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学
主讲:
王文琪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一、区域经济学与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有的学者给区域经济学下了一个形象的定义,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区域经济学者可以不是产业经济学家、财政学专家、金融学专、政策学专家、管理学家……但是需要学会运用产业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政策学、管理学等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综合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问题,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个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一个区域经济如何发展一个区域的优势一个区域的定位一个区域的联系区域经济学回答的问题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经济发展就是经济进步。就是“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有可能实现更理想的状态”。区域经济发展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区域开发△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良后果。△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某些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我国传播始于1980年代。前苏联
西方区域经济研究关注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注重的是一般性;地理科学更注重具体性。即区域差异性。二、地理学学习经济学因混淆社会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本质区别,地理学曾走向地理环境决定论歧途。例如日本与同时进入工业化进程自然资源丰富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中国东西部;中、俄差异。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20年经济滞涨。三、“尺度”问题与“区域尺度”的特点尺度决定空间信息精度尺度差异会导致学科差异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尺度区域经济是产业系统与地域系统的结合,从而涉及气候、地形矿物、植被、土地、水资源等。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伊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这个小兴安岭环抱的城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6%,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超过360天。境内生长有珍贵的红松,泥土下埋藏着恐龙的化石,故有“中国林都”、“恐龙之乡”的别称。“空气中飘着特有的松香味,住在山间别墅,可以在鸟叫声中起床,这些只有在这儿能享受到”。依托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这座城市的自救。
10年间,旅游给这座无木可伐的偏僻城市带来超过71亿的总收入,也使伊春成为一个可借鉴的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样本。偏远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伊春经济发展的桎梏。以往伊春人出远门只有两种方式,乘坐4个多小时汽车或乘坐一夜火车前往哈尔滨,然后才能转乘飞机。交通不便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08年7月17日,这个梦想迈出了第一步,伊春机场开始破土动工。2009年8月27日,一架从北京飞来的空客A320客机,平稳降落在这个以“林都”命名的机场,标志着航线开通。
区域经济学是为政府服务的。区域经济发展更多是讨论政府行为而非微观经济;区域经济要服从中央从大系统的内部分工和避免不必要的竞争。五、我国地方经济现象历史上的诸侯政治与经济;历史上中原政治经济重心从西向东转移;军阀割据时东北、山东、山西明显地方经济;建国初期东北重工业、军工及粮食基地;1960年代三线建设;高度中央集权下的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协调:建国初20年,国民经济强盛一定是地方经济强劲所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的发展;沿海(特区)、沿边(羽绒服换汽车,粮食换飞机,中朝走私铜)地方经济差异;水平差异-优势产业差异:黑龙江大豆;吉林玉米;内蒙畜牧;山东果、蔬;河南肉制品;海南旅游。垂直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GDP(人均),工资、居民收入等;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方经济竞争;旅游业、汽车、电子、钢铁、石油。地方联合;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与内蒙东部、黄渤海。地貌:西高东低三大阶梯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欠发达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建国初期的沿海和内地两分法国防考虑的“三线”划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东部、中部和西部六大经济区七大经济区八大经济区东北、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和西北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东北、环渤海、黄河中游、长三角、长江中游、东南、西南和西北1、东北综合经济区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4.南部沿海经济区
6.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7.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经济区的确定主要应发挥两大作用:一是经济区的各组成地区间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各地区与中心城市间的联系要做到畅通快捷,重大基础设施要尽量做到共享;二是基础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建设,要尽量以经济区为依据,确定空间布局,做到各经济区内部不出现重复建设。8大经济区——“7+1”经济区▲以广州、香港、厦门等城市为中心,规划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系;
▲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中心,规划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系;
▲以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为中心,规划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系;
▲
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中心,规划泛东北区域经济体系;
▲以武汉、郑州为中心规划中原区域经济体系;8大经济区——“7+1”经济区
▲以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为中心,规划西南区域经济体系;▲以西安、兰州为中心,规划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系;
▲考虑到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新疆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比较低的客观现实,规划西部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体系。
区域三种类型
行政区域经济区域自然区域行政管理的地域范围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交通运输为纽带,以地区专门化部门为特征的经济地域
地表自然界存在着地区差异,其空间分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性质。由此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系统,并按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第二节区域经济学产生与发展一、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仅有半个多世纪,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20世纪20-50年代)。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许多国家区域经济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经济领域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调节经济活动。这期间一些经济学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区域经济问题。50年代末,人们认识到市场力量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认为区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同时发生作用,,但极化效应的作用是支配一切的。极化效应的结果扩大了地区差距,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国家干预。一些学者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区域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干预提供了工具,也为区域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2、兴起阶段(60~80年代)。进入六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在战后的繁荣时期宣告结束,经济发展势头锐减。过去那种以为发达地区可以把自己的繁荣建立在别的地区的贫困之上的传统认识,已站不住脚。美国、法国等国家通过政府的干预,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调整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这一时期,通过实践开始对传统生产布局理论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上的局限性进行反思,进而比较系统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学发展表现为:第一,借鉴古典区位论。把对象从单个企业最优区位上调整到以区域为基础的整体优化和长远利益上,建立起了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体系。古典区位论对区域经济学产生和发展具有先导性的贡献。区域经济学与古典区位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①从研究方向看,古典区位论重点研究企业降本谋利的最优区位,区域经济学则重点研究国家区域内最优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分工;②从布局层次上,区位论属于微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属于宏观范围;③从布局手段上,区位论依赖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区域经济学则是在市场机制下,同时需要国家行政手段干预来实现;④研究方法上,区位论主要运用静态、局部均衡的方法,区域经济学则应用了宏观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方法;⑤从产生结果上看,区位论可使个别企业或局布效率达到最高,但容易出现两极分划,而区域经济学可使区域间差距缩小,区际关系得到调整,整体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但也制约一些企业或个别地区的发展。第二,运用西方经济学最新成果。主要是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第三,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理论等。3、发展阶段(80年代后)。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和平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区域经济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的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这一时期区域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区域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萌芽时期:早在19世纪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20-30年代迅速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2年(1945-1957)1957年麦达尔:“累积因果论”发展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一)一、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研究的重要性
1、从国民经济大系统的角度看,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区际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从计划管理的角度看,要把部门原则同地区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科学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坚实的区域经济学知识,也是不可能的。
3、从改革的角度看,多年的改革使各层次的区域的积极性和优势难以发挥,窒息了全社会的经济活力。而要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实现区域经济和全国国民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必须重视区域经济的研究。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二)二、各国区域经济学和不同流派对我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1、西方区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区域增长因素,特别是资本、劳动力供给条件的区域差异,区域类型划分和区域病理诊断,区域政策及其效应,区域城市系统的建设,增长极建设及增长效应,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及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协调。
2、苏联东欧的区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区域系统形成发展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包括经济区的划分和区网合并,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全部经济、社会因素,区际间的发展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地域结构,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的主要趋向及区域发展的方向、前景,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建设布局等。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三)三、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应解决的问题1、在三大经济地区的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综合经济区的划分及区际发展比例的安排。2、在深入分析综合经济区和不同类型地区的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发展的目标、发展模式,以便有效地利用这种差异性.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途径及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群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4、区域内经济布局的合理化。5、城乡关系和区域经济网络的形成、发展。6、区域横向联合及区际经济利益的协调。7、区域政策及政策效应。8、区域宏观效益的分析评价。二、中国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的区域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作为经济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受到人们的观注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纵观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改革开放前阶段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建设内地为主的平稳发展阶段。1、这一阶段以中央高度集权、计划行政管理、排斥市场机制为特征。对国民经济空间层面上的研究,由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主要局限于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方法上,区域政策的的取向以平衡布局发展为目标,追求和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区域利益主体没有独立性,区域内部产业结构的配置以及区域间利益的协调、产业分工格局均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地方政府只是被动的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环节,区域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置于次要地位。2、积极效果。这一时期区域平衡发展的积极效果是:改变了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推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内地自我发展能力。3、出现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平衡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①超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国民经济主要任务是发展而不是缩小空间差距时,过早提出和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实际是反而使区域差距扩大了。②区域平衡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是为国防安全服务,而不是消除贫困,尤其是在“三线建设”时期,这一原则被推向极致,造成巨大的损失。③强调区域自成体系,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丧失了区域分工效益。④思想方法片面化、教条化、无条件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关系决定论、前苏联理论方法为上、经典作家理论绝对化、教条化等,使区域经济陷入僵化、缺乏活力的境地,抑制了它对实践应有的指导作用。(二)改革开放后的阶段:梯度推移的不平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下发展沿海地区为主的梯度推移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②地方经济主体得到确立,其地位与作用逐步加强,由于财政、税收、计划、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地方调控权的扩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和利益进一步强化。③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由速度型、粗放型向效益型和集约型转变,传统的“均衡”布局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代之以“效率”为目标的布局原则和政策导向。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重点对沿海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结果使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和沿海地区得到高速发展。2、成就。这一时期区域不平衡梯度推移政策实施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使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大规模东移,又一次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力布局。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层次上出现了由20世纪80年代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格局转变为90年代的全方位开放与发展的新局面;③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机制复杂化,新的分配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开始形成。④新兴工业地区和经济增长极发展迅速。⑤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发展。⑥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⑦人民生活水平增长较快,翻两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总之。区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析动力,过去那种单一的产业经济增长机制被打破,代之以区域经济为主体的新国民经济增长机制。3、矛盾与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和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①区域经济不平衡不断加剧,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重心更加偏向东南沿海。②扩权后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诸侯经济盛行,出现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和行政性垄断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发展。③由于缺乏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区域分工模糊,各地纷纷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缺乏规模经济。④老工业基地相对萎缩,资源配置效率不高。⑤区域倾斜政策与区域产业倾斜政策没能有机配合,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⑥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时会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惟书”与“惟上”的倾向,不顾“区情”,照搬“本本”或“指示”;二是“惟左”与“惟右”的倾向,就是脱离“区情”照搬左邻右舍的发展模式。(三)不平衡协调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末,中央调整区域发展政策,开始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时期比较强调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可谓不平衡协调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学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评价及发展方向1、评价。中国区域经济学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在许多方面有待发展和完善。总体说来,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开拓创新性研究不足,引进国外理论较多;②应用性、实用性研究不足,释义性、规范性研究较多;③微观领域研究不足,宏观领域研究较多;④定量研究不足,定性研究偏多。但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学在两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一,是积极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回答并逐步解决着现实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指导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第二,积极引进国外的区域经济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大大推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工具和新手段。2、发展方向。经过对过去的反思,区域经济学正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许多经济学家正在尝试一些新的领域:主要有: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动因和因素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演变分析;区域市场发育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关系与地方行为研究;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研究;区域开放研究;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研究。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命题。区域:泛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经济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的农村组成。一、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苏联的“经济区划”一直影响到80年代中期。经济区划:指在全国或一个特定区域内,根据若干指标或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地域进行划分
,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苏联形成原因:一、体现经济开发“地尽其力”科学原则;二、符合经济节约规律;三、坚持了“地区公正”原则。我国学习和继承了苏联区域经济思想我国以省区作为基本单元中、苏两国区划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在我国按省区规划、指导区域经济和经济地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勿庸置疑的。但中央计划体制保障区域经济迅速发展,毕竟只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有计划、按比例”地约束省区经济发展,或者是一定要给中国经济划出一个分工明确的经济区体系来,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再可能。
80年代我国出现的跨省联合曾使我们以为我国终于出现了打破行政区边界的纯经济区域。但后来出现的,完全不连续分布的经济特区、沿江带、沿边带又使我们很难套用“经济区划”的思路去解释其形成与发展。在我国,经济区域的基本形式究竟是怎样,这已成为我国进行区域研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原因是,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主体基本上是企业,企业的生产和市场区位是遵循生产成本最小或经济利益最大的原则来发展变化的,这是经济区划及其经济区所无法约束得了的;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调控者,有时也作为行为主体必然具备一定的经济职能并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利益,经过建国以后几十年的发展,其经济职能已相当成熟,区域利益已相当明显,如果仍强调按“全国一盘棋”的经济区划来作为区域发展的机制,势必要违背区域利益,压制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提出“经济区域”问题就是针对以往的经济区划思想的历史缺陷,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经济学对区域问题的关心主要出于以下几点:作为贸易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载体(国际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区域经济学);作为成本和利润因运输而产生变化的空间场(空间经济学)。地理学始终关注区域。
进入区域结构—功能研究阶段以后,区域边界则基本被忽略,或被认为是已经不存在了。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计地理边界(主要是行政区划边界)的经济区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我国地理学界一直以经济区域为主要研究内容。西方地理学20世纪20年代以区位地理为标志从区域空间结构与功能角度探讨区域问题;50年代后“增长极”理论使西方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由微观向宏观发展;其后GIS、RS、GPS等技术使用推动西方区域研究在实践功能上进步。苏联经济地理学1920年代柯洛索夫斯基提出动力生产循环思想揭示区域部门结构规律,七八十年代演变为揭示经济核心地与周围地区空间关联和交通网络功能。
▲某种事物占据的场所或者空间,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区位”一词源于德“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
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能办到的,因此正是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同时每个国家都只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对自己最有利、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换回自己需要的产品。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国富论》亚当·斯密发展快的区域,竞争优势的循环累积,因而发展得更快。发展慢的区域,竞争劣势的循环累积,因而发展得更慢。发挥发达地区带头作用,刺激落后地区发展“回流效应”、“扩散效应”。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缪尔达尔)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计地理边界(主要是行政区划边界)的经济区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根据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决定了,具有财政、计划、立法和管理等经济职能和作为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代表者的省级政府及其管辖区是我国区域开发与发展的主体,明确的地理边界是其结构--功能的前提。我国条件下具有边界规定性的省级经济的发展,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实践的规律,而且也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1)必须具备经济功能;(2)必须具备行政功能;(3)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结构;(4)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第二节我国的经济区域一、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无论是国家政权还是经济事务的管理,上层集中与等级分散是古今中外最有效的组织模式。
一个国家的政权总要按一个等级体系从上而下的去控制全国,这是一种管理的节约和权力的效益。
表1-1不同国家行政区等级体系国家一级行政区二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四级行政区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邦、自辖地州、边疆区自治共和国州、特区市、地、州区(自治州)县县、自治县区区、自治州市、镇、自治市乡、自治乡塔鲁克、塔西尔——村
在我国,省和自治区为基本行政区的区域体系有其地理、历史和国家政治的必然性。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完整地分布,它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来。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中原大地历经春秋、战国,诸侯争战于九州之间,逐渐形成了秦朝统一国家的区域格局。到五代十国这一格局已扩及所有的汉族为主体居民的地区。直至现在,我国大部分内地省份的版图基本上维持着历史上分化—组合的面貌。其突出特征即是,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大致均衡。这就为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历史基础。
第三,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这是后期扩散区在自然条件、文明程度、人口数量等方面都要较先期区差一些,从而其区域线条可以更粗犷一些的结果。第四,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格局相一致。我们的民族政策是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其较大的版图是国家政治的需要。这也为民族地区获得一定的人口和自然资源,从而实现政治、经济事务的自治力提供了可靠的地理空间。
二、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区-经济区的历史必然
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平均空间规模已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国家。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
P16表1-2三、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一)关于“经济区域—地域”基本标志的理论探讨
对于一个地理空间,必须具备以下标志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区域—地域。第一,必须具备经济功能。包括,具有相对独立的资源供给能力。包括具相对独立的产业活动,如通过生产与消费维持区内的基本经济循环;通过商业、贸易活动来获取区外资源和区外市场,从而使其成为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必须具备行政功能,并有一个用于管理和发展的组织。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包括一个具有经济—行政管理功能的核心地,一个隶属于该核心地,作用于下一个等级地区域的核心地等级体系,和一个用于传导经济流的交通通讯网络。
第四,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二)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1.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
我国省级区的土地面积从6000km2(上海)到120万km2(西藏)之间。在这个面积上可以为政府的经济行为和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区位。P18
表32.经济功能
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省级区已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3.经济管理功能我国省级政府拥有(1)财权:-独立税收:地方税和分享税种-有效干预金融市场:地方性银行、证券、外汇留成等(2)经济事权-地方经济立法-国有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所有、管理权-制定地方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及政策-对国家放开多数产品生产、价格、流通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权-地方企业管理-地方融资项目所有权与管理权(3)人事权-国家对工资实行弹性管理办法-省属高校的招生、毕业计划-制定省内“农转非”用人计划P194.经济核心地
各省级行政中心目前均已成为省区的经济中心。虽然在有些省份出现了双核心(如山东、广东、浙江)和多核心(如河北、江苏),但这只能认为是核心地的发展,而不是依此否认主核心的存在。
5.网络与经济流
最不发达的网络出现在西藏,但仍有川藏、青藏等公路和格尔木—拉萨的铁路计划使其具备了网络雏形。航空运输的发展和1998年建成的兰(州)西(宁)拉(萨)光缆又使其有了对外交流的现代手段。其他各省区都有自己的交通通讯网络。P20表4四、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一)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
动态的经济财富可以分解为社会收入与社会支出这两个过程。
经济财富的社会支出过程即财富的运用,或称为财富的功能。它包括消费、储蓄和投资三个方面。在我国财富的功能基本都在省区内实现。(二)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
经济财富的消费、储蓄、投资三项功能首先决定了区域产业部门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其内在关系可按以下模式表述:P23表7
财富功能功能的发挥部门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消费对消费品、生产品的需求采掘业、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储蓄对社会服务业的需求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把握青春珍惜友谊教学计划
- 2025防安全工作计划
- 企管部年度工作计划报告
- 老寨完小2025年春季学期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 供销社企业改制发展计划
- 学生素养教育教学计划
- 2025小学教务处年度工作计划2
- 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与下月计划
-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与CAD开发》课件-第3章 二维图形处理技术
- 2020版 沪教版 高中音乐 必修4音乐编创 下篇《第三单元 蹙金结绣》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CPK计算表格EXCEL模板
- 糠醛工艺操作规程
- 房建项目工程质量标准化图册(179页)
- T∕GEIA 14-2021 华式箱式变电站试验导则
-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小学“班级十星”评选活动实施方案
- m3352系列光盘epc9200i l512liv128li用户手册
- 杂志、期刊印刷授权书、委托书(共2页)
- 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的思考及策略
- 《复式条形统计图》PPT课件
- 排洪沟工程设计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