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2PAGE2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1-10课教材解读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王琳尊敬的张老师、各位语文前辈、同行、伙伴:大家好!我是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王琳。感谢市教研室、感谢张东彪老师的信任,今天与大家交流关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前10课的备课收获。同事特别感谢同事伙伴的智慧思考和支持。我是幸运的,特别珍惜与同行交流争鸣的机会。坐在这里很忐忑,不当处烦请指正。今天是正月初九,新年的喜庆祥和气氛依旧。我们进行一次专属于语文人的新年聚会。祝大家羊年多福。羊可象征平安,古语“三阳开泰”寓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象征。羊在中国传统中,代表温顺、和乐与美好,中国文化中崇尚的“真”“善”“美”中有两方面都与“羊”相关。“善”与“美”,也是语文教学所追寻的方向。长春版语文教材选文方向与编写理念,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探寻、回归、学习与传承。充分发掘、利用教材资源,提升语文能力,丰厚人文底蕴,是每个教材使用者心之所向。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要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简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周而复始盲目讲解、不贪多求全篇篇推进,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教材中、课文里最精粹的地方,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思考实践,文以致用。我们和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得什么?我想大抵应该包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努力希望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有效的教材处理、教法设计、师生对话达成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在研读中获得语辞的积淀、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教化、审美的引导、写作的灵感……。这些综合在一起,就是对”真”“善”与“美”的追求,就是一篇文章经典性的所在。今天我想与大家从这几个角度,再去思考八下前十课。希望各有侧重,去探究课文中阅读要点、处理方式的有些个人思考,争取有突破,有发现。篇章分类及教学建议从文体特点角度,分为四类:第一部分:诗歌包括:古代诗词:《诗歌二首》《格律诗八首》《词二首》当代诗歌:《回延安》《外国诗歌二首》散文诗:《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第二部分:散文包括:当代散文:《金岳霖先生》古代散文:《孟子》二章第三部分:小说《棋王》第四部分:杂文《驴和人的新寓言》从主题内容角度,分为五类:第一部分:古典诗韵包括:陶渊明《诗歌二首》《格律诗八首》和《词二首》)这三课每一课的篇目是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组合。第二部分:针砭时弊包括:《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驴和人的新寓言》鲁迅以散文诗的形式,象征的笔法揭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十足奴性,王小波则以杂文的形式,犀利异常的文字痛斥了自我标榜、妨碍别人生活、甚至抑制社会发展的假权威们。第三部分:感悟人生包括:《金岳霖先生》《棋王》汪曾祺以散文的形式再现了金岳霖先生的学者风采和做人典范,而阿城则在小说里塑造了精神力量无比强大、在九局连环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棋王王一生的形象。他们都为我们呈现了生命的风采,也让我们思索人的存在、人生命的价值所在。第四部分:诗为心声包括:《回延安》和《外国诗歌二首》《回延安》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达的是特殊的一代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而两首外国诗则特别能够代表外国诗歌关照自然、关照自我的特点。从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中外诗歌创作风格的些许不同。第五部分:儒家经典《孟子二章》阅读民族经典、文化经典,探寻最纯正的民族文化基因。把握了教材篇目间的关系后,我们发现,应该遵照教材编者的设计,保持小版块的完整性,并在学习完一个小版块后有意识地加以总结归纳,令学生有明确的整体感知。但对于刚才提及的第一个小版块,也就是前三课,应该尽可能分开学习,因为连续学完前三课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两周内都学古代诗词,且要背诵积累,对学生来说会成为负担,不妨将这三课分开,穿插在其他的小版块之间,甚至把一部分内容移至期中以后,这样既不破坏其他版块的完整性,又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便于学生记诵。同样,对于一课中收录多个篇目的,也可以对这些篇目进行整合。如《格律诗八首》一课,如果八首诗逐一地讲开去,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可以在教材处理上做些整合篇目的设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安排如下:将《使至塞上》和《己亥杂诗》放在一起,两首诗都是仕途不如意时所作,一个是被逐出京城,一个是主动辞官离京,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感受诗人不同的心境。将《登高》和《登飞来峰》放在一起,这两首都是登高诗,一个是晚景凄凉,一个是青年豪情,对比鲜明。将《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题李凝幽居》放在一起,感受幽静的禅意。另外,前十课中有五课都包含多个篇章,综合起来,共有21篇作品,所以在课时的分配上必须有所侧重,课堂讲授需做好详略处理。现代诗文篇目中,应详讲的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金岳霖先生》以及《棋王》,《驴和人的新寓言》《回延安》以及《外国诗歌二首》可以略处理。古诗文篇目中,应详讲《饮酒》《使至塞上》《登高》《无题》《词二首》和《孟子二章》,其他可以略讲。一、古今诗词,言简意丰,集中表现民族文化基因和性格特征。教学中,诗歌是很难讲的,就内容而言,有些作品凭借对母语的感知力可以让人不言自明,有些作品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作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的方式是诵读记忆为主,理解感悟为辅,不做过深的探究。实际上,倘若我们阅读的书籍越多,了解的资源越广泛,诗歌里潜在的文字、文学、文化讯息就会越发丰富,短的读出长的,旧的读出新的,诗歌是可以有限文字读出无限解读、言简意丰的民族经典、青灯长卷。这里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都是我们民族性的集中表现。从《诗经》中的河州走来,离骚九歌、乐府采风、唐风宋韵、元曲小令,诗及其变体的其他形式构建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史。诗歌是很难讲的,“声音训诂”“大义微言”“名物典章”“平仄粘应”是很难懂得的。从简单的诗词演化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可以被独立接受的文化,这是古诗词的经典价值所在。在这个前提下去探究陶潜诗作、格律诗风、宋词曲韵,真的让教学捉襟见肘、自惭形秽。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学习,让诗歌常读常新,让诗歌教学成为师生探求经典的关键路径。我们先来试探古典诗词陶渊明诗歌二首、格律诗八首和宋词二首。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多年前国际联合会教育考察团在一份报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经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成,中国的教育也理当如此,才能发挥它的民族性和创造性。2014年9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删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专家称给学生减负没必要删掉中国古诗文。古诗词是文学金字塔的塔尖,自来卓尔不群。(一)语辞的积累——诗歌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赏析、记忆、仿照。诗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诗的语言更经济,情感更丰富。诗歌语言的常见特点是:1.运用暗示与比喻增加情感的强度,呈现文字美、想象美与含蓄美。人事的比喻——比较容易懂。形象感知,引发共鸣。如:《使至塞上》中“征蓬”与“归雁”寓境遇漂泊;《登高》中“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寓指光阴易逝,壮志未酬;《无题》中“春蚕”“蜡炬”寓指思恋之苦;《水调歌头》中“月圆”“月缺”寓指人生际遇;《己亥杂诗》中“落红”寓指不悔之心……历史的比喻——典故不易懂。古为今用,表明心志。如《渔家傲·秋思》中“燕然勒石”的典故《泊秦淮》中“后庭花”的典故。……2.重视音韵变化诗歌的音韵,表现在节奏和韵律方面。节奏与抒情——是诗歌的基本力量所在。好的韵律一般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也促进了情感的抒发。节奏急促,表现豪壮激昂的情调。如《登飞来峰》节奏舒缓,抒发深沉婉转的感情。如《水调歌头》节奏沉稳,抒发悲痛、沉重、庄严。如《登高》《泊秦淮》……韵脚与抒情——(1)麻aaiua适宜表现盼望或豪迈的感情,口腔积极敞开,气息力求畅达。如《己亥杂诗》《登高》。(2)寒an,ian,uan,üan适宜表现喜悦、期待的感情,因为期待感情发声气满声高。如《无题》(3)文en,in,un,ün适宜表现悲伤或心平气和、沉着从容的情感,发声气沉声缓。如《题破山寺后禅院》《题李凝幽居》。(4)e、o、uo适宜表现平静的心情,或低落的情绪,以及宁静的氛围。(5)ai、uai该韵发音柔和,适宜表现柔情蜜意,缠绵眷恋之情。(6)ei、ui发音低柔,适宜表现平和温情的情感。(7)ao、iao发音圆柔,适宜表现深情厚谊。(8)ou、iu悠长柔和,适宜表现舒畅的心情,绵长的情感。(9)an、ian、uan、üan声音有力,适宜表现劲健刚毅的情感。中国古诗词最高成就是抒情诗歌,在用“韵”上达到顶峰,韵就是诗音,是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完美结合,诗音能够紧扣音律的节奏和主题,无论从内容上海是从声音上,都能表现出诗作内在的思想情感。提示我们在思想内容分析的同事,注意音韵的抒情表意效果。3.体会语辞之美,后面结合具体作品再做赏析。以上内容,可在分析古诗词作品时除了思想内容的分析,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音韵的表达效果。通过默读、诵读、记忆等多种方式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并有意识引用、化用古诗词名句,丰富自己的写作灵感和素材。发挥古诗词朗朗上口的特点,丰富师生语言表达的内容。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你能把音乐拆成“碎片”来欣赏吗?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浓缩的情感产品;主要的解读方式就是诵读涵泳品味。(二)文化熏陶、思想教化——诗歌教学中应了解重视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内在精神。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及文明程度,例如唐代的繁华、宋代的悲壮格调;还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及思想情况,诗经中有美丽的爱情故事,更有人民的水深火热;古诗词还成为了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证据,某些写实类的诗词在不同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脱离时代和历史发展特征,脱离了诗人的生活际遇,去解读诗人情感、诗歌内涵多是无源之水。事出于真中国古诗词无论是现实主义也好,还是浪漫主义也罢,大多是真景实物、真人真事,因此求实成为了它的基本特征。求实就是求一个“真”字,下笔不虚妄,根据所见之物、所遇之事,展开合理想象,之后就有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意发于心诗人有感而发、出口成章、自然灵性。诗人性情与心境的自然流露,笔锋似乎是外物,但是内心情感跃然纸上。寓情于意情感源于万物,诗人的心情好坏会影响他对外物的看法,外物也直接影响他的作品。古诗词的经典既表现在外表华丽的文采,而在于间接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了作品的内在精神。八下前十课古诗词部分关涉到的时代特征和内在精神,我重点与大家分享如下内容:(1)田园中的生命沉思——陶渊明诗作试探“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仕途崇尚门第、出身,文坛崇尚玄谈和华美的文辞。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陶渊明9岁丧父后,家庭衰微,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甚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18岁时,前去投奔父亲生前的挚友谢玄。谢玄欣赏陶渊明,并欲启用陶渊明。不久,谢玄就因当时专权的皇族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逝。陶渊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不知所措,于是天天借酒浇愁。慢慢地,陶渊明嗜酒成瘾,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喝醉后,他就坐在宅树之下或吟诗作赋,或放声长啸,常年如此,遂成癖好。陶渊明喜好饮酒,他直接写酒的诗有二十余首,但是他并未嗜酒如命,反而是“饮而不乱”。后世形容人对某种事物的极端喜爱迷恋程度,用的就是“陶(渊明之)醉”一词,也都证明他对酒的好饮,止于陶醉而已。他所留下与酒有关的故事,也可以见证他在醉与醒之间的分寸。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朱光潜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见朱光潜《陶渊明》)可见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欧阳修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所谓“隐逸”,就是出仕与隐退。陶渊明在世之时是一个隐士而不是诗人,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定。在他身后,人们也是从隐居的角度赞颂他品德的高洁。在《归去来辞》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迎逢上司而混迹官场。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和生活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入仕极深而又出世甚远的人生境界。以此为前提,我们在他的诗作的内涵和表现力。崇尚“真意”即“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更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他眼中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追名逐利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自耕自足、满足于简朴的生活,舍弃追逐与争斗,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在这两首诗作中表现出的“自然图景”别有深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真”固是本心也是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平淡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严密,提问、回答、做结。王安石评价“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表现了陶渊明的自然哲学的思想。“见南山”——有的诗作中将“见”南山,写作“望南山”。苏轼曾经批评过说,如果是“望”字,就兴味索然了。“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教学中也可以对比加以赏析理解诗味。“躬耕”——作为一个贵族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完全凭借个人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地,但他在努力实践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劳动的愉快与美感。不能讲他的“躬耕”和普通农民的种地等同,这里有一份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类似的表达,可以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坐着的化身,在亲自参加劳动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批判社会的虚伪、空洞和无聊。“菊花”——他在《饮酒》之七中说明了自己爱菊的原因:“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一边赏玩,一面便放到酒里喝下去。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也写到了喝菊花酒的事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九月喝菊花酒,是古人雅事。(2)其他诗歌中的时代背景和内在精神《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赞严子陵,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先忧后乐”的精神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明代洪武年间,苏州人范文从在朝廷官至御史,因违背皇帝旨意而入狱,随即判处死刑。明太祖朱元璋在查看死刑犯的案宗时,看到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急忙传唤他到眼前,问到:“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范文从回答说:“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子孙”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就命令左右取来锦帛,在上面书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元璋将这幅书法赠送给范文从,并下旨说:“免除你五次死罪”。课件范仲淹极力倡导且毕生身体力行的“先忧后乐”精神,深深感动了后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巨大。范仲淹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从道德自我完善到出将入相而建立丰功伟绩,都成为这一转型期新型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人物。问题1:词作中变现范仲淹驰骋西北边疆,他是文臣,还是武将?范仲淹入仕的原因,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北宋王朝深刻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唐代兴衰盛亡的经验教训,极力避免外戚专权、宦官专政、宗室之祸,后妃之祸,遏制几种势力。唐末五代,士族势力荡然无存,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知识分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受益者。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主体部分,他们没有世家势力做为社会背景,没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实力,其荣辱盛衰皆掌握在帝王手中,政策的英明“百年无心腹患”。宋统治者以史为鉴,“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下治天下”以文抑武,太祖认为“文臣优于武臣”“宰相需用读书人”倚重文臣,以文治国,为范仲淹这样的文臣脱颖而出提供了特定的政治环境。个人心怀壮志——“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范仲淹——《上张右丞书》)“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问题2:“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北宋边境危机。范仲淹任职越州时,北宋西北边疆发生重大战争,一时硝烟弥漫,范仲淹人生重大转变即将来到追求与北宋分庭抗礼的对等国家地位,逐步实现其立国称帝的宏伟计划。国力渐强,开。西夏是由党项拓跋部在北宋时期建立的国家,一直在宋辽间寻求生存空间,元昊继位后,始了一系列扩张领土,张扬国势的对外战争,西夏与北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因此爆发。北宋借鉴唐代藩镇割据、军人跋扈的史实,多年来贯彻实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强化了中央集权,但是也使得北宋绝世力量薄弱、边疆防卫松弛。与西夏边壤将士安享朝廷奉养,不具备基本的军事素养。有的将士甚至不能披戴盔甲、上马奔驰。边疆“城池不修,资粮不备”。面对精心准备、来势凶猛的西夏军队,两军的优劣、战争的胜负可以预见。对西夏的扩展,北宋采取姑息妥协的态度。元昊称帝后,北宋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以图增强西北防线的军事力量。宋、夏厉兵秣马,战争一触即发。52岁的范仲淹任陕西都转运使,坚定盟友韩琦(举例《上枢密韩太尉书》)推荐大自己19岁的范仲淹,调遣范仲淹,前往西北前线。原本负责后勤财政,后期积极思考防务事宜。他是北宋文臣中少有的才干过人、兼通军事的杰出人才。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调整战略布局、军事训练、防御战略,部署大小战役、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任用军事人才,恢复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积极防御,步步为营,近逼西夏。与韩琦联手,构筑了西北稳定的防线,挫败了西夏一次次行动。“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西北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迫使西夏主动议和。元昊削去帝号,向北宋称臣。问题3:这首词的基调是昂扬、豪迈、乐观的吗?抑或悲伤?赤子之心——这首此从戍边将士的视角,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还表现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情感。上片写风光,以边地景象荒凉烘托守边之艰辛。首句通过一个“异”字领起全篇,点出“塞下”地域性特征,为思乡怀归之情埋下伏笔。“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也是北雁南飞的季节性自然规律。然后,词人却已经将守边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寄寓其中。雁归而人不得归,其情何以堪!在这些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眼中,周围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听到的是凄凉的边声四起、牧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耸立、孤城紧闭,荒僻萧条之景象历历在目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上片虽写景,人物的主观情绪隐含其中。下片转而直接写将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无法排遣思乡的愁苦;“燕然未勒”归家更是遥遥无期;在白霜满地与“羌管悠悠”声中,将军与士兵都难以入眠,在边塞熬白黑发,滴落思乡泪,却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就在这种悲苦声中结束了全文。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后,北宋长期“积弱”“积贫”,不是一两个人能扭转如此大局的。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个点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与唐人边塞诗“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豪迈与乐观是迥然不同的。《使至塞上》王维——边塞诗的悲壮苍凉。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大漠的壮阔。《己亥杂诗》龚自珍——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登高》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贤;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评杜甫。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后四句抒情。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悲凉,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拓展阅读:表现杜甫生平和思想轨迹的诗歌作品: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月夜》、《春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问题设计: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3.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如: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板书设计:(见幻灯)《登飞来峰》王安石——《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题李凝幽居》贾岛——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泊秦淮》杜牧——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水调歌头》苏轼——作于1076年密州太守任上,写给胞弟苏辙,骨肉分离,远处他乡,妻子去世十年多,弟弟也七年未见,政治和家庭都很不得意,中秋对月,千里怀人,心情自然是郁郁的。但是他从哲学的高度看待人间的“圆”“缺”,字里行间充满着坚强、乐观的生活意志。通篇清奇无比,想落天外,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词一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之无境界。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诗人、词人思想情感以及时代影响在作品中的投影。现代诗是时代流淌的精神洪流现代诗深受中国古诗词的影响。鉴赏诗歌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理清形式、咀嚼字词、明辨手法——储备语辞积累。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按形式,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这是阅读诗歌要首先把握的。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诗歌篇目是很丰富的,所以我们每一课都选择某一个侧重点进行讲解,令学生有所领会即可,无需求全,这一课涉及不到的点可以在其他课上加以弥补,这样就能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去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我们所讲授的要点。举例:《回延安》“信天游”的词,结构单纯,直抒胸怀,比兴巧妙。上下两句构成一个段落,是“信天游”词的基本结构。两句一韵,自由变化。每句的基本字数是七言,也常有字数不等多达十余字一句的情况,但不论字数多少,上下两句为一段的结构是不变的。这和一般民歌的凹句式,陕南山歌中的五句式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国诗歌两首》收录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和俄罗斯诗人叶塞宁的《狗的歌》。在惠特曼的笔下,是一株生长在旷野之中的孤独的橡树,他没有一个同伴,独自生长着。但却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它的粗壮、刚直、雄健令诗人反观自己。他觉得自己没有具备橡树的极具男子汉气概的爱。诗人羡慕、向往甚至崇敬着橡树对孤独与寂寞的忍受力,尤其是它的“快乐”。其实在这棵橡树身上,我们正可以看到诗人思想和理想的寄托。叶赛宁在《狗的歌》一诗中让我们真正读懂了“世间万物,皆为情生”这八个字的含义。诗歌展现的是仅发生一天一夜里的故事,诗中的主角是一只刚刚只做了一天母亲的母狗,它那一整个白天都在亲吻舔梳着小狗的茸毛,完全沉浸在初做母亲的欢悦之中,但是傍晚,灾难就来临了,狗崽被主人夺走,它就在雪地上追踪主人的足迹,它舔着两肋的汗水,它把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当成自己的小宝贝,它望着蓝色的天空呼唤自己的孩子……初为母亲,却要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折磨,幻觉被撕碎,它悲伤地大声哀叫,但没人读得懂的它的内心,人们给予它的只是嘲笑和石块。这是一位不幸的母亲,一位让人心碎的母亲。“狗的歌”既是痛失幼崽的母狗唱出的一首幽怨的歌,更是诗人为它唱出的一首理解的歌、同情的歌。《外国诗歌二首》的教学,《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不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意象的讲解上。明确诗人借助了橡树这一中心意向,它在孤独的环境中却能粗壮、刚直、雄健。诗人想借此表达自己对男性的爱,也就是对乐观、坚忍、顽强精神的追求。而后一首《狗的歌》,可以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画面感、意境美,如第一诗节的前两句:“清晨,在黑麦秆搭的狗窝里,在草席闪着金光的地方”。这里借助色彩的对比,在读者头脑中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虽然狗窝是黑麦秆搭的,简陋晦暗,但是那草席却愈加显得温暖神圣,金光是实写,因为清晨的阳光洒在这里就会如此,但金色也让人感受到新生命的圣洁,因为这里是七只狗崽降生的地方。再比如倒数第二诗节痛失幼崽的母狗把月牙想象为自己的孩子,它眼睁睁地看着月牙一点点隐去了,诗人写道:“纤细的月牙划过去了,隐入小丘后田野的怀抱。”这两句首先交代了时间在母狗的哀痛中一点一点地过去,同时这又是一幅动态的画面,纤细的月牙就仿佛是小狗纤弱的生命,它隐入了田野的怀抱,可自己的孩子却永远无法回到自己的怀抱,这幅静谧的画面又平添了一份悲哀和伤痛。比如我们借《外国诗歌二首》讲意象和意境,没有讲到的品味语言恰恰可以在《回延安》中得到补充,叠词的使用、押韵、比兴手法、多种修辞等等语言上的品析正是我们在讲《回延安》时应该作为重点的。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也是有目的地读,在以后自己读其他诗歌作品的时候也渐渐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诗歌体裁的特点。对于古诗词,在此基础上还应重点关注名句。2.体味意境——理解诗人情感,达成思想教化、审美引导,获得写作灵感。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进而通过思考、模仿进行有效创作。3.模仿创作(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意象。(景点)(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征。(用恰当的词语形容)(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把握诗的意境。(用怎样的意象,构画出怎样的意境)(4)联系作品背景、诗人身世经历,理解作品情感。(5)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成诗文。4.板书设计《外国诗歌二首》板书《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孤独站立、没有同伴、独自生长乐观橡树快乐生长、发出新叶、苍绿黝碧男性的爱坚忍粗壮刚直雄健顽强《狗的歌》清晨产下幼崽抚爱舔梳甜蜜幸福傍晚痛失幼崽踉跄而返无精打采母爱伟大、生命平等夜里怀念幼崽产生幻觉悲伤大叫二、散文、杂文、小说明理思辨,思考人性、叩问心灵、直指是非判断。1.《孟子二章》孔孟思想,一脉相承成,民族文化血液。重视日常真的阅读,真正的走进语录与思想。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真的真的去读,真的去记忆。我的老师石馨老师说:“真的阅读民族经典,知道世界、自然和他人是什么样,应该什么样,将成为什么样。理解至真的人性和事理”。“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阅读的价值不在评价,而在传承。”《论语》《孟子》《老子》的阅读,是石老师一直坚持推崇并身体力行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坚持的不好。很多时候,这样的功利心真的是愧对先贤的智慧。陶西平举过的一个例子,如果过去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是孔子,孩子们肯定能记住,但是你跟他讲中国古代有一百个教育家,一个个都讲完了,最后他可能记住了六七十个,单独忘记了孔子,就是最重要的那个他忘了,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盲目拓展。这也在提示我们真的经典研读,还是在孔孟经典、先贤智慧中,真的阅读,首先是真的先读,出声的读,认真的背,慢慢的想。或许这才是最踏实的学习方式。2.《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奴才是核心人物,他生活境遇凄惨,备受主人的压迫。吃不饱,住的差,劳作辛苦,在这样的境遇下,他所做的就是逢人便喋喋不休地诉苦。他向聪明人诉苦,聪明人也跟着他一起叹息,还给了他慰安,能够对聪明人诉苦并得到同情和慰安,奴才觉得舒坦了不少,可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这一次是向傻子诉苦,傻子了他的诉苦,而且出主意要他应该自己开一扇窗,而且还动手帮奴才砸泥墙。可是他的举动令奴才大惊,奴才喊来了很多人,一起将傻子赶走了。奴才以自己此次的壮举向主人邀功求赏,得到了主人一句冷冷的“你不错”。这时聪明人又出场了,他出现在慰问的人群里。奴才见到他非常高兴,还称他之前那一句无关痛痒的安慰是有先见之明的表现。阅读了钱理群先生的《钱理群中学讲鲁迅》,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入。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我们和学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什么。(1)散文中的形象“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要钱;头钱〔2〕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奴才——只能诉苦,除了诉苦之外,他就不会做,也不愿做了。看课文中,奴才的诉苦全是七言句,还押韵,就像说快板,顺顺溜溜的,可见他说过不只一次,已经说油了。聪明人一表示同情,他就舒坦了。聪明人——和奴才一样,只能这样,只要这样,他只限于同情。聪明人的作用是:当奴才一肚子的怨气,你不让他说出来,可能就会出问题;正好聪明人对他表示了同情,他得到了发泄,得到了安慰,他也舒坦了,一舒坦,气就没有了,就不会再去反抗了;这就是聪明人的特殊功能。傻子——逻辑很简单,只要受压迫,就要去反抗。“那么,你带我去看去!”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2)思考“要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鲁迅认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人”的地位、“人”的资格,始终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中国的历史,不过是在“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之间循环。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又将思考更加深入一步:当人处于被奴役状态时,面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奴隶制度,形象点说,就是面对窒息人的“铁屋子”应该做怎样的选择?鲁迅借这个而语言要告诉我们:奴才的选泽。只希望得到同情,没有防抗意识,安心做奴隶。奴隶和奴才的不同在于,奴隶不安于其位,仍有反抗的意愿,而奴才去在被奴役中寻找安心和美,和主人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都离不开奴隶制度。聪明人也是奴才。从骨子里也是维护铁屋子里的统治秩序。傻子不仅叫,而且动手砸,这恰恰是鲁迅所赞扬的“中国的精神界的战士”的特点“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行动的、反抗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寄予希望的“中国的脊梁。”我们必须和鲁迅共同面对的是:中国的傻子很少,命运也不济;而奴才和聪明人却很多,并有繁衍的趋势。这篇文章是,鲁迅关于中国国民性中的奴性的追问。可以触动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引发我们的自我反省。参看“二我图”。(见幻灯)其实文章也是在思考人的两面性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二我”:一个自己傲然的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鲁迅在《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一书中的论断“凡是人生,也容易变成奴隶,因为他一面既承认可做主人,一面就当然承认可做奴隶,所以威力一坠,就死心塌地,俯首帖耳于新主人之前了”奴性形成的原因包括:经济原因、政治作用,更重要的是信仰问题。之于当下依然有思考价值。(3)问题设计1.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这三个人中哪一个是中心人物?这三个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奴才是中心人物,聪明人和傻子都是奴才倾诉的对象。所以文题是有层次感的一个表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从解读文题入手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要好于复述情节的方式,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诗,我们应当时刻明确散文诗使用象征笔法的特点,这个问题正好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形象,同时明确学习重点,并为后面教学环节中理解作品的象征义服务。而我们通常采用的复述情节的方式则会把散文诗处理成了小说或叙事散文。2.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关注奴才。奴才的生活境况怎样?(可以从吃、住、做工等方面来考虑)分析形象,需由浅入深,这个问题及时捋顺课文中关于奴才的最表层信息,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3.如果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最强烈的愿望应该是什么?摆脱主人的束缚,重获自由,改变自己的境遇等等。跳出课文,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更有助于理解“奴才”的可悲又可恨的形象。4.奴才是不是也如我们一样迫切地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处境呢?(不是)默读课文,尤其关注奴才的神情、语言和动作,说说奴才需要的是什么?这正如课文开篇所言——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其中“这样”除了指诉苦外,应该还有被安慰。回归文本,由表及里,即由关注生活境遇过度到窥探精神世界。同时也是对文本字斟句酌地品读。5.通过这样的分析,你能不能解释一下“奴才”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奴才——①家奴;奴仆。②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你觉得在这里应该取哪条解释?二者兼而有之。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过程,完全可以从对词义的理解开始,对文学作品中关键词的含义进行推敲,往往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词义的引入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读书时对工具书的有效利用。◎甘心供人驱使,奴性十足,不求改变现状,这一点我们在文中已经体会到了,那么“帮助作恶”又该怎样理解呢?奴才在文中帮谁作恶了,做了什么恶?(小组交流)他帮助主人把拯救自己的傻子赶走了,这就是作恶!深入一层挖掘作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6.其实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很多旧社会的奴才已经得到了解放,无需再作仆役。而散文诗的最主要特征也正在于象征手法的使用,你认为这里的奴才象征哪一类人?奴性根深蒂固的人。主人的家里因为有了一群奴才,所以正义的傻子被赶走了,主人大摇大摆地最后才出来;如果一个社会里有着一大群奴性十足的百姓,这个社会又将如何呢?鲁迅是在警示我们,这种人的大量存在,无疑会阻碍时代的变革。在充分的铺垫之后,突破教学难点,显得水到渠成。2.《驴和人的新寓言》《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名为《磨坊主和儿子与驴》。讲的是父子二人牵着驴子走,一路上不同的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应该由儿子骑驴,有的认为应该由父亲骑驴,更有的提议父子二人扛着驴走好于二人一同骑在驴背上。父子二人随着不同的议论声入耳,不断地变换着行进的方式。最后竟然将驴倒扛了起来。很多人取笑他们的做法,老人又气愤又羞愧,赶忙从小路逃回家去。故事结尾写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使人人满意,想使人人满意,反而会使谁也不满意。”这是从父子二人的角度,告诫人们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王小波从故事中驴的角度,重新来看这则故事。读故事的角度是新的,所以读出的寓意也是新的,作者表达的是对社会生活中那些自视权威、从自己的立场对别人或别的国家妄加干涉之人的强烈愤慨,警告他们:“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王小波杂文的价值,在于批判精神的养成,对问题思考视角的选泽和对事件是非的判断。李银河在为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作序的时候写下这样的文字“1997年王小波离去时,他的文字骤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当时的阅读热潮,有人颇有微辞,他们认为这是“炒作”的效果,或者因为他的猝然离世。总是,一些人认为“王小波热”是偶然的。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它不是的。王小波的文学修养、才能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珍贵的,他的文本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年轻一代仍然在读他的作品,“王小波热”冰冰没有过去。后人还将阅读他的作品。或许这就是“不朽”吧”“朽与不朽是最严酷的评价标准。没有人,能做任何事,去影响它一丝一毫。朽与不朽也不会因任何人的情感、愿望、“炒作”而高标一丝一毫。从内心深处,我隐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这可带给师生的是对问题的多元光脚的思考角度。文本分析举例:文章写到了这里,我忽然想到要做点自我介绍。我是个半老不老的学究,已经活满了四张,正往五张上活着。我现在是个自由撰稿人,过着清贫的生活。我挣钱不多,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既没有洋房,也没有汽车。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里面写着美国。基于这些状况,我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写个文章也本分,决不敢起那种取巧的题目:“人眼看驴”,或者“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第二段作者的自我介绍表达的最突出的内容就是自己的普通与大众化——年龄半老不老、挣钱不多、没有声名,和那头驴一样,也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傻傻”地做人,本本分分地写作谋生。绝不投机取巧。这里的“傻”是贬义褒用,就是“本分”的意思。“人眼看驴”这个题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人”和“驴”的对比,用钱钟书的话说:“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人眼来看驴,明显就已表明了自己的高高在上。而“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也在标榜自己“旁观者清”的优势。有了这些优势,他们自然可以发表出高妙的见解,其实作者是在告诉我们,新寓言讽刺的那几伙人正是指现实生活中这些自我标榜、投机取巧的人。而结合王小波的生平,我们也能够读出他的态度——他曾经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下文学硕士学位,但是他绝不会以此为自己镀金。3.《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是汪曾祺的一片回忆性散文,以真实的笔调,传神的细节,凸显金岳霖先生“有趣”的特点,并将这个“趣”字写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写出他“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特点。作为学者师者的金岳霖很耐心,很认真而且机智敏捷。对学术满怀兴趣,而且遵照事实。生活中,他待人真诚平易。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他热爱他的生活,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感。写人的散文往往是抓住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好的作品还往往能够写出人物高尚的人格魅力。而不少作品的写作思路都是在对人物典型事例的再现以后,在接近文章结尾的语段里表达作者对他的基本评价。其实我们想来这正是中国的《史记》和西方的《希腊罗马名人列传》所采用的正文后加赞语进行评价的创作模式。以《金岳霖先生》为例,在课文倒数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我们正是应该把这句话作为讲解课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这句话的层次,可以从标点入手,看到作者是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写金岳霖先生的——作为学者师者的金先生的“一肚子学问”,和生活中的金先生“为人天真、热爱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资者教育课程设计
- 2023年手提秤项目筹资方案
- 幼儿园财经主题课程设计
- 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数字信号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工学院《计算机组成及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护理科研》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春季护理皮肤
- 无导线起搏器术后护理
-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及活动策划
- 外冷器课程设计
- 2024年度医院内窥镜科述职报告课件
- 《关联翻译理论》课件
- 脱糖果汁的生产工艺优化
- 《非典型性心梗》课件
- 2024年中铁建公路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奢侈品认知篇
- 2023年度武汉房地产市场报告2024.1.12
- dw网页设计知识点总结
- 《SolidWorks建模实例教程》第5章 装配建模及实例
- 采煤安全管理知识课件
- 矿建工程竣工资料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