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高峰与辉煌-隋唐时期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高峰与辉煌-隋唐时期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高峰与辉煌-隋唐时期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高峰与辉煌-隋唐时期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高峰与辉煌-隋唐时期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高峰与辉煌——隋唐时期【阶段特征】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1.政治: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出现三省制和九品中正制;士族专权。2.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3.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4.文化:佛道兴起;儒学危机;玄学兴盛;文艺繁荣;科技发展。二、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再次分裂1.政治(1)民族交融:隋唐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进一步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2)制度创新:隋唐的制度创新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产生深远影响。(3)大唐盛世: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4)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最终埋葬了唐王朝。2.经济(1)隋朝延续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租调制,开凿了大运河,经济曾一度繁荣。(2)唐朝前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唐后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发生变化;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贸易发达。3.思想文化:三教并行;科技世界领先;文艺繁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中华文化圈”。【真题在线】1.2020年(山东卷)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2.(2021·山东高考)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重点突破规律总结】概念辨析:士族政治、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1)士族:又称世族、门阀,指世代把持官位、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是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是统治阶级上层集团。特征(2)“三教合归儒”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及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1)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2)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5、魏晋到隋唐时期南方的区域开发(1)原因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魏晋南北朝和中唐以后,北民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④南方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2)影响①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②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③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佛教、道教的社会影响(1)同佛教和道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得到发展。如印度的文学、声韵、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医学等,亦伴随佛教同来,对中国固有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佛教建筑亦使中国建筑增加了不少新的成分,如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三大佛教石窟。(2)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但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寺院经济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威胁封建统治。(4)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5)道教一度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武器。(6)推动中西交流:为了传播和追求佛教之真理,出现了一股西域高僧来华和中土高僧西行的历史性潮流。例如,法显为了求法而经西域至天竺,又由水路回国;又如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等人或由陆路,或由水路来华,使中国和印度、西域之间的交通发展迅速。玄奘去印度求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7)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7、历史解释——多维度解读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中华文化圈的形成(1)交往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圈的形成(1)时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2)范围: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3)特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语言文字。【情境模拟对点演练】1.2014年(山东卷)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2.(2018·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2021·山东枣庄八中月考)有学者据《中国历代名人词典》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代()A.佛道思想在民间广为流传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C.儒学已经出现复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进程加快4.(2021·山东泰安期末)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八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由此可知,唐代音乐的发展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C.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D.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5.(2021·山东青岛期末)《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上述材料()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6、2022年(山东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图4隋代分郡图——《隋书》卷29《地理志》——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高峰与辉煌——隋唐时期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唐宋时期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专业户的出现说明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户籍制度反映了国家对专业生产者控制的加强,与地主无关。2.【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藩镇赋税完全不上供给朝廷的只有河朔型藩镇,但该类型藩镇在藩镇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与题意不符;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排除;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税权和军权,拥兵自重,与朝廷对立,故C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绝大部分唐朝藩镇的官员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的入侵、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正确。3.C材料反映了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唐朝的人名多采用与儒家文化相关的字,这体现了唐朝时期儒家文化影响力增强,从侧面说明了儒学已经出现复兴的迹象,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儒学出现复兴的迹象,没有反映佛道思想在民间的传播情况,故排除A项;唐代名人的取名用字多与儒家文化相关,无法说明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故排除D项。4.D材料“其中八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音乐发展主要和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有关,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对音乐的推动作用,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均与唐朝音乐受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影响的现象无因果关系,B、C两项排除。5.A材料信息“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说明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从而推动两税法的实施,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增加了百姓负担,故B、C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故D项错误。6.【答案】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观点二:地理学: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