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10)_第1页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10)_第2页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10)_第3页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10)_第4页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101.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渐进式机遇式突发式(一)渐进式之一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犯罪心理。积习重,矫治难度大。(一)渐进式之二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的腐蚀而走向犯罪。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二)突发式无预谋情绪性时间短,具有情境性,行为人不能适应情况的变化。三种情况(1)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多由人际冲突导致。(2)由特定气氛引起,在场者情绪激动,引起群体性骚乱。(3)由回避危险引起的突变模式善良的阿贵因心爱的车被人砸烂而怒起伤人一元钱,招来一生痛苦。本科毕业生李某有文才也有貌才,去年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中名列前茅,后去面试途中,因一元钱车费与售票员发生争执,因售票员出言不逊:"一块钱给你妈灭不了几张火纸",李某便不顾一切冲上去拳打脚踢,当场被巡逻民警带走,不但失去了就业机会,而且致人轻伤犯伤害罪被判处二年徒刑。“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下,瞬间丧失理智,心理失衡,一念之差而发生的犯罪。激情犯罪大多是由人际纠纷的小事引起的,而且实施激情犯罪的犯罪嫌疑人90%以上都没有犯罪前科,只是因为一时的不冷静,才堕入犯罪的深渊。有统计数据显示,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已占到三分之一。“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偶然的,但是犯罪心理的形成是长期的。”激情犯罪的行为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与平常人有差异。从社会地位来看,弱势群体更容易成为激情犯罪的主体。从年龄上来看,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激情犯罪。(2)特定气氛引起的犯罪世界杯英格兰憾平球迷闹事泄愤

(2013)(3)由回避危险引起的突变模式即由于在突发性冲突中,受害一方防卫过当而造成的人身侵害行为,或由于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或由于应付假想的紧急危险(实际并不存在)而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害这一类犯罪行为。(三)机遇式无预谋见机起意(1)机会式犯罪模式所谓犯罪机会,是指易于实施犯罪又不易被发觉的时间与条件。钱财外露是抢夺的犯罪机遇。钱财外露是抢夺的犯罪机遇。室外放物或室内无人是盗窃犯罪的机遇。财务制度不严是贪污犯罪的机遇。女子深夜独行是抢劫和抢劫的机遇。女子网购后随手扔包装男子按邮寄地址进屋杀人

2011年7月,福建省厦门市一小区发生一起惨案:26岁的女白领刘艳在自己的家里,被人用刀残忍地杀害。案发一周后,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陈海平抓获归案。刘艳是一家投资顾问公司的高级白领,陈海平则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两人互不相识,更无仇怨,陈海平为何会对素昧平生的刘艳下此毒手?近日,随着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裁定,谜底终于被揭开:原来,“厦门控”女白领刘艳,经常将留有自己电话、地址的网购物品外包装随手扔到小区的垃圾桶旁,被大学毕业后一直待业的陈海平无意中盯上,从而招来杀身之祸……(2)境遇性的犯罪模式所谓犯罪境遇,是指出现了诱发、促进犯罪行为发生的环境和机遇,此种境遇的出现,具有行为人预料或计划之外的偶然性、突发性和巧合性。刺激型胁迫型从众型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人的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这里所谈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主要指上面介绍的“渐进式”过程,因为这种模式符合大多数故意犯罪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关于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机制问题,理论界做过许多研究,提出过许多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内外化理论。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一)内化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经由言语、模仿、学习、实践等中介,将客观现实转化为主观映象,逐渐形成思想和意识的过程。认知选择与加工机制模仿学习机制角色扮演机制自我强化机制内化机制之一社会信息认知选择加工态度价值观人生观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内化机制之二模仿学习机制榜样认同模仿学习心理强化最能吸引不良少年的榜样特点在小集团中享有“威信”,具有特殊的气质与违法犯罪能力榜样的特点突出、生动,能引起不良少年的注意与兴趣具有感染力,使不良少年对其仰慕,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模仿者本人的心理特点有寻求榜样,结成团伙的需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榜样符合自己的选择标准,并加以认同榜样的示范能给他以实际利益盗贼团伙武汉开“代表大会”分地盘筹备盗窃竞赛楚天都市报讯本报记者叶宁通讯员肖翔今年2月26日凌晨3时,江岸车站路中山大道临街一服装店发出报警声。民警调取沿途10余个监控探头发现:几分钟前,3名瘦个男子正要实施盗窃。民警尾随追击,抓获一名毛贼。经突审,该男子是聋哑人,姓梁,21岁。面对民警讯问,梁某拒不交代同伙下落。匪夷所思的是,梁某背后是一个全国性的盗窃团伙。江岸警方昨日宣布:已捣毁该盗窃团伙,刑拘13名窃贼。民警佯装查房碰上小偷年会民警调查梁某行踪,发现3天前,他在辖区一家快捷酒店有开房记录。为不打草惊蛇,次日中午警方才进入该酒店。调阅酒店监控录像发现,两天来,有伙神秘青年,在深夜3人一组外出,接近凌晨回酒店,回来时表情兴奋。酒店称,这伙人共开了3间房,白天几乎见不到人,晚上则频繁外出。民警佯装酒店服务员,以打扫卫生为由,挨个开门查看,前两间房空无一人,打开407号房门时,民警大吃一惊,12名聋哑青年将客房挤得满满当当,床头正摆着张武汉地图。民警当场控制住这批人,起获部分赃款及湖南、山东、辽宁等地来汉火车票。“这是全国各地的‘代表’。”武汉盗窃团伙头目杨某的交代,让民警大吃一惊。杨某交代,他们正比对武汉地图,划分地盘,开展一年一度的盗窃竞赛,借此交流行窃经验和注意事宜。开会有笔记联系用QQ包括先前抓获的梁某,有6人系武汉盗窃团伙成员,另外7人分别来自山东、辽宁、湖南等地。杨某交代,他们全部以临街玻璃门店为行窃对象,按业内比赛规则,只拿现金,什么都不要,一周内偷钱最多者获胜。警方调查得知,这伙人常年通过QQ联系,多人曾有盗窃前科,流窜全国专挑临街商铺进行拉门盗窃。由于武汉交通便利,这次来汉,既是聚会,也是开一年一度的年会。一名毛贼的会议笔记这样写道:动作要快,不能拖泥带水,遇到有报警器的商铺,必须立即离开……万一被抓,只能说偷过一次,绝不能出卖朋友,否则按行规处理……民警透露,这个盗窃团伙在全国各地都有“驻站”,组织严密,平时互通信息,有时分片区作案,有时集体盗窃,一旦有人违反行规,轻者驱逐出组织,重者将受到打骂等惩罚。目前,这13名窃贼已被警方刑拘,此案正在进一步深挖中。内化机制之三角色扮演机制内化机制之四自我强化机制初次违法犯罪满足主体需要符合自我价值期许获得群体奖赏自我强化再次犯罪(二)外化机制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行为。预谋发动机制;情境互动机制;挫折反应机制;外化机制之一预谋发动机制意识参与犯罪需要迫切犯罪动机强烈情境诱发作用较小实施犯罪行为外化机制之二情境互动机制情境诱发作用大犯罪动机不一定转化为犯罪行为意识参与外化机制之三挫折反应机制挫折情境的诱发作用大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我调控能力弱挫折导致犯罪行为防御机制合理化作用投射作用认同作用几种防御机制他家那么富有,肯定是不义之财,我这是劫富济贫!合理化作用几种防御机制打你一顿是应该的,你也不是什么好人!投射作用几种防御机制我要像他一样,活出点人样来!认同作用韩国连环杀手柳永哲在18~33岁的这15年里,他先后14次犯下盗窃、欺诈、暴力伤人和强奸等罪行,累计服刑时间11年。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33岁的柳永哲用残忍的方式杀害了多名与自己无怨无仇的女按摩师和处于富裕阶层的老人共20余人,创下了韩国历史上连环杀手作案数量之最。受审前的柳永哲一、疾病贫穷遭弃扭曲

2003年9月11日,恢复自由身的柳永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凄凉。全州监狱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没有人来接他,汉城的家已把他抛弃。妻子在他的这次刑期中提出了离婚,儿子也不希望有一个把坐牢当作家常便饭的父亲。他只有33岁,却饱尝了人生种种不幸。家中的男性都难逃癫痫病的折磨,病魔夺走了他的父亲,也在1994年送他哥哥入土。

哥哥死时年仅32岁,柳永哲比哥哥多活了一年,但这种“幸运”究竟能持续多久?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种将死的绝望。柳永哲就深陷于这种煎熬而不能自拔,他曾在90年代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如今,他的精神再次面临崩溃。贫穷,他觉得这是自己生活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家境的贫寒,使家人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也使自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些年来,他几乎没有过过正常人的生活,只会做些盗窃和恐吓之举。这样畸形的生活状态逐渐让他产生了一种偏激的观念,认定自己所遭遇的种种不幸都是因为有钱人,继而对富裕阶层的人们产生了严重的仇视心理。

从高中时代开始,柳永哲就和监狱打上了交道。在18~33岁的这15年里,他先后14次犯下盗窃、欺诈、暴力伤人和强奸等罪行,累计服刑时间11年。1991年,他与一位姓黄的按摩女结婚,但婚后的柳永哲仍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近。当妻子和儿子离他而去时,他觉得是“因为我一无所有才被妻子抛弃”。所以他从此开始厌恶妇女,并把自己接触到的按摩女当作妻子的化身、以及行凶对象。此外,2000年韩国郑斗英连环杀人事件也是促使柳永哲行凶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悉,柳永哲2000年在狱中服刑时读到了一本月刊杂志,杂志中有一篇讲的正是郑斗英一案,郑斗英从1999年6月开始连续杀人,到2000年4月落网前,他先后在釜山、蔚山、庆南地区连环杀害9名妇女儿童。从此,柳永哲有了“挑战郑斗英”的想法,并从出狱后开始为自己的杀人计划做准备。

出狱后,柳永哲回到了汉城,在江南区新寺洞找了一个住处。当他目睹附近高尚住宅区居民的美好生活后,扭曲的心迅即迸发出无尽的仇恨,很快便开始了他的连环杀人行动。

二、手段残忍杀人碎尸不取钱财去年9月24日,即柳永哲出狱后第13天,他闯入该地区一栋2层结构的单独住宅,用钝器将淑明女子大学名誉教授、73岁的李某及其68岁的夫人李某活活打死。他没有拿走什么值钱东西,第一次杀人的快感已让他十分满足。

当然,杀富泄愤的满足感并不能持续很久,柳永哲需要再次行动。10月9日,他又如法炮制地在钟路区旧基洞高某(61岁,停车管理员)的单独住宅内,残忍杀害了高某的母亲姜某(85岁)、夫人李某(60岁)和儿子(35岁)一家3口。一周后,在江南区三成洞军需企业总经理崔某(71岁)的家中,崔某的夫人柳某(69岁)又倒在柳永哲的铁槌下。

奇怪的是,他堪称“完美”的系列连环杀人事件,在11月下旬突然中断了。从警方掌握的证据来看,柳永哲中断杀人行动,是因为在11月18日,通过排水管闯入钟路区惠化洞的一处单独住宅,杀害了主人金某(87岁)与女钟点工裴某(53岁)后,警方公开了闭路电视画面通缉嫌犯,这使柳永哲不敢轻举妄动。但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他恋爱了。但是他的女朋友因为他的犯罪前科和癫痫病史而拒绝下嫁。

这次令他坠入爱河的也是一名按摩女,姓金。柳永哲孤独的心灵终于获得些许慰藉,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柳永哲搬到了麻浦区老姑山洞一处寓所,兴致不错时还会做诗绘画。他在一首诗中表达了思念母亲之情,还用画笔留下女友美丽的胴体。可惜,上苍的眷顾只是昙花一现。当他向女友求婚时,女方却因柳永哲的犯罪前科以及癫痫病史而拒绝委身下嫁。

柳永哲再次受到打击,他的邪恶之心也迅速膨胀。他开始实施更为详细、周密的杀人计划。柳永哲以纯熟的画技绘制了警察的身份证明文件,再通过家中的电脑加工,印制出逼真的假警察证件。随后,他在南大门市场花3万韩元买了假手铐随身携带。刀、电锯、红色铁锤和剪刀等工具,成了他行凶杀人的主要帮手。

柳永哲“复出”后的首次行动并没有选在汉城,而是到临近城市仁川找“试验品”。今年2月,他在仁川南东区杀害了郑某47岁,并点燃郑某的客货两用车掩盖罪行。至此,柳永哲对自己的犯罪计划充满信心,他开始肆无忌惮地对汉城的按摩女下手,因为他的婚姻和爱情都葬送在这些人的手中。他本想杀死抛弃自己的前妻,但考虑到11岁的儿子便放弃了这一念头。

从今年3月起,柳永哲用手机把按摩女郎叫到大街上见面,向她出示伪造的工作证和假手铐,说:“我是出来调查堕落女子的,跟我来。”然后,他把骗到家中的按摩女郎用钝器杀害。此外,为了防止在DNA检测中暴露自己的身份,他避免在受害女性身上留下生物证据,当他“不幸”和11名受害女性中的一名按摩女发生关系后,他将受害者的手指指纹全部用刀毁掉。7月15日凌晨,柳永哲计划再次作案,在汉城老姑山洞的一条胡同里与一名女按摩师见面。此前,这名女按摩师所在的按摩店中已有两名按摩师在同柳永哲见面后失踪,当柳永哲再次致电时,店主立即向警方报了案。柳永哲在胡同里被等候的汉城警方捕个正着。在接受警方调查过程中,柳永哲承认“我就是连环杀人凶手”。随后不久被警方逮捕。12月13日,当汉城法院宣判柳永哲死刑。

模仿与学习犯罪手段在他家里,警方发现了3部影片:《公敌》、《犯罪人生》和《最遭的事》。《最遭的事》里有用电锯锯开尸体的场景,和柳永哲处理尸体的手法很像。当柳永哲被捕时,他模仿凯文·斯贝西在《嫌疑惯犯》里的角色的样子,假装瘸腿,并表现得很无助。三、畸形崇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柳永哲案浮出水面后,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居然成了不少年轻人心目中的英雄。从7月下旬开始,韩国门户网上出现了数个柳永哲迷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大多认为柳永哲实在是“太酷了”。俱乐部中比较著名的是“最佳杀手柳永哲迷俱乐部”,目前这个俱乐部共有240余名会员,他们在公告栏上贴出文章,希望“拥护帅酷柳永哲的会员们能在这里度过欢乐时光”。

讨论:(1)分析柳永哲的个性特点?(2)分析该案件中的社会因素。(3)用内外化机制分析柳永哲的犯罪过程。《追击者》

—一个以柳永哲为原型的连环杀手的故事《追击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韩国首尔的连环凶杀事件,在这个令人窒息的故事里,变态狂人在一影片开始就被警方抓获了,受害女子也幸运地逃出生天,然后,一切只是开始……

三位主角:1.英浩-皮条客,前警察;2.美珍-卖淫女,单亲母亲;3.英民-变太杀手第三节、犯罪行为的发生一、犯罪情境犯罪行为的发生除了具有犯罪心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犯罪情境。犯罪情境是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意识到,对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犯罪情境不同于犯罪环境,它是暂时的犯罪情境不同于犯罪机遇,它是中性的(一)侵害对象侵害对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犯罪情境。对于犯罪恶习较深的罪犯他们会主动的寻找受害者。对于初犯的偶犯来说,受现场自然存在的侵害对象的影响诱发了犯罪。例如,最近几年,农民工性犯罪和保安性犯罪的情况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案件也很多。一个农民工自述:“我是20岁左右的人,当然想女人,想多了精神上就受不了。不怕你笑话,我有过半夜出去拦个女人强奸的想法。我知道那是犯罪,所以只好拼命克制自己,寻找其他办法(发泄)。”夜晚在马路上行走的单身女性甚至是男女情侣遭遇到这种情况,性犯罪案件很可能发生,甚至出现暴力犯罪,在这种情况下的被害人是可以指责的,她们不应该在夜晚独自行走,客观上为性犯罪提供了可趁之机。

保安性犯罪是一个社会潜在的毒瘤,保安性犯罪的动机和农民工相似,其手段的途径也几乎相同,一堆情侣在学校的角落约会,遭到保安的性犯罪,而被害人是可以指责的,她们不应该出现在人极少的角落里。(三)现场气氛犯罪现场的气氛如何,对犯罪人是否产生压力及其程度有一定的影响。被害人是否反抗目击者能否站出来制止犯罪情境的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错误的人。二、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心理互动

直到20世纪中期,被害人学脱颖而出,提出了犯罪与被害的动态概念,认为在任何一种犯罪过程当中,总是有犯罪人和被害人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被害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因素都可能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导火索。(一)被害人的分类第一、门德尔松把被害人依据被害人在犯罪过程的责任将被害人分为六类:(1)完全无辜的被害人;(2)有较小罪过的被害人;(3)与犯罪人有同等罪过的被害人,或称自愿的被害人;(4)罪过大于犯罪人的被害人;(5)具有最大过错的被害人,或称单方有过错的被害人;(6)伪装或假想的被害人。依据犯罪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模式,将被害人分为四种模式:(1)被害人受攻击模式;(2)被害人推动模式:

(3)冲突模式:(4)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林婷认为,由于被害人具有某种特殊的观念、性格、气质及需要结构等,往往使其成为犯罪发生前的“潜在的被害人”,所以对犯罪行为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贪财型被害人。二是轻信型被害人。三是轻浮型被害人。四是暴怒型被害人。(二)犯罪人与被害人的相互作用(1)犯罪前的相互作用包括两种模式:一是两者存在一定的交往关系。二是两者并不存在人际关系,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被害人在某些方面存在可以被犯罪人利用的漏洞。或是客观上为犯罪的发生创造了机遇;或是主观上成为犯罪有利对象,成为潜在的被害人。(2)犯罪发生时的相互作用这个阶段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相互作用,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以及犯罪人的行为基于被害人的反应而发生的变化。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可以总结为激情、巧妙应对和分心三种状态。激情状态:被害人在面临犯罪侵害时,可能会出现愤怒、恐惧等激情反应,被害人的激情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被侵害过程中,被害人的愤怒就是一种积极的激情,积极的激情会使被害人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反射;而屈服性恐惧则是一种消极的激情,消极的激情则使被害人产生被动的防御性反射。激情对抗状态往往引发如下情形:其一,被害人对抗有力,威慑住犯罪人或制服犯罪人,导致犯罪未遂或迫使犯罪人中止犯罪行为。其二,被害人对抗有力,损失轻微。其三,被害人对抗失利,并激怒犯罪人,招致更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在反应过度的情况下。有学者指出,在某些强奸犯罪中,被害人激烈的反抗,更加激发犯罪人的情欲,或者会激怒犯罪人,从而导致犯罪人实施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甚至杀害被害人。其他类型的暴力犯罪,也有类似的情形发生。同时,在侵财犯罪中,被害人的激情反抗,也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巧妙应对:这是指被害人以合法的、机智的方式与犯罪人周旋,避免犯罪后果的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被害人巧妙应对的方式有许多种,因被害时的环境情况等因素而各异。例如,被害人求得犯罪人的同情、适时的唤起被害人的道德感和良知、以一些方式稳住犯罪人及时报警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被害人,往往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具有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分心状态。又可以称为分散状态,是指一个人的某种或某些有关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未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于当时所应指向的事物的心理状态。具体到被害人而言,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其可能由于散漫或警惕性差等原因,根本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漫不经心”、“走神”等等。(3)犯罪发生后的相互作用这个阶段二者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在遭受侵害后,被害人对犯罪人采取了何种应对措施,犯罪人是如何反应的。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一般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态度:其一,积极告发、及时报案。

其二,忍受沉默、任其自便。其三,私下解决。

其四,否认被害、拒绝调查。

第四节、被害人责任及犯罪的预防20世纪中期,被害人学脱颖而出,从被害人本位的视角对此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犯罪与被害的动态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某些犯罪是加害人与被害人在一定的社会情况下共同创造出来的。认为在任何一种犯罪过程当中,总是有犯罪人和被害人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被害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因素都可能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导火索。“被害人不仅仅被看作一个被动的客体、一个无辜的角色,而且被广泛地认为是在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身的被害。”“一般而言,在某些犯罪事件中,被害人的行为疏忽大意、不适当甚至具有诱发性,本来不幸的事件是有可能加以预防的,但被害人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他们所面临的危险,而是增加了这种危险。从这种意义来说,这些被害人所遭受的人身或经济损害,部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所导致的。进而,在某些案件中,由于被害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过错,就可能与犯罪人共同承担责任。”(一)被害人的分类第一、门德尔松把被害人依据被害人在犯罪过程的责任将被害人分为六类:(1)完全无辜的被害人;(2)有较小罪过的被害人;(3)与犯罪人有同等罪过的被害人,或称自愿的被害人;(4)罪过大于犯罪人的被害人;(5)具有最大过错的被害人,或称单方有过错的被害人;(6)伪装或假想的被害人。依据犯罪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模式,将被害人分为四种模式:(1)被害人受攻击模式;(2)被害人推动模式:

(3)冲突模式:(4)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1)被害人受攻击模式某甲某乙系无业游民,二人为弄些零钱花花于某天夜里合谋在一僻静的路边实施抢劫,一家住附近的女工下班后,骑车回家,被他二人拦在路边,他们掏出事先预备好的匕首,威胁女工交出现金和首饰,女工欲反抗,被二人打到再低,某甲和某乙抢走女工的财物后扬长而去。(2)被害人推动模式

王甲安徽某村农民,嗜酒成性而且脾气暴躁,经常无故殴打妻子和两个女儿,尤其是酒后更加严重。其妻子忍受多年,积怨颇深。某日,王甲又在酒后发疯,用皮带抽打其大女儿,李乙忍无可忍,抄起门边的镰刀向其挥去,刺中王甲腹部,王甲到底,李某见其挣扎无动于衷,王某最终流血过多而死。

(3)冲突模式张某和谢某都是社会上的小混混,经常参与群架,二人因为一次打斗结下仇怨,一日二人在街上偶遇,双方相互谩骂,并拳脚相加,张某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在混乱中刺中谢某的手臂,谢某随手拿起地上的砖头砸向张某的头部致使张某死亡。冲突是常见的模式,这类犯罪与被害关系是在双方推动中发生的,可以称为“双向推动”模式,双方在发生冲突时,直到被害结果出现之前,都很难判断谁是犯罪人,谁是被害人。这时双方往往都有过错,甚至都有犯罪行为。(4)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例如,吴先生收到一条中奖短信。称他参加某种活动得了二等奖,奖金四万。对方黄成要交个人所得税5000元。被害人本身具有某些易于被被害人利用的主客观因素,例如贪图钱财、急于求成、轻信他人等。(二)被害人责任的形成(1)在犯罪发生前的阶段由于被害人具有某种特殊的观念、性格、气质及需要结构等,往往使其成为犯罪发生前的“潜在的被害人”,所以对犯罪行为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哪些人易成为“潜在的被害人”?一是贪财型被害人。(幼稚、贪婪)二是轻信型被害人。三是轻浮型被害人。四是暴怒型被害人。(粗暴、独断、自以为是)(2)犯罪发生时除有些被害人采取了强烈的反抗外,还有些被害人则极度恐慌、不知所措或怯懦忍受、任人摆布,从而产生灰心绝望、不思反抗的心理。这种被害人心理极大缓解了加害人作案时的紧张情绪,强化了其犯罪心理,从而在客观上推动或促进了犯罪行为的完成。⒊在犯罪事件发生后的阶段被害人对犯罪人采取了何种应对措施,影响犯罪人的反应。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一般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态度:其一,积极告发、及时报案。

其二,忍受沉默、任其自便。其三,私下解决。

其四,否认被害、拒绝调查。

思考:如何从被害人的角度预防犯罪的发生?(三)性犯罪被害性分析一、性犯罪一般特点从实际情况看被害人的被害主要发生在自己家中或单位(36.4%),犯罪人家中(25.3%)和野外(14.1%)三种场合,发生在其他场合的很被害的时间分布规律不太明显。发生在8∶00至17∶00之间的占38.9%,发生在17∶00-24∶00之间的占44.2%发生在0∶00--8∶00。发生在0点到8点之间的16.8%这与人们一般观念中强奸多发生在夜深人静之时的设想不太一致。大多数被害人在被害之前,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多数被害是发生在认识的人之间,如熟人强奸、约会强奸。熟人可能是朋友、老乡、同学师生、恋人,完全由陌生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害毫无防备的的情形相对较少。“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6成以上62.9%的强奸发生在相互认识的人之间,其中19%的犯罪人与被害人是同事31.7%是邻居,5成以上(53.1%)的被害人在被强奸之前与犯罪人有过接触,其中90%以上在被强奸之前1个月内还有过接触。35.8%的被害人被判断为对自己的被害负有一定程度的责任。”-罗大华约会强奸据有关统计,从2007年1月到2010年10月,海淀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含大学生)强奸犯罪案件中,“约会强奸”的比例高达40%。

什么是“约会强奸”?“约会强奸”并非法律概念,只是强奸的一种形式,是指男女在聚会过程中,男方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常是发生在熟识朋友约会两造当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