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修三1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复习必修三1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复习必修三1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复习必修三1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复习必修三1中国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必修Ⅲ文化史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试大纲: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程颢、程颐和朱熹、明朝王阳明思想主张李贽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反君主专制概念、形成原因、表现与意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的时间及其思想文化原因?2、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3、“百家争鸣”是什么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什么基础?4、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的教育主张是?5、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什么积极作用?6、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他主张实行什么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7、荀子主张统治者用什么施政?8、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他的政治主张是?9、法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意义?10、墨子的主张主要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间及其根本原因?2、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3、“百家争鸣”是什么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什么基础?4、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的教育主张是?5、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什么积极作用?6、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他主张实行什么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7、荀子主张统治者用什么施政?8、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他的政治主张是?9、法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意义?10、墨子的主张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期,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老子和庄子;商鞅和韩非子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春秋晚期,“仁”,“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实行仁政“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道”,“无为而治”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尚贤”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1、“百家争鸣”的概念2、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社会大变革(根因)3、主要代表: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4、特点:5、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仁”(核心)、“礼”(目的)、“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二、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后)后世影响政治思想性相近思想核心:

协调人际关系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代表奴隶主利益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礼根本目的: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礼”影响了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行为方式,具有很强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观念障碍。他强调“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①主观目的:③局限性:②进步性: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孔子等儒家学派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礼”的思想具有保守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1)评价:(2)不被采纳的原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①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儒家“仁”的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历史上的孔子奔波中的孔子至高无上的孔子袁世凯与孔子新文化运动与孔子文革与孔子世界与孔子今天的孔子儒家思想至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世界的孔子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汉内斯·阿尔文(诺贝尔奖获得者)新闻点击: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主张: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罚,薄税敛。(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三、战国——孟子、荀子——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唯物主义思想)仁者爱人(进步性)克己复礼(保守性)

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省刑法、薄税敛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有哪些发展?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四、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主张①哲学思想: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

: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庄子主张——世界万物是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根源于战国初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国纷纷通过变法和改革使奴隶主贵族日益衰落)(3)评价: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

老子的政治主张:

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知人者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将欲取之,

天网恢恢,

民不畏死,

祸兮福之所倚,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

。《道德经》中的名句:自知者明美言不信疏而不漏福兮祸之所伏始于足下奈何以死惧之必先予之生于毫末起于累土考考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老子》

老子的辨证法思想材料中体现庄子的什么主张?庄子的“逍遥”思想反映了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总是“未免乎累”,因为有才者要被社会强制征用,无才者又要被社会无情抛弃,在才与不才的缝隙中生活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最好的途径就是摆脱周围的世界,从而摆脱诸如是非、得失、祝福、生死等各种矛盾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安宁。3、墨家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摘自《墨子》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墨子的核心思想,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并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如何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小生产者队伍的壮大。小生产者地位低下,希望提高政治地位①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平民百姓)利益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兼爱(爱无差等)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评价:2、法家

(1)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主要观点: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3)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4)评价: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③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仁”“为政以德”;“礼”“贵贱有序”;“因材施教”“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王道”;“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道”,“无为而治”;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逍遥”的人生态度“兼爱”“非攻”;“尚贤”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较消极;成为汉初治国思想,朴素辩证法影响深远代表小生产者利益,较为进步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在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知识巩固同是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什么各家的主张会有如此差异呢?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小生产者.五.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4)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诸子百家思想中有哪些思想具有现实意义?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探究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2.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先秦诸子就是出来救世的。这种“救世”出现的共同背景是A.奴隶制瓦解B.各家思想趋向合流C.社会矛盾尖锐D.争霸称雄局面结束3.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AAA4.《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峰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共同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5.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①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②所谓“争鸣是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③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④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②④AA6.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其中孔子开出“救世药方”是A.用“仁”“礼”规范社会秩序B.倡导“仁政”回复和扩充人性 C.“君舟民水”的统治理念D.施政者讲求“王道”“仁义”7.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就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8.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ABA9.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BD11.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的主张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13.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某中学准备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天下为主,君为客”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CCD14.在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纵论儒学发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诞于中国,儒学属于世界。下列说法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是A.儒学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B.儒家的“贵贱有序”等主张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C.儒家思想可以为化解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D.儒学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B1.(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走进高考B2.(2010·西安中学高三一模)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A3.(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董仲舒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来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2、汉武帝时为什么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3、董仲舒新儒学具有什么特点?4、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什么主张?5、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是为了?他还提出什么道德标准?6、汉武帝时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是?7、五经和博士分别是?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来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2、汉武帝时为什么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3、董仲舒新儒学具有什么特点?4、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什么主张?5、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是为了?他还提出什么道德标准?6、汉武帝时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是?7、五经和博士分别是?与民休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三纲五常”儒家学说《诗》《书》《礼》《易》《春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1)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怎样?原因是什么?(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违背了历史发展。一、从“无为”到“有为”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一、从“无为”到“有为”(2)根据材料一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样评价焚书坑儒?(2)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原因: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评价: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总之时代的需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一、从“无为”到“有为”(3)根据材料二到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3)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的道家思想。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

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一、从“无为”到“有为”(4)根据材料三,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1.经济恢复2.社会稳定3.国力日盛积极:消极: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放纵、姑息边境不宁——和亲王国问题——中央软弱无力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一、从“无为”到“有为”(5)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最大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可能性:必要性: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一、从“无为”到“有为”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必修①:P12、P14(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思想:必修③:P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课外补充: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分。大致成书于战国,东汉时亡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老子之学主要指《道德经》。黄帝老子黄老思想的内容黄老之学基础

黄老之学的核心黄老之学倡导——治身(养生)、治国

——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五行、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积极无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提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重用。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2、主要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解决之道面临问题董仲舒的学说边境不宁诸侯王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主张:

◆特点:◆实质: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3、目的: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议一议4、评价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教材P11学习延伸资料。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阅读史料:“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①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思想上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③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了统治者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2.措施:(1)思想:(2)政治:(3)教育: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③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垄断教育——凭儒学入仕,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儒学在民间独尊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参政,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为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从隋朝起政府设国子监。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3.5.7品以上,主攻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8品以下及庶人,主攻专门技术)。国子监既是官署(中央的教育管理机关),又兼有高等学府的性质。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图为北京国子监牌楼。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总之: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史料:材料一:教材P9『学思之窗』。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问题1: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阅读史料:材料一:教材P9『学思之窗』。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⑴有道理。⑵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问题2: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原因对儒学态度手段作用目的实质作用秦刚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排斥、打击尊崇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儒学发展陷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体现了“仁政”思想③使儒学增加了迷信色彩 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一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3.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BAC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B5.“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D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骷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非打倒孔家店不可”

——李大钊

指出以上三段材料是谁的什么主要思想,分析出现这些思想的原因。

材料一是孔子“仁”为政以德的思想;

原因: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孔子提出“仁”和“礼”为政以德,用以恢复社会秩序。材料二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原因:汉初为了休养生息,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材料三是李大钊反儒家思想。

原因:西方民权思想的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辛亥革命的失败,新文化运动的掀起,提出反对旧文化、旧道德。第3课宋明理学陆九渊王守仁程颐朱熹程颢第3课宋明理学1、隋朝,儒学家提出什么主张?2、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是在什么时候?3、宋代,儒学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其中哪几个人成就最突出?4、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二程”的认识论是?5、朱熹认为天理是?并强调?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6、程朱理学在哪个朝代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有?7、南宋时,陆九渊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他认为怎样才可以得到天理?8、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他宣扬什么命题,另外他还提出什么认识论学说?第3课宋明理学1、隋朝,儒学家提出什么主张?2、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是在什么时候?3、宋代,儒学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其中哪几个人成就最突出?4、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二程”的认识论是?5、朱熹认为天理是?并强调?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6、程朱理学在哪个朝代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有?7、南宋时,陆九渊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他认为怎样才可以得到天理?8、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他宣扬什么命题,另外他还提出什么认识论学说?“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朝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程颢、程颐、朱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知识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格物致知”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南宋以后;《四书章句集注》“心”;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材料一:教材P12引言部分。材料二:教材P12『历史纵横』。材料三: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的原因?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归纳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概况?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发展。(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①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②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③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问题3: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儒学独尊地位受佛道的冲击,但同时儒学又吸收佛、道精华,使儒学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从而重新确立儒学统治地位。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问题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背景?⑴必要性:⑵可能性:②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伦理道德遭破坏,不利大一统;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①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②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二、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1.含义:2.程朱理学代表主张及影响: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先有理后有气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如“人伦者,天理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作辩护)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格物致知”深化:“物”是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客观唯心主义宋明时期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结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认识论道德观唯心论朱熹(集大成者)程颢、程颐哲学流派影响:⑴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⑵《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⑶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朱熹《家训》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注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倡导家庭亲睦: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父母要“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

倡导人际和谐: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家训》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3.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明朝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危机南宋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即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思想核心)“知行合一”主观唯心主义影响:

①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②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小结: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PK朱熹陆九渊道问学、读书穷理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理是本原心即理也更加绝对,更加极端,更加主观,更加唯心材料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人戴震材料二: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鲁迅作品《祝福》中的人物祥林嫂的结局材料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材料四: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诗说的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

观察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三、宋明理学的影响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1、消极影响:2、积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摒弃。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四、宋明理学的特点:(1)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2)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3)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1.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2.“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CA4.图1为《四书》《五经》的书影。“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的合称,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5.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诚敬存之B、发明本心C、端坐澄心D、读圣贤书3.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ACD6.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A.人固有的善性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7.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两位思想家关于“理”的认识和方法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你认为二人的主要分歧在于A.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问题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C.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D.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8.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ACB9.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明显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10.2006年12月lO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A.否定了传统儒学B.创立了心学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1.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制私欲,这说明是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修养C.儒学的发展已经阻碍了历史的进步D.孔子的仁学发展到了极端BDC

材料一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①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不合理。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程朱与陆王思想的异同?同:异: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①从内容看:②从目的看: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①从哲学上看:②从穷“理”的方法看:前者主张“格物致知”;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探究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的著作有?2、李贽的主张有?他认为是非标准应该怎样?3、李贽批判什么强调什么?他的思想反映了什么要求?4、黄宗羲被人尊称为?他的代表作是?5、黄宗羲对什么进行抨击?并提出什么思想?6、顾炎武的号是?他的主要著作有?7、顾炎武重视对什么的了解,形成什么思想?他主张到哪里求真知,以解决现实问题?他开创了什么的先河?8、世称王夫之为?王夫之的思想主要是什么思想?9、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什么态度,使得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的著作有?2、李贽的主张有?他认为是非标准应该怎样?3、李贽批判什么强调什么?他的思想反映了什么要求?4、黄宗羲被人尊称为?他的代表作是?5、黄宗羲对什么进行抨击?并提出什么思想?6、顾炎武的号是?他的主要著作有?7、顾炎武重视对什么的了解,形成什么思想?他主张到哪里求真知,以解决现实问题?他开创了什么的先河?8、世称王夫之为?王夫之的思想主要是什么思想?9、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什么态度,使得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明朝后期《焚书》、《藏书》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君主专制制度;“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亭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到实践中求真知。朴实学风船山先生,唯物思想批判继承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国际形势:2.国内形势: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十八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明王朝命运,但明末的吏治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新的思想在孕育政治-

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思想-

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

到乾隆一朝,这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平齐的正楷字深受皇帝的宠爱,成为官场上使用的书体。这种书体叫“馆阁体”。在清代,很多书法家为了求取功名,登上仕途之路,早年他们都曾认真学写过馆阁体。在书法家的眼中,馆阁体也许被视为一种工具,所以在传世的书法作品中,很难找到它的踪影。

该书长6.2cm,宽5cm,厚1cm,仅火柴盒大小,面积约31平方厘米,全书一百页,每平方厘米42字,约25万字。雕版印刷,雕字笔画清晰,墨色清匀。其排字密度之高、形制之小、存世量之少,皆堪称一绝。

坎肩上面用毛笔抄满了四书五经,密密麻麻,足抄了四五万字。从这些“挟带”上可以进一步考证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有关清朝末年的八股文章。科举考试是文人做官的唯一途径考场举子为入官场不惜煞费苦心

明清开始,科举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恶制”,这主要就是因为八股文的存在。它不仅形式被规定死了,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出题,还必须是以朱熹等人对经书的阐释为主,要求“代圣贤立言”,绝不允许有自己的发挥。这使得儒家的学说完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至于如何再使儒家的学说发展,根本无人关心。八股文是思想的毒药材料一:教材P16引言部分。材料二: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三: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材料四: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的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出现的背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性认识?阅读史料: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㈠离经叛道的李贽1、简介:李贽,明朝后期人,著有《焚书》《藏书》,自称异端。2、产生背景:①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②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③社会吏治腐败,道学家伪善无能。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的先驱。①破除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②挑战正统思想,抨击一些传统观念,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主张发展个性。(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肯定自由恋爱,寡妇再嫁,武则天,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③提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3、思想主张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材料2:“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材料3:“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阳为道学,行若猪狗。材料4:“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材料5: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阅读材料归纳李贽的主要思想?据中国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112.8比100、镇为116.5比100、乡村为118.1比100。无疑,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状况严重。在400多年前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男女平等观点的,他是: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李贽启发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夫之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顾炎武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的反专制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黄宗羲意义代表生活背景㈡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①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处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动荡年代;②资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③都参加过抗清斗争。(1)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2)物质是有变化规律的。(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思想主张

2006年4月,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走进复旦大学光华楼,完成了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经由面试专家综合评定,最终将预录取300名学生。这意味着3天后,将有300人有幸告别“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以“面试”的方式被复旦大学录取。

你知道他们面试的题目是什么吗?比如,“你知道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吗?”、“昨天的新闻有哪些?”“网络黑客算不算创新”,“讨论一下《无极》、《一个馒头的血案》给网络生活带来的启示”等,甚至是“请你说出父母的生日”。

这些被专家称之为“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不在于对错”的试题,将对中学的教育

教学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经世致用政治: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思想: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焚书》《藏书》①耕者有其田;②经世致用;③反对天命论、天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①保天下者……;②经世致用;③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天下为主,君为客”小结:明清之际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代表作(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等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⑶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⑷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明清儒家思想有何特点?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根本原因)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材料1:“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明夷待访录》材料3:“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权利(这一思想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学的民本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意义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的反专制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2、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及意义材料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材料2: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顾炎武《日知录》(1)反对君主专制;(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材料1:“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材料3:“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意义:启发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2:教材P18『历史纵横2』(1)积极性:(2)局限性:

①从内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