人物的手法试题要按照“指→析→点”三步法解答。第一步是指出描写技巧,有时描写手法不止一个。第二步是结合原文分析技巧是怎样运用的。第三步点出技巧的表达效果,即描写技巧在揭示人物性格(如具体形象等)、推动情节和突出主题三个方面的作用。“指出手法+分析手法”这两步是结合原文具体分析部分,“点出效果”是分析手法的作用部分。这两部分答题内容在具体试题中一般是分成两个问题的。如上面第2题分析马兰花的细节描写就分成了两个问题。四、解题指导第1题是2016年全国卷Ⅱ第11题的第(1)小题。阅读的小说是美国作家迈尔尼的《战争》。这类试题中五个选项主要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设计。

A项考查点是对小说叙述人角色的理解。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中的“我”或许有着作者的影子,但与作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说“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是把叙述人“我”与作者混为一体了,因此是错误的。

B项考查点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小说中的“我”对她(女主人公)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我”这样说委婉地表达出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透露出“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于战争环境下的战士渴望与人沟通、渴望获得友谊的愿望。因此,B项说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是符合人物实际的,但说它“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则不明显(程度过重),所以B项不是最恰当地选择,得1分。C项考查点是对小说结尾的分析。

“我”从乡下回城后失去了与女主人公的联系,十分焦急,但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却只说了句“谢谢!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个结尾看似不合常情,但此时无情胜有情。因为此时说什么话都无法表达“我”的情感,不说,反而更令人感动。因此,C项说“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是正确的,2分。D项考查点是对小说情节设置的分析。“我”因受伤住进了伦敦医院,在给朋友打电话时,因为接线生偶然的失误却与一位普通市民相识,结果却演绎出一曲动人的爱情故事。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是意外的,但又是可信的,因为20世纪40年代的电话还比较落后,打电话时需要接线生转接,接错电话号码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陌生人通过电话相识相爱是意外的,但又是可能的,因为两人都处于战争中,都需要心灵的慰藉,因此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正当他们走向爱的永恒彼岸时,悲剧却发生了,既是出人意外的,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的伦敦正处于战争十分激烈的时期,每天都会有爆炸发生。因此,D项是十分正确的,3分。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概括。通过一对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不仅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也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虽然短小却意蕴深长。但是“描绘出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是无中生有,E项是不正确的。综上分析答案是C、D项。第2题是2015年全国卷Ⅰ第11题的第(4)小题。阅读的小说是李德霞的《马兰花》。这是一道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试题。这是一道分问试题,第一问是具体分析部分,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表现”和“心情”两个角度具体分析,按“指出何处+分析心情”表述答案。第二问是分析细节描写的“效果”,从揭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和突出主题三个方面分析作用。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审丑

严歌苓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地叩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那我多等会儿。”“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朋友。”无定答。“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对。”“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节选自《审丑》,有删改)1.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4分)2.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参考答案:1.(1)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俗的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2.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这个题是分析心理描写的试题。)分析人物形象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展现现实生活、表达主题的的文学样式。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理所当然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的命题热点。一、题型分析1.(2009年宁夏海南卷)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2.(2016年全国卷Ⅲ)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试题有两类:一类是只要求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题干一般是“简要概括……的形象特点”“小说中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等形式,如第1题。另一类是要求指出人物形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题干一般是“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赏析小说中……的形象”等形式,如第2题。二、解题技法1.欣赏人物形象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直接表白了。人物的行动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2)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性格往往是在各种矛盾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情节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物命运史。欣赏人物形象应该结合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抓住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心理、细节等各方面的具体反映,来认识其性格内涵与发展变化。据事论人。(3)环境描写是折射人物性格的镜子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描写)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理等,又要善于从人物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份特征(即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进而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4)人物衬托是揭示出人物性格的参考系小说中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陪衬、烘托、补充作用。描写次要人物的目的就是要衬托、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因此,要把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分析主人公性格也离不开分析次要人物,要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2.分步分点答题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试题运用“概→析”二步法来分条陈述。“概”是指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析”是结合原文概括出体现每一性格特征的具体情节,或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三、解题示例第2题是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1题的第(2)小题,阅读的小说是贾平凹的《玻璃》。根据题干中“性格特点”和“请简要分析”可知,此题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试题。答题时要按“概括语+分析语”格式分点做答,即分条归纳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小说内容举例说明。每个答案要点要由“人物性格+对应情节”两部分信息。所以此题答案可拟为: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此题评分标准是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审丑

严歌苓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地叩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那我多等会儿。”“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朋友。”无定答。“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对。”“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节选自《审丑》,有删改)问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参考答案:(1)外貌丑陋。曾老头的眼“烂得水汲汲的”,说自己“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2)吃苦耐劳。“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这一细节描写,点出曾老头年老还不停地拾垃圾。(3)深爱自己的孙子。曾老头在画室做人体模特,说孙子“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晚年还隐忍小臭儿的不孝,对街坊人荒称孙子小臭儿要接他去公寓住。(4)晚景凄凉。通过街坊上闲人的交待,说明孙子小臭儿不孝顺,老无所养。分析主题思想小说主题是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小说按主题多少分为单一主题小说、双主题小说和多主题小说。一部优秀小说的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理解小说主题应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是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时代背景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过程。一、解题技巧1.分析典型人物的意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典型人物指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都打上了时代烙印,揭示了人性中真善美和假丑恶,代表了现实生活中一类人,反映出一定的时代问题。鲁迅《阿Q正传》中创造的阿Q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中麻木人群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阿Q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代表着中国社会民众身上普遍存在的麻木不仁的共性。2.分析故事矛盾冲突故事情节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梳理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通过比较其叙述笔墨的详略繁简的布局,来思考作者如此设计故事情节的意图,进而分析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3.分析环境的象征义有些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之外,还有对主题的隐喻与暗示功能,可通过揣摩其核心景物意象的含意来探寻作品的深层寓意。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生存与故事发生的特定社会、时代的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浓缩,折射着现实生活的本质。可以联系该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特点来追溯小说的丰富内涵。4.分析标题和语言小说主题一般常隐藏在小说内,也有作家惟恐读者不明白,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也有用标题或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子形式来揭示主题思想的。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层意思外,通过比喻、象征、双关等表现手法引申出直指主题思想的引申义。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中“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5.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动机也决定着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即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熟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二、题型分析1.(2016年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2.(2012年福建卷)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第1题是以标题含意为切入点分析主题。第2题结合全文探究主题,是一个可以有多种理解的开放性试题。三、解题示例第1题是2016年全国卷Ⅰ第11题的第(2)小题。阅读的小说是李锐的《锄》。分析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可以从标题与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与作者写作意图等关系的分析中去破解。此题可从“锄”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锄”表面是一种农具,是一种劳作行为,代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从“锄”与人物形象、主题的关系分析,得出深层含义。六安爷对“锄”的执着,说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此题参考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第2题是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15题,阅读的小说是梁晓声的《双琴祭》。可以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主要抓住作者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倾向,概括出作者对双琴一毁一弃、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对美好事物被世人“古怪心理”埋灭而世人蒙昧无知的态度。可用“歌颂、赞扬了……”“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了……”“揭示……人生道理”表达答案。此题参考答案: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埋灭;④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审丑

严歌苓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无定一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得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还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找给我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大爷,可现在……”“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都刊出了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轻捷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男主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这几张画……”“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的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这时有人轻轻叩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老脸不要,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那我多等会儿。”“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个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煮过了,成菜了。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再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搞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朋友”。无定答。“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对。”“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问题:“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涉及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自然景物等方面。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一、知识梳理1.自然环境及其作用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3)暗示人物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4)烘托人物的心理,揭示人物性格;(5)暗示人物的命运;(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6)象征社会环境的特点,深化主旨。2.社会环境及其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风貌)、风土人情、人物关系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揭示社会本质,表达主题思想;(3)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3.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作用,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读其思想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遭遇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极端黑暗、腐败,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林冲的思想性格发生了转变,被“逼上梁山”,奋起反抗。通过人物的遭遇、性格特征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又直接影响人物的性格。二、解题技巧1.看环境描写段的位置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其在小说中的位置相关。在小说开头往往具有交代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在小说中间往往具有推动情节的作用,在小说结尾往往具有突出主题的作用。2.抓环境描写中关键词自然环境描写中景物前面的修饰语、暗含悲喜的物象是分析景物特点的关键词,从词语的冷暖色彩中可确定其营造的特定氛围和感情基调。3.置于三要素关系中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主题是相互关联、四位一体的。作者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了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以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方式来暗示人物性格。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联系作者创作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三、解题示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第1题是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是一道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试题。阅读的小说是英国大卫•洛契弗特的《魔盒》。环境描写的段落位于小说的开头,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往往具有交代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要抓住景物前的修饰词语。第一段所写的“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具有阴沉特点,“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具有封闭特点,“死气沉沉的秃树”具有死寂特点。所以第1题的答案拟为:环境的特点:所写景物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环境描写的作用:营造了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峡谷

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问题: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意思答对即可)梳理概括故事情节一、知识梳理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线索、细节和场面是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三要素。线索是小说中连接和推动情节的具体的物、景、人和事,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有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之分,小说按线索数量分为单线小说、双线小说和多线小说等。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构成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由若干个细节描写构成一个场面。场面描写是对一定时间与地点内众多人物活动情景的描写,由一个或几个场面构成一个情节。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情节显示了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二、题型分析1.(2011年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2.(2011年江西卷)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概括小说故事情节试题的题干中一般有“主要情节”“脉络”“过程”等要求语。此类试题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小说全篇情节结构脉络的梳理概括,如第1题;第二种是对小说局部情节进行梳理概括,如第2题。三、解题技法1.同一角度,环节清楚。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前提下,可按线索、结构、场面和人物(主人公)等角度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无论选取哪个角度梳理情节,都要保持前后按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2.抓住要素,提取要点。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从宏观上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再从微观上理清每一个场面描写。提取概括所需关键信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先根据原文每个情节关涉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确定概括区间,然后在概括区间内准确筛选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方面信息加以概括。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表述答案,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情节发展过程的各阶段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以林冲为线索,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四、解题示例

第1题是2011年安徽卷第11题。要求阅读哥伦比亚作家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这篇小说叙述描写的中心对象是鸟笼,主人公是巴尔塔萨,这是梳理情节脉络的两个关键切入点。如果按照线索鸟笼来梳理概括情节,答案可拟为: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如果按照主人公巴尔塔萨心理变化来梳理概括情节,答案可拟为: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第2题是2011年江西卷第17题。要求阅读亚美尼亚作家埃·格林小说《晚秋》,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本题表面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实际也考查了分析心理描写的阅读能力。题干要求概括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非表情。因此要善于抓住文中直接表明人物心理状态的形容词,诸如“紧张”“惊喜”“慌乱”“轻松”等,此外,还要抓住文中有关人物内心独白、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从中窥探人物的心理变化,如“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说明瓦萨卡动了贪念,心动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这说明瓦萨卡彻底失望了。此题参考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巩固训练】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的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