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权利与义务_第1页
附:权利与义务_第2页
附:权利与义务_第3页
附:权利与义务_第4页
附:权利与义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权利和义务第一节权利和义务释义一、权利的历史发展

1、西方历史上权利观念(1)古希腊,正义与权利近似,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意味着平等,可见古希腊思想家不使用权利这一词,他们谈的是什么是正义的。(2)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在罗马法中,也没有明确的权利分类或权利概念。”罗马法及罗马法学家使用权利一词的地方是相当多的。(3)在中世纪,阿奎那借用罗马法所概括的权利义务概念,但却是用神学加以解释的。(4)17-19世纪的西方思想家、法学家,将权利概念从私权利扩展到公权利。

(5)20世纪初期,英美分析法理学家摆脱权利分析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而注重分析权利概念包括的丰富内容,把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研充,深化了对权利的理解。代表性人物就是美国法学家霍菲尔德。(6)继霍菲尔德之后,庞德对权利问题进行了富有总结性概。(7)耶林:法律权利即法律上所保护的利益。(8)哈特:意志论,法律的目的在于赋予人们以最大限度的自我主张,所以权利是人的意志的内在属性。权利就是主张法律或道德在有关对象或关系上承认某个人的意志或选择优于他人的意志和选择。2、中国:中国古代,“权利”和“义务”的词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不具备现代法学意义上的权利义务观念。但中国古代有关权利和义务及其社会价值的观念、思想、理论相当丰富和深刻。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所说的,社会之需要法律,在于“定分止争”,其实质就是要明确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界限。法律权利和义务概念在中国出现是19世纪西学东渐之后的事情,经历了漫长的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二、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概念

(一)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释义1、可以把权利理解为资格,即去行动的资格、占有的资格或享受的资格。按照这种理解,权利意味着“可以”,义务意味着“不可以”。一个人只有被赋予某种资格,具有权利主体的身份,才能够向别人提出作为与不作为的主张,也才有法律能力或权力不受他人干预地从事某种活动。

2、可以把权利理解为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可强制执行的主张,即以某种正当的、合法的理由要求或承认主张者对某物的占有,或要求返还某物,或要求承认某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按照这种理解,义务就是被主张的对象或内容,即义务主体适应权利主体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

3、可以把权利理解为自由,即法律允许的自由-----有限制、但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由,每一个真正的权利就是一种自由;包括权利主体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主体在行使权利时不受法律上的干涉,主体做或不做一定行为不受他人的强使。4、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所承认和保障的利益。不管权利的具体客体是什么,上升到抽象概念,对权利主体来说,它总是一种利益或必须包含某种利益。而义务则是负担或不利。5、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一种用以享有或维护特定利益的力量,义务则是对法力的服从,或为保障权利主体的利益而对一定法律结果所应承受的影响,或一个人通过一定行为或不行为而改变法律关系的能力。6、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规范规定的有权人作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以及请求国家强制力量给予协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受到由法律规范所责成的他人的相应的义务的保障。义务是法律所决定的和用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的一定行为的必要性。7、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所保障或允许的能够做出一定行为的尺度,是权利主体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地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与此相应,义务被解释为法律为着满足权利人的权利需要而要求义务人做出必要行为的尺度,其未履行构成法律制裁的理由或根据。8、可以把权利理解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法律规则承认一个人(权利主体)的选择或意志优越于他人(义务主体)的选择或意志。换言之,某人之所以有某项权利,取决于法律承认它关于某一标的物或特定关系的选择优越于他人的选择。正是法律对个人自由和选择效果的承认构成了权利观的核心。(二)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概念综合上述理解,着重从内部和外部关系、权利的法律功能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可以把法律权利解释为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其特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是寻求利益的法律手段;得到国家认可和保障;隐含着他人的相对义务.)可以把法律义务理解为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其特征:它是一种要求;一般具有国家强制性;隐含着他人的相对权利.)

附:义务形成的要素:个人的自觉约束感;社群中至少部分人有这样的约束感;部分人试图要求别人;约束感和要求具有持续性。思考:权利与权力(职权)?义务与责任(职责)?(见后)权利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为:①权力的拥有者只能是表现出强制力和支配力的专门机关、执行职务的公职人员或对内的社会集团的代表,公民不能成为权力主体,而权利主体却是公民个人,国家或集团在成为权利主体的时候,已是与公民平等的在法律上被人格化了的“人”。②权力的内容重在“力”上,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强制或管理。权利的内容则侧重于“利”,表现为权利人要求实现的价值。③指向对象的确定程度不同。权力的指向对象是特定的,管理活动与支配行为必定有具体的承担人,且权力拥有者与权力对象地位不平等。权利指向的对象,在一部分法律关系中是特定的,而在另一部分法律关系中又是不特定的,权利关系中的权利人与义务人地位是平等的,不像权力关系那样存在着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④法律对权力与权利的要求不同。权力与职责相对应,职务上的责任是公权力的义务,法律要求权力变为职责,职责是不能放弃的,弃置权力将构成渎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法律准予权利的能动性,使权利人对权利获得了随意性,放弃权利被认为是行使权利的表现。私权利和公权利在运行的时候经常发生冲突,每当这种情况出现,就需要否定其中的一个,谁超越了法定界限谁就将成为被否定的对象。事例某甲与某乙均为某村农民。为了组织销售当地土产,某乙雇佣某甲进行土产收购。一日,某甲与某乙在工作途中,某乙不慎从其所驾驶的摩托车上摔倒,摩托车也翻倒在马路中央。某甲上前救助某乙时,身后突然驰来一辆农用拖拉机。拖拉机不仅将某乙的摩托车撞翻,而且还拖倒某甲,并将某甲摔了出去。由于摩擦,摩托车的汽油燃烧起来。某甲因被摔而昏倒在汽油之中,并被烧成重伤。拖拉机司机肇事后开车逃逸,行动尚有自由的某乙也未及时扑灭某甲身上的火焰。事后,某甲因治疗烧伤而支付了巨额医疗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由于拖拉机司机已逃逸,某甲对某乙要求进行经济补偿。但某乙一再推脱,不肯给予补偿。

在以上事例中,某乙在道德上是否具有补偿义务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我们则可以找到更加明确清晰的答案。首先,某甲与某乙之间存在着劳务合同关系,可以适用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合同法》第60条的规定,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除了应履行约定的义务以外,还应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附随义务。其次,即使某乙当时已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能力,无法履行救助助义务,他也仍应对某甲的损失进行一定补偿。第二节法与权利和义务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律现象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法的一切部门和法律运行的全部过程。1、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2、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3、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4、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许多法学家认为,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也是法学的基本(基石)范畴:并进而主张法学应是权利义务之学,应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基石)范畴建构当代中国的法学理论体系。

第三节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关系主体所拥有的全部权利,一部分以他人履行义务而获得,一部分以自己履行义务而获得,没有第三种形式。从这一立论出发,权利义务关系对同一主体就形成了两种形式:当他人履行义务而自己是单纯的权利主体时,权利和义务是以分离的形式统一于一组关系中的;当该主体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而具双重性时,权利和义务是以相合形式统一于一组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同一主体两种形式的结论来自于马克思关于“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的思想,由此,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对立统一关系。权利义务的对立统一,首先表现在权利义务的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中。言其对应,是说任何一项权利都必然伴随着一个或几个保证其实现的义务,而不管这个义务是权利人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言其依存,是说权利以义务的存在为存在条件,义务以权利的存在为存在条件,缺少任何一方,它方便不复存在。言其转化,是说权利人在一定条件下要承担义务,义务人在一定条件下要享受权利,法律关系中的同一人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从一个角度看该主体是权利人,从另一角度看,该主体是义务人,也可能他既是权利人又是义务人。权利和义务就是对应、依存、转化的过程中在一组关系内由对立走向统一。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另一关系式是---社会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的等式。如果把权利作为数轴的正侧,把义务作为数轴的负侧,则权利每前展一个刻度,义务必向另一方向延展相同的刻度,权利的绝对值总是等同于义务的绝对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等量是从社会整体上讲,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是对等—自身对等(受义务教育)或与他人对等(债关系)。]3、价值的一致性与功能的互补性。价值的一致性是说无论是权利还是义务,其设立的目的都等于立法目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主体所需要的,它们是主体所执左右两柄,共同构成了主体支配客体的手段。功能的互补性是说权利与义务对同一主体同时贡献着启动与抑制、激励与约束、主动与被动、受益与付出两种机制。以社会需要而言,当活力与创造及革新为人们所追求时,权利的功能就会被人们格外重视;而当稳定、秩序与安全为人们所珍视时,义务的功能更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从价值意义或综合价值的视角,在法律体系即权利义务体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地位不是各自半斤八两,而是有主要与次要、主导与非主导之分。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性质和结构不同,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同,权利与义务何者为本位,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古代法律总体上是以义务为本位,现代法律是或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位;在权利本位的法律模式中存在着阶级本质、社会意义的差别。所谓权利本位指的是这样一些法律特征: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权利本位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范围内,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因素,义务是第二性的因素,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权利推定,即推定为公民有权利(自由)去作为或不作为。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而确定这种限制的目的又在于保证对其他主体的权利给以应有的同样的承认、尊重和保护,以创造一个尽可能使所有主体的权利都得以实现的自由、公平而且安全的法律秩序。第四节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从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可划分为应有权利和义务、习惯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2、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亦即它们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社会价值,可划分为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3、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划分为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第一性权利是直接由法律赋予的权利或由法律授权的主体依法通过其积极活动而创立的权利,如财产所有权、缔约权、合法契约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第二性权利亦称“补救权利”(或救济权利),补救权利是在原有权利受到侵害时产生的权利。如诉权、恢复合法权益的请求权。4、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可划分为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利和积极义务。5、根据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6、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可划分为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亦称“对世权利”,其特点是权利主体无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而以一般人作为可能的义务人。它的内容是排除他人的侵害,通常要求一般人不得做出一定的行为。国家的安全权、独立权、公民的各项自由权、财产权等均属此类。“一般义务”亦称“对世义务”,其特点是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个人,每个义务主体无特定的权利人与之相对。一般义务的内容通常不是积极的作为,而是消极的不作为。例如,任何人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人身自由。特殊权利亦称“相对权利”、“对人权利”或“特定权利”,其特点是权利主体有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权利主体可以要求义务人做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特殊义务亦称“对人义务”或“特定义务”,其特点是义务主体有特定的权利主体与之相对,义务主体应当根据权利主体的合法要求做出一定行为,以其给付、协助等行为使特定权利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经济合同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婚姻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等均属于此类。事例:某甲有一架500万像素的“索尼”数码照相机。其同事某乙因到外地旅游,借用该相机。但因途中保管不善,相机遭损毁。归来时,某乙购买一架300万像素“加能”数码相机作为赔偿,甲不允,遂至法院起诉,要求赔偿其所借出的相同型号的相机。法院审理后对此予以支持。

在这个事例中,“索尼”相机归某甲所有,表明某甲对此具有所有权,也是“对世权利”。在没有出借之前,某甲对该相机的权利所针对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某甲有权要求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履行不侵害这一所有权的义务(某乙当然也负有这一义务)。然而,某甲的照相机被某乙损毁,某甲便拥有了向某乙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某乙则有义务赔偿某甲的损失。这种权利所针对的义务人只能是某乙,因此属于“对人义务”。第五节权利界限与权利滥用一、权利的界限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可从两方面观之。一方面是立法时的界限,即哪些权利应当有,哪些权利不应有,哪些权利能够有,哪些权利不能有。这是一个历代思想家和法学家探研不止的问题。从另一方面看,权利界限指权利被法概括出来之后在现实生活中运行的界限,即权利在什么时间、在什么范围内、对什么人能够实现的界限,亦即法律上的保护力在多大程度上与人的价值相统一的界限。首先,权利具有时间性。其次,权利具有空间性。最后,权利具有对人性。

二,权利的滥用根据我们对宪法第51条的理解,权利滥用的概念应当明确为:权利人在权利行使过程中故意超越权利界限损害他人的行为。这个定义说明权利滥用的构成有四方面要素。第一,权利滥用的主体是正在行使权利的权利人。对主体做出如此限定,可以把单纯的违法行为和权利滥用区分开来。第二,权利滥用的客体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与权利。第三,权利滥用的主观方面是权利人损人利己的故意。第四,权利滥用的客观方面是有危害他人权利和利益后果发生的行为。常见的滥用行为以权利人故意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追求权利超过法定量的行为;(2)以不正当方式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3)一类是行使权利时牺牲他人权利的行为;(4)一类是把行使权利作为损害他人的手段的行为。

总结权利界限和权利滥用的理论可以使行使权利的人获得两点启示:一是不受限制的权利是不存在的,这个结论应验了英国人洛克的预言: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其二,权利在行使之前必须设想三方面利益:自己的利益,与自己对应的义务人的利益,权利人义务人之外第三者的、即社会的利益。只有这三种利益互不冲突、和谐一致,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否则,就将走上滥用的歧途。附:关于权利的讨论1、何为权利?(自由、资格、能力、利益)张恒山:他提出权利就是对行为正当性的社会认定,即“被社会成员们根据无害性标准而普遍确认的、主体对某种行为的作或不作的正当性。”(《法理要义》p335)刘星:“他提出权利是指社会规范赋予的实现于社会关系中的趋向利益的自由状态”(《法理学导论》P133)刘星:法律权利是指法律规范赋予的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趋向利益的自由方式。”(《法理学导论》P136)张文显:法律权利解释为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p142,p94)法律权利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是寻求利益的法律手段;得到国家认可和保障;隐含着他人的相对义务。从“要求能力”的角度看---对外称“权利”,对内称“权力”。(权利与权力关系)2、何为义务?【约束(个人内心的角度)、要求(社会压力的角度)】(如:尽孝道)义务的形成:个人的自觉约束感;社群中至少部分人有这样的约束感;部分人试图“要求”别人;约束感和要求具有持续性。刘星:义务就是隐含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实现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要求状态。刘星:法律义务是隐含在法律规范中的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要求状态。张文显:法律义务理解为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p94)职责---一种特殊义务。(包含“要求’和“权力”)(义务与职责关系)3、“权利是法律所赋予”吗?“法律权利是法律对既有权利确认的结果”吗?如何理解“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4、是“权利本位”还是“义务本位”?!我认为所谓权利本位的对应面应当是相对于权力而言的,即权利构成权力的正当性基础。5、“为权利而斗争!”----不是一个短句,是一个横跨人类史的口号。而它的内容应当包括:一,我们为未被赋予的(未在法律中规定,没有任何强制保障的)而应享有的权利而斗争。二,我们为已经被赋予的(在此指在法律中有相关规定,有强制保障的)权利在现实中受任何侵犯而反抗斗争。6、关于权利滥用的问题!宪法第5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权利滥用的概念应当明确为:权利人在权利行使过程中故意超越权利界限损害他人的行为。权利界限和权利滥用的理论可以使行使权利的人获得两点启示:一是不受限制的权利是不存在的,这个结论应验了英国人洛克的预言: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其二,权利在行使之前必须设想三方面利益:自己的利益,与自己对应的义务人的利益,权利人义务人之外第三者的、即社会的利益。只有这三种利益互不冲突、和谐一致,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否则,就将走上滥用的歧途。讨论话题,“我的地盘,我做主!”结合课堂讨论的主题——权利,我的总结:第一,“做主”反映出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体性意识。人的生存分别存在物质性生理需求、社会性交往需求以及精神性心理需求三个层面,人区别于其他生物而为万物之灵正在于其所具有的社会交往性和精神自主性的特别伸张,就人类自身的发展史而言,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人逐渐摆脱生理需求的限制而发展出不断满足后两种需求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因此,人的自由可以视为人类精神发展的成果,当年尼采发出“上帝死了”的断言意味着西方文化中人的精神解放与主体性觉醒,自此,有关自由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毋庸置疑的至高地位,而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正是保障自由的社会基础。第二,“做主”不单单反映人的自由意志,同时也包含着主体的理性意识。经过同学们的不断探究,我们已经意识到,“做主”并非指向任性妄为,自由的主体性包含了承担行为后果,计算行为代价的理性意识,否则,受制于任性的自由还远未达到人的真正自由。因此,“做主”不尽然是一种利己行为,还包含着“foryoubyme”的利他行为和互利行为,市场和民主都以主体的互利性行为为基础而得以展开。第三,“地盘”的划定以法律为根据。(至少在现代社会中如此)法律以人的行为作为调整的范围,这意味着,现代社会中思想精神领域属于“我的地盘”,以思想自由为主体自治的领域,而在社会交往的行为领域将受到法律的制约,但这种限制正如西塞罗所说,“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无自由亦无法律,反之亦然,无法律亦无自由,即郭道晖先生所指出的,“权利即法对自由的确认”。第四,所谓“自我为中心”或许可以作为人的个体性存在的一个事实性判断,“我”是人认识和参与这个世界的一个起点。心理学上,三岁的孩童第一次认识到自我,凡见喜欢的东西总爱说“我的”,“宝宝的”,但从此,他也开始了对他人的体认,由此自我朝着个体性与社会性二个方向不断发展。因此,自我总是以他人为参照对象,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二个方面,某种程度上说,幸福圆满的人生和公平合理的社会正表现为二者的和谐与融洽。也有同学提到了佛教的无我,我以为,一个众生平等的空明境界值得个人作为信仰不断领进,但就社会交往的现实层面而言尚缺乏实现的途径与基础。梁漱溟先生曾指出,印度佛教文化或许代表着人类在妥善解决物质生存和妥善安顿社会生活之后,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综上,如果我们抛却任性的自由观,而代之以自主选择、后果自负的权利观,那么“我的地盘,我做主!”或许可以视为这个自主意识觉醒时代的一个权利宣言。附:权力与权利的比较(郭道晖)1.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公与私2.强制性不同:直接强制力;通过公权的救济3.法律地位不同:管理与服从关系;平等关系4.对应关系不同: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5.自由度不同:“法不禁止即自由”与权利推定;依法行政与“法未授权皆禁止”6.权利的普遍性和整体性与权力的分立

对权力概念的定义,人们趋向于从“力量”、“能力”、“关系”三方面进行表述:

从力量方面表述,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位范围内的执行力量;从能力方面表述,权力是特定的主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客体,产生一种压力,继而使客体服从的能力;从关系方面表述,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中】孙利军《权力变异与腐败》*权利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为:(某学者观点)(1)权力的拥有者只能是表现出强制力和支配力的专门机关、执行职务的公职人员或对内的社会集团的代表,公民不能成为权力主体,而权利主体却是公民个人,国家或集团在成为权利主体的时候,已是与公民平等的在法律上被人格化了的“人”。(2)权力的内容重在“力”上,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强制或管理。权利的内容则侧重于“利”,表现为权利人要求实现的价值。(3)指向对象的确定程度不同。权力的指向对象是特定的,管理活动与支配行为必定有具体的承担人,且权力拥有者与权力对象地位不平等。权利指向的对象,在一部分法律关系中是特定的,而在另一部分法律关系中又是不特定的,权利关系中的权利人与义务人地位是平等的,不象权力关系那样存在着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最后,法律对权力与权利的要求不同。权力与职责相对应,职务上的责任是公权力的义务,法律要求权力变为职责,职责是不能放弃的,弃置权力将构成渎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法律准予权利的能动性,使权利人对权利获得了随意性,放弃权利被认为是行使权利的表现。私权利和公权利在运行的时候经常发生冲突,每当这种情况出现,就需要否定其中的一个,谁超越了法定界限谁就将成为被否定的对象。附:法理学十项课堂活动指南(五大面向、五大原理)

-------五大面向1、问题面向:没有最好的答案,答案都是过去式;只有更好的问题,问题永远面对着未来。2、思考面向:思考是一个过程,结论只是思考的暂时休眠状态。批评,是一种建设性的活动;批判,是一种思想性的进步。3、权威面向:权威观点只是你思考的出发点,但不必是终点,人类文明将因我们永不停息的脚步而获得进步动力。4、学术面向:学术是片面的深刻,世界是普遍的联系。5、三度面向: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生活。——五大原理1分享原理:看见,就是你所能看见的;生活的精彩超乎你的想象。——分享体验,交流观点,沟通从心开始。2理性原理:先观点,再理由。——以理服人,以诚会友。3权利原理: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维护你自由表达的权利。——自由是法律的灵魂。4民主原理:有提议,有附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