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_第1页
phil-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_第2页
phil-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_第3页
phil-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_第4页
phil-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地质时代生物进化图生命的起源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一、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二、原始物质文化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三、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国古代神话四、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五、上古文化分布(多元状态)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定都殷后,商人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出现,使商人率先“有册有典”,而这些典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然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一)疆域(历代疆域图)。(1)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2)商朝: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二)政区(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时代。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春秋时期,列国兵争,晋、楚、秦等在边地先后设立县和郡,至战国,郡县两级制,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总的来看,第一个时期,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县以下置乡、亭、里等基层政权组织。郡、县两级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免,实行年终考核,依任职情况决定升降留免(类似于今天的行政首长负责制)。(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方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准则。范文澜曾指出:周文化是一种“尊礼文化”。王国维也说,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解放了士阶层。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3、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4、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承继上的差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儒家学说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之间架起了桥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道家的”自然“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遵从天人关系。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刑律。嗣后,李悝著《法经》,商鞅实行“法治”,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至韩非集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之大成,建构成完备的法家理论。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是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尚力、节用、兼爱、天志、尚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事是阴阳家的一大创造,而从时间、空间的流转变化中去把握世界则是阴阳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即那个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过去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楚二国,经过春秋300年的变迁,已实现华夏化,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与华夏趋于一致。自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一、宏阔的文化精神秦皇汉高建立的秦王朝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象,宏阔的追求亦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造高潮;作用于共同体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雷厉风行地扫荡这种种之“异”,建立统一文化,其重要措施如下:第一、书同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第二、车同轨,定车宽以六尺为制,统一车辆形制,一车可通行全国。第三、度同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第四、行同伦,以法为教,在各地设置专管教化的乡官。第五、地同域,废分封,扩疆域。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统一天下后,更执著于“别黑白而定一尊”。秦汉时期的李斯和董仲舒是在统一的专制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的主要智囊人物。而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不仅推行于当世,而且在汉至清的两千年间行之久远。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诗》《书》《礼》《易》《春秋》变成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七经”。西汉统治者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经学”成为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

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今古文之争。所谓“今文经”即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所谓“古文经”即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从武帝时代直到西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在今文诸经中,《春秋公羊传》尤为重要。自西汉末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就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大派。古文经学在王莽摄政时扶摇直上,东汉末年的郑玄成为有汉一代隆盛经学的总结性人物。(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长安及附近地区实行郡县制,长官有太守和都尉。其余地区是分封制。同姓子弟分封为王,功臣和亲属外戚分封为列侯。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封地分割缩小,治民之权被取消,王国变成和郡一样的地方行政机构,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另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郡,每州由皇帝派刺史一人监察郡国。东汉取消郡尉,固定刺史为州级长官,地方行政机构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汉末董卓之乱,使久已摇摇欲坠的汉帝国终于崩溃瓦解。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政治舞台上角色更迭如走马灯般令人眼花缭乱。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姓前名后的国家(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但一个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一、玄学崛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宋书。谢灵运传》)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

其次,玄学虽然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但玄学家所说的达到无限是在现实的人生之中,特别是在情感之中去达到对无限的体验,使玄学与美学内在的联结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再次,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道教既具有宗教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体现在思想渊源、神仙世界的构造和教旨上。道教勃兴的同时,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也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儒、玄二学在魏晋时期冲突甚为剧烈,而“儒玄双修”之士的大量涌现又体现出那一时期儒玄合流的趋势。而道教积极调和儒学,将儒学中的伦理精义纳入教义、教规之中。佛教和玄、儒、道的关系颇为复杂,大体而言,玄、佛一拍即合,到了东晋,玄学几乎完全融入佛教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流动荡。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折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方异彩。四、放浪形骸的文士风度与文学艺术进入自觉嗜酒;丹药;任气;豪放;退隐文学艺术进入自觉的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嵇康、阮籍等)陶渊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

公元七世纪,在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建立时,杨隋和李唐相继开疆扩土,建立起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一、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门阀世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而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有为的时代,是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泄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开阔、宏博、多彩)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儒生官僚集团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对待文化人也采取较宽容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唐文化的宏大气魄还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隋唐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字世界文化史上可称为卓越范例。所谓“有容乃大”,正是唐文化超轶前朝的特有气派,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高句丽

(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瓦岗寨狄仁杰门神李靖李绩阿史那·杜尔(突厥)徐茂公薛仁贵钟馗日本:二官八省制文化交流朱士行(203—282),三国时期的高僧,法号“八戒”,祖居颍川(今河南禹州)。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法显(334年—422年),俗姓龚,后赵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东晋僧人,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佛国记》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真谛(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真谛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正准备开始译经之时,发生“侯景之乱”,真谛于是辗转来到富春,才开始译经。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大唐西域记》

义净(635~713)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字文明。幼年出家,天性颖慧,遍访名德,博览群籍。于咸亨二年(671)经由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苏门答腊巴邻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其后参与华严经之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书籍之汉译工作。法藏法师(643年-712年),唐朝佛学高僧,华严体系实际构建者。又称贤首国师,华严宗三祖。辩机(619-649)唐婺州人(今浙江省金华市)十五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并驻长安西北的金城坊会昌寺。帮助玄奘翻译经文,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与唐太宗之爱女高阳公主私通,后来高阳公主相赠之金宝神枕失窃,御史庭审之时发案上奏,发现高阳公主与辩机的私情,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斩。鉴真(688~763),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

,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遣唐使(19次):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隋初取消郡,只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军政分权。唐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剌史,县有县令。并分立“道”(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这就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另外,唐在边疆设节度使,集数州的军事、财政、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逐渐膨胀。“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遍设到内地。实际上节度使就是方镇,或称道。总的来看,隋唐基本上是郡、县二级制,唐代后期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而中国诗的辉煌巅峰则是在唐代。闻一多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欲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诗歌女神确乎特别垂青于唐代。这是一个全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一方面,文人创作的诗篇被广泛传诵。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的诗歌创作,充满了高涨热情。这是一个诗歌创作空前活跃的时代。仅清代所编的《全唐诗》中,就有作品48900余首,诗人2300百余家。在难以数计的天才诗人中,既有李白等诗歌巨匠,有偶王勃等神童诗人,还有上官昭、李季兰、薛涛、鱼玄机那样才思超群的女诗人。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与中国诗的历程几乎一致,中国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是诗歌与书法的黄金时代,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整个画坛新鲜活泼,充满生命活力,唐人张彦远用“灿烂而求备”一语概括唐代绘画的气派,其言确然。唐代散文也有丰硕成果,领袖人物韩愈、柳宗元等发起的古文运动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唐代便是古代哲人观念中“充实而有光辉”的文化繁盛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五代十国(907年-960年)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占据经济主体地位。与此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杯酒释兵权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

宋太祖赵匡胤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地方没钱、没权、没兵。地方官由中央文官派出,三年一换。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林冲(1/5000)外交政策 范仲淹,金元外交,岁币,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澶渊之盟后岁币给绢银合计三十万匹两,仁宗时增加到五十万匹两,每年定期缴纳,到徽宗时宋辽开战,就不再给辽岁币了。杨家将与澶渊之盟。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经济贸易与文化输出靖康耻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宋徽宗赵佶宋徽宗在其皇帝“任内”,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贯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不知凡几,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此外,在外交、军事上接连进退失据,先是听从蔡京之议,与金国连手攻击日渐末路的辽国,约定功成后把原纳给辽的岁贡“转名过户”予金,而宋则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李师师、赵佶、周邦彦《兰陵王·柳》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瘦金体—赵佶五色鹦鹉图--赵佶写生珍禽图—赵佶岳飞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宋恭帝卫王益王宋端宗文天祥(5)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废止了方镇辖域制度。各地设置府、州、军、监(州级单位),其下辖县。其行政长官由京官带原衔出任,简称“知府”、“知州”、“知县”。府县之上,设“路”为监察区,路设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总称监司,分掌军事、财政、刑狱等职。这样一来,宋朝就形成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大宋提刑官》宋慈,法医学之父,《洗冤集录》一、理学建构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纂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八条目)。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朱熹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一致,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文学艺术趋向于追求雅致的境界,词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宋画也雅,散文、诗歌、书法等领域亦是。三、市民文化的勃兴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市民阶层崛起。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由此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不同于贵族口味与士人情调的市民文化,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四、教育和科技成就宋代官学系统有两大特色,一是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优秀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范仲淹与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莫不是这种文化大背景孕育的产物。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传。蒙古族以剽悍的草原游牧民族气质入主汉地,囊括整个中国,政治的、军事的、民族的冲突,促进着深刻的文化交融。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元蒙统治时期,科举中止七八十年,一部分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产生了亲缘关系。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凝重的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西厢记》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6)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度。全国除了西藏归宣政院外。其余地方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行省长官有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路、府、州、县设总管、府尹、州尹、县尹。元朝:行省—路—府—州—县。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

中国古典文化有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到衰落的历程,明清两代便处于这一历程的后段,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另一方面则崇正宗、灭异端。首辅杀功臣明初,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了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

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在中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而且胡惟庸日益骄横

,懈怠政事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徐达徐达夫人与马皇后蓝玉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7)明:明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现行的省由此开始)。每省设左右布政使掌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合称“三司”。三司互不相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机构。省下设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府里的长官为知府,县里的长官为知县。明朝:省、府、县。·靖难之役·于谦守卫北京(王振、土木堡之变、英宗、成王、夺门之变)戚继光北虏南倭、平倭寇、抗蒙古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中国古代十大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十大兵书。日本(南北朝时期—足利幕府—战国时代—德川幕府(江户时代)--明治时期)戚家军、(胡宗宪、徐海、汪直)重修万里长城、地雷南明王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权(福王)、鲁王监国、隆武政权(唐王)及永历政权(桂王),前后共历18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王将永历帝引渡清朝,次年四月永历帝朱由榔与其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杀,明统始亡。此后台湾明郑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施琅收复台湾,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朔始亡。一旗:7500满八旗:6万蒙八旗+汉八旗18万东林党与阉党(魏忠贤)江左三大家、复社四公子与秦淮八艳袁崇焕、洪承畴、史可法、左良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明政权李自成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阿济格吴三桂张献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清军入关,《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调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称之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夺利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的责任。历史观民族主义以人为本马尔萨斯循环(指人口变动与实际收入变动成反方向的变动,人口的增长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引起实际收入降低,生产力的下降,于是饥荒、瘟疫出现,使人口急剧减少,人均占有耕地的大幅度回升,收入又再度回升,然后生产力的发展又使人口快速提升,然后收入又开始下降,然后又是饥荒和内乱……这就形成了循环)东林党与阉党袁崇焕洪承畴史可法左良玉阮大铖马士英福王(弘光皇帝)太子案唐王(隆武皇帝)郑芝龙、郑成功退居西南张献忠被鳌拜射杀孙可望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杀定南王孔有德、亲王尼堪刘文秀沐天波(沐英后代)“沐王府”天地会《鹿鼎记》(红花会《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逃亡缅甸(1662永历帝被勒死)缅甸联邦果敢自治区

明旗(1968年)青天白日旗(民国)五色旗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江南知识分子与秦淮八艳钱谦益,柳如是(陈子龙)吴伟业,卞玉京、陈圆圆(吴三桂)龚鼎孳,顾横波侯方域,李香君(孔尚任《桃花扇》)冒辟疆,董小宛(古代十大名厨)朱国弼,寇白门王稚登,马湘兰复社四公子: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三藩之乱对三个人物的评价洪承畴郑成功施琅香妃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运棺木,历时3年运尸回乡,安葬于阿帕克霍加墓中。现主墓室中尚存驼轿一乘,据说就是当年运尸时从北京带来的。此传说流传甚广,表达了民、汉各族自古以来·团结互爱的良好愿望。其实“香妃”确有其人,与发动“大小霍加之乱”的波罗尼都兄弟是堂兄妹,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容妃容妃(1734年09月15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维吾尔族人。传说中的香妃原型。生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罕氏入宫,以示联婚友好。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实际只见大小58个墓穴)。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他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墓”。

传说,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不过据考证,香妃并没有葬在这里,她确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盘橐城班超像高台民居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玉素甫·哈吉斯陵墓东陵大盗东陵大盗事件发生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年代,堪称中国文物史上继八国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之后第三大文物浩劫……孙殿英混得风生水起,终入戎马生涯,成为一代军阀。在贪欲的驱使下,他借剿匪为名,率部数万人马包围东陵,用炸药炸开了神秘的东陵。一时间国内外文物商贩云集,激烈的争夺,兄弟的反目,大肆上演了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孙殿英是民族的罪人,他受到了惩罚,而被他从东陵偷盗出来的,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各种珍贵文物去向何处?却永远是一个谜。上个世纪,西影厂拍摄的电影《东陵大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电视剧版《东陵大盗》,在将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展示给观众的同时,将突出表现一群爱国志士为保护国宝不流失海外,而进行的艰辛努力。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境内,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占地80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寝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普祥峪定东陵(慈安)菩陀峪定东陵(慈禧)裕陵妃园寝(乾隆妃嫔,包括香妃)昭西陵(孝庄文皇后)孙殿英在病危之际,他忏悔说:“我过去做了许多坏事,对不起民众,对不起共产党。共产党宽宏大量,不计怨仇,比蒋介石不知好多少倍啊!”这年秋天,身患多种病症的东陵大盗孙殿英病重死去,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孙殿英(1889年—1947年),归德府永城(今河南永城马牧镇丁辛庄)人。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为张学良收编。抗战爆发后,历任冀察游击总司令、新五军军长,1943年在河南对日作战时被俘,旋投汪伪任“豫北剿共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结束后又追随蒋介石反共,打内战。1947年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病逝。1928年7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剿匪”为名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慈禧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墓(菩陀峪定东陵)前殿后寝慈禧定东陵地宫

慈禧棺木珍宝慈禧棺内底部铺金丝织宝珠锦褥,厚七寸,下面缀大小珍珠一万多粒,红光宝石八十五块,白玉二百多块,锦褥上有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五分重的珍珠二千四百粒。慈禧尸体上盖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明黄缎底,捻金织成,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二万五千字,缀有八百多粒珍珠。头上的凤冠由无数珍珠宝石嵌成,其中仅一颗珍珠就价值白银约一千万两。尸体周围的大件珍宝有:九玲珑宝塔、翠玉佛、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红蓝宝石、祖母绿宝石、玉石、红珊瑚树、墨玉荸芥等不计其数,均去向不明。慈禧太后的牙被撬开,口中所含的夜明珠,分开时是两块透明无光的珍珠,合拢时就是一个圆珠,射出一道绿色寒光,夜晚百步之内可以照见人头,十分清晰。辩解在孙殿英盗掘慈禧墓之后曾自辩:“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孙中山有同盟会、国民党,革了满清的命;冯焕章(冯玉祥)用枪杆子去逼宫,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并说:我发掘满清东陵,有3个好处。第一,满清入关之时,大兴文狱,网杀士人,象吕留良,戴名世这样的人,都被开棺戮尸,我虽不才,亦知道佛经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二,满清统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财帛不知多少,今天我发陵,是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可见孙在盗掘慈禧墓时有一部分民族主义的影子,清朝灭亡之后满汉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到历史因素,孙也难以置身其外,正如冯玉祥说:“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们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对清廷这一点,我干的是活的(指驱逐溥仪),你干的是死的(指盗陵)。”(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域相似。(最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实际面积是一千万平方公里)。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全国划分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内外蒙古旗盟。省里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一省或数省设一总督,各省均设巡抚。省下设府,距京城250里设一府“府见府,250”,北京至保定250里,故设保定府,保定府距正定(真定)府250,故设正定府。府长官为知府。府下设县,县里的长官为知县。另外历代在少数地区设过特殊机构。二、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