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五篇_第1页
2023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五篇_第2页
2023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五篇_第3页
2023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五篇_第4页
2023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五篇2022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第一篇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理解“?”、“?”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

(1)A={1,2,3},B={1,2,3,4,5}.

(2)A={x|x>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B={0}.

(5)A={***九中高一(11)班的女生},B={***九中高一(11)班的学生}。

1.子集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即若任意x?A,有x?B,则A?B(或A?B)。

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如果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就记作A?B(或B?A),即:若存在x?A,有x?B,则A?B(或B?A)

说明:A?B与B?A是同义的,而A?B与B?A是互逆的。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都有A。

(2)除去?与A本身外,集合A的其它子集与集合A的关系如何?

3.真子集:

由“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可有如下结论:

(1)A?A(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

(2)若A?B,而且A?B(即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中),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subset),记作A≠B。(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

子集)

(3)对于集合A,B,C,若A?B,B?C,即可得出A?C;对A?B,B?C,同样≠≠

?有A≠C,即: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4.证明集合相等的方法:

?

第3/7页

(1)证明集合A,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具体数据)

(2)分别证明A?B和B?A即可。(抽象情况)

对于集合A,B,若A?B而且B?A,则A=B。

2022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第二篇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一)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常用数集的记法和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概念,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的使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开展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研究集合的数学理论在现代数学中称为集合论,它不仅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分支,在数学中占据一个极其独特的地位,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宏伟大厦,那么集合论就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石。集合理论是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他创造的集合论是近代许多数学分支的根底。(参看阅教材中读材料P17)。

下面几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有关集合的一些根底知识,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根底。

二、新课教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分类。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2x-1>3,即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标记:A,B,C,D,…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标记:a,b,c,d,…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例1:判断以下一组对象是否属于一个集合呢?

(1)小于10的质数(2)数学家(3)中国的直辖市(4)maths中的字母

(5)book中的字母(6)所有的偶数(7)所有直角三角形(8)满足3x-2>x+3的全体实数

(9)方程的实数解

评注:判断集合要注意有三点:范围是否确定;元素是否明确;能不能指出它的属性。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确实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元素的互异性: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比方:book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察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4、数的集简称数集,下面是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有理数集Q

正整数集N或N+实数集R

整数集Z注:实数的分类

5、集合的分类原则:集合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①有限集含有限个元素,如A={-2,3}

②无限集含无限个元素,如自然数集N,有理数

③空集不含任何元素,如方程x2+1=0实数解集。专用标记:Φ

三、课堂练习

1、用符合“∈”或“”填空:课本P15练习惯1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内填“√”,错误的填“×”

(1)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N中

(2)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Z中

(3)所有不在N中的数都不在Z中

(4)所有不在Q中的实数都在R中

(5)由既在R中又在N中的数组成的集合中一定包含数0

(6)不在N中的数不能使方程4x=8成立

四、回忆反思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其中“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应理解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的意义是明确的.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五、作业布置

1.以下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2)好心的人

(3)1,2,2,3,4,5.

2.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

3.由实数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2个元素(B)3个元素(C)4个元素(D)5个元素

4.以下结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A.O∈NB.QC.OQD.-1∈Z

5.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若a∈N,则-aNB.若a∈Z,则a2∈Z

C.若a∈Q,则|a|∈QD.若a∈R,则

6.求数集{1,x,x2-x}中的元素x应满足的条件;

板书设计(略)

1.1-2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二)

教学目标:掌握表示集合方法;了解空集的概念及其特殊性,渗透抽象、概括思想。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课型:新课

教学手段:讲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

集合元素的特征有哪些?怎样理解,试举例说明,集合与元素关系是什么?如何用数不符号表示?

那么给定一个具体的集合,我们如何表示它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集合的表示(板书课题)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二、新课讲解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中国的直辖市”构成的集合,写成{,天津,上海,重庆}

由“maths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写成{m,a,t,h,s}

由“book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写成{b,o,k}

注:

(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51,52,53,…,100}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比方:与不同,∈

(3)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例1(P4)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中国的直辖市”构成的集合,写成{为中国的直辖市};

“maths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写成{为maths中的字母};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的点”{(x,y)|x0}

“方程x2+5x-6=0的实数解”{x∈R|x2+5x-6=0}={-6,1}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如:{直角三角形};

{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例2(P5)

3、图示法:

文氏图(Venn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边界用直线还是曲线,用实线还是虚线都无关紧要,只要封闭并把有关元素和子集统统包含在里边就行,但不能理解成圈内每个点都是集合的元素.

数轴法:{x∈R|30},A={1,3,5,7,9},B={1,4,7,10},且

,试求p、q;

(2)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B={-2,0,1},求p、q;

(3)A={2,3,a2+4a+2},B={0,7,a2+4a-2,2-a},且AB={3,7},求B

1.3.2全集与补集

教学目标: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渗透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补集的有关运算.

课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发现式教学法,通过引入实例,进而对实例的,发现寻找其一般结果,归纳其普遍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引入:复习集合的概念、子集的概念、集合相等的概念;两集合的交集,并集.

2.相对某个集合U,其子集中的元素是U中的一部分,那么剩余的元素也应构成一个集合,这两个集合对于U构成了相对的关系,这就验证了“事物都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集合中的部分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就是本节课研究的话题——全集和补集。

二、新课讲解

请同学们举出类似的例子

如:U={全班同学}A={班上男同学}B={班上女同学}

特征:集合B就是集合U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可以用文氏图表示。

我们称B是A对于全集U的补集。

1、全集

如果集合S包含我们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字母U表示

2、补集(余集)

设U是全集,A是U的一个子集(即AU),则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A在U中的补集”,简称集合A的补集,记作,即

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练习:,则。

3、基本性质

①,,

③,

注:借助venn图的直观性加以说明

三、例题讲解

例1(P13例3)

例2(P13例4)①注重借助数轴对集合开展运算②利用结果验证基本性质

四、课堂练习

1.举例,请填充(参考)

(1)若S={2,3,4},A={4,3},则SA=____________.

(2)若S={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则SB=___________.

(3)若S={1,2,4,8},A=,则SA=_______.

(4)若U={1,3,a2+2a+1},A={1,3},UA={5},则a=_______

(5)已知A={0,2,4},UA={-1,1},UB={-1,0,2},求B=_______

(6)设全集U={2,3,m2+2m-3},a={|m+1|,2},UA={5},求m.

(7)设全集U={1,2,3,4},A={x|x2-5x+m=0,x∈U},求UA、m.

师生共同完成上述题目,解题的依据是定义

例(1)解:SA={2}

评述:主要是比较A及S的区别.

例(2)解:SB={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评述:注意三角形分类.

例(3)解:SA=3

评述:空集的定义运用.

例(4)解:a2+2a+1=5,a=-1±

评述:利用集合元素的特征.

例(5)解:利用文恩图由A及UA先求U={-1,0,1,2,4},再求B={1,4}.

例(6)解:由题m2+2m-3=5且|m+1|=3解之m=-4或m=2

例(7)解:将x=1、2、3、4代入x2-5x+m=0中,m=4或m=6

当m=4时,x2-5x+4=0,即A={1,4}

又当m=6时,x2-5x+6=0,即A={2,3}

故满足题条件:UA={1,4},m=4;UB={2,3},m=6.

评述:此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2.P14练习题1、2、3、4、5

五、回忆反思

本节主要介绍全集与补集,是在子集概念的根底上讲述补集的概念,并介绍了全集的概念

1.全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含有与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通常用“U”表示全集.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全集也不一定相同.

2.补集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若集合A是集合S的子集,则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中子集A的补集(余集),记作,即={x|}.当S不同时,集合A的补集也不同.

六、作业布置

1、P15习题4,5

2、用集合A,B,C的交集、并集、补集表示下列图有色部分所代表的集合

3、思考:p16B组题1,2

2022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第三篇

[教学过程]

教学前言:

函数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之一,许多实际问题一旦认定是函数关系,就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把握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过程]

教学前言:

函数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之一,许多实际问题一旦认定是函数关系,就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把握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引入:

教师:大家觉得我胖吗?

学生答复

教师:我们在街上见到一个人总是会判断这个人的胖瘦,我们衡量一个人的胖瘦一般是以自己或是他人为标准的,那么我们还见过一些用来计算人胖瘦的式子,目前全世界都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一个人胖或不胖:

体重/身高?(以米为单位)BMI在18.5-22.5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2.5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教师在黑板上计算一下自己的结果。那既然能用一个式子来计算,说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要得到这个式子之类的标准,我们能用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来确定吗?

学生答复

教师:当然是找的人越多越好,那我们在课上先少找几个人来研究一下吧,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说一下你的身高和体重吧

学生说,教师把相关数据填在用PPT展示的一张表格上

教师:好,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来研究了,那接下来我们怎么来处理刚收集到的这些数据呢?

学生答复(预期:画散点图——连线——找函数)

教师:好,大家按小组先画图连线然后讨论一下你们小组认为哪个函数的图像符合

学生活动并答复

教师:好,那大家分一下工,你们几个小组来计算这个函数解析式,那几个小组来计算那个函数解析式……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把学生算出的式子写在黑板上)大家计算出的解析式为什么会不完全相同呢?

学生答复

教师:我们计算的函数解析式是不是都可以用来刻画这个问题呢?

学生答复

教师:我们要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答复(代入其它的点来验证)

教师:那大家来检验一下哪个模型更符合数据情况

学生分小组开展检验

教师:好了,我们利用刚刚收集的数据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出了一个式子,它也就是符合大家的情况的一个胖瘦的标准,既是我们班的一个标准,能用来衡量其它班的同学吗?那我们来计算一下老师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教师:可见用世界肥胖标准对老师的体重开展的评价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见,所建立的模型是大体符合实际情况,看来老师是真得要下定决心减肥了.

教师由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思考

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借助小组利用数据表格来确定可行的函数模型,并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开展检验

学生通过计算器与作图,利用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本节重点并突破难点

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出本节主要内容,来提高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本节重点的框架:函数刻画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1,3,4

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集体答复)

得出: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用PPT展示)

教师:

①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数据输入计算一下你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②大家在课下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调查一下全年级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来研究一下,并进一步体会函数建模来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用PPT展示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留下一个扩展性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学生通过探究从而牢固教学目标1,2,3,4.并形成本节重点.

把问题开展拓展,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牢固了本节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2022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第四篇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x)”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函数的概念;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

(2)图象法;

(3)列表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x)”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牢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王伟988791928895张城907688758680赵磊686573727582班平均分88.278.385.480.375.782.6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

:本例应引导学生题目要求,做学情,具体要什么?怎么?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牢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x|.

解:(略)

牢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x)的图象,然后作出y=|f(x)|和y=f(|x|)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以下规则制定:

(1)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缺陷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x公里,同根据题意,

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N|x≤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列图所示: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此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察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2022年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集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熟悉,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熟悉;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