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简史1_第1页
外国文学简史1_第2页
外国文学简史1_第3页
外国文学简史1_第4页
外国文学简史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文学简史导读第一部分:欧美文学(两古时期、中世纪、17世纪古典主义、18世纪的启蒙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20世纪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第二部分:亚非文学两古时期一:“两希”传统(1)古希腊-古罗马文学——重视个体人的价值的实现,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2)希伯来-基督教文学——重视人的精神和灵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崇尚自我牺牲和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希腊文学:公元前12-8世纪,氏族公社期向奴隶制过渡期,“英雄时代”“荷马时代”,神话和史诗,《荷马史诗》。公元前8-6世纪,氏族制度进一步瓦解,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大移民时代”,抒情诗、散文、寓言,《伊索寓言》。公元前6—4世纪,奴隶制度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和一大喜剧家,他们是埃斯库罗斯(史称“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恋母情结)、欧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文艺理论: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中世纪文学古罗马:共和时期(前240—前30)黄金时期(前100—17)白银时期(17—130)中世纪文学:(教会文学、世俗文学)公元476年,西罗马进入封建时期,长达一千多年,称为中世纪。特点:忠君、爱国、英雄主义教会文学:大多取自于《圣经》,表现上帝万能、苦修、布道,宣传来世思想和禁欲主义。世俗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14到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后人认为它是对古代文化的复兴,因而得名。它标榜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念,倡导人道主义、科学、文化、艺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的代表是“七星诗社”;代表作家:蒙田,代表作《随笔集》;拉伯雷,代表作《巨人传》西班牙最早出现也是最好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小癞子》)。但丁是欧洲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诗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者。长篇叙事诗《神曲》是但丁在流亡中写成的一部不朽名著。全诗共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篇塞万提斯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伟大作家,代表作《堂·吉诃德》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杰出的诗人。他生于英国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中。二十一岁离家外出谋生,当过剧场杂役、演员继而成为剧作家。写作了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即(《王子复仇记》)、《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高利贷商人夏洛克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

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古典主义:17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的最完备,代表人物有莫里哀、高乃依、拉辛等三个特征: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

戏剧上遵守“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

17世纪的名家名品英国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高乃依,代表作是悲剧《熙德》(未遵守“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是莫里哀,代表作《伪君子》(主人公答丢夫)、《唐璜》(非拜伦之《唐璜》)、《悭吝人》(主人公阿巴贡)17世纪文学——古典主义启蒙主义:18世纪欧洲文学兴起的一种潮流。强调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内容上反教权反王权并且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代表作有《老实人》(伏尔泰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黄金国”);卢梭《忏悔录》。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飘流记》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是最主要的代表。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和《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是代表作。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第三节荷马史诗一、史诗的创作和形成

1、时间:创作于欧洲社会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2、作者:一般认为是生于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

3、编订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最后固定下来大约在公元2世纪。由埃及亚历山得理亚学者阿里斯特拉库斯加工整理,编为两部各24卷的长诗。二、史诗的内容及其特点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2、两部史诗的题材都和公元前十二世纪发生的特洛伊战争有关.它们的故事情节都以这场战争和战后余波为中心展开。《伊利亚特》:关于战争的史诗1、战争的原由:“不和的金苹果”2、史诗的主题:“阿基琉斯的愤怒”阿伽门农阿基琉斯帕特洛克罗斯赫克托耳

《奥德赛》:关于战后漂流的史诗史诗的主题:奥德赛海上漂流对付独眼龙,抵挡塞壬的诱惑,归来后的战争社会历史价值1、荷马史诗是对古希腊社会生动形象的记载。希腊正处于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转折的时期。私有财产的产生(如:男女战俘的分配以及由此引起的战争)阶级的划分(国王、王子、主将、女仆)一夫一妻制(阿伽门农、奥德赛、赫克托耳)2、史诗所反映的战争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是英雄时代的战争。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1、历史的真实与深化传说相结合,既有现实主义基调,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特洛伊战争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事的,据18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考证发现,特洛伊城陷落于公元前1184年,其遗址在今土耳其境内。史诗一方面描写人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写神的参与,使天上与人间、现实和神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2、布局方面:构思巧妙,结构完整。《伊利亚特》第三人称,第十年的最后五十一天的故事,以阿基琉斯的愤怒开始,以他的息怒结束;《奥德赛》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十年中的最后四十天,两条线索交错进行。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3、在叙事技巧上,史诗采用倒叙、插叙、追叙、回溯等手法,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这种叙事手法,特别是倒叙和插叙,直接影响了近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奥德赛》以一个人的经历为主线展开故事的形式,对后来西方流浪汉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物形象塑造1、两部史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也具有初步的个性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