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2023/2/21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教育学基础/公共教育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授课学时:32
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必修的教育类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理论学科。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念、知识与技能。为以后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考核方式:作业、考勤及平时听课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2023/2/222023/2/22023/2/2参考书目1.《学会生存》华东师大比较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起。3.威尔斯曼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4.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5.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6.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7.W.F.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20世纪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8.《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9.A.C.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刘付忱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0.袁振国著,《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1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1~25)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13.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4.袁振国,《教育改革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5.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6.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17.黄济,《教育哲学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8.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2023/2/25专题1:什么是教育一、
教育的概念与要素二、教育的属性三、教育的起源四、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023/2/26教育的词源英语及法语和德育的“教育”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汉语的“教”的甲骨文的写法是,金文的写法是。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2023/2/27“学”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写法是,金文的写法是。意思是孩子在一所房间里学习有关的知识。
结论:从词源上看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种活动。我国“教育”一词取代“教”与“学”是在清末民初从日本引进,逐步演化而来的。2023/2/28
一、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意思是:“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健在,兄弟没灾祸,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上天,低头无愧于他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2023/2/2(二)教育的日常用法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政府官员大会发言:“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家庭主妇:“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种社会制度方法思想转变过程2023/2/210(三)教育家解释什么是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2023/2/211分析有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有的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
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偏颇和局限。2023/2/212(四)教育的概念1.广义:2.狭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023/2/2132023/2/2那什么是教育?或者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就是爱与规则。教育不是把一个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就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律。教育就是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而非细节教育,知识的细节很容易忘记,能完全渗透你身心的,活动、生活习惯,独立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五)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教育影响学习者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学习是个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023/2/2152023/2/2二、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长期性2023/2/2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2、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三、教育的起源流派观点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神创造的。
几乎所有宗教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Letourneau)《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的大部分学者。米丁斯基、凯洛夫。182023/2/21、有人认为,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之前动物界就普遍存在教育现象,如小鸟学飞行,老兔教小兔,母鸭带雏鸭等等,这种观点属于()A.劳动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神话起源说2、教育起源于模仿,这种观点属于教育的()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神话起源说四、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原始社会的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2023/2/2202023/2/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古代学校的特征:古典学校,培养统治人才,个别化教学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劳教脱离、有阶级2023/2/2222023/2/22023/2/22023/2/2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展望: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2023/2/226专题2:教育学的价值
——对教育学的科学认识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教育学的价值学校教育学2023/2/227一、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我国教育学的萌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2023/2/236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朱熹:《四书集注》《礼记》《中庸》《学记》《大学》韩愈《师说》程颐、程颢:《二程遗书》王守仁:《传习录》……我国教育学的萌芽2023/2/237(二)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创立的背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2023/2/238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概念与范畴及其相关体系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重要的教育家,出现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二)教育学的创立2023/2/239培根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康德最早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2023/2/240夸美纽斯:其论著《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是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二)教育学的创立2023/2/241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二)教育学的创立2023/2/2422023/2/2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2023/2/2442023/2/2(三)教育学的发展1.多元、深化2.涌现出很多教育家、教育流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2023/2/2462023/2/2晏阳初教育思想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多数民众存在的四大病象,即“愚”、“穷”、“弱”、“私”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知识力以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强健力以生计教育救穷,培养生产力以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团结力2023/2/22023/2/2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运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方法把教育实验分三个阶段指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主张进行定量研究缺点:过于量化,不能够涵盖教育学问题1.实验教育学2023/2/250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尹曼、拉尹主要的观点:重视实验2023/2/2主要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应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个体化”,培养完整的人格,主要通过“陶冶”、“唤醒”的途径。特点:在反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实践性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忽略教育中的客观事实2.文化教育学2023/2/252文化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狄尔泰主要观点: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的过程2023/2/2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杜威2023/2/254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合一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师生关系是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缺点: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3.实用主义教育学2023/2/255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2023/2/256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受制于社会劳动的方式与性质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过程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方法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缺点:容易造成简单化和机械化2023/2/25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马可连柯主要观点: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马可连柯《教育诗》流浪儿童、集体主义2023/2/25.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2023/2/259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具有“不公平、不公正”性教育的阶级性人们已经丧失对教育阶级性的“意识”崇尚对人类意识的“解放”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重点考察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问题缺点:有“破”无“立”5.批判教育学2023/2/2602023/2/2(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新特征: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2023/2/262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教育学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教育学研究形成不同的传统和风格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2023/2/263三、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264(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主要原因:第一,教育习俗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日常教育生活经验本身的局限性。第二,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习俗性认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日常教育经验逐渐失去了解释规范与指导作用,无法满足教育变革理论的需要。2023/2/265(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意味着:第一,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第二,教育学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符号;第三,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的,是理性的;第四,多元的理解使教育知识持续不断地增长。2023/2/266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性获得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省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267四、学校教育学古代学校:1.学校最出现在夏朝2.特点:阶级性、等级性、伦理性、专制型、保守型
近代学校:1.德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法2.我国是1986年颁布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法3.我国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实行了班级授课制特点: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创立了新的教育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普遍特点:制度化、系统化、多元化、强制性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普及义务教育与延长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校教育的功能政治功能(接班人)经济功能(经济价值)文化功能(传播文化)个体功能(身心发展、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2023/2/2练习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认知结构学说B.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C.范例教学的理论D.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2023/2/2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4.简述孔子的教育观点?5.论述杜威的教育观点?2023/2/272专题3
教育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2023/2/273功能的含义杯子的功能??2023/2/274对功能的解释哲学上:指由事物的结构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和能力。社会学上: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综合: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系统内部作用的表现方面系统外部
2023/2/275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功能:是指某事物的功效和作用,尤其是指积极的或有利的功效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内部与外部2023/2/276二、教育功能的特征(一)客观性教育功能不是主观臆想,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系统的结构决定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为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23/2/2(二)社会性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功能的实现是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功能也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023/2/2(四)整体性尽管教育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多样的功能之间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一个有序的组合体,表现出整体性。教育功能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还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系统的整体联动。2023/2/2(五)条件性功能是由事物的本质和结构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功能就会自动实现。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实际干什么?2023/2/2三、教育功能的类型
个体功能从作用的对象社会功能教育的个(本)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性质所制约。
2023/2/281
正向功能从作用的方向
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2023/2/282
显性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校园文化、校训)联系: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如,小组合作2023/2/283教育功能的类型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柴野昌山学校教育功能分析框架图分析显性隐性客观结果正向AB负向DC2023/2/284例1: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考上了外地某重点大学,但由于该生生活不能自理,因此不得不放弃去外地读书的机会,那么在这个案例中,这种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高分低能体现的就是教育的隐性负向功能。例2:某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很多同学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这体现的就是教育的显性正向功能;但是在竞赛的过程中,老师却发现也出现了恶性竞争、偷藏资料等行为,这体现的就是教育的隐性负向功能。2023/2/2从功能的层次来看教育的两大功能是本体和衍生的关系,从形成过程看,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其本体功能;然后,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衍生其社会功能。
2023/2/2基于此,我们把教育功能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
教育社会功能的衍生释放思考与讨论教育对个体(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个体(社会)的负向功能教育对个体(社会)的显性功能教育对个体(社会)的隐形功能请你谈谈:你从教育中受到哪些积极影响(正向功能)?个体功能你从教育中受到了哪些负面影响(负功能)?你认为教育对当前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社会功能比如: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应试教育等对社会的影响。2023/2/287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一)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培养政治家与哲学家(二)近代教育的功能观为个体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职责。(三)现代教育的功能观改造社会、变革社会、推动社会进步2023/2/2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和谐、一致——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和谐一致,这时社会的功能需求和个人的功能需求是一致的冲突、对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冲突、对立的,衍生出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两个不同的取向社会本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个人本位: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2023/2/2892023/2/2
卢梭说,要在“人”和“公民”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选择“人”。
德国现代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则认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绝对服从国家利益的个人和士兵。(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教育功能行动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主要是指入学选拔和培养。入学选拔是选定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过程的输入环节;培养是加工环节,是教育本体功能生产的关键。2023/2/2其他功能: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中期以来最先从环境学、生态学角度提出来的。意在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地、持续不断地发展,把发展的负面效应和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不致遭到严重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威胁。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顺从——征服——和谐的自然发展关系;20世纪是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人类社会取得全面进步的世纪。世界工业化所创造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比过去全部世代所创造的加起来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这些成就大部分是建立在损害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粮”2023/2/29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社会2023/2/2专题32023/2/22023/2/22023/2/2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经费,按照他们的政治思想要求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这些手段把教育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使其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2023/2/2
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在阶级的社会中,不同的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权利也是不同的。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受什么程度的教育,以及上什么样的学校等,都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即由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分配和干预受教育的权利。如我国唐朝中央设立的学校“六学二馆”就规定:国子学只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太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子孙和庶族地主的子弟入学;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专收皇亲国戚及宰相大臣的子孙入学。(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则规定了,“所有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还规定了:“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可见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023/2/2
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德育的内容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为谁服务,以及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等,都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如我国清朝末年(1906年),清廷就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为教育宗旨,这是由封建制度决定的。而在苏区,毛主席在1934年曾提出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15页)再如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我国东北时,实施的就是从属其军国主义政治的奴化教育。规定教育宗旨为“重仁义,讲礼让,发扬王道主义”,并以“亲仁善邻,共存共荣”为目的,并废除现行教科书,各校大讲“四书”和“孝经”等。2023/2/2由上可以看出,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等,都是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而,就此种意义上说,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2023/2/2
教育的政治功能
通过教育来培养为一定的政治制度服务的人才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要想得到实现、巩固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作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正如颜元所说:“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如美国,从1789~1953年,约有67%的高级政治领导人是大学毕业,其中绝大多数毕业于名牌大学。而日本在1937年的1377名文职官员中,有73.6%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美)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合著《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另外,世界各国都设有专门的军事和党务学校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专门的政治人才。如我国解放前的黄浦军校、抗日军政大学以及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校等。2023/2/2通过教育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来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
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政治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的言行以及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形成一定的政治舆论,进而可以影响社会上的广大群众的政治观点。所以统治阶级都牢牢地抓住学校这块阵地为其政治服务。反动的阶级总要利用学校教育来宣传反动的政治思想观点和宗教迷信等来为其反动的政治服务;革命的阶级也要利用学校教育来宣传革命的思想,传播科学真理,制造革命舆论,为革命的政治服务。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不仅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渠道,还要通过社会教育这一渠道,包括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因特网等。
2023/2/2
通过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政治素养,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有着密切关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民主的价值,并自觉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行使民主的权利,从而推动政治的民主化。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独裁政治,宗教迷信和官僚主义是比较容易推行的。2023/2/2★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提高民主意识,促进政治民主,绝不意味着少数人服从多数人,还意味着多数人理解宽容、保护少数人。2023/2/21042023/2/22023/2/22023/2/2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如战争、灾难。计划生育等,教育作用更长远。一些人口学家研究认为: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高低与人口出生率成反比。拉丁美洲的调查:有工作的妇女生育率低于家庭妇女。有专业知识的妇女生育率低于一般农村妇女受过中等教育程度的妇女婴儿死亡率低于文盲妇女原因:1、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观、幸福观
2、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大
3、受教育年限延长,男女结婚生育年龄推迟
4、女性受教育程度增高提高了妇女就业机会,增加了养育孩子的难度108
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活质量;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基础性、全民性、全面性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培养合格的公民;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父母水平影响下一代
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文盲大国,所以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温家宝总理2003年教师节四句话:让孩子们都能上学;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2023/2/21092023/2/22023/2/2专题4
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与人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grrb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二、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正向、显性功能个体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身心诸方面变化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真正成熟的人往往能充分地适应社会,承担社会的责任,同时又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在:首先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人生下来,只能说是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2023/2/2124“人是所有生物中最无能的,最脆弱的”(弗洛姆)在生理机能上,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人是自然界的一根芦苇(法国17世纪哲学家巴斯葛)。人有较长的生物依赖期。人生下来时是世界上最不成熟、机能最不完全的小动物,除了一点简单的条件反射能力外,没有对环境作出反应的先定模式,如果没有成年人长期和亲切的照料,就完全不能生存下去。但是人一旦受到良好的教育,则会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因此人具有先天空白和后天无限性,这依赖于教育。2023/2/21252023/2/22023/2/22023/2/22023/2/2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学校,影响着孩子发展的质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就像无声的教师,引导着孩子向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在人生成长历程中,家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23/2/2留守儿童2023/2/2研究发现:监护人的能力缺乏、家庭贫困等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卫生习惯、家务劳动和无节制看电视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2023/2/2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是如此。2023/2/2同伴群体2023/2/2同伴群体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情境。同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种群构成、学习能力,以及同伴群体在某些情绪行为上的特征都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2023/2/22023/2/2社区的影响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地方行政区;大学、军营、矿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小城镇社区、城乡联合体。社区给予了儿童各种必需的物质资料,合适的活动场所等,同时社区文化也在无声的影响儿童的各种行为习惯的习得2023/2/2《乌龟也会飞》这部关于孩子的故事,是部反战题材,全球获奖无数。讲述了在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时间,一群平凡但又特殊的孩子。在美伊战争爆发之前,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上,一群孩子的生活。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双臂,失去了脚,失去了眼睛。要自己谋生——挖地雷卖钱。2023/2/2大众传媒的影响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2023/2/2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中的“人”——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2023/2/2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2023/2/21462023/2/22023/2/2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显性(隐性)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学会生存,获得谋生的本领。不同时期,社会要求人的生存本领是不同的,呈现出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使人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教育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因此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圆满生活做准备。2023/2/2149●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知识到意义,造就完美人格。《读者》上有一个叫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反思的一段话很有启发:“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给学生任何他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活着,如何有个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育给他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教育的价值恰在于通过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世界的发展,更好地使学生走进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3/2/21502023/2/22023/2/22023/2/22023/2/2片面追求升学率:1、把基础教育高程升学教育、应考教育2、把精力放在少数学生身上,忽视了多数学生培养3、为升学置学生个性发展于不顾,重智轻德4、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没有自由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增加课时、增加习题量、恶补升学造成学生分化:确定名次、标准化考试扼杀学生创造性-雪化了是什么、造句、绘画评价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模具制造、批量生产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2023/2/2155三、教育的个体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2023/2/22023/2/2小结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功能的直接结果教育功能(作用对象)社会功能:派生功能、功能结果的释放要正确处理两个功能的关系:两者具有统一性。教育要通过人的发展,培养人才,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要把个体功能放在首位,不能本末倒置,导致教育本质的异化。2023/2/2
小结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功能不能无限制地发挥。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要着眼于本体功能的发挥。至于教育培养的人参与社会活动之后,能干什么,或干了什么,严格意义上不是教育功能,而属于教育功能的释放。教育不都是“伟大”和“神圣”的,教育同样具有负功能的存在。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功能,削弱其负功能。2023/2/2这些正功能发挥的条件既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表现在与教育相连的社会方面;它们既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形成,也影响着教育功能的释放。因此,要努力创设条件,提高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效益,减少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中可能遇到的阻力。2023/2/22023/2/2教育目的
专题5教育目的内涵教育目的取向第一节
教育目的内涵一、含义、特点、作用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三、类型、结构、功能2023/2/2163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2.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的追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3.教育目的(1)狭义理解: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2)广义理解: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023/2/21641.11.21.3二、三、
3.1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2023/2/2167(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2.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2023/2/2168(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1.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2.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2023/2/2169(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1.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2.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2023/2/2170教育目的结构3.2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023/2/21723.3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2023/2/2173(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具体体现为:
1.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2.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3.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4.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2023/2/2174(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3.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2023/2/2175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2023/2/2176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三.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2023/2/2178
教育目的的选择,即对人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2023/2/2179教育目确定依据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含义(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2.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不同。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023/2/2186(1)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古希腊智者派(2)人的解放和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文艺复兴(3)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18—19世纪自然主义)(4)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人文主义(5)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20世纪的人本主义2023/2/21873.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分。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来强调人本位的主张。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是典型的代表。非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则不是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来强调人本位的主张,他们不否认人的社会性,不否认人的发展是有其社会需要的。如裴斯泰洛齐就是典型的代表。2023/2/2188(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观点,古已有之,但其理论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2023/2/2189(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1.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2.这两种主张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2023/2/2190(四)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1.对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发展性的把握。2.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3.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将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在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应是僵化地以个人或社会的价值作为基点,而是互为基点。4.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2023/2/2191三、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确立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2023/2/2192(一)确立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最早源于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及其保护的认识。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调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2023/2/2193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或需要)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因为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须。超越,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教育也要讲究超越,因为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2023/2/2194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从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来看,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
怎样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2023/2/2195(1)在重视人文精神、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的同时,要避免把它与功利价值对立起来。(2)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要倡扬人文精神。但不能等同于西方倡导的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而是按照时代的发展,去建构对人类功利取向、物质追求和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价值导向的人文精神。(3)确立人文精神与功利追求是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观念。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赋予功利追求以重要的人文价值导向,提升人及人类社会的精神境界。人及人类社会的生存以及在程度水平上的不断发展,正是在二者的互动中实现的。2023/2/2196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怎样把握和理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023/2/2197(1)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不是以自己的传统特点去抵制全球化趋势,同时也要重视民族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赋予民族具有发展活力的新品质,即开放性和容纳性的品质。(2)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时要避免盲目性。不能把民族的世界性过程理解为“全盘世界化”或“全盘西化”,也不是盲目地跟随世界发展,或盲目照搬世界模式和西方模式。2023/2/2198(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即个体自身多种因素综合而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人的发展与完善,在于社会化个性化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人的社会化、个性化理解2023/2/2199(1)没有人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个体将难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自主创造于社会,从而使各个不同的个体在社会中失去共有的基础和赖以相互交往的基本规范。(2)没有人的个性化及其发展,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就会千人一面,其自身的才智及其潜能难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对个性的束缚和压抑,不仅会造成个性自主自立和创造性的萎缩,而且还会在活动源泉上,影响到社会文化的进步,使社会发展的内在生机和活力匿乏。2023/2/2200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等)以及运用理性(逻辑、科学概念和价值准则等)来揭示或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理性是人类战胜蒙昧、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巨大力量,因此,在此处所说的理性和非理性仅就人的个体性表现而言,统指人在认识和行为上的不同特点。20世纪以前,理性被作为人的本质性存在而备受推崇,成为教育目的的主要价值取向,在课程设计及内容构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无不体现对人的“理性能力”、“理性品质”培养的重视。
2023/2/220120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把理性崇拜导致的理性僵化、教条与日益突出的人的异化和种种社会危机联系起来,将其看成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的缺失、人的异化及种种社会危机的根源,并给予激烈的批判,进而把人的非理性视为人的本质存在,倡扬非理性及其对人的意义。在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以往教育目的以理性为主的价值取向也受到质疑。(1)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在价值取向上首先要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对立的误区。
(2)要充分认识理性与非理性各有的长处与局限性,避免对二者的盲目性。2023/2/2202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科技素质指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从事与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相关链接2023/2/2203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近代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近代以来,科技素质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日显突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观的对峙以及科学技术在满足社会功利追求中的巨大作用,加剧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分离,人文教育中缺少对科技素质的培养,科学技术教育中缺少对人文素质的观照,使近现代教育目的的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价值取向失衡。不仅造成了当代社会人的素质的明显缺失,而且也无益于帮助社会解决“人文精神失落”问题。(1)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价值取向上,必须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2)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3)充分认识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培养的时代性要求。
2023/2/2204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2023/2/2205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023/2/2206(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1957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了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当时社会上曾出现一种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只要传授知识技术就可以了,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掌握各种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首次提出的教育方针)2023/2/22072.“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
2023/2/22083.“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同年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2023/2/22094.“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23/2/22105.“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023/2/22116.“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23/2/22127.“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2023/2/2213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23/2/22149.“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3/2/221510.“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23/2/221611.“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邓小平在景山学校的题词)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23/2/2217(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它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服务的。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023/2/2218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它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服务的。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德、智、体、美四方面。2023/2/2219德,指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对待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品质、道德追求、人格修养、人生信念等,是对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及其行为品质的总称。智,指人在生活、事业中,在认识自然、社会并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中所具有的学识、才能、智慧等。体,指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应具有的身体活动机能、能量、体质和体力等。美,具体指的是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023/2/2220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目的所蕴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速科技进步并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更需要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2023/2/2221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各级各类人才”与以往教育目的中所说的“劳动者”并不是矛盾的。从实际来看各级各类人才都是劳动者,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也不应看做是矛盾的。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延续来看,各级各类人才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生活等方面发展需要来看,各级各类人才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023/2/2222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四)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2023/2/2223(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2023/2/2224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023/2/2225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