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纲解读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政策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命题立意与角度1.从命题思路看,本专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基础知识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历程及经验教训等内容。2.从命题角度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二是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前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如住房问题)等相联系;三是以人民公社、计划经济的弊端入手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四是将改革开放与当前的发展形势相联系。。综述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实践
马克思构想:
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经济:重工业为先导,高速度为灵魂,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单一公有制。政治:高度集权、一党专政,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思想: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盛行1.中国照搬斯大林模式:(1953—1956),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1956--1966)有成就、有重大挫折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至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所有制结构的改造(1953—1956):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①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
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①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②严重失误:1958年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综述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全面展开:1984年改革的重心从农业转向城市;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
3.深化发展: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顺应全球化一个核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个方面: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三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今)背景标志影响(1)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中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
(2)1953-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化三改);开始一五计划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三大改造。中心任务是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1)确立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保证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照搬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3-1956)考点一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解读点拨1: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一化三改”
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也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意义:标志着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纲领性文件。考点点拨例: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D
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点拨2:“一五”计划(1953-1957)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依据:中心环节:重点:成就、意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原因: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考点点拨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因素: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
威胁和经济封锁;外部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经验。图文解读“一五”计划的条件与特点工业化农业、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条件:①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等到巩固。②经济基础: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③理论条件: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④客观条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个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相辅相成。(3)“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并不能说明我国已实现了工业化,它只是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刚刚全面展开。(2012年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C真题演练例2:1953~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0%,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上述数据说明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②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③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④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C点拨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性质、结果、评价1.概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内容、方式、影响
影响:
(1)中国历史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我国历史巨大进步(农业根本出路是实现农业工业化,实现工业化需要农业提供物质和人力保证,需要农业摆脱分散自然经济状态迅速发展)
(2)提高农村生产力,推动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后期的急躁和粗糙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原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变农民个体所有制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方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点拨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材料: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决议》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策略:利用、限制、改造;(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策略、方式、步骤步骤: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顺利进行。方式: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2)建国后党对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及其原因
政治上:实行联合政策,实行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原因: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决定
(1)民族资本主义曾经代表先进生产力,推动中国工业化,民族资产阶级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新中国成立,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即有剥削的一面,但也有拥护宪法和接受改造的一面。提示1:国家资本主义指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
提示2:党对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大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考点点拨点拨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点拨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质: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评价:①积极: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②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等,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提示: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小结社会主义改造前社会主义改造后经济成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阶级状况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阶级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心任务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动者,剥削阶级消灭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点拨4: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4)消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建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3)积极作用:在建国初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背景表现教训(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2)苏共二十大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探索(1956—1976)正确探索:(1)1956《论十大关系》发表: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义道路的开端。(2)1956中共八大召开: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义道路上取得初步成果。(3)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国民经济好转,人民生活改善。挫折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事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1966—1976年的“文革”原因:缺乏经验,不了解国情,急于求成;对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认识不足;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不够健全等教训:一适应:生产关系变革要与生产力相适应。三必须:必须发扬民主,健全民主政治;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例::与下图漫画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排斥市场经济强调全民皆兵强调时间和效益的重要性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图中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浮夸风”,与“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属于同一思想。因此,该题应选C项。点拨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1、材料显示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何种心态下进行?还有什么原因?有何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危害?原因: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根源)
危害: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环境严重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表现: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高估产,各地掀起虚报高产浪潮。考点点拨
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2、根据材料归纳人民公社的特点,分析其危害,并指出人民公社错误实质。特点:危害:错误
实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农业生产一大二公;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平均主义严重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主要不同点是什么?两者造成怎样的后果?中共采取哪些纠正措施?取得怎样的效果?后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挫伤了人民积极性;造成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成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不同点: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措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理解“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工、农、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八字”方针以农村为起点,核心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到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年份国民经济比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6021.826.152.1196233.830.336.3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解析】题干中60年、62年农轻重比例最大的变化在于重工业比重下降明显,结合1960年的八字方针,可知选择D项。D点拨2:“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材料一“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66—1976十年文革对中国经济破坏具体表现在哪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控;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影响:①造成极大的破坏,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②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表现:考点点拨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2.史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什么情况?原因是什么?原因:前者是“九一三”事件后(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后者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关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靠经济发展才能长久维持。3.结合史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何种关系。
情况:两者均出现增长趋势。
材料四“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4.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此你如何理解?文革期间我们在经济、科技和外交等方面也取得一些重要的成就,国民经济也一度出现比较好的时期(1973、1975年)理解:(1)以上这些成就并不是文革本身带来的,而是广大党员干部抵制“左”倾错误、坚持努力的结果。
(2)我们全盘否定文革,但不能全盘否定文革十年的历史。1.1956年后,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2.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出现了哪些失误?(1)表现在经济建设的高指标,片面追求速度与数量,如大跃进运动;(2)表现在急于人为地、盲目地调整生产关系,忽视客观规律,如人民公社化运动;(3)6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文革出现。成就>失误失误>成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探索(1956—1976)小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形成对外开放格局,标志着改革开放全面铺开。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背景内容影响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文革”结束,广大人民要求结束“左”倾错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两个凡是)(3)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4)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⑴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⑵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完成党工作重心转移⑶伟大决策: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⑷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伟大转折: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2)光辉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揭开改革开放序幕;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考点解读考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问题1.中共在近现代史上的四次伟大转折此问题由学生复习思考总结问题2.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此问题由学生复习思考总结知识总结含义原因内容实质影响(1)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2)地位:农业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分配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提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它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的形式,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推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类别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点拨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将土地等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考点点拨1.右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习题应用C2.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按相关记录的事件先后排序应该是
①生产队在我家门口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②当看到合作社成员名单有自己时,禁不住热泪满面③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④家里的锅都归了公社,说是要炼钢铁A.①②④③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3.《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出现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左”倾思想的指导
C.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考点运用
1953-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根据左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81-1985年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考点运用原因开始标志内容影响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基本任务: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的推动。考点解读知识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在管理体制方面,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2)在所有制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在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在经营方式方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考点点拨◆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要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2.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1987年80℅的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三次变动时间经济体制转变1949~1956年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经济,向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978~90年代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济转变考点点拨(2014浙江文综)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A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原因过程特点影响(1)历史经验教训,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2)世界经济全球化形势的要求;(3)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1)经济特区: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2)沿海港口城市:1984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3)经济开放区:
1985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岛为经济特区。(4)1990开发开放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沿海经济开放区(面)——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考点解读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宽、多”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是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是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点拨1.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背景、基础、实质、影响)背景:前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
后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基础:前者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后者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质:前者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后者是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影响:前者加深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双半程度大大加深;后者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点点拨考点点拨思考:有学者把汉唐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史分成如下几个阶段:汉唐——主动开放时期;明清——主动锁国时期;清末民国——被动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动锁国;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主动开放。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汉唐时期,西汉时开辟丝绸之路,唐朝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长安变成国际性的大都会。明清以来,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华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1949年之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加之后来中国又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决裂,中国基本上是被迫关起门来搞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练习1.与时俱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延绵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片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6分)(1)全面开放,(或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或发展市场经济);进入信息时代(或外来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6分)
练习2.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材料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原因有哪些?(10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
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分)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标志(1)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时期;(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4)中共十五大召开: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改革开放30年,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2)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考点解读点拨1.邓小平南方谈话(背景、内容、影响)(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内容: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②判断标准;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④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才是硬道理。(3)影响: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形成了科学体系。
南方谈话具有纲领性的意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入了新境界,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改造合同范例范例
- 户外汽灯租赁合同范例
- 铺位 租赁合同范例
- 快递员合作合同范例
- 家具买卖贷款合同范例
- 市政材料供应合同范例
- 含司机租车合同范例
- 鞋面批发采购合同范例
- 药品合同范例格式
- 装修固定总价合同范例
-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提高篇)(含答案)
- 2025年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
- 福建百校2025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山西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3年益阳市安化县招聘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笔试真题
- 《基于PLC的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10000字(论文)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微积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课件
- 2024年度短视频内容创作服务合同3篇
- 介入治疗并发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1-国开(NMG)-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