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_第1页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_第2页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_第3页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_第4页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1. 王国维之死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号观堂,现代学者,为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自沉于北京昆明湖。生平著作共六十余种,研究领域涉及文学、戏曲、甲骨文、金文、音韵学、汉晋简牍以及历代石经的考释等,且均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著作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 王国维之死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以杰出学人、正当盛年、堪称智者之身,自沉于昆明湖。2.陈著碑铭的意义对于王国维的死,至今仍是说不尽的公案。但是,陈寅恪先生则为独标举王国维独立、自由的学术人格,是“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所谓“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不是为了旧朝的灭亡而殉葬,不是为了政治的使命而自强,而是标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事实上为中国现代学术确立一个基本的品格。3.学术的自由独立这篇碑文对王国维之死进行了意味丰富的文化阐释。扣住“桎梏”与“真理”,标举“思想”为学者安身立命的所在;这和传统文人守“心性”为安身立命的认识有所不同了。3.学术的自由独立“学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生之学说,一是先生之精神。作者要纪念的是王国维的独立学术精神,而不是他的学说。4.陈寅恪与“王国维现象”这篇碑文简洁清晰,主词鲜明,寥寥数语,就把王国维的死和王国维的一生总结为一种“文化现象”。陈寅恪大胆抛开对王国维学说和著述的纪念,赋予了王国维之死以现代学术的意义。从而使得这篇碑文成为后来学者的独立人格的精神象征。4.陈寅恪与“王国维现象”这也就无形中凸现了以陈寅恪为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愿望:独立的学术人格与自由的道德文章连为一体。在中国现代学术的确立过程中,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势力、生活欲望等等,对损害学术的独立自主;反过来讲,陈寅恪等人标举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成了维护现代学术内在文化品格的关键所在。陈一生孤高自傲,不以为官为念、维求学术之真,与他所写的文章倒是有所呼应。5.碑铭文体的特性碑铭这种文体,按照伊尼斯的理论,属于“占有时间”的媒介文体。即力求时间传播的久远,而相对忽视空间的占有。5.碑铭文体的特性在今天,大众传播日益倾向于对空间的占有,碑铭这种文体就慢慢消亡了。陈氏这篇碑铭,体现了石质媒介的文体特征1.主词突出;2.讲究修辞;3.叙、论、辩结合。6.思考与讨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