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制度变迁、中国过去的制度专题_第1页
第05讲制度变迁、中国过去的制度专题_第2页
第05讲制度变迁、中国过去的制度专题_第3页
第05讲制度变迁、中国过去的制度专题_第4页
第05讲制度变迁、中国过去的制度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经济学专题

——制度变迁、中国过去的制度专题

主讲人:雷国雄经济学院二○一三年三月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生课程制度的演化——若干事实对制度演化的观察方法纵向的观察与横向的观察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C.Wissler)的文化的年代—区域假说(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理论)什么是演化演化所指向的是那种新事物不断突现,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缓慢且持续变化着的过程。制度是演化的人类的制度变迁是一个新制度不断涌现和传统制度不断消亡的历史过程。

如,人类的交易制度一项制度从其创生到占居主导性地位直至最终退出社会经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可能经历多轮反复。如,庄园制度的兴起与衰落各制度的主导性地位也往往是变化着的。如,市场制度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度变迁的路径往往是不同的,具有非各态历经特征对制度变迁的经典研究魁奈的循环动态过程理念斯密的研究欧洲中世纪关于土地和王位的长男继承法以及土地的限嗣继承法的起因指出在从农奴制转变为对分佃农制的漫长过程中虽然基督教会的号召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地主和君主对自己利害关系的考虑,地主发觉对分佃农制比农奴制对自己更有利而君主则往往为了削弱大地主的权势而鼓励农奴反抗地主而长期租佃权的形成则是由于商业的发展使大地主们能够通过贸易追求奢华生活从而要求追加地租这势必引起农民的反对作为一种妥协地主们被迫延长土地的租期。马尔萨斯的竞争与社会进步(悲观的)理论德国历史学派对制度变迁案例的描述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制度变迁的经典研究斯宾塞的社会演化观社会的发展与生物体的成长发育具有三方面共同特征:规模的增长、结构的复杂化和组成部分的功能分化,社会的发展因此是与生物的演化相类同的。“文明,与胚胎的发育和鲜花的盛开一样演化着,他们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与文化是可以研究的,也是应该深入研究的。(Spencer1851)[pp.65]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演化理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的长期运行规律,如资本积累与集聚的不可抗拒性、不断发生的技术革命、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社会两极分化的日益增长、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在更长的视域上考察了社会经济,他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研究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变迁的学者。诺斯赞誉说,“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主要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North1981)[cp.68]生产方式演化论的理论内容门格尔社会现象的起源与自然有机体的起源具有类似性。自然有机体各个部分对于整体真正具有某种令人尊敬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人为设计计算的结果,而是某种自然过程的产物。同样在社会经济中,大量的社会制度对于整体的某种令人惊异的明显的功用,也不是刻意追求此一目的的那种意图的产物,不是社会成员协定或实证立法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自然的结果。货币起源的考察《国民经济学原理》第8章“法律、语言、国家、货币、市场,所有这些社会构造物各有其自身的经验形态,并且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某种不太小的程度上说,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非意图的后果。财货的价格、利率、土地租金、工资及成千上万其他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的经济现象,都展示了完全相同的特征。”《关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在对货币、国家和法律起源的具体讨论中明确提及了最聪明人的创新性想法、模仿以及习惯在其中的重要机制作用提出了不同于斯密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Smith1776)[cp.5]的经济发展解释创造性破坏思想马歇尔“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不论为好为坏都不得不要求变化和进步的人类。片断的静态假设,是被用来暂时辅助动态的——或不如说是生物学的——概念。但是,经济学的中心概念必须是关于活力和运动的概念,即使只在研究它的基础时也是这样。”(Marshall1920)[cp.19]1877年,马歇尔制订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写作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静态的研究,其成书后在1890年以《经济学原理》第1卷为标题出版,随后又作了多次修订。第二部分计划研究动态问题,马歇尔为此付出了长达13年的努力,但在1907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序言”中,马歇尔宣布放弃第2卷的写作计划,代之以一个范围较小(不包括原计划中的动态问题与集体制度问题)的著作,这就是1919年出版的《产业与贸易》。马歇尔在“前言”中还加上了一段可以认为是对这一放弃作出解释的话。他说,“经济学家的麦加应该在于经济生物学,但生物学概念比力学概念更复杂;所以,研究基础的书就必须相当多地使用力学类比。”(Marshall1920)[cp.18-19]“最高度发达的有机体,就是在生存竞争中最会生存的有机体的学说,本身还在发展过程之中。它与生物学或经济学的关系,都还没有完全思索出来。”(Marshall1920)[cp.257]凡勃伦的观点人做事的方法(theMethodsofDoingThings,即与物质生活手段打交道的方法)人做事的方法是累积变化(CumulativeChange,即一系列的变化)着的,经济科学的目的就是去解释这种累积变化。“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正如别种生物的生活一样,是生存的竞争,因此是一种淘汰适应过程;而社会结构的演进,却是制度上的一个自然淘汰过程。”制度演化的机制:其一是制度的路径依赖。“人们对现有的思想习惯,除非是出于环境的压迫而不得不改变,一般总是要想无限期地坚持下去。因此,遗留下来的这些制度,这些思想习惯、精神面貌、观点、特质以及其它等等,其本身就是一个保守因素。这就是社会惯例、心理惯性和保守主义因素。”其二是制度的创新机制。凡勃伦提出,习惯与惯例也会发生“突变(Mutation)”(Veblen1919b)[pp.40,57,86-89],这种突变是人类“闲散的好奇心(IdleCuriosity)”(Veblen1914)[pp.85-89]创造出的新事物。累积因果原理:“昨天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以及机械似的残留下来的环境都对他今天的生活方法产生了强制”,(Veblen1898)这就是累积。而在另一个方面,“当这个过程(累积过程)进行时,目的本身也在累积地改变着”。(Veblen1919a)[pp.314]熊彼特推动经济发展的是间断性的和自发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企业家创新导致的。创新精神创新导向经济动态的具体过程:“创造性破坏”、模仿者的连续大量出现、进入到一个新的均衡态、循环创新具有群聚的涌动特征研究了创新的具体形式,即组合式创新。不赞同排斥演化思想“演化思想现在之所以在我们的学科中受到怀疑,特别是对历史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家来说,也还有另一个原因。除了对现在环绕着‘演化’思想的不科学的和超科学的神秘主义的谴责以外,又加上了对浅薄涉猎的谴责。对于‘演化’一词在其中起作用的一切仓卒作出的一般性判断,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失去了耐性。”艾尔斯“没有哪一种复杂的行为方式在字面意义上是‘天生的’。我们现在知道所有行为方式完全是文化决定的”,在人的行为上形成的经济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过程中有两类行为:工具(Instrumental)行为和程式(Ceremonial)行为。经济分析的关键不是去理解价格,而是“去区分和理解这两类行为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经济行为的结构”。工具的使用即技术,是发展着的。而所有程式行为的模式,特别是其中的制度,都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是过去经验的产物,是保守的。(Ayres1944)[pp.174]这两者构成了文化内部的一对相抗衡的力量。艾尔斯提出,技术是对工具的组合使用,这与熊彼特的组合式创新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但艾尔斯还提出,反过来,组合使用是工具固有的特征,这就给熊彼特的群聚的创新涌动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路径。新工具一旦诞生,它就会有组合的要求,这种组合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任何个人知识和技艺的组合的可能性。正是工具的组合要求才使得一种新工具的诞生导致了更多的或者爆发式的发明。拟生物演化理论哈耶克与阿尔奇安试错生成与环境推动的演化论温特与纳尔逊惯例化行为理论霍奇逊、多普菲、威特、波茨等博弈论扬、肖特的演化博弈论随机冲击、演化稳定策略戴维与阿瑟的路径依赖理论克鲁格曼的分岔理论强制式制度变迁与诱发性制度变迁压力——反应理论诺斯的理论时间进程中的经济绩效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经济史研究从制度重要到制度变迁重要从制度的效率到适应性效率遗传结构主义的制度变迁观雷国雄的理论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中国过去的制度专题哲学层面——易道儒、宋明理学文化层面——儒释道

法律制度——层级治理技术层面——李约瑟之谜易、道、十翼儒释道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文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谘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於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虎溪三笑图主人翁有三位:中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儒文化大家陶渊明,以及当时庐山名著一时的道家修行人陆修静。慧远大师虽与陶渊明、陆修静往来很多,但他是一位深居简出的人。在大师的传记中记载:他三十年不出虎溪。陶渊明和陆修静经常来找他,谈一些修道之理。有一次,他们聊完后,大师送陶渊明和陆修静,谈着谈着,一脚踏到虎溪桥上了,陶渊明和陆修静就提醒:“大师,虎溪了!”三人相视而笑。宋明理学继孔孟,融佛道三教并行、北宋五子,“出入佛老,返于六经”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董仲舒等人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组织编辑了《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此书收录232个以《春秋》决案的典型案例,以作为判案的参考依据。春秋决狱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直至唐朝儒家思想和法学完全结合在一起,“礼法合一”而结束。《春秋决事比》判例法董仲舒有关的断狱案例还曾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到现在,原来的案例遗失很多,现存史料中记载了少量案例。第一个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第二个案例甲把儿子乙送给了别人,儿子长大后,甲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结果乙一气之下打了甲二十棍子。按照法律,打父亲要处死刑。但董仲舒认为甲生了儿子不亲自抚养,父子关系已经断绝,所以乙不应被处死刑。《春秋决事比》第三个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有的官吏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第四个案例有个女子的丈夫坐船时不幸淹死海中,无法找到尸体安葬。四个月后,父母将这个女子改嫁。按照法律,丈夫没有埋葬前,女子不能改嫁否则处死。董仲舒认为女子改嫁不是淫荡,也不是为了私利,所以应免罪。第五个案例有个大夫跟着君主出外打猎,[君主打得一头小鹿,让大夫带回。半路上,碰见了母鹿,互相哀鸣。大夫可怜他们,就放了小鹿。君主要以违]背君命处罚。还未处罚,君主得了病,想到大夫心地好,不但免了罪,还想提拔他。董仲舒认为,当初君主捕猎小鹿,大夫没有阻止(秦汉时禁止捕杀小鹿,以及其他幼小禽兽,春天时禁止捕杀任何禽兽),是违背了《春秋》之义,有罪。后来释放小鹿,算是有功,可以赦免。但提拔是不应该的。中国古时的司法独立《尚书》有一篇特别值得重视,是周公要退休,还政于成王,是一篇政治遗嘱性的文书。这个文书里面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看法就是司法独立,这里面特别强调了文王从来都不去干预司法,而且他从来都没有干预司法的意图,他把这些工作全部交给了那些负责司法的官员,让他们自己去执行。从此以后所有的王都必须遵守这个,这是一个宪法原则。在成王里面自己颁布的策命中也讲到了这一点,他讲,你以后判决的任何案件不要因为我对你说过这个人有罪就判这个人有罪,你要按照礼法来判断,不能因为我的喜好构成判断。汉文帝有一次出游,马惊了,他说要把人杀了,廷尉说不行,说根据我们的法律只能罚他钱,因为法律是天下之公器,汉文帝就接受了。唐太宗禁止伪造履历,命令刚下,就又出现了一个伪造履历的官员。太宗一气之下要把此人处死,司法官戴胄却坚持处以“流刑”。太宗质问他为何抗旨,戴胄的回答是:“法律,是国家可以取信于天下的大义;而人说的话,则是一时喜怒所感而已。陛下于其一时气愤而说要杀人,不如将此事通过国家的法律来解决,这样忍一时的愤怒,却竖立了法律的公正。”(“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如果法有所缺失,你必定能纠正,朕就不必忧虑了!”(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侗族地区,它的民间组织叫做“款”,一个寨子都有很好的结社,他们的约定和判例法非常像,非常具体。我们历史上比如某家偷了别人一只鸡该怎么罚,谁家养了鸭子吃了隔壁的稻子该怎么罚,谁家说话侮辱了隔壁的妇女该怎么罚,判例非常清晰,包括彝族地区也有这样的倾向。家法,是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但从规范层次即道德、宗教、法律、风俗、艺术等的综合体意义上讲,家法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于原始社会习惯规范,直到后来“大家”即国家出现后,二者才开始逐渐分离,各自发展。李约瑟之谜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产生所需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几乎具备了。但是,工业革命毕竟没有发生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辜鸿铭论西方文化称霸的巴别塔(新儒家并不认为落后了)“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讨厌西方文明。我在这里公开声明一下,我讨厌的东西不是现代西方文明,而是今日的西方人士滥用他们的现代文明的利器这一点。欧美人在现代科学上的进步确实值得称道。但就我之所见,欧美人使用高度发达的科技成果的途径,是完全错误的,是无法给予赞誉的。……我对西方文明的厌弃,不是厌弃其文明所表现出来的物,而是讨厌所有的欧洲人而不仅仅是德国人滥用现代文明的利器这一点。我认为欧洲并未在发现和理解真正的文明、文明的基础、意义上下功夫,而是倾全力于增加文明利器,就象《圣经》里所记载的建造巴比塔的人一样。欧美人只顾将其文明一个劲地加高,而不顾其基础是否牢固。因此,欧洲的现代文明虽然确实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庞大建筑物,但它就像巴比塔一样面临着即将倾覆崩溃的命运。”辜鸿铭,《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见《辜鸿铭文集》,下,黄兴涛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79-280。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迄今为止科学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史学家有关李约瑟之谜的讨论至少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李约瑟自己认为,中国强大的封建官僚制度是最主要的原因。在这一强大的制度下,商人难以获取地位与权力,商业得不到蓬勃发展,技术发明给发明者和使用者带来的利润和地位提高有限,因此工业技术革命没有发生。澳大利亚学者伊懋可(MarkElvin)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高水平均衡陷阱”的意思是,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得太好,人口密度过高,这反过来阻碍了科技发展,因为人口太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就变低了,以至于任何节省人力的技术发明都显得没什么价值,因为只要把活儿交给人去干就可以了。姚洋的研究姚洋对“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补充了两个条件:一个是人口增长符合马尔萨斯原理,另一个是工业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人口增长不符合马尔萨斯原理,则农业剩余就不会被人口增长所吞噬,工业发展因此可以得到资金;如果工业不存在规模经济,则工业可以在任何规模上生存,起点上的差别就不足以导致最终的文明分岔。中国由图中的C点表示,欧洲由图中的点E表示。C和E有相同的工业资本存量,但是C拥有更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另外一个区别是中国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因此C的动态相图由图中的虚线表示;欧洲具有较小的人口规模,因此E的动态相图由图中的实线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中国和西欧都在农业技术方面保持正的增长率,但是,欧洲可以保持一个正的工业增长率,而中国的工业部门却趋于萎缩。因此,中国在进入清代之后掉入了伊懋可所说的高水平陷阱:很高的农业技术和很低或负的工业积累并存。人口规模+科举制说林毅夫首先考虑了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区别,进而指出,发明的源泉是不断的试错和改错,而这又可以分为经验性的

试错和改错

与实验性的

试错和改错。在前现代时期,技术的发明基本上来自于实践经验,而在现代,技术发明主要是从科学和实验中得到的。中国早期在技术上领先的原因在于,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过程中,人口规模是技术发明率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14世纪之前一直高于欧洲。在现代时期的落后,在于中国没有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转换为基于科学和实验的重心上来。“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林毅夫认为,这或许与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一些关系。中国的制度并没有抑制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而是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和其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自然的假说进行数学化这类事情。问题:科举为隋兴、古今中外都称赞好,在用。人口解释不合事实。陈平的圈层说:西欧不仅是地理上的西欧,而应考虑受到影响的西欧西方如何走上快速进步,没有说明文贯中的经济地理解释工业革命并非任何社会的自觉选择,而是人类面对人口压力,在所有必要条件正好同时出现于英国的情况下另劈蹊径的结果。中国主要朝代中,虽然宋朝的地理禀赋条件对农本社会最为不利,宋朝反以城市工商业和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技术创新的频繁著称于世,有走出农本社会的强烈冲动。元朝后中国疆域相对人口获得周期性扩大,使经济向农本社会倒退,城市化和分工水平下降,技术发明日趋沉寂。问题:明朝疆域也不大张宇燕、高程的官僚制度说张宇燕、高程(2005)基于货币—制度分析法的官僚制度说认为,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中固有的产权保护因素,一方面削弱了制度创新的激励,另一方面使得产权处于高度的不稳定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经济长期增长的货币金融制度之产生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官商合作的产权保护制度提高了晚明中国商人阶级/革命0的机会成本和达成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一方面,官商合作的不稳定性使产权制度走向一种寻求短期利益的习惯轨道,而不是以追求长期利益为目的,试图在宪法层次上建立一套可预期的产权规则;另一方面,与官僚结盟对某个具体的商业家族而言有利于其财产的稳定和增值,但也正是因为财富的安全和扩张取决于自身与官僚阶层结合的亲密程度,所以使得相互激烈争夺官僚政治资源的商业大家族彼此芥蒂,形成所谓的勇于私斗,不胜不止

的局面。总而言之,中国的初始制度,尤其是官僚体制不能对外部冲击特别是货币冲击形成迅速而有效的回应是形成李约瑟之谜的重要原因。艾德荣(2005)的政治制度说中国的省制度在14世纪70年代发生了变化,由强省转变为弱省。弱省导致县令将许多行政职能委托给了地方精英特别是地方有地精英,地方绅士特别是地方有地绅士在排解纠纷、集资举事、掌握地方防御以及其他许多方面成为首事者的社会头脸。地方有地士绅在司法管制等方面享有特权,他们限制了那些可能威胁到他们的权力、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人(特别是潜在的专业化生产者)的产权,并以种种手段利用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关系来维护自身利益。弱省制度的低行政压力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去保证效率,使得地方有地精英得以向商人和工场主转嫁负担、限制工商业逐利者产权。在艾德荣的理论中,不同的政治制度构成了对有地精英的不同约束,关键的问题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