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汉字的演变_第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汉字的演变_第2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汉字的演变_第3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汉字的演变_第4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汉字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课堂小结第4课汉字的演变导入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文字的演变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甲骨文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表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钻凿卜骨的工具1234占卜龟甲正、反面比较图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占卜“众人协田”牛骨刻辞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令众人协田”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商代狩猎甲骨文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条,花160余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这片刻辞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商王征伐牛骨刻辞这块牛骨上的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一个方国)的内容。目前刻有“鬼方”的甲骨仅有三片。这一片是其中之一。刻干支表牛骨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方法延续到后代。(车)(车)(车)(辇)人拉车(舟)(大舟)(人撑船)商代甲骨文中车、舟的象形字(力)尖头的起土木农具(耒)前端分叉的起土木农具(耜)似犁形的起土农具(辰)清除草木的农具(刀)收割的农具(男)用力耕田()用足踩耕田(辳)用辰清除草木(剁)用刀砍剁庄稼商代甲骨文所见农具(黍)现在仍旧称为黍,去皮之后称为大黄米。(禾)现在称为谷子,去皮之后称为小米。(来)现在称为小麦。(麦)麦在商代可能专指大麦。()在商代已经有稻,有人说“”字就应读“稻”。商代甲骨文所见主要谷物(戈)(戌)人荷着戈(戌)斧钺一手拿钺一手捉俘虏(刀)人拿着刀(弓)(矢)(射)用弓箭射(毋)一手拿戈一手拿盾商代甲骨文所见武器(伐)用戈把头砍掉(劓)用刀把鼻子割掉把人活埋在地穴内(围)就是关人的监狱把脚用“幸”铐起来(执)把手用“幸”铐起来(幸)幸就是古代手铐、脚铐商代甲骨文所见刑罚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象形字”“会意字”举例“车”齿男年甲骨文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渔家乐舟来去生鱼酒归莫问方出射鹿月明古人而自鸡不学川朋为今用洋中百花齐放鸟山幽门老西陈出新东雨又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图中所示为周人占卜甲骨,主要在陕西岐山(即周原)出土。现在已发现甲骨约一万七千多片,有刻辞的甲骨二百九十片左右,共九百多字。为西周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资料。返回返回金文毛公鼎西周宣王时,陕西岐山出土。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7字,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西周的青铜器毛公鼎铭文大盂鼎铭文大盂鼎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鼎高101.9厘米,立耳、鼓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大盂鼎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散氏盘散氏盘铭文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传清朝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了贵族之间移付田地的约契,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返回返回小篆和隶书秦琅琊刻石(小篆)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秦《绎山刻石》(小篆)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隶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为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银雀山汉墓竹简汉代蔡邕《熹平石经》(隶书)甘肃《武威汉简》(隶书)小篆印章(今人)清代邓石如隶书返回返回草书、楷书和行书汉代张芝草书王羲之行书王羲之楷书王献之楷书返回返回1.我国文字的起源2.什么是甲骨文3.甲骨文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历史研究中的意义甲骨文1.什么是金文2.金文的价值金文1.秦朝统一后,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2.汉朝时书写更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小篆和隶书课堂小结1.草书、楷书、行书的发现2.草书、楷书、行书的成熟草书、楷书和行书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汉字字帖的搜集与展示《三希堂法帖》封面《三希堂法帖》,清乾隆年间编,共收入从魏晋到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分楷、行、草三类。其所收作品均按历史顺序编排,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历代名家法书墨迹精品。这些书法家,历代都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榜样,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宋高宗……由于是皇家刻石,皇帝特谕,又是当时书法名家所编,所以《三希堂法帖》选择极精,上市之后,广泛流传。《三希堂法帖》学习测评1.甲骨文是()。A.我国最早的文字B.比较成熟的文字C.完全成熟的文字2.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应是()。A.隶书B.楷书C.小篆BC王懿荣像王懿荣纪念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海拾贝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海拾贝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审视中药中,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殷墟甲骨堆层史海拾贝这块龟的腹甲是1991年10月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属于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刻辞卜甲,卜甲长19厘米,宽11.5厘米,其上刻有54个字。刻辞内容是卜问一位贵族外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