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项目培育计划书_第1页
《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项目培育计划书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项目培育计划书一、已有基础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的“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是源远流长的,是有着一贯以来对传统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恒心的。龙虎塘实验小学,承季子故里的深厚文脉,扬诗乡联城的墨香雅韵,放歌在“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之路上。从2000年省级课题《古诗文吟诵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开题,到2004年结题并获省级课题研究成果评选一等奖;从2005年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到2007年师生诗集《雏凤鸣春》正式出版;2012年省级课题《为学生诗意人生奠基的学校文化变革实践研究》开题并于2015年顺利结题;2013年创建成“常州市少儿国学课程基地”。2015年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学校核心文化理念下诗意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全校师生十多年如一日,执着于“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研究,为学生诗意人生奠基,并撷取了累累硕果:学校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中国楹联教育基地……两次获“全国少儿诗会”优秀组织奖、学生费东诗作《手机》获一等奖并流行全国,诗意学生形象被专家赞誉“赶超省市一流名校”;国学特色活动被媒体报道五十多次,先后迎接了省、市、区教育界领导、同行的参观学习百多次……2015年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童声古韵》入选“全国优秀校本课程出版工程江苏省校本课程精品系列”。“少儿国学”课程建设由市教育局、教科院和基教处于2015年1月和2016年11月两次在常州大市范围进行专项推广交流。二、主要内容“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基于我校“古诗文吟诵”(省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和“少儿国学课程”(常州市第一批课程基地)的基础,针对当下少年儿童国学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热潮”不断,却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诸如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教学内容庞杂、学习方式单一、评价观陈旧等弊端,吸收学习科学、教育理论、互联网+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而开展的适应时代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项教育实验。(一)“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的背景意义“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对国学教育教学的突破:1.把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少儿国学”新教育中来,在教育理念上寻求突破。“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是基于当今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实验。当下的国学教育教学,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理念的状态中,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忽视教育的进步,过于强调专业学识的传承,忽视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传承、创生、滋养、绽放”四大要素融通的“少儿国学”新教育理念:一是“传承”。“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中的“新”并不是排斥国学相关内容的传承性,而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有选择性地传承。二是“创生”。对少年儿童进行的国学新教育并不是从内容到学习方式到评价等方面全面的“复古”,而是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进行创新生成。对学生学习国学的成果评估也不仅仅停留于对国学知识还原,而在于有创造性的内化与生成。三是滋养。国学教育是培养人的载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国学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选择,以求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滋养。四是绽放。所有的“少儿国学”新教育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学生在“少儿国学”新教育的全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喜悦。四者的最终指向是国学为用,学生为体。“少儿国学”新教育的追求:传承经典,滋养童贞于古今中;创生新境,绽放自我于天地间!2.把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少儿国学”新教育中来,在学习过程中寻求突破。学习是科学,不管是国学内容的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一样。在当下的国学教学中,却往往不见学习科学的踪影。“少儿国学”新教育遵循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脑科学长期深入研究成果,基于“理解——联结——激活——提取”的内化过程而进行教与学的研究。“少儿国学”新教育中的国学教学不再是因循守旧的传统意义上的由书本→学生、由教师→学生的单一学习途径,不再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读背抄的单一学习方式,不再是学生比拼积累背诵数量的评价标准。“少儿国学”新教育进行课程建设、环境营造、互联网+等多种学习途径让学生获取国学相关知识;进行家、校、社区、社会联动多力驱动学生学习;进行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纵横双向评价等评价方式创新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国学相关学习中深度学习、课题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少儿国学”新教育中的“新”在这里不仅是指向创新,更多的是指向多元拓展与融合。3.把新媒体技术应用成果,应用到“少儿国学”新教育中来,在学习技术上寻求突破。“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是基于新技术的实验。信息技术带来的全社会性的变革已经深入到各方面,“互联网+”的概念已经走入日常生活。“互联网+”背景下的国学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希望在“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中进行实践研究。我校是常州市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信息技术培训基地,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良好的实践基础。“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中的学习全过程借助大数据、云平台和便捷化终端,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资源,克服班级授课制一对多以及同步教学的制约,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随时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互动,学习成果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的及时改进。“互联网+少儿国学”的“新”在于她的无限想像和延伸空间。(二)“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的概念界定1.关于“国学”我们这里的国学,专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2.关于“少儿国学”“少儿国学”是以促进少年儿童诗意成长为目标而进行的国学相关教育。3.关于“少儿国学”新教育“少儿国学”新教育是以促进少年儿童诗意成长为目标,对国学教育中学习主体、课程形态、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变革。“新教育”主要是针对当下部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国学教育而言。它的“新”不仅仅指创新,还有对国学教育全程的调整、拓展、融合。为形象化地说明“少儿国学”新教育,试建立下面的模型图。“少儿国学”新教育以学生“诗意成长”为目标构成了四个同心圆。圆心“诗意成长”是目标,是一切工作的指向。“传承、创生、滋养、绽放”四大要素构成了第一层圆,是实现“诗意成长”目标的基本理念。“课程建设、环境营造、互联网+”构成了第二层圆,是为了实现多元学习途径构建的条件支撑。“多力驱动、学法变革和学评融通”构成了第三层圆,是为了实现“少儿国学”新教育的学习方式变革。四者之中,基本理念、学习方式和条件支撑服务于“诗意成长”目标的实现。“理念”是“目标”的校本化理解;“方式”是“理念”的多元化实践;“支撑”是“方式”的基础性保障。(三)“少儿国学”新教育的目标定位目标是方向,目标是核心。“少儿国学”新教育以“少儿”为中心,以“诗意成长”为培养目标。“少儿国学”新教育背景下,国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国学学习,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道德等方面同步发展,学生“阳光、灵动、文雅”生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成长。1.阳光——健全人格“少儿国学”新教育以学生诗意成长为根本宗旨,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完整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少儿国学”新教育聚焦于少年儿童完整人格的建构,把少儿放在对应的年龄学段来审视,重视人格各要素的平衡、和谐、健全发展,培养人的优秀品格和良好素质,为学生诗意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2.灵动——多元智能“少儿国学”新教育不仅仅重视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的达成,而且重视学生内在隐性素养的获得。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不仅仅重视结果性目标的达成,而且重视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过程中培训和发展协作能力、引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评价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少儿国学”新教育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全面素质,为学生诗意人生奠基。3.文雅——高雅情趣高雅情趣体现了一个人的较好的内在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是其积极的生活状态的反映。“少儿国学”新教育通过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拓展如吟诵、吟唱、表演、绘画、书法、创作诗、制作诗词盆景等,为培养学生高雅情趣提供了诸多平台与载体。“少儿国学”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少儿向好的方面发展,不仅学会生活,还能让生活富有情趣,懂得更好地生活。(四)“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的学习方式变革“少儿国学”新教育背景下,教与学的方式有别于传统国学课堂,它是动态多元、全过程的,实现各教学要素的融通。1.多力驱动多力驱动要回答的是“国学,谁来教?”从传统教学上来说,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主导者。但今天的教育教学早已经跳出了传统教学的单一主体模式,我们同样倡导国学教育“与时俱进”。我们鼓励生生合作。学生两人或多人组成的同伴合作分享式学习。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时遇到问题或特别感兴趣的人或事时,我们提倡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来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倡导亲子式阅读与学习。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家长都是70、80后的中青年,接受教育的水平比较高,完全具备与孩子共同学习国学并分享学习心得的能力,大部分的家长可以参与并且乐于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来。我们呼吁社区主导式学习。社区功能建设的日益完善,作为一个国学教育的组织形式更灵活,更强调与其他人的参与、互动及体验。教学形式既有讲授式,又有研讨式、参与式、体验式等,参与的人群年龄、职业、阅历各不相同,对国学内容的学习方式、心得体会也不尽相同,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全新感受。我们重视社会多层次学习。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教育的研究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等。各界出版的国学教育相关学术著作、研究文章量大类多,每年召开大量的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国学教育研讨会。电视台开设《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诗词大赛》等这些雅俗共赏的栏目,而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专设了“国学版”、“国学频道”等等,唤起了社会大众特别是少年儿童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我们要把这些形成“国学教育合力”,让多方力量来成就“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让国学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中。2.学法变革学法变革要回答的是“国学,怎么学?”传统国学教育令人诟病的一大问题就是教学方式,或者说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太过单一。走进学生课堂,看到的是“阅读理解”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方式无非就是“听、读、背、悟”,甚至“死记硬背”。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即“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一味地让学生熟读背诵。说这个过程“枯燥无趣”是客观的,说“加重学生负担”、“摧残身心”也并不为过。这是单纯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考虑的,但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学习主体——学生的感受。我们要发挥少年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学国学,这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的。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构建“诵、吟、唱、演、讲(写)、画、创作、合作探究”等多个国学学习模块,让孩子自由选择并进行组合学习。3.学评融通学评融通要回答的是“国学,学得怎么样?”学生在传统国学教育中比较难获得成长感、成就感,因为我们的评价往往是针对学生个人国学知识储存量的横向比较。我们倡导评价引导国学学习的全过程走向,学与评结合,以评促学,更新评价观,让评价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国学的作用。由教师单独评价发展为多方评价。改变我们传统的由教师为评价方,让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到国学教育的评价中来。我们建立以“兴趣、收获、成长”为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活动的“策划者”、“出题人”、“主考官”。学生“以己度人”,能让评价变得接近学生实际。学生在制订评价方案同时又一次深入体会国学经典,获得学习、成长的机会,而不仅是单纯的“考”。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角度也与教师有一定的区别,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让评价体现出更多元、更温情的方面。而社区、媒体搭建的各种平台,则让学生找到展示国学教育成果的更多、更广阔的舞台。由对国学知识评价发展为多元评价。我们需要坚决摒弃那种把评价活动变成单纯的“背诵”,片面追求“知识的保有量”,忽视了学生获得的发展。为此,我们的评价活动需要搭建多种平台,提供诸如“国学书画展评”、“国学对句”、“诗词创作”、“积累pk”、“国学诵读”等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秀场”。我们希望从对学生的直接评价更多地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提交的每一个学习成果,都是他的“成就”,在评价中作出中肯的点评,就是对他学习过程最大的肯定。这样的评价方式与结果,也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单一横向评价发展为“纵、横”双向评价。评价不仅需要横向比较,找到学生在学习群体中的“定位”,更多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纵向成长,是孩子不同层面的自我展示。由考核式评价发展为激励式评价。评价活动以“游戏闯关”理念设置,为每个孩子提供了相应等级的奖励与奖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不同的“成功”。(五)“少儿国学”新教育的实践支撑1.课程建设(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系统梳理国家课程中的国学相关内容。整体梳理小学阶段1-12册语文教材,对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内容、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古今贤文、成语以及课标中小学阶段推荐的70篇优秀诗文等进行归类,并对同作者、同主题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整合重组。以“少儿国学”新教育理念对内容、课型、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进行校本化实施,注重对学生诵读方法指导和自学方法的指导,重视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应用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能力。(2)校本课程建设学生不但需要优秀的国学内容,还需要良好学习方式的引导,所以,在以内容划分为主来设置课程的同时,我们还是需要开设一些指向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应用等方面的课程作为补充,比如“苏派诗词吟唱课程”、“创作诗课程”、“戏剧课程”、“中华诗词创意盆景课程”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张“必修+选修”的组合选课模式。“必修”课程宜精不宜多,“选修”课程宜专不宜全。在开设课程时,前期调查很重要,学生的意见想法很重要,不在学生立场来谈国学传承与发扬是架空的。所以在学生选课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来及时调整校本课程的设置。(3)综合性课程打通学科活动壁垒,实现双向滋养。我们还注重国学课程的实施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与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班队活动、学校课题的联袂合作,在各学科教学和活动中融入国学的要素,并能把少儿国学课程实施中积累的教学策略、活动机制、评价方式等有机迁移至各学科及活动,实现双向滋养。2.环境营造按照“少儿国学”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我们对学习环境的营造也提出相应要求。(1)营造“少儿国学”新教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教育精神理念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场域文化。它作用于人的视角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完善、个性的塑造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2)以“少儿国学”新教育倡导的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家校共同体,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参与国学教育活动;鼓励建设国学学习之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3)社区国学教育通过国学经典、民俗文化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青少年校外国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建设社区国学教室,填补课余学习时间,满足学生成长需要。3.互联网+学校在“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中已经开始了对互联网进入国学教育的尝试,随着实验的逐步深入,我们的“互联网+少儿国学”也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1)共享化资源。教师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应用在“少儿国学”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发布学习任务,提供给学生学习,实现学生在课堂之外时时处处的学习。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资源支持时,可以到学习资源区中下载“资源包”寻求帮助。“资源包”有相关学习内容的背景资料、微视频等资源。在应用的过程中,相关资源会不断充实。(2)互动式学习。实现生生、师生、家校、社区社会的互动,学生可以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实时上传自己的国学学习成果;可以在平台上寻求帮助,与在线的师生进行交流。建立拓展性课程项目、综合性课程项目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过程性评价。后期将开发游戏闯关类电子考核系统,学生随时可以实施“闯关考核式”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同时,对“电子成长档案”中的过程材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少儿国学”新教育进行合理化建设。三、项目措施、保障及时序进度(一)项目措施1.系统规划,组建“少儿国学”新教育实验共同体。(1)健全组织组长:钱丽美项目中心成员:许华章、顾惠芬、徐彩芬、吴琴玉、丁小明、金华、王燕、周菲、费菊媛、金超、徐佳、林燕群、杨伟、王丽先实验成员:全校师生以上所有成员围绕总实验项目,组成“少儿国学”子项目科研团队,共同实验,共同发展。本实验组核心成员大都是中小学高级教师,是学校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以及管理能力;都是省级课题《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为学生诗意人生奠基的学校文化变革研究》的核心组成员;分别主持研究过市级重点课题《基于学生立场的“班级成长导师团”建设的研究》、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等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发表在《人民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基础教育》等全国核心期刊,或被编写进《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等书籍中,多篇论文、案例在省、市、区级发表获奖。本实验组成员多人多次受邀为湖北、重庆、济南等“国培高端研修班”做专题讲座;在“亚洲比较教育学会2014年会”上受邀做专题发言;多次为高校研究生、本科生讲课;被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聘为其实验学校的指导教师;多次受邀到广西师大主办的“广西名校长培训班”讲学。(2)分解立项序号项目组名称组长成员内容1基于“少儿国学”新教育的理论建构研究钱丽美许华章、顾惠芬组织理论学习、邀请专家指导、组织沙龙研讨、每月主题宣讲、整理总结成果等2基于“少儿国学”新教育的课程开发研究许华章顾惠芬、金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推进家校合作等3基于“少儿国学”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研究徐彩芬费菊媛、金超、徐佳、林燕群创新课堂理念、改革课堂模式、开展课堂实践、形成实践成果等4基于“少儿国学”新教育的环境开发研究顾惠芬吴琴玉、杨伟、王丽先推进诗意校园、云课堂、国学家庭等建设,开发软件,搭建平台等5基于“少儿国学”新教育的教育评价研究金华王燕、徐彩芬制定评价标准,开展对课堂、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等6基于“少儿国学”新教育的教师发展研究丁小明吴琴玉、许华章、徐彩芬开展学科共同体建设,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细化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等(3)专题研讨。围绕“课程建设”、“环境营造”、“互联网+”开展月度专题研讨,形成制度。教研组根据专题研讨内容,以“多力驱动”、“学法变革”、“学评融合”为主题进行深度教研,力求专题研讨“专业化”“全面化”“平民化”。2.多种媒体搭建论坛,建设“互联网+少儿国学”云学习。实验项目初始阶段,做好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达成共识。在精心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向家长、社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少儿国学”新教育的“主张”,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少儿国学”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赢得积极的支持。在学校研究阶段,搭建“互联网+”经验分享平台,互享智慧,共同促进。办好《小课堂大国学》等学校电视栏目,让它成为“少儿国学”新教育项目学习分享的主阵地。组织好“半月导读”“馨竹论坛”“专题沙龙”“每月观点”等交流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提升。创建“国学多媒体”教室、“国学学习”云平台、移动课堂、智慧无线全覆盖校园,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创建具有传统文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方便周到的国学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