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专题素材解读:中国精神之载人航天精神_第1页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素材解读:中国精神之载人航天精神_第2页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素材解读:中国精神之载人航天精神_第3页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素材解读:中国精神之载人航天精神_第4页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素材解读:中国精神之载人航天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素材解读:中国精神之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几十年来,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一次次在太空刷新“中国高度”,使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一、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这是中国航天人心中高扬的旗帜,报效祖国是他们毕生的理想和信念。航天人热爱祖国体现在为国争光的使命担当,体现在以国家至上的无悔选择。航天人把对祖国无限热爱,化作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化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就是航天工作者一部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奉献史。——人民政协报《载人航天精神的由来与发展》钱学森毅然回国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是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处于荣誉鼎盛期的钱学森却毫不犹豫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为中国航天奠基。美国为阻止他,还曾以莫须有的“间谍罪”将其逮捕,但他毫不屈服。钱学森深信中国总要走载人航天的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建议下,“曙光一号”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报效祖国是中国航天员毕生的理想和信念

截至2022年底,中国航天员先后16人、26人次征战太空:2003年,中国人身影出现在浩瀚太空,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变为现实;2008年翟志刚实现第一次出舱行走,迈出中华民族的一大步;2012年刘旺以超高对接精度打出“太空十环”,成功搭建起中国人的太空家园;2013年中国人第一次把课堂搬到了太空,王亚平为青少年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2016年景海鹏和陈冬第一次中期驻留顺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2021年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属于中国人的“太空之家”;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2022年,蔡旭哲、陈冬、刘洋全面完成天宫空间站建造;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实现“太空会师”。杨利伟的敬礼

神舟五号飞天之际,杨利伟在倒计时4秒时戴着厚厚的航天服手套,以战斗姿态敬礼。这个动作其实规定流程上没有安排。工作人员从摄像头看到这个敬礼,都瞬间热血沸腾,不约而同地开始鼓掌。这个敬礼饱含着祖国至上、不辱使命的责任担当,坚毅果敢、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从那以后,杨利伟的这个“自选动作”成了航天员约定俗成的“传统仪式”。翟志刚的首次出舱

2008年翟志刚首次出舱并一帆风顺。先是舱门故障,接着轨道舱又出现火灾警报。他与刘伯明眼神稍作交流便达成默契:“就算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所幸警报只是一场虚惊。【语录】

“我是中华民族子孙,我是钱氏家族的后代,我的根在中国,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只图报答她。”——钱学森在洛杉矶移民局法庭上回答美国检察官关于归国原因的询问。“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爱航天、爱事业、爱团队,最大的爱是爱祖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就会勇往直前在浩瀚天宇,继续飞出中国龙的轨迹”——

2021年57岁的聂海胜第三次出征太空。“即使牺牲,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神十二航天员刘伯明在太空展示五星红旗前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12年夙兴夜寐,12年沐雨经霜。12年里,有一个信念始终在我心头萦绕,那就是飞天。为个人的梦想飞天,为民族的梦想飞天!”——神十五航天员张陆“清寒枝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航天员邓清明书房的对联“中国航天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余梦伦院士“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而干,而是为了我们国家,为了我们民族,为了我们航天事业而干。”——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二、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勇于登攀、敢于超越,体现了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国防现代化事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前进,航天技术水平的每一点提高,都是航天人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地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人民政协报《载人航天精神的由来与发展》从零起步

从零跃升

中国航天工业刚起步时,与美俄有几十年差距,但中国航天人坚定瞄准当时水平最先进的俄罗斯“联盟-TM”号飞船跨越赶超。通过艰苦努力,很快制造出了三舱航天飞船,还对“联盟-TM”的缺点做了重大创新,一次可以节约数以亿元计的发射资金,还能大大缩短飞船的发射周期。特别能攻关的长征五号火箭团队

长征五号的第二发火箭因发动机故障失利后,团队随即启动归零程序,花900多天重新研制了8台发动机,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原本要五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彻底解决了发动机的故障难题。太空之吻

空间站组合体约百吨重,无法一次性发射到太空,只能陆续发射后,依靠被称为“太空红娘锁”的“对接机构”来“搭积木”。由于从国外购买耗资巨大,中国航天坚定地选择建立独立自主研队发伍,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从零开始进行攻关。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上演了一场“太空之吻”。此后11年,“太空红娘锁”实施了21次精准可靠对接,昔日“一室一厅”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逐渐变成“三室一厅”的中国空间站。爆鸣器从未响起

航天员要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平时就要承受加速度训练,以确保自己在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条件下还能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思维。训练时,航天员在旋转舱会随着离心机飞速旋转。航天员手里有一个爆鸣器,极度不适时按下,工作人员就会停止操作。但多年来没有一位航天员按下过爆鸣器,每次都是工作人员通过监测他们的生理指标判断是否停止操作。不惧危险争当第一

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国选拔航天员首飞梯队的关键时刻,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7名航天员全部在返航途中遇难。大家都担心中国航天员心理受影响,但是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全部参训的14名备选航天员都递交了请战书,争当首飞第一人。最后,杨利伟脱颖而出。刘洋再度为国出征

航天员刘洋2012年搭乘神舟九号飞入太空,当时就许下心愿:将来一定再次回到太空。为尽快实现梦想,刘洋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日复一日挑战极限、对抗负荷,经过两年多刻苦训练,她再度为国出征。最忙乘组

神舟十四号乘组被称为空间站任务的“最忙乘组”——任务重、难题多、挑战大。航天英雄们在失重的条件下用难以置信的方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首次利用气闸舱和小机械臂进行出舱,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实现了中国人民筑梦太空的理想。“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99年,黄伟芬带着不足30人的队伍,从一片空白中自力更生研究探索,仅用了三个月就制定出的顶层方案,奠定了航天员训练的总基调。从第一批航天员开训到现在,没出现一例运动损伤和运动病。中国的航天员训练已然走在国际前列。【语录】“我们的事业经历过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经历过西方的敌对封锁、扼杀,但航天人骨子里就有敢为人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硬气。高科技之路是自己闯出来的,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汗水、热血和生命铸就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航天科工二院原党委书记、代院长王可立。“当年我们的技术差距很大,要向别人学习;现在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还要超过别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我们要横空出世,一起步就要赶超到位。不能照抄,要走自己的路,要迎头赶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样定位中国飞船的起点。“在结果出来之前,谁都不知道做得对不对,你得坚持下去,并相信最后一刻的惊喜确实会来。”——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张崇峰“我们是干航天的,既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更要有坚定执着的决心。我坚信,只要能一次次在挫折和困惑中爬起来,咬牙前进,就一定会获得转机,把失落变成开心,把迷茫变成辉煌。”——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三、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不但是航天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贡献给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无论哪个领域,无论什么工作,无论何种岗位,都离不开这种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人民政协报《载人航天精神的由来与发展》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

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以来,30年间先后发射15艘神舟飞船,成功将16名航天员、26人次顺利送入太空。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组成最为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航天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研发人员坚持自力更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发射“零失误”和回收“十环打靶”的优异成绩,成功率100%。尽管如此,航天科技集团神舟飞船研制团队始终牢记:“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要求丝毫不放松。科学空间站规划艰难出炉

2001年俄罗斯销毁“和平号”空间站,2006年美国表示将放弃国际空间站,国际航空领域的这些风云变化,使得“建造空间站”的计划迟迟未能确定方案和进度,2007年召开论证会,一半专家认为应该放弃该计划。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深入研究世界航天的技术发展历程后,作了一次相关主题报告,有理有据地向专家阐明空间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得到航天界认同,遂逐步达成共识:独立自主搞载人航天事业,建立自己的空间实验室,乃至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是中国必须走出的一步。大海捞针也不言放弃

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神舟四号飞船,凡是能被人预想出来的问题,哪怕可能性是万一的万一,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都要求设计人员千方百计去发现和寻找,虽然有时就像大海捞针,但却从不言放弃。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

为了建造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用于载人航天的全新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火箭”,研制人员秉持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态度,凭借有限的资料,边学边摸索。○1.为了设计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逃逸塔,主任设计师荆木春常把自己埋到各种数据中,在案前绞尽脑汁;○2.选定故障模式的过程中,副主任设计师张智分析了无数资料,初选出几百种故障模式,然后在仿真实验室逐一验证,取得比对数据。他最后写出的报告有一尺多高。不带任何问题上天

载人航天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影响成败,每一次操作都事关航天员安危。一次次完美表现都源于航天人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与价值追求。○1.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后,专家发现一个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危及飞船与航天员的安全的不安全因素。飞船研制团队立即组织科技人员对飞行程序、飞行软件进行修改,还进行多次仿真和试验,直到追尾永远不会出现。○2.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准备前期,负责给运载火箭提供加速度的惯组系统发生小故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郑永煌当即拍板换上备份惯组,并把故障惯组送回北京归零。排除故障后他又做了一次复查,才把产品转运到发射区。“定海神针”聂海胜

航天员聂海胜始终对“飞天”饱含着激情与热爱。他做事严肃认真,不仅锻炼出过硬的身体素质,更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丰富的飞行和航天及数理化医领域52门学科。师妹王亚平把他比作一根‘“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大家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语录】

“我们始终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事情,对各种预案、异常的设计与识别永远也不会停止。”——航天五院载人飞船系统项目技术副经理邵立民“载人航天无小事,必须确保火箭、飞船不带任何问题上天。”——酒泉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郑永煌“没有体验,就不能设计出完善、有序的训练流程。”——航天员训练总教头黄伟芬亲身做过大部分训练项目“科学没有尽头,只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越来越详尽的研究”——梦天实验舱计划经理刘慧颖“我一直不断学习、学习、学习。”——航天员汤洪波四、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航天工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创造震撼世界的辉煌业绩。——人民政协报《载人航天精神的由来与发展》众志成城全国协作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分七大系统,涉及航空、船舶、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众多领域。在总体目标牵引下,全国直接参与工程的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配合单位,数十万科技大军,统一接受指挥和调度,齿轮咬合般展开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较短时间便取得历史性突破,震撼全世界。团结协作的研发队伍

○1.航天科技集团771所承担研制火箭、飞船及航天员系统的计算机等13个项目。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按时、按量地完成了任务;○2.航天科工集团梅岭化工厂承担着为火箭和飞船配套生产电池的任务。他们加班加点,不仅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通过刻苦攻关,延长激活了飞船银锌电池后寿命;○3.航空工业第一集团621所负责完成返回舱门天线防热喷涂任务。从初样飞船开始便组织力量攻关,突破了这一技术,生产更是“随叫随到”。万众一心的后勤队伍

○1.为了让“远望”号海上测试人员吃好,一位炊事员把自己绑在剧烈颠簸的测量船灶台前做饭;○2.为了航天员的健康,某医院医疗队冒着戈壁滩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一遍遍进行救护演练;○3.为保证航天员饮食安全,某训练中心管理处每顿饭都派专人监督屠宰加工现场、送检并试吃;○4.用于火箭发射的特殊燃料易燃易爆且剧毒,担负其押运任务的“特燃押运中队”被形象地称为坐在“火药筒”上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几十年来,他们总行程380余万公里,成功化解了多次风险,押运成功率保持100%。神舟九号航天员的协作

神舟九号三名航天员各有分工。我国首位二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担任指令长,刘旺负责交会对接操作,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负责空间医学实验。他们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出色地完成好了这次飞行任务。通向着陆场的草原之路

“不通火车飞机,只通飞船”的内蒙古四子王旗曾是中国唯一载人航天主着陆场,最早仅有一条草原小路与之相通。为确保返回舱搜救任务车辆通行,自治区组织力量将泥泞小路改建成60公里简易公路,现在又建成了平坦的柏油路。淳朴牧民们说:办国家的事绝不能有半点含糊。【语录】

“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虽然载人航天充满着风险,但送我们上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飞船,托举我们的是千千万万科技大军,我们不会紧张,反而会越来越自信。”——航天员景海鹏“感谢所有科研工作者,是你们保驾护航,我们才能顺利圆满完成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出舱接受采访“社会主义大协作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出凝聚力。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无一不是团结协作的结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载人航天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齿轮”,都为了同一个信念而转动。”——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五、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淡泊名利,默默奋斗。这是中国航天人60年征程中表现出来的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当前,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物质诱惑接踵而来,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和引导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具体工作的点点滴滴,融入到尽忠职守的方方面面。——人民政协报《载人航天精神的由来与发展》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芳允、屠守锷……这些两弹一星功勋专家曾默默奋斗在航天战线,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伴随改革开放,他们名字才为人所知。1999年国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空间站研制背后的默默坚守

空间站工程研制准备长达十年之久,许多设计研究人员把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作为毕生梦想,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坚守。有幸成了踩路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群默默坚守的航天人甘做幕后英雄,一辈子默默奉献,为每一次发射“较真”细节,排除风险。在酒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数百名官兵、职工和家属长眠于此,“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备分航天员”

在航天员大队里,有多位航天员将自己的美好年华献给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却一直未有机会走到台前,直到停飞退役,他们是李庆龙、吴杰、陈全、潘占春、赵传东。被称作备份航天员的他们付出了同等的艰辛和努力,同样值得鲜花和掌声。他们虽然没有走上前台,却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无怨无悔地挥洒汗水,稳稳托举起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