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目录TOC\o"1-3"\h\u18081引言 111920一、公民法律意识的概述 19390(一)公民法律意识的概念 12(二)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意义 17851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213235(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建设取得的成效 2227201.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 2224292.公民对法律的认知逐渐理性化 34243.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提高 332144(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345911.对法律的认知仍存在着误区 366492.公民的权利意识发展不均衡 4230663.公民的诉讼观念有所转变 5230234.公民的法律素养依然很低 532504三、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2977(一)中国行政法制建设仍然滞后 615802(二)对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615859四、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形成法治社会的策略 723934(一)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720906(二)加大普法宣传 788121.加强我国公民普法监督力度 7305292.加强我国公民普法教育力度 830370(三)完善法律培育机制 817748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824435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830820五、总结 918899参考文献 11摘要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完成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文明离不开群众,脱离群众,则在发展经济领域和发扬民主等方面难以取得满意的成效。因此,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必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全面把握社会法律制度的内在联系,推行国家的法制制度和提供公民的法律意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建设已经取得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公民对法律的认知逐渐理性化、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提高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对法律的认知仍存在着误区,公民的权利意识发展不均衡,公民的法律观念有所转变,公民的法律素养依然很低等问题,因此,应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形成法治社会的策略,包括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普法宣传和完善法律培育机制,希望能为公民形成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社会构建提供一些有益思路。关键词:依法治国;公民法律意识;培养引言在国家治理层面上,一直是人治与法治,哪一个为上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寄托在某人身上,寄托在领导身上,可称为人治,这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制度。我国建国以来推行法治,将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法律和制度紧紧联系到一起。更加民主、更加进步。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依法治国”战略,为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法制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提出“依法治国”开始,党就不断完善这一战略。在研究中公民的法律意识已经成为热门和重点话题。法治建设离不开公民的法律意识,一旦丧失,一切都将成为白纸一张。因此,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建设的重点问题。培养公民的主人公精神,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形成遵纪守法、懂法、维法的良好局面是落实国策的关键和目的所在。一、公民法律意识的概述(一)公民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学的通用术语,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和功能以及法律现象的理论观点、他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和态度、对现有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以及公众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知识、愿望和理解、情感等。在生活中,人们通常谈论的“法律观念”和“法制观念”类似于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遵守法律和执法的意识形态保障,法律普法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一般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1]。(二)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意义法律意识是公民遵守法律和依法行事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和必要反映。因此,公民遵守法律和依法行事的能力与公民的法律意识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当公民具有更高的法律意识时,他们可以意识到,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和禁止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他们可以在法律意识的情况下坚定地遵守法律和保护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做到依法行事,并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2]。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普法”教育开展到现在,公民的法律观念进步非凡,越来越多的公民想要借助法律的手段来维权。此外,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的用法自觉性也逐年升高,明确了不能够以权压法,智能利用行政手段解决难题。(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建设取得的成效1.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争取权利,解决纠纷。据调查,作为个人,超过80%的人会选择“打官司”一旦他们的个人和财产受到侵犯。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40%以上的人选择“打官司”。作为企业,当发生债务纠纷时,80%的人选择“打官司”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权利的理解是从“冷”变成“热”[3]。公民对自己个人利益的权利非常热心,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他权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大众化”的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公民积极参与法律的传播和关注,特别是一些法律程序逐渐成为公民的街头巷尾言论,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理解由被动走向主动参与。二是权利意识日益强烈,权利诉求范围不断扩大。从“死不抱怨”到“一元钱”和“一分钱”去法院,从“亲吻权”、“男性生育权”到“阳光权”、“审美环境的权利”,这些情况已经打破了早期的思想,为自己打官司的人越来越多时间这如同声明,人们渴望和要求平等话语权。可以说,有些案件的成本远远大于个人所得的成本,但为什么许多人坚持诉讼呢?可以说,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已经取得了进步,导致了法院案件数量的增加。2.公民对法律的认知逐渐理性化这些年,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立法工作也经历了一个非凡的时代,一大批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以宪法为中国特色核心。同时通过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法律宣传等手段,国民也逐渐加深了对法律的认识,特别是近年来,立法机关“开门立法”,公民的积极参与和讨论形成的现代法律意识的绝大部分,是无形的,普遍的,一些法律意识已经成为一个被所有人接受的共识,所观察到的刑法上的“无罪推定”和“排除规则”,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违背了现代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道德意识是人们抛弃,多亏了中国三十年改革第二,开放民主和法制发展,法制教育也得益于中国的发展,公民对法律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了中国法治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3.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提高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一著名论断道出了法律的真正含义。通过严格执法,人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保障,更重要的是,法律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人们所信仰,成为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权威比任何个人权威的现代法律意识,法律是最基本的治理国家的手段;平等需要法律的应用,坚决拒绝任何特权超越法律;通过法律制度来促进公民的权利,并创造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合法的愿望和尊严能够在这些条件下实现。因此,确立法治至上原则是现代法治的重要标志之一。法律至上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纠纷和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依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说其他方法不好,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相反,如信访制度来解决争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效果仍在发挥作用,但我认为在民主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对通过逐渐放弃了因为它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法治,只有建立强调法律至上的崇高和权威的法律,公众可以相信法律,法律信仰。(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1.对法律的认知仍存在着误区调查显示[5],通过近几年的活动,大多数人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对法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形成了一些法治的概念,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人认为“法律是惩罚罪犯的工具”。可见,在传统的“重罚轻民”法律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人只看到了法律的刑罚功能,而忽视了法律,保护了人民的生命,保护了人权。基于以上认识,公民可能没有法律的信仰,如果这种认识反映在我们身体的司法人员的工作,会有可怕的后果,如最近曝光的“张树志错案,能够解释法”的思想是破坏性的惩罚。对于一些与法律挂钩的小事情,很多人并不十分关注,据有关统计,不同阶层的人对法律事务的意识不一样,主要观察到一些政府和企业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和普通民众的主要数据如下:人物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值得太麻烦、没必要国家机关干部72.2%13%14.8%在校大学生53.5%33.9%12.6%企业管理层75.9%2.4%21.7%一般群众62.5%12.7%24.8%有72.2%的国家机关干部选择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13%的国家机关干部选择值得,选择太麻烦、没必要的只占14.8%。有53.5%的在校大学生选择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33.9%的在校大学生选择值得,选择太麻烦、没必要的只占12.6%。有75.9%的企业管理层选择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2.4%的企业管理层选择值得,选择太麻烦、没必要的只占21.7%。有62.5%的一般群众选择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12.7%的一般群众选择值得,选择太麻烦、没必要的只占24.8%[6]。2.公民的权利意识发展不均衡在一般公民的观念中,提起法律,一般映入脑中的是“抓人”和“判刑”,对法律对民商事活动乃至社会各个层面,公民的合法权益都没有领悟透彻。三是诉讼法意识比之于实体法意识要低很多。诉讼法与实体法一脉相承,要不偏不倚。然而考虑到我国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没有对诉讼法引起重视。虽然参与诉讼,人们关心最多的是审判结果,却对于审判程序是否合法漠不关心,有的司法、执法人员也常常都不关注诉讼程序,如此更加无法坚定人们对诉讼法的信念,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关于诉讼程序的价值评判。选项、百分比、分类充分享受了权利,也完全承担了义务权利享受不多,义务尽了不少光尽义务,没享受什么权利权利享受的很多,应更多的尽义务农村32.44%37.22%15.95%14.38%城市27.21%41.81%16.12%14.85%从上表可以看出[7],有32.44%的农民认为“充分享受了权利,也完全承担了义务”,高出城市居民约五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讲,我国广大农村居民幸福感指数较高,但这其中也不排除农村居民对权利的认知和要求程度低的可能。毋庸讳言,相比城市居民,我国农村居民的在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权利意识方面,等级观念还在有些地区存在,骨子里还尊卑思想,如将乡长、县长视为“父母官”,有争议时不是求助于法律,而是寄托于领导干部,“信访不信法”现象比较突出。3.公民的诉讼观念有所转变诉讼是最后的救济手段,诉讼意识成都能够对公民的法律意识状况进行明确的反应。我国市场经济占据是市场主体,利益主体矛盾重重,表现在民事和行政量大层面,每年法院受理案件逐年增多。在这之中,仅仅因为民事诉讼案件数量的增多,无法说明我国公民的诉讼意识正在发生改变,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调查来研究。4.公民的法律素养依然很低虽然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法教育活动,但由于我国公民自身法律基础薄弱,普法活动起步晚,所以目前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还比较低。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立法者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普遍存在一些地方保护和宽松立法程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法者自身的法律素质不高。其次,法律意识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如对标准的执法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能够找到弱法点。缺乏信仰和对法律的尊重。最后,公民的法律观念落后,对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当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这里有一个调查,人们如何反应,当他们遇到侵犯他们的权利:人物寻求法律保护用行政手段解决私下寻求调解用非法方式解决国家机关干部53.8%28.3%15.3%2.6%在校大学生33.6%44.2%18.9%3.3%企业管理层45.9%22.7%24.1%7.3%一般群众27.3%27.6%29.3%15.8%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的时候,有82.1%的国家机关干部选择寻求法律保护和用行政手段解决,选择私下寻求调解的占15.3%,只有2.6%的人选择用非法方式解决。有77.8%的在校大学生选择寻求法律保护和用行政手段解决,选择私下寻求调解的占18.9%,只有3.3%的人选择用非法方式解决。有68.6%的企业管理层选择寻求法律保护和用行政手段解决,选择私下寻求调解的占24.1%,只有7.3%的人选择用非法方式解决。有54.9%的一般群众选择寻求法律保护和用行政手段解决,选择私下寻求调解的占29.3%,只有15.8%的人选择用非法方式解决[8]。三、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中国行政法制建设仍然滞后目前,在中国行政法制建设仍然滞后,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的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的突出表现,使其难以适应行政执法。原有规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因为操作不便和一些不平衡,导致法律法规设定的行政权力过大,尤其是对自由裁量权,往往规定的幅度太大,会造成侵犯民事权益的法律责任,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对行政权力的滥用。(二)对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个别单位实施法治的主动性不强,措施不够有力。进行法治的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些部门和单位缺乏法律工作人员,设备简陋,经费问题少;基层法律协调困难,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宣传教育措施少,改革不到位,缺乏创新意识,宣传工作没有深度和大气。这些情况导致法治发展不平衡,整体推广不够。四、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形成法治社会的策略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不会自发养成的,需要经过长期培育才能形成,人们法律意识的水平,取决于法制建设水平,但在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发展中,宣传教育具有积极的出尽作用。(一)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第一,优化执法环境,强化公民、法人的守法意识。改善行政执法环境要依赖于公民以及法人守法意识的提高。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使之明确认到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对执法不公可以寻求救济,但对正当执法必须服从。任何人不应有特权意识,任何人不可以滥用权利。对抗法律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有法不守是要受到法律严惩的。只有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增进行政执法者与群众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沟通相互关系,减少矛盾出现,行政执法才会在阻力减少的前提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构建公正的司法环境。所谓司法公正意味着在案件审判的过程里,法院需要基于事实展开判决,不要被任何人或者事物所影响;司法机关需要体现公正和公平性,基于事实、合理地运用,将矛盾解决掉。(二)加大普法宣传1.加强我国公民普法监督力度一方面,在我国对公民的普法教育中,普法单位存在着一些敷衍了事的情况,对公民进行的义务普法只是走一个过场,对公民来说并没有很好的了解法律的效果,只是在浪费公民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反而会对普法活动产生一种抵抗心理。所以,国家要加强对普法单位开展普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普法单位用心用力地区开展普法活动。另一方面,一些公民参加普法教育也是为了应付,普法单位要对公民也做好监督,监督公民学习法律的情况,确保公民参与普法活动的效果。2.加强我国公民普法教育力度长期以来,我国公民“人治”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法律权威的公民受到质疑,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公民使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育群众积极转变观念,不怕诉讼,充分利用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长远规划,加强监督引导,加大投入,完善执法评估机制。“普遍法”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事业,需要政府的领导,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我们要立足长远,整体布局,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不断促进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三)完善法律培育机制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科学立法、执法、司法公正,自觉遵守法律并结合完善的教育机制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因此,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的长效培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系统;一种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一个机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民主政治制度解决。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完善。政府政务公开、普通人民监督权有待提高、权利尊重、权利制约机制尚未完善,腐败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履行职责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选举制度,充分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公民更充分地参与国家治理和国家权力的监督。其次,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点,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在提高透明度和任命干部的制度选择”的原则,加强信息披露,明确职责范围,加强各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以权利监督权力,完善法律法规。第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划分国家权力,划分党政职责,明确职责,完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第四,改变和改进公民参与政治和政治事务的方式和方法,以确保公民能够真正参与决策。如果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是根本动力,民主是法制进步的基本条件。近年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