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理论2005-2008_第1页
文化线路理论2005-2008_第2页
文化线路理论2005-2008_第3页
文化线路理论2005-2008_第4页
文化线路理论2005-200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线形遗产(文化线路、遗产廊道)发展综述2005~2008CulturalroutesContent1国际动向与成果引进2文化线路保护理论3文化线路保护的方式与方法Method2005~20084国内典型案例CaseInternationalTheory1国际动向与成果引进

2005~2008国际研究动向及实践成果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国际成功经验与成果的引入概论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村庄等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内涵.概念的核心:文化遗产为线路空间构成的核心要素;具有线性(带状)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国际研究动向及实践成果12005年到2008年间国际理论研究的新动向2

2005年到2008年间国际实践成果3

2005年到2008年间对国际成果的引入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涉及的概念: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廊道、风景道、历史路径等其中关于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在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文献以会议论文、研究报告居多,约占总量的84%。(陶犁,王立国:《国外线性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评析》,思想战线,2013年第3期第39卷)这表明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在实践中成为了国际遗产保护和北美遗产区域开发重要方式。文化线路:1994年,马德里会议形成《线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专题报告之后,文化线路才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从1994年到2008年《文化线路宪章》正式通过之前,关于文化线路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等一直处于讨论过程中;遗产廊道: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国家遗产廊道,但到目前为止其相关标准仍处于争论之中。1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文化线路遗产研究与申遗的发展历程◎初级阶段(1993年以前)◆1987年,典型的线性遗产——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RoutesofSantiagodeCompostela)被列入《名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文化线路”为特征的世界遗产,这是这一时期线性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标志性事件文化线路遗产研究与申遗的发展历程◎逐步完善阶段(1994-2007年)【05年后为我组主要研究内容】◆1994年11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以“线路,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为主题的专家会议,形成了文化线路研究的基础,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一种遗产保护理念基本形成。◆1994年9月,在加拿大安大略召开了以“遗产运河”为专题的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会议形成了一份文件即《遗产运河文件》(TheInformationDocumentonHeritageCanals)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文件指出,运河遗产可以从技术、经济、社会、景观四方面来评估其价值。◆1996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编制《国际运河遗迹名录》◆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班牙特内里弗召开会议,成立了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相对成熟阶段(2008年至今)◆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将文化线路列为四大专题之一,并通过有关《文化线路宪章》草案(CharteronCultur⁃alRoutesDraft)的决议。◆2008年1月公布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附件3,将特殊遗产类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报指南(GuidelinesontheInscriptionofSpecificTypesofPropertiesontheWorldHeritageList),包括文化景观、历史城镇及城镇中心、遗产运河、遗产线路◆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暨科学委员会会议在加拿大古城魁北克城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TheICOMOSCharteronCulturalRoutes)这是文化线路保护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文化线路遗产研究与申遗的发展历程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倡导和努力下,自1994年到2008年间共召开了9次有关文化线路的科学会议,从不同方面深化和完善了文化线路的理论体系,自1994年“文化线路”概念的提出,到2008年《文化线路宪章》被世界遗产专家认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文化线路遗产研究与申遗的发展历程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会议主题会议主要贡献1994西班牙马德里成为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形成文化新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专家报告》,提及其概念内涵,奠定理论基础1998.9.5-8西班牙特内瑞弗文化线路与旅游;文化遗产与文化线路理发;洲际文化线路交汇的互相影响成立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形成《CIIC章程》,理念得到世界遗产界的认同,阐释文化线路立法保护与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初步搭建理论框架1999.5.21-22西班牙伊比扎文化线路的定义、方法及实践操作提出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文化线路保护的时间操作过程及办法,完善理论内容1999.10墨西哥瓜拉吉托文化线路内涵、界定及评价详细阐释文化线路概念的多维度内涵、线路的界定及评价方法、遗产索要标准,细致深入的补充该理论体系2001.6西班牙帕姆劳拉文化线路概念理解、非物质遗产要素、文化线路材料准备步骤深入论及如何从理论和时间层面理解文化线路,非物质遗产要素的重要性,准备文化线路材料清单的具体步骤2002.12.4西班牙马德里与文化景观相关的文化线路在观念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的辨析,加深起内涵认识2003.5.30-31西班牙马德里《操作指南》修订计划讨论稿中加入文化线路的内容明确表述文化线路的定义和真实性判别标准2005.10.17-21中国西安ICOMOS关于文化线路宪章文化线路宪章目标、定义、类型,线路的认定、保护和管理等,体系基本成形2008.9.29-10.4加拿大魁北克文化线路宪章文化线路定义及定义组成要素、类型、认定指标与认定程序、文化线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文化线路研究方法、文化线路课持续利用,体系规范和完善9次重要会议、主题及其贡献如下所示,本小组主要研究2005-2008年发展《操作指南》

◆世界遗产大会的纲领性文件《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2005年2月版,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中并没有将文化线路明确作为新的遗产类型,只是在2008年1月公布的《操作指南》附件3“世界遗产名录关于特殊遗产类型遗产列入指南”中将“文化景观、历史城镇与城镇中心、遗产运河、遗产线路”作为特殊遗产名目列出。指南中甚至没有提及“文化线路”一词。并仍指出“遗产运河可能是一处遗址、其关键特征是一条线性文化景观”、“遗产线路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动态类型的文化景观”◆虽然将文化线路称为“遗产线路”,在本质上,遗产线路和文化线路的内涵是一致的:“遗产线路由一系列物质遗产元素组成,其文化意义来源于跨国家或地区的人员交流和多维对话,在时空上,它反映了不同对象间的交互作用。”2005年《文化线路宪章》草案◆2005年10月,我国西安召开的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中“文化线路”被列为四大专题之一,并形成了《文化线路宪章》草案。在这份草案中又指出:“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别,文化线路不和已建立的文化遗产的类别标准相冲突。它从整体、多学科和框架共享方面提升了文化遗产的意义。它也没有和其他如遗址、城镇、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可能存在于文化线路范围内的遗产种类相重合。”2008年文化线路的提出◆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暨科学委员会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TheICOMOSCharteronCulturalRoutes,以下简称“文化线路宪章”),这是文化线路保护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文化线路宪章对宪章目标、文化线路的定义、要素、内容、环境、特殊指标、类型、识别、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相关的研究、经费、保护和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ICOMOS所提出的文化线路是遗产线路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因“持续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合”现象,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文化线路是一条交流之路,可以是陆路、水路或其他形式,具有实体界限,以其特有的动态和历史功能特征,服务于特定、明确的目的,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它必须产生于、并且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以及贯穿于重大历史时期的人员、国家、地区乃至大陆间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多维的、持续的相互交流;第二,它也必须因此促进了所影响文化的融合发展,并且反映在所形成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中;第三,它必须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由线路形成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资源”通过这个动态系统而连接起来。”2005年《文化线路宪章》草案与2008年《文化线路宪章》比较◆相较于之前,2005和2008年达成的两个文化线路宪章对文化线路概念的理解和表述更系统化,指出了基本定义和概念的内涵、定义构成要素和具体指标,是对文化线路概念的高度概括,清晰而明确。

◆2008年和2005年的概念稍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增加了定义构成要素,即“背景环境”一项,充分强调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历史文化环境都是文化线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化线路与环境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及对文化线路背景环境加强保护的必要性。◆2005和2008的文化线路宪章中对文化线路的界定和保护的讨论略偏原则性,缺乏具体性,因此,整合文化线路宪章和历次会议的内容才能更好阐释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的概念◆“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遗产保护战略方法,是“遗产区域”(HeritageArea)的线性形式◆美国国家公园局(NationalParkService)从资源和价值的角度对遗产廊道进行了定义:“在人类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由自然、文化、历史、风景等资源组成的在某方面具有独特性的国家景观,这些由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资源及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使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国家历史的见证者。”(1999年10月26日,美国国家公园局在众议院听证会上向国会提出并阐释了此定义。参见DalyJ,HeritageAreas:“Connectingpeopletotheirplaceandhistory”,ForumJournal,vol.17,no.4,2003,pp.5~12.)遗产廊道的形成发展及研究现状◆1961年,科德角国家海滨区(CapeCodNationalSeashore)首先打破了国家公园的传统模式,它采用“分区”而非“整体划一”的差异化原则,成立由多方而非单方组成的咨询机构,不仅使当地群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而且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当地“活态景观”的原真性◆1964年,刘易斯(Lewis)就提出了“质量廊道”的概念,认为大多数重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都聚集在线性区域◆1975年李特(Little)提出了“绿线公园”的概念,⑥◆1978年内务部下的遗产专责小组发展了“国家保护区”的概念◆1984年议会指定了第一条遗产廊道: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截止到2012年7月

,美国国会共通过了49个国家遗产廊道或区域◆众议员查尔斯·登特(CharlesDent)提交“2012国家遗产区域法案”,该议案中对国家遗产廊道(区域)的定义、评定标准、可行性研究、管理计划的制订、评估、各相关部门的职责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遗产廊道与国家公园体系辨析类型及分布资金、技术管理保护与管理模式土地所有权遗产廊道类型较少,主要涉及交通、工业、农业及河流等。分布较集中,主要位于美国东部联邦授权的当地实体,负责筹集资金,国家公园局提供技术以及有限的资金支持联邦授权的当地实体,负责制定管理计划,并协调社区、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国家公园局则作为伙伴参与到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自下而上的保护策略,强调各利益群体的合作,寻求区域或景观尺度上的环境保护目标与社区及经济发展目标的整合联邦、州、地方政府、私人所有国家公园体系类型多样,涉及自然、历史、军事等诸多领域。涵盖范围广联邦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国家公园局提供技术支持国家公园局自上而下的保护策略,国家公园局不参与公园内的经营项目,专注于资源管理联邦政府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体系辨析文化线路遗产廊道出发点(主要任务)以遗产保护为主遗产保护、经济振兴主题唯一不唯一线路要素与主题关系严格不严格历史悠久相对较短《世界遗产名录》线性遗产【2005-2008】2005年◆罗马帝国的边界: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德国)(线状遗产)◆“斯塔伏大地测绘体系”涉及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0国(线状遗产)◆“内盖夫沙漠和香料之路”:熏香之路——内盖夫的沙漠城镇(以色列)(文化线路)。2006年◆阿夫拉季灌溉系统(阿曼)(线状遗产)2007年◆里多运河入选(加拿大)(遗产运河)2008年◆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瑞士、意大利)(线状遗迹)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1、采用相对统一、分工明确的遗产管理体制国外线性遗产的管理体制受制于所在国的文化遗产管理制度。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基本大同小异,而且它们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英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由文化、媒体与体育部统一负责,并委托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Committee)具体管理。地方层面主要是在中央政府和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操作。民间组织一般负责文化遗产的维护和咨询工作。同时,注重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管理。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PontcysyllteAqueductandCanal)跨越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行政区,2007年6月,由北威尔士雷克瑟姆镇(Wrexham)议会牵头组成多方参与的指导委员会,参与主体包括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威尔士皇家古老及历史纪念物委员会(RoyalCommissionontheAncientandHistoricalMonumentsofWales)、英国水道组织(BritishWaterways)等2007年6月·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指导委员会成立KEYWORD:多部门分工、协同管理、群体参与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2、通过规划进行严格的建设引导和管理控制2005年2月公布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Guidelines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要求“每一个申报遗产都应有合适的管理规划或其他有文可依的管理体制,其中需要详细说明应如何采用多方参与的方式,保护遗产突出的普遍的价值”。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哈德良长城是英国第一个完成管理规划的世界遗产地。2002年、2008年分别进行第一轮修编(2002-2007)和第二轮修编(2008-2014)。2002修编主要是由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负责,2008修编主要是由哈德良遗产有限公司(Hadrian’sWallHeritageLtd.)负责,每轮规划均有多方参与和公众咨询。2008规划的文本主要包括世界遗产及背景环境说明、遗产地相关利益分析、价值评估及重要性陈述、对上轮规划的评估、影响世界遗产地的管理问题和政策及行动建议以及规划实施六方面,后附相关附录和地图2008年·哈德良长城管理规划第二轮修编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2005年·《加拿大里多运河管理规划》(RideauCanalWorldHeritageSiteManagementPlan)进行修编目的是建立运河遗产长期的、战略性的保护和管理目标,制定公众参与基础上的法律政策,确保遗产的完整性。内容包括规划背景、价值分析、目标和指导原则、规划的核心部分(面临的挑战、遗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滨水土地利用和发展、遗产展示、游客服务设施、遗产旅游与休闲娱乐、管理与操作、水体管理、合作与公众参与等)、环境评估概述、5年实施计划、KEYWORD:管理规划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3、构建多方合作与参与机制由于线性遗产的所有权比较复杂,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所以其保护与管理就应注重构建利益相关者合作与参与机制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英国哈德良长城全长120公里,90%以上地段属于私人财产,这种产权和利益构成的复杂性为其保护与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为此,2006年成立哈德良遗产有限公司进行统筹管理2006年·成立哈德良遗产有限公司2000年1月·成立的大堡礁旅游休闲咨询委员会会员分别来自政府、旅游业、当地土著人和渔业等;利益相关者承担政策实施和监督的责任KEYWORD:产权、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4、严格遵循遗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统一的原则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事关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似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如果能够理顺二者间的关系,同样可以实现“双赢”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整体负责哈德良长城的保护、规划及旅游发展等相关工作。例如展示方面,主要是考古遗址本身结合遗址博物馆,几例为虚拟重建,如罗马军队博物馆很受欢迎的鹰眼影片(TheEagle’sEyefilm)中就有一部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博物馆附近的Vindolanda堡进行了虚拟重建2006年·整合哈德良长城旅游合作伙伴关系、国家步道及规划协调小组等为哈德良遗产有限公司KEY

WORD: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5、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明确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利与义务,规范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群体间的关系。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较好的国家往往都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2005-2008】◎美国几乎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立法◆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法案》(YellowstoneNationalParkAct),针对国家遗产廊道制订专门法律◆1984年·的《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IllinoisandMichiganCanalNationalHeritageCorridorAct)。◎1964年7月颁布的日本《河川法》(RiverLaw)以及日本后来的系列河川法律体系◎2008年·英格兰世界遗产地制定世界遗产规划文件草案以及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指南。◎巴拿马共和国将保护巴拿马运河的内容写进本国《宪法》(TheconstitutionoftheRepublicofPanama)。KEYWORD:立法我国对国际上相关保护经验引进介绍

2005年4月2005年10月李伟、俞孔撰文《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坚首次介绍了文化线路西安召开ICOMOS,第15届大会中“文化线路”被列为四大专题之一,并形成了《文化线路宪章》草案,从此,我国学者开始给予“文化线路”更多的关注。2006年11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撰文《文化线路:世界遗产的新类型》与李伟、俞孔教授就长征故道是否算文化线路展开辩论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申报推荐项目名单2008年分析国外成功线性遗产保护的文章日益丰富,如张广汉教授的《加拿大里多运河的保护与管理》等等2文化线路保护理论

2005~2008文化线路的定义Definition

文化线路的决定要素Element文化线路的主要类型(国际&国内)Type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的区别DifferentMakeadifference1994年西班牙政府资助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1998年成立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2003年《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加入了“文化线路”的内容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5届大会将“文化线路”列为四大专题之一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6届大会通过(ICOMOS)文化线路宪章

加拿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制定)2005~2008Definition文化线路的定义

时间演变Makeadifference

主题:古迹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城镇和自然景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1、不同规模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包括城市、陆地和海上自然景观、遗址线路以及考古遗址),其重要性和独特性在于它们在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等层面或其他文化层面存在的价值,也在于它们与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层面的背景环境之间所产生的重要联系。

总结:西安宣言并没有明确指出文化线路的具体定义,甚至是用“遗产线路”来概括而谈。但是由于会议的主题为强调周边环境与文物古迹的关系,所以也可以明确就整体性而言,文化线路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5~2008Definition文化线路的定义

《西安宣言》20052005~2007,文化线路的定义处于探索阶段Makeadifference

观点1:文化线路强调非物质性,深层文化与现代的交流(历史辩证)

如果说有形物质性从表现连接起看似鼓励零散的古迹的话!那么无形的非物质性则通过深层文化结构使表现的连接获得了内在规定性。文化线路中的多种要素真正复原了有根基的稳固的生存语境。

观点2:文化线路不等于线性文化景观(完整性&真实性)

文化线路包含许多不同的文化景观一处文化景观在地理语境中不是动态的也不及文化线路潜在涵盖的内容广泛文化线路可能已经生成并继续生成许多文化景观!反之则不可能发生2005~2008Definition文化线路的定义

摘自:《文化线路

的多维度内涵》姚雅欣20062005~2007,文化线路的定义处于探索阶段Makeadifference

观点3:“文化线路”是文化动态特点的结果

他们是人类造就的或使用的、有特定的具体目标的历史交流之路。所以,“文化线路”中的遗产,展示的是具体和有特定目的的人的流动和交换的具体现象。

观点4:整体价值大于路线各部分相加的价值整体这样,每一条“文化线路”作为整体,帮助人们理解交互的、动态的和持续发展的人类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而这种多文化的联系正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对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每一条“文化线路”都是一个历史现象的反映,这些现象在这条路线上发展2005~2008Definition文化线路的定义

2005~2007,文化线路的定义处于探索阶段摘自《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武汉考评为例》丁援2007年Makeadifference无论是陆地上,海上或是其他形式的交流线路,只要是有明确的界限,有自己独特的动态和历史功能,服务目标特殊、确定,并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线路可称为文化线路A:必须来自并且反映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B:必须在时空上促进涉及的所有文化间的交流互惠,并反映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C:必须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一个动态系统2005~2008Definition文化线路的定义

(ICOMOS)文化线路宪章2008具体定义2005~2008Elements文化线路的元素

元素以及定义

背景BACKGROUND

内容

CONTENT

动态特征DYNAMICFEATURE定位ORIENTATION整体化的多元文化特色DIVERSIFICATION文化线路产生于自然和/或文化背景中并对其产生影响,作为互动过程的一部分赋予其特征并以新的维度丰富其内容

2005~2008背景BACKGROUND内容CONTENT文化线路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要素作为文化遗产的见证并为其存在提供实体证明。所有非物质要素也给予构成整体的各元素以支持和意义1、决定一条文化线路存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元素首要是道路本身2、其他基本要素是与其历史线路功能相关的物质遗产(补给站,边境哨所、仓库、休息和寄宿地、医院、码头、要素、桥梁)同时还包托见证了沿线涉及民族间交流和对话过程的非物质遗产

文化线路的元素

ElementsMakeadifference除了文化遗产要素共同展现历史道路的实际证据,文化线路还包括一个动态要素,发挥着导线的作用,使相互的文化影响得以传递

2005~2008动态特征DYNAMICFEATURE1、文化线路的动态并不遵循自然法则或是偶然现象,而完全是人类行为过程和兴趣,所以只有将其看做一个文化现象才能理解它2、活跃的文化流动不仅以物质或有形的遗产得以体现,还有构成文化线路非物质遗产的精神和传统的见证3、通过吧文化线路理解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间一系列文化交流的动态要素,我们才能将其遗产资源置于真是的空间和历史范畴去理解

文化线路的元素

ElementsMakeadifference文化线路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5~2008定位ORIENTATION1、地理环境:对文化线路的形成骑着重要的作用(形态,路线、时间)2、区域环境:提供了文化线路的框架,赋予了它独特的氛围3、文化景观:多样的地理和遗产资源链接起来,形成独特的整体4、人文环境:有些路段和自然的关系十分敏感(城市或者乡村),在有古迹存在的地方,如果古迹相对孤立,则古迹与周围景观关系十分重要。甚至决定了文化线路的性质。5、历史特征:尊重其周围历史环境,促进对他的认识和理解,尊重其特征,不能扭曲传统景观。6、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范围必须包括不同景观的价值,这些多样的景观共同构成了文化线路,并且赋予它独特的魅力。

文化线路的元素

ElementsMakeadifference文化线路的概念暗示了作为整体的价值,要比单个部分简单相加的价值赋予线路真正的意义

2005~2008整体化的多元文化特色DIVERSIFICATION1、文化线路构成一笔财富,得到谷中文化的营养,并且通过提供大量共有的特征和价值体系从总体价值上超越他们。2、在统一身份中,各个部分的价值存在于他们共有,共享和多面的意义3、它在更大规模上使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和大陆间的文化联系成为可能4、考虑到其领土和包含的各种遗产要素的综合管理,尺度宽泛是重要的,同时其中包含的文化多样性也为文化提供了与单一同化相反的发展可能

文化线路的元素

ElementsMakeadifference2005~2008国际(根据(ICOMOS)文化线路宪章2008)文化线路的主要类型

Type1、地域规模:地方性、全国性、地区性、洲际和跨洲际性2、文化范围:在特定的文化区域或拓展到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文化价值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相互影响3、目标和功能: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的4、延续时间:已经不再使用的与那些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下仍在发展的线路的对比5、结构特点:直线的、环形的、十字形的、放射状的或网状的6、自然环境:陆地、水上、混合或其他的物理环境

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这种体系实际上没有涉及如大运河等跨区域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

毫无疑问,古代交通线路、军事工程、水利工程与重大历史的事件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正是中国历史上由于人类的特定目的在线性或带状区域内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纽带,2005~2008国内(《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2008)文化线路的主要类型

Type

1、道路、古驿道、公路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客家迁徙线路,草原之路,海上丝绸之路2、军事工程长城,苗疆边墙,金界壕3、自然河流与水利工程

大运河,长江及其沿线文化带,黄河及其沿线文化带4、历史主题事件红军长征线路,徐霞客游线2005~2008基于专家评价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2008)文化线路的主要类型

Type2005~2008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的区别Different

遗产廊道的定义(遗产走廊概念在中国的介绍最早于2001年5月的《中国园林》上的《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作者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遗产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其中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Flink,Searns,1993年)。它是美国历史文化保护向区域化发展的产物,是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进行综合的遗产保护形式。(摘自《线型空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汪芳,廉华2007年)2005~2008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的区别Different

遗产廊道的特点1.廊道遗产是线性景观。这决定了遗产廊道同遗产区域的区别。一处风景名胜区或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可称之为一个遗产区域,但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内部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遗产,是长达几英里以上的线性区域。2.廊道遗产的尺度可大可小,但多为中尺度。这点同绿色廊道很相似。它既可指某一城市中一条水系,也可大到跨几个城市的一条水系的部分流域或某条道路或铁路。宾夕法尼亚州“历史路径(Thehistoricpathway)”是一条长1.5英里的遗产廊道,而LosCominosdelRioHeritageCorridor则有210英里长。3.廊道遗产保护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这体现了遗产廊道同绿色廊道的区别。绿色廊道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它可以不具文化特性。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如LosCominosdelRio-HeritageCorridor廊道包括2个州立公园、3个不同的生态系统、30个博物馆、1个动物园、1处国家海滨公园、2个野生生物保护地以及许多具历史或建筑重要性的构筑物。2005~2008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的区别Different

比较遗产走廊和文化线路的概念,有以下几点异同:(1)线性景观方面。遗产走廊以连续性景观的特点决定了它同一般遗产区域的区别。一处风景名胜区或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可称之为是一个遗产区域,但遗产走廊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文化线路”以线性为主体,但由于追求文化重要性的表达,“文化线路”的外延就不仅仅是线形,而不可避免的有点、线、面的结合。如在圣地亚哥线路中,线路中既有重要的点,即遗址,如圣地亚哥大教堂,又有众多的面,如历史村镇(仅在西班牙境内就有166个历史村镇),但这一切都围绕着一条主线,圣地亚哥朝圣线路。(2)尺度方面。遗产走廊的尺度可大可小,但多为中尺度。这点同绿色通道很相似。它既可指某一城市中一条水系,也可大到跨几个城市的一条水系的部分流域或某条道路或铁路。美国的一条遗产走廊,宾夕法尼亚州“历史路径”是一条长1.5英里的遗产廊道,而文化线路的尺度则无一例外的全是大尺度,从数十、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不等。圣地亚哥线路西班牙部分的直线距离已经超过500公里,如加上法国境内部分已经各条分支路径,其长度更是无法估计。(3)综合保护方面。遗产走廊以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为目标。这既体现了遗产廊道同绿色通道的区别,即仅仅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又不同于文化线路概念中对文化价值和重要性的绝对重视。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重要位置,但同时也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LosCominosdelRio遗产廊道绝非文化线路,因为它的自然和经济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文化意义。文化线路是不理会一些经济问题的,如是否能增加地方的税收、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等。

摘自《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武汉考评为例》丁援2007年2005~2008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的区别Different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的重点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注重整体性,从系统的整体空间组织着手,保护遗产廊道边界内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提高娱乐和经济发展的机会。从空间上进行分析,遗产廊道主要有4个主要的构成要素: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2005~2008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的区别Different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的重点1、解说系统解说系统的作用在于向别人解释遗产廊道内遗产资源的内涵和历史重要性。对景观要素、结构和历史资源精确而积极的解释将大大提高公众对保护对象和政府保护策略的认识。2、绿地系统组织遗产廊道内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应以绿色廊道为基本模板。它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及保证绿色廊道对其内部文化遗产的衬托和联系。其规划应在细致系统的场地调查之后,由多学科工作人员合作进行。3、游道组织

游道是遗产廊道保护、管理、旅游等的重要的慢速交通路线,它可以在水域也可在陆地,其功能具有多样性。4、具体文化资源的保护原则

具体文化资源包括整个遗产廊道内的财产、构筑物、建筑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其保护应多手段综合利用,包括整治、建设、恢复、保育、改变以及重新利用等。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最好是保护和恢复,而不是破坏和重建;恢复应该同现存的历史机理以及周围建筑和景观的形式相一致;新建构筑物的用材、技术和设计应该尊重现有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特点和价值;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地点都应该完全向市民开放。摘自:《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王志芳,孙鹏2001年5月2005~2008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的区别Different

总结: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主要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建立在历史时期人类迁移与交流线路的基础上,以路线本身的文化意义为基础,以文化遗产的集体责任为根本,不仅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更以社区精神的推动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和保护为己任,并且都倾向于提供一个区域的跨越边界的保护工作平台。同时,两者都是一种具有动态特征的文化景观,集文化与生态保护、地区振兴、旅游开发等多个维度于一体。因此都重视和提倡多方面的合作。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CIIC的文化线路更注重线路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严格性,更强调线路在文化上的影响、强调交流和对话。而遗产廊道则只是拥有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尽管也强调线路的文化意义,但更多的以经济振兴为目标。和文化线路比较起来,遗产廊道更具有草根特征,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地方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法,而非象文化线路那样从遗产保护出发,把文化线路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遗产种类。同时,也正因为此,遗产廊道能够经常性地和自然保护实现结合,成为一种兼具生态效益的综合意义上的绿色通道。摘自《遗产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的上比较》城市规划网2008年图表:《线型空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汪芳,廉华2007年3文化线路保护的方式方法

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规划、保护整治的具体措施Measures与一般文物古迹的保护相比的差别和特点Features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主要包括4个部分:“评价标准”、“突出的普遍价值陈述”、“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对比分析”。除了具有以上4点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共同因素之外,“文化线路”类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评价体系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世界遗产2008年10月公布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明确提出了“文化线路”的定义,并指出了文化线路的5点认定要素,即“关联背景”、“内容”、“跨文化的整体意义”、“动态性”和“背景环境”;同时,对文化线路的“特定指标”、“文化线路的类型”等做出了基本阐述。在关于文化线路遗产的识别和评估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初步指标”、“识别”、“真实性和完整性”等内容。事实上,这些都是对文化线路“认定要素”的进一步解读。

1994年,马德里会议文件就提出了“认定要素”一词,并将其归纳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线路所基于的标准。1994年,马德里会议,"作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一部分的线路"专家会议报告中提到:“Typology:definingelements:……Wecouldproposeconsideringarouteashavingexceptionaluniversalculturalheritageworthonthebasisofits……,Thecriteriasetoutabovecertainlyenableustodistinguishdifferentcategoriesofroutes.认定要素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在1994年马德里会议形成的附件3文件里,就展开了关于“认定要素”的讨论,当时将其阐释为以下四点:1、空间特征:线路的长度和多样性(变化)反映出交流的影响度和线路所维持的(或曾经维持的)联系的复杂度。2、时间特征:线路存在时间的长度和使用频率(多年一次、每年一次、每季一次)。只有使用达到一定时间,线路才可能对它所涉及的人类文化产生影响。3、文化特征:事实上,文化线路应该包括跨文化的内容(或影响),如,通过生产力的交流,文化线路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体汇集到一起,促使他们共同发展。4、角色和目的:事实上,文化线路应促进精神文明(宗教或哲学)或社团生存的基本必需品或有利于其发展(食品、矿产、人造商品等的贸易)的交流。CIIC,“作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一部分的线路”专家会议报告REPORTONTHEMEETINGOFEXPERTS"ROUTESASPARTOFOURCULTURALHERITAGE",马德里,1994年认定要素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CIIC强调文化线路使用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反响和在文明传播上的贡献。在过去的10余年间,CIIC继续致力于文化线路的辨认和研究方法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探讨,综合理论与实际经验,编写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

2008年10月在魁北克举行的ICOMOS第16界年会通过了该宪章的最终审议稿,除了确定了文化线路的具体定义(Definiation)之外,还给出了文化线路的5项“认定要素(Definingelements)”。

相对于马德里会议文件中仅给出了四条概括性的认定要素,14年之后的《宪章》将认定要素具体归纳为5项共16条。《宪章》不仅详细阐释了关联背景、内容、跨文化的整体意义、动态性和背景环境这5项认定要素,还分别列出了其中一些要素可能包括的内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魁北克,2008认定要素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1、关联背景2、内容-交流线路本身-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要素3、跨文化的整体意义-超越滋养文化线路的不同文化简单叠加的整体性价值-文化线路各组成部分所共有的、多面的价值-作为连接不同的民族、国家、区域和大陆的纽带价值-文化线路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4、动态性-文化线路的动态性仅能作为文化现象来理解-体现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方面的流动性-通过把文化线路理解为一系列文化交流的动态元素的集合,可在准确的时空范围内认识和理解文化线路的价值5、背景环境-地理条件-区域环境-自然和文化景观-线路与自然、城市或乡村环境的关系,或者孤立的古迹与其环境的关系-历史传统景观-为了真实完整保护文化线路而设立缓冲区《宪章》中列出的认定要素及其需要关注和保护的内容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作为用于文化线路范畴的基本识别指标,应该考虑以下方面:线路的结构及其地层基础;为特定功能服务的历史数据;与线路使用功能相关的结构;交通元素和线路中表现共享文化(如习俗、传统、风俗和共有的宗教、仪式、语言、节日、饮食等实践)的遗存;在诸如音乐、文学、建筑、美术、手工艺、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影响,以及其他源自线路自身历史功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宪章》中列出的具体指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魁北克,2008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带来相邻区域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的动态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程的表现;·被历史纽带联系起来的不同地理和文化地区之间共享鲜明的特征;·各民族或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群体的迁徙及相互关系的证据;·植根于不同社区传统文化的具体文化特色;·文化遗存和文化习俗,比如典礼、节日和宗教庆典等,代表了与线路意义和功能相关的某个文化和历史地区内不同社区共享的价值。初步指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魁北克,2008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识别文化线路有必要考虑以下多个方面:满足明确目的的具体功能,文化相互促进所带来的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价值,结构构成、地理和历史环境、自然和文化环境(城市或农村)、相应的特色环境价值,与景观的关系、存续时间、象征和精神意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识别文化和理解它的意义。文化线路的非物质遗产是理解其意义和相关遗产价值的基础,因此对物质要素的研究应与其他非物质要素相结合。为方便比较评估,还应考虑文化线路上不同地段相对于整个线路而言的存续时期和历史意义。对于仍在使用的文化线路,应维持使其存在并赋予其基本意义、与具体目的相关的动态功能和关系,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元素发生了变化,新的元素被加入,这些新元素应该置于文化线路功能性关系的大框架内加以评估。有时候,有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遗产本身不能被视为文化线路的一部分,因为它并不是文化线路的构成部分。辨识程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魁北克,2008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识别文化线路有必要考虑以下多个方面:满足明确目的的具体功能,文化相互促进所带来的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价值,结构构成、地理和历史环境、自然和文化环境(城市或农村)、相应的特色环境价值,与景观的关系、存续时间、象征和精神意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识别文化和理解它的意义。文化线路的非物质遗产是理解其意义和相关遗产价值的基础,因此对物质要素的研究应与其他非物质要素相结合。为方便比较评估,还应考虑文化线路上不同地段相对于整个线路而言的存续时期和历史意义。对于仍在使用的文化线路,应维持使其存在并赋予其基本意义、与具体目的相关的动态功能和关系,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元素发生了变化,新的元素被加入,这些新元素应该置于文化线路功能性关系的大框架内加以评估。有时候,有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遗产本身不能被视为文化线路的一部分,因为它并不是文化线路的构成部分。辨识程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魁北克,2008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i)重新考虑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相关要求。(ii)遗产线路的概念-基于动态的运动、交流的概念,并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线路的整体性使其价值超越了它的组成要素的价值总和,并使其获得了文化意义;-国家间或地区间最重要的交流和对话;-应是多维的,具有不同于最基本的目的多方面发展,其中可能包括宗教的、商业的、行政的或其它方面的发展。(iii)遗产线路可以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动态型文化景观,正如近期的讨论被纳入《操作指南》。(iv)对遗产线路的确认基于能证明线路自身的重要价值的物质要素的集合。(v)真实性条件也将被应用在评定线路的重要性和其它组成要素方面。线路的使用时期也要考虑在内,可能还需考虑现在的使用频率和受其影响的人们对其发展的合理意愿。以上几点需在线路的自然框架及其无形的和象征的尺度内进行考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要求UNESCO,TheOperationalGuidelines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2008,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附录32005~2008文化线路的调查与评估Assessment

《操作指南》附件3中提出的“遗产线路”的定义和列入要求均是基于世界遗产委员会199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作为我们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线路”专家会议上讨论的结论,因此相对于2008年通过的《宪章》,《操作指南》附件3中关于文化线路的理论框架较为基础,其中大部分内容均在《宪章》中得到了深化和发展。下面列表简述《操作指南》列入要求在《宪章》中的相关诠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要求杨珂珂,文化线路遗产价值评价特性分析——以《世界遗产名录》的6处文化线路遗产为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操作指南》附件3中提出的“遗产线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要求在《宪章》中相应内容具备突出普遍价值《宪章》没有直接涉及文化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但1994年,马德里会议文件就提出了“认定要素”一词,并将其归纳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线路所基于的标准。而《宪章》中大量篇幅在阐释文化线路的认定要素。交流和动态的概念“文化线路”的定义;“动态性”特性时空的延续性“文化线路”的定义整体性价值“跨文化的整体性意义”特性国家间或地区间的重要交流“文化线路”的定义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宗教、商业、行政等方面“文化线路”的定义特殊的动态型文化景观“背景环境”特性能证明线路自身的重要价值的物质要素“内容”特性真实性条件《宪章》将“真实性”单独列为一节,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自然框架及其无形的和象征的尺度“关联背景”特性2005~2008规划、保护整治的具体措施Measures“理解文化线路的意义”是文化线路保护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必须全面的协调、确保文化线路的保护保存、地区组织、可持续发展、使用和旅游等相关政策的整合。因此,必须形成联合项目,确保国家范围(在省级、地区、当地)和国际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研发改进管理手段以保护线路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并规避其他各种可能影响文化线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风险。基本原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魁北克,20082005~2008规划、保护整治的具体措施Measures在涉及文化线路完真性、完整性保护管理方面,加拿大学者GuyMasson认为,如下5条原理应该得到贯彻执行:价值(value);公众受益(publicbenefit);理解(understanding);尊重(respect)和完整(integrity)。香港学者LouisC.W认为管理保护的原则应该包括:尊重沿线当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现存遗产的保护体系,在公平、互利原则下倡导跨区域合作,从而实现不同地区资源技术的共享,并提出了5个行动方案,建立有效合理的法律体系;建立遗产保护合作平台;拥有专业团队;鼓励对遗产点的研究;提升公众的意识和认识。基本原则GuyMasson.Culturalroutesandtheheritagemanagementchallenge:theKlondikegoldrush:acasestudy.[OL]2005LouisC.W.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ofceramicarchaeologicalsitesalongthemaritimesilkrout.[OL]2005刘小方,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20072005~2008规划、保护整治的具体措施Measures1.较之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文化名城等文化遗产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涵盖的范围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更为多样,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如从北京到杭州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如连接了中国、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等。3.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城镇和乡村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连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以中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为例:特点: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2006.32005~2008规划、保护整治的具体措施Measures1.整体保护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以面涵点,以线状区域内的铺开带动线上的各个点,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各种社会资源的集中使用。对于文化遗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保护策略。2.整体保护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可以根据遗产的构架与体量特点,形成行之有效的系统保护方法,较之分散的点状保护,效果更好,影响更大,易于摸索普遍规律,形成科学方法,不断深化保护的内涵。3.整体保护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可以将沿线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遗产资源和价值的调查,深入开展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各个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通过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有力地推动保护工作。以中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为例:根据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我们应当将其作为有机组成的遗产族群进行整体保护: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2006.32005~2008规划、保护整治的具体措施Measures1.进行资源调查,展开科学研究2.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战略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4.健全机制,加强管理5.确立阐释方法,突出整体展示6.恢复线性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7.鼓励公众和社区参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以中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为例:根据措施与实践: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2006.32005~2008与一般文物古迹的保护相比Features“文化线路”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因此,保护对象的确认、保护措施的把握、管理制度的制定均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存在差别。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对于包含很长距离的文化线路来说,要依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全线路(跨地区)的整体保护规划,也可能需要制订分地段的保护规划,还可能需要分专业的专项规划。文化线路保护概念的兴起使传统文物保护的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需要对传统方法加以改进,需要更多学科的参与。差别:王景慧,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方法,2009.72005~2008与一般文物古迹的保护相比Features《文化线路宪章》专门提到“文化线路”历史环境,《宪章》说,自然或城市、乡村的环境,使文化线路具有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要素,这对文化线路的理解、保护和利用非常重要。对文化线路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对其周围环境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特征有深入的了解。任何必要的干预都必须尊重其特征,不能扭曲传统的自然或文化景观。以此原则划定缓冲区,以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文化线路”的保护不应是孤立地保存每一项遗存,而应重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放在文化体系、历史链条中去认识它的价值,找到相应保护的措施,提出保护、利用、展示的方案。这种类型的保护规划对城市规划来说显然是一种吸引人的挑战,可以调动城市规划体系中各层次的规划技术和特长,创造一种新的综合规划方法。特点:王景慧,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方法,2009.72005~2008与一般文物古迹的保护相比Features以《文化线路宪章》中的“文化线路”概念的内涵、特点、内容和价值为基础,提出“文化线路”保护规划的标准和思路:第一,保护对象的确定和价值认定;第二,保护规划内容框架;(1)整体层次的保护措施,制定整体保护的原则和要求;(2)遗产本体的保护,划定保护区和必要的缓冲区;(3)展示与可持续利用;(4)环境保护,污染治理;(5)生态及其自然景观的保护;(6)沿途工程设施的规划建议;(7)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的指导意见;(8)有关文化线路的整体管理规定。第三,保护规划的保护控制措施。标准和思路:王景慧,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方法,2009.74国内典型案例

2005~2008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案例1.丝绸之路(中国部分)案例2.大运河案例3.广西灵渠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1.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2005~2008基于文献研究建立潜在线性遗产数据库基于德尔菲法的遗产评判第一步:选择相关问题的专家(专家问卷);第二步:汇总专家的看法和判断,并与所有专家分享大家的看法,接受第二轮的问卷调查;第三步:再次汇总专家看法,并以此为参照,每位专家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判断并就同样问题接受第三轮的问卷调查。如此反复,直到专家们的意见达到或接近共识,这种共识便被认为是“真实的答案。”A.初期研究方法与评判方法【参考文献】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

2009,第3期,122-1261.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2005~2008专家们根据位置、尺度、时间、属性等四个类型提名27项,最终确定19项国家线性文化遗产提名:丝绸之路、大运河、长城、茶马古道、古蜀道、唐蕃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红军长征线路、秦直道、客家迁徙线路、长江及其沿线文化、滇缅公路、黄河及其沿线文化、秦驰道、苗疆边城(湘西长城)、草原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徐霞客旅行考察线、金界壕,以上提名的19个线性文化遗产,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一个连续完整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B.研究过程与结果以俞孔坚为主的学术团队按照德尔菲法,本研究选择了来自于《考古学报》、《历史研究》、《人文地理》等8份种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共211专家形成问卷调查的专家库,他们分布于全国24个省份。向专家寄发三轮《线性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第三轮后的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2009年,中国已建成由以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和长城为对象19个线性文化遗产约250000公里线性要素所构成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2007年3月至于2007年8月【参考文献】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

2009,第3期,122-1261.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2005~2008序号类型名称1道路、古驿道交通、公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唐蕃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客家迁徙线路、秦直道、秦驰道、草原之路、西南丝绸之路2军事工程长城、苗疆边墙(湘西长城)、金界壕3自然河流、水利工程大运河、长江及其沿线文化带、黄河及其沿线文化带4历史主题事件红军长征线路、徐霞客游线C.2007年国家线性文化遗产提名网络

2007年在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所长木雾弘教授引领的学术团队卓有成效的努力下,以上19项线性文化遗产申报文本已呈国家文物局。【参考文献】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

2009,第3期,122-126

2案例1.丝绸之路(中国部分)2.案例1.丝绸之路(中国部分)2005~2008A.申遗过程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提议将中国、中亚及中亚以西的国家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古迹整合在一起。作为跨国界线型文化遗产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此后该项目进行了五次国际科学考查,举行了多次专家研讨活动200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会上,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性遗产申报的计划"【参考文献】李巧玲,王学军,"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策略[J]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2005~20082.案例1.丝绸之路(中国部分)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会议签署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会议同意中国提出的先实施丝绸之路(沙漠线路)的申遗工作,整个申遗分两步:中国和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为第一步计划;第二步计划涉及中亚以西至地中海之间的阿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文化遗产的年代上限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