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1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2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3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4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教知识与能力目录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前教育评价考试模块考试题型及比例学前儿童发展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分值33%学前教育原理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值31%生活指导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和活动设计题,分值36%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题型单项选择题:20%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活动设计题这说明什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与趋势第三节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第五节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发展第六节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第七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第八节个体差异第九节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与趋势知识点:1.婴幼儿发展的内涵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3.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4.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流派与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分析(1)成熟势力说及其代表人物(2)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代表人物(3)行为主义的观点及其代表人物(4)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代表人物5.婴幼儿发展的一般特征与表现6.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谈话法(4)作品分析法(5)问卷法重点、难点重点:1.婴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及发展特征2.应用相关研究方法分析幼儿及了解教育需求。难点: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观点分析儿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概述一、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与特征(一)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理解、不需要准确记忆。没有名词解释、没有填空)(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能逾越、不能逆向发展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阶段性: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儿童心理的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阶段之间具有交叉性。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不同的时间,儿童的发展速度不同:年龄越小,发展速度越快。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危机期。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平衡。4.个别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一特征也是实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选择题)二、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重点)

(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外部客观因素主体内部因素(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外部客观因素1.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特征等。一方面,遗传素质是儿童发展的生物前提,对儿童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生长发育中的“家庭聚集性”)另一方面,决不能夸大遗传这个条件。遗传只能为儿童的发展提供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不能预定或决定儿童的发展。2.环境和教育儿童向什么方向发展取决于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第一,遗传只提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第二,社会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注意传媒)第三,教育条件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施加的一种影响。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对幼儿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第四,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发展。教育和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幼儿个体或主题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实现。(二)影响儿童发展的主体内部因素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和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种内因或内部矛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一,儿童发展离不开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儿童不断的积极活动。第二,儿童发展离不开需要,而需要是在社会和教育条件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三,儿童发展与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第四,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或状态之间的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是儿童发展最主要的外因,是儿童发展最主要的条件。但是真正发挥教育的主要作用,就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新的需要和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从而调动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儿童发展理论(以选择题为主)(一)华生的行为主义1.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环境决定论者。2.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不应该研究意识。3.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4.华生只研究行为,不研究意识。主要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2.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分为连续、间歇、固定、偶然强化,也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3.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2.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3.班杜拉强调人的自我调节,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华生、斯金纳、班杜拉都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四)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1.格赛尔是遗传决定论者。2.格赛尔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3.格赛尔的主要观点是“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为成熟和学习。(五)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皮亚杰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建构主义发展论。2.皮亚杰引用了四个概念:图式(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平衡,说明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4.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成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和动作的分化。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出现了表象、语言。思维特点:万物有灵、自我中心、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概念、思维可逆转,逻辑推理。标志:获得守恒。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可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六)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1.维果斯基是苏联心理学家。2.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3.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应该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七)精神分析理论流派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意义,强调个性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美国,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死亡)四、学前教育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1.从观察的时间分长期观察(几个月或者若干年)、定期观察(一定时间)2.从观察的内容分全面观察、重点观察观察的注意事项:(理解并记忆,运用)1.必须对要观察的问题先有基本的了解2.观察的目的要明确3.要使被观察者尽量处于自然的状态4.观察时要做到客观和精确5.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设计观察记录表)(二)实验法1.自然实验法又称现场实验法,即在儿童日常生活活动(游戏、学习、劳动)的自然情况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因素,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2.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引起和记录儿童心理现象,并进行研究的方法。注意: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对实验情景和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实验结果量化,记录客观、准确;使用大量的实验仪器。(三)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注意:1.根据研究目的和谈话对象的特点拟定谈话的话题和内容;2.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求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并能够从重分析出其心理活动;3.跟儿童谈话的过程中,必须随机应变,随时提出足以了解儿童心理状态的具有灵活性而又恰当的问题4.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应当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作详细的记录。(四)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五)问卷法问卷形式:结构式或封闭式问卷,开放式或非结构型问卷,综合性问卷。注意:对儿童进行研究,不应仅仅采取一种方法,教师应根据研究的需要采取综合的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或者交错运用几种方法。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与趋势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一)0-3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1.出生到满月(0-1个月)新生儿期是从出生到满月,这是儿童身心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主要特点:第一,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为独立生活。第二,出现最初的心理活动。第三,一方面软弱无力,需要成人的照顾;另一方面存在发展的巨大可能性。第四,依靠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吮吸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生存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原始反射)2.满月到半岁(1-6个月)儿童身心发展依然非常迅速。2-3个月,对声音的反应比较积极,能够主动寻找声源、凝神聆听。出现最初的亲子游戏。5-6个月婴儿开始认生。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3.半岁到1周岁(6-12个月)婴儿的身体动作迅速发展。在出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手的动作也开始发展。五指分工动作发展起来了。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这个时期也是婴儿依恋关系的发展阶段。接近1岁时,幼儿的分离焦虑非常明显。4.1-3岁1岁左右的儿童刚开始学走路。2岁以后行走自如,开始学习跑、跳、攀登等工作。1岁以后幼儿可以准确地拿各种东西。1.5岁开始是同简单的工具。2.5岁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用笔画画。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最初的想象、独立性。(二)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3-4岁主要特点:第一,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第二,爱模仿。第三,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2.4-5岁主要特点:第一,爱玩、会玩。中班儿童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能够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游戏中的矛盾有时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第二,产生具体形象思维。中班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作开始分离,内部表象可以支配外部动作,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事物的形象作支柱。第三,开始遵守规则。4-5岁儿童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3.5-6岁主要特点:第一,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大班幼儿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问“为什么”。第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第三,个性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变化明显减少,做事开始比较有“主见”。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并记忆)1.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4.从零乱到成体系第三节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知识点:1、身体的生长发育2、大脑的发育3、动作的发展(1)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2)基本动作的发展重点难点重点(1)大脑的发育(2)动作的发展难点: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进行有效训练。一、脑的发育(一)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增加:新生儿脑重约400克,2岁儿童的脑重占成人脑重的75%,3-7岁相当于成人的90%,6岁时接近成人水平。2.神经细胞髓鞘化髓鞘可以为神经元建立专有通道,提高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信息沟通更为有效。髓鞘化在第一年内发展迅速。3.大脑偏侧化左半球:控制身体右侧,包括言语、听觉、动作中枢等。右半球:控制身体左侧,包括空间视觉、非言语中枢等。大脑偏侧化在胎儿期就开始了,随着年龄增长,偏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功能也越来越固定化。(二)脑机能的发展第一,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兴奋过程加强表现为: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容易建立。抑制过程加强表现为: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平衡,兴奋强于抑制,年龄越小越是这样。第二,条件反射建立,而且比较巩固。学习与条件反射建立的速度和巩固程度有直接关系。条件反射建立的速度与学习的速度成正比,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成正比。第三,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两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进一步发展。二、身体的发育(一)体重和身高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远近原则。(二)肌肉的发展整个婴儿期肌肉的发展速度很慢。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三)骨骼的发展儿童生长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骨骼以不同的速度生长和硬化。新生儿的骨骼柔软,具有韧性。儿童早期是乳牙和恒牙交错的时期。三、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的意义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身体发展,建立自信和自尊等。(二)动作发展的规律整体规律:儿童动作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时序性,总是遵循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躯干到四肢的规律发展的。原则:头尾原则:头-颈-上端动作-下端动作

远近原则:躯干-肩膀-手-手指(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大肌肉动作:跑、跳、骑车。婴儿的翻身、坐、走都属于大肌肉动作。(四)精细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主要涉及手的使用或者双手动作的灵活程度。在所有动作技能的发展中,伸手够物和抓握,在婴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年龄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0-2岁竖头、抬头,独立坐、站、行走准确够物、拨号码、涂鸦2-3岁走路节奏均匀,后退、侧行,跑、跳,投掷或者抓取是身体生硬。穿脱简单的衣服,穿鞋袜、拉拉链、使用勺子,专门把手3-4岁走直线、骑脚踏车,单腿站数十秒扣纽扣、倒牛奶、自己吃饭、使用剪刀、画直线4-5岁下楼梯换脚、跑步平稳协调,单足跳,投掷时身体转动,双手接球。用筷子,画图案、简单地折纸、沿直线剪5-6岁快跑、蹦跳、换脚跳、溜冰、游泳系鞋带,串珠子,握笔第四节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知识点:1、幼儿感知觉发展及培养2、幼儿注意发展及培养3、幼儿记忆发展及培养4、幼儿想象发展及培养5、幼儿思维发展及培养6、幼儿言语发展及培养重点难点:重点:幼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的发展特点。难点:分析幼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的发展特点进行相关指导与训练。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二)感知觉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受感知所左右。(三)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1.视觉的发展视敏度: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一定距离之外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6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2.听觉的发展儿童的听觉敏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保护儿童的听力应做到:1.减少噪音。最理想的声强环境是15-35分贝。防止乱叫乱嚷,自由活动最好安排在户外进行。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的问题。3.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口腔触觉——手的触觉。眼手协调动作,即视觉和手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真正的手的触觉探索的开始。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4.痛觉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痛觉感受性越来越高,痛觉阈限越低。

(四)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1.形状知觉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当视觉、触觉、运动觉相结合时,儿童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2.大小知觉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3.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空间定位能力的发展、空间关系(上下、前后、左右)的掌握。4.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感知。时间知觉的发展过程:依靠生理变化——依靠生活经验和环境——借助工具或时间媒介。时间知觉的发展趋势:第一,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第二,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第三,对时间单元的理解“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5.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目的性加强。第二,持续性延长、细致性增强、概括性提高。第三,观察方法的形成。从依靠动作到依靠语言,从无序到有序。(五)感知觉规律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1.适应现象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2.对比现象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第一,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第二,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感知到。第三,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对象。第四,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二)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活动相伴进行。(三)注意对儿童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四)0-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五)3-6岁儿童注意的发展(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客观: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主观:符合儿童兴趣、需要2.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影响儿童有意注意的因素有:第一: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二,儿童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第三,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第四,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第五,儿童的性格与意志特点。(六)儿童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第一,疲劳——活动不能单调,形式要多样化,时间合适。第二,目的要求不明确——明确活动的任务要求。第三,无关刺激的干扰——环境不能过分繁杂,减少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第四,注意转移能力差——教师善于组织活动第五,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不能很好地转换。两种注意交替进行。教育措施:活动内容适合幼儿的特点,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坚持活动,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3-6岁儿童的识记方式、记忆内容和记忆策略。1.识记方式学前儿童的识记方式表现在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机械识记用的较多,但意义识记的效果比较好。2.记忆内容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逻辑记忆。幼儿以形象记忆为主,逻辑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3.记忆策略幼儿对记忆策略的运用并不是有意的,而是基于无意识记。记忆特点还表现为:容易识记也容易遗忘;记忆的精确性和巩固性较差,容易受外界干扰。(三)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儿童活动的组织(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做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学习之后应该及时复习。2.儿童活动的组织第一,及时、合理的复习;第二,提供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第三,帮助儿童理解识记材料;第四,让儿童参与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第五,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排除学习材料、疲劳的干扰。(四)儿童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1.偶发记忆偶发记忆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2.“说谎”问题儿童的记忆存在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做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教师不能批评、职责幼儿,应该耐心帮助幼儿梳理清楚事实的真相,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四、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想象的概念与意义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想象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2.想象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角色的扮演、材料的使用、情景设计都需要想象。(三)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学前时期可以说是想象最发达的时期。想象的特点如下: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主要表现为: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想象的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想象内容零散,不成系统。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儿童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表现为其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小班儿童的再造想象是以复制式再造想象为主。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很容易与故事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五、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点。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1.直觉行动思维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直觉行动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2.具体形象思维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介于直观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三)儿童的思维与儿童的活动(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组织活动(1)儿童思维的发展与问题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思考。(2)儿童的思维与儿童的提问。鼓励儿童提问,并给与解答。(3)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与儿童的活动。(4)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与儿童的活动。首先,要有目的、有计划、合理地位儿童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其次,为儿童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再次,为儿童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教具,有效地促进儿童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最后,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具体形象性是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因此,在组织儿童活动时一定要以此为基本出发点。2.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思维第一,通过观察,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第二,通过操作,对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六、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言语的概念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言语可根据表现形式分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等。(二)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1.口语的发展(理解并记忆,简答、论述、材料分析)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力的发展。(1)掌握全部本民族语言6岁基本能够掌握绝大部分母语的发音。(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实词是儿童最先掌握的词汇。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等。(3)初步掌握语法。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儿童口语发展有不完整句(1-2岁)和完整句(2岁以后)两个阶段。不完整句阶段又分为单词句阶段和电报句阶段。(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情境性言语的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幼儿自言自语有两种情形: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教师不应制止幼儿的自言自语,而应鼓励、耐心倾听幼儿的自言自语。2.书面言语的发展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句子。认字、阅读属于接受性言语活动,写字、写句子属于表达性言语活动。(1)儿童识字的特点。儿童学识字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泛华阶段、识字阶段和再现阶段。(2)儿童的阅读阶段——前阅读活动看书是最初的阅读活动形式。儿童在阅读活动之前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掌握有关词汇;掌握语法;具有一定表达能力;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具有阅读兴趣。(3)儿童的书写准备——前书写活动(四)儿童的言语与儿童的活动学前儿童学习言语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模仿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儿童学习言语主要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习。1.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问题:音准差、表达技巧掌握得不太好措施:语言教育活动:语音教学、朗诵诗歌、复述故事等等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关注个别差异2.儿童口语的培养(理解并记忆,简答、论述、材料分析)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清楚、完整地表达语言的能力。第二,开展有趣的讲述活动。选择有教育意义、生动有趣的故事展开讲述活动。第三,多利用儿歌、绕口令组织语言教学,教会幼儿逐渐从朗诵的过程中去理解,再模仿记忆,加深印象及掌握优美句子的表达。第四,通过看图编讲故事或者续编故事,增强儿童语言的综合能力。第五,积极为幼儿创设交往条件。第五节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发展知识点:1、学前儿童情绪的概念及特点2、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3、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4、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5、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重点难点:重点:1、学前儿童基本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难点:学前儿童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发展如何体现心理发展过程的协调发展。一、情绪情感的概述(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是与心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二)儿童情绪的特点(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情绪的易冲动性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是强烈,不能自制。2.情绪的不稳定性儿童情绪非常不稳定,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相互转换。3.情绪的外露性婴儿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2岁左右知道有些情绪要加以控制,之后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三)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的作用1.情绪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3.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表情。表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4.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中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5.情绪影响身心健康二、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应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的社会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1.丰富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2.深刻化情感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种水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三、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哭新生儿的哭主要是生理性的,幼儿的哭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二)笑1.自发性的笑2.诱发性的笑(1)反射性的诱发笑(2)社会性的诱发笑(三)恐惧1.本能地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4.预测性的恐惧四、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二)美感(三)理智感是否满足认知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第六节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知识点:1、个性含义及特征2、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1)气质的概念及类型(2)儿童的气质类型(3)儿童气质发展特点3、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4、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5、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含义与机构(2)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3)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重点: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及其发展特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特点。难点: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一、个性概述(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者品质的独特结合。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或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等等。2、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以及对他人关系的意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二)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第一,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第二,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体差异日益明显,并趋于稳定。第三,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形成。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一)气质的概念:与生俱来的,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二)气质的类型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三)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大多数儿童身上,早期的气质特征一直保持稳定不变。2、具有一定可变性儿童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不同于原来气质的新的行为模式。3、具有个体差异(四)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要了解学前儿童的气质特征教师或父母可以运用行为评定法,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反复、细致的观察,了解其气质特点。2.不要轻易对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下结论纯粹属于某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是很少的;幼儿的气质尚未稳定,仍在继续变化中。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观察,比较综合各种行为特点,再审慎地确定学前儿童的气质接近或属于哪种类型,以免引起教育上的事物。3.针对学前儿童气质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育的目的不是设法改变儿童原有的气质,而是克服缺点,发展优点,使儿童在原有气质的基础上建立优良的个性特征。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学前儿童性格的年龄特征(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学前儿童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之一。2.喜欢交往学前儿童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3.好奇好问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闻两方面。4.模仿性强模仿性强是学前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儿童表现尤为突出。(模仿对象、内容、方式)5.易冲动、自制力差(三)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遗传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性可能影响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者延缓某些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发展。2.家庭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生活氛围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性格有明显的影响。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为人处世的方式、儿童出生顺序等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3.幼儿园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幼儿园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以及幼儿园的传统、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团队生活、游戏活动等都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其次,教师的示范行为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最后,幼儿园的集体组织及其活动,特别是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等,都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4.社会环境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如图书、报刊、影视制品、音像制品等。5.社会实践活动性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把其接受的外部社会要求,逐步内化为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分析自己性格的优势和不足,鼓励和指导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四、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包括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二)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1.学前儿童能力的初步形成2.学前儿童能力表现出了个体差异3.学前期儿童智力发展迅速学前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脑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是:5-6岁、13-14岁4.学前儿童的特殊能力开始显现(三)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正确评定学前儿童能力发展水平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我国编制或修订的测验量表,并结合日常观察结果来判定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水平。2.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是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成人要根据学前儿童应具备的能力,为他们安排相应的活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3.指导学前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了与能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能力的发展。4.培养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对某一项活动有持久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相关活动,获取相关知识、技能,能力获得发展。5.培养坚强的意志,鼓励勤奋努力。6.对能力异常的学前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7.家长应积极参与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身心状态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生儿童逐渐意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或准备阶段。幼儿在3岁左右掌握代词“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认识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行动、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既是儿童认识自我存在的开端,也是儿童认识物我关系的开端。大约2岁左右,开始产生对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3岁左右儿童学会使用代词“我”,但是仍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对自己行动的意识:4岁左右幼儿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怎样运动的;5-6岁的儿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动;7-8岁的儿童对自己的爬行动作有明确的掌握及认知。对心理活动的意识:3岁出现左右开始对自己的内心活动的意识;4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开始知道怎样去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儿童往往只注意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结果,而不能注意到心理活动的过程。2、自我评价的发展学前儿童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到了儿童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自我评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性、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3、自我体验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方向发展。幼儿自我体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摔跤)4、自我控制的发展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方面。3-4岁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到了5-6岁才有一定的发展。第七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点:1、婴幼儿依恋的发展(1)依恋的概念及意义(2)依恋的发展过程(3)依恋的类型2、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1)同伴关系的性质与功能(2)婴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年龄特征3、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2)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4、个体差异5、身心健康发展重点难点重点:1、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2、婴幼儿同伴关系的年龄特征及培养难点: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控制。3、幼儿认知发展与幼儿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内容和意义(一)社会性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2、性别行为的关系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包括分享、谦让、合作、援助等等。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也称侵犯行为,即伤害他人或物的行为。(三)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提个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儿童社会性发展时期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幼儿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将是以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并对孩子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有非常大的影响。二、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与师幼交往(一)亲子关系的含义亲自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是儿童与主要抚养者之间进行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传递和理解反馈的过程。和父母的关系是子女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二)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关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1、婴儿依恋的特点第一,婴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第二,在婴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孩子。第三,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2、依恋的发展(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依恋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婴儿童主要照看着在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之前)(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和他熟悉的人及对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儿童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之后依恋范围进一步扩大,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比较明显。(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知道交往时要考虑到母亲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依恋的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抵抗型依恋没有组织或者没有定向型依恋早期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三)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民主型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需要;将控制性、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儿童个性的良好发展。2、专制型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制止,对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者不信任孩子、忽视孩子的要求,人孩子自然发展。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也有两个极端。(四)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及其发展1、师幼交往概述与亲子交往不同,师幼交往具有短期性、多变化性和多样性的特点。2、良好师幼交往的发展师幼交往有严厉型、民主型、开放学习型、灌输型四种类型。三、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的概念、特点及作用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活动中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同龄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具有自由性、平等性、高参照性。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幼儿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还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儿童游戏经历三个阶段: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三)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1、被忽视型儿童能力差;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缺乏主动性的幼儿;孤独感强的幼儿。2、被排斥型儿童体能强、行为不友好;能力较强、脾气急躁、过于好动;喜欢交往,但是不善于交往;不在乎有没有朋友的幼儿。教育策略: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其次,引导其他儿童发现这些儿童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儿童在同伴心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的目的。四、学前儿童亲社会性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为前提的。(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会出现。一岁半左右就会出现分享行为。2、分享行为的发展分享行为的发展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其特点:(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第一,儿童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第二,儿童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第三,当有多余物品时,儿童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分给需要的人。第四,当分享对象不同时,儿童的分享反应也不同。第五,对于食物,儿童的均分反应出现频率高,而慷慨反应少;对于玩具,儿童慷慨行为较多。3、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亲社会行为之间个体差异明显,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三)攻击性行为的发展1、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在为因争夺玩具或者其他物品而争吵,直接抢夺或者破坏玩具、物品。(2)幼儿主要依靠身体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件,也更容易在受到攻击性行为后发动报复行为。2、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矫治(理解并记忆,简答、材料分析)(1)父母的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惩罚能抑制攻击性;对于攻击型的儿童惩罚会加重攻击性行为。(2)榜样(3)强化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加以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4)挫折一个受到挫折的儿童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攻击性行为的矫治:为儿童创设一个积极的环境;帮助儿童转移情绪,提供宣泄的机会;巧用精神奖励法和惩罚;对儿童进行交往技能和自我保护的训练;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第八节个体差异一、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一)个体差异形成的客观因素1、遗传因素2、孕期状况(营养、乱服药)3、生理成熟4、环境和教育因素(二)个体差异形成的主观因素第一,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第二,兴趣和爱好是引起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三,自我意识在心理活动中其控制作用第四,心理状态,起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第五,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气质。二、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儿童个性发展(一)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儿童(二)识别优势与弱势,寻求突破口(三)用心琢磨,读懂孩子,满足需求第九节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教育一、学前儿童常见问题及矫治(一)发育迟缓发育迟缓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顺序异常等现象。发育迟缓表现在体格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等。发育迟缓的预防和矫治:第一,给予儿童营养丰富、均衡的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儿童食欲。第二,改善生活环境,是儿童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和生活上的照顾。第三,对于家族性矮小和体制性生长发育迟缓,要精心调养,充分激发儿童的生长潜力,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酌情使用生长激素。第四,对于先天性遗传、特发性矮小等疾病,要及时就诊,对症治疗。(二)肥胖症肥胖症会导致智力低下,动手能力和运动协调性插等问题,还会导致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影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育。肥胖症的预防和矫治:第一,运动疗法。第二,优化饮食结构,以清蒸、水煮为主,少油、少盐;第三,行为疗法:对积极的行为给予奖励,对消极的行为给予惩罚。第四,必要时及时就医。(三)睡眠障碍1、夜惊睡眠中产生的惊恐反应。表现在:在睡眠中惊醒,表现出恐惧、害怕、惊慌、焦虑等神情。儿童夜惊的预防及矫治:消除引起儿童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的因素;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果身体不适要及时治疗。2、梦魇梦魇就是做恶梦。预防和矫治方式:同上3、遗尿症如果四五岁的儿童仍然经常出现不自主的排尿现象,则应视为患有遗尿症。此现象男童多余女童。儿童遗尿症的预防和矫治:第一,消除引起儿童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减轻儿童遗尿后产生的心理压力第二,安排好儿童的生活,避免白天过累,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第三,培养儿童良好的排尿习惯。第四,对于身体不适的幼儿,及时就医。(四)儿童多动综合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