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课件第三章_第1页
中外民俗课件第三章_第2页
中外民俗课件第三章_第3页
中外民俗课件第三章_第4页
中外民俗课件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左右,其他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占全国总人口的8%左右,所以称其为少数民族。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1 500万人;最少的是塔塔尔族,人口不足3 000人(未包括藏南印度占领地区60万珞巴族)。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5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第一节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民俗“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现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一、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二、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史在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各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许多从事畜牧业的少数民族培育了众多优良的牲畜品种,对畜牧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蒙古马和宁夏滩羊以及东北的紫貂、驯鹿至今犹闻名于世。三、中华民族民俗中国的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应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在中国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积淀,它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史前、古代和近现代3个历史阶段。由于经济的需要和文化的刺激,弘扬和开发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有许多民俗事项成为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节日可追溯到久远的古代,绝大多数是民间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最初的产生一般与生产、祭祀、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相关,往往是民间感情、愿望和理想的载体。中华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周边一些国家以及南亚、东南亚各国及太平洋诸岛国。中国民俗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宝贵奉献。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第二节汉族民俗一、民族概述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过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代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现为国际通用语言文字之一。

二、居住民俗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三、服饰民俗汉族有自己历史悠久的华美服饰,即汉服。汉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四、饮食民俗汉族的基本饮食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社交礼仪汉族自古以来好客,特别是远客;喜欢交往,“礼尚往来”;注意迎送揖让之礼。汉族有敬老的习惯。少者对长者要恭敬,处处有礼。席桌上好菜要先敬给长者,路上与负重的长者同行,少者要主动帮长者负重,要尊重长者的意见。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春节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确定夏历(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因此称为新年。(二)元宵节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三)清明节清明节属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节期在公历每年四月五日。(四)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前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端午节端午节指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因古代“端”与“初”同义,午与五同音,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六)中秋节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是农历秋季正中,故名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中秋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七)七夕节七夕节指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八)重阳节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在《易经》中,古人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六、信仰忌讳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汉族认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期间有不动刀剪之说。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第三节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一、土家族(一)民族概述土家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族名“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二)服饰民俗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三)居住民俗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四)饮食民俗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成的;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五)社交礼仪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其中以歌谣、摆手舞、史诗和山歌等最为著名。(六)信仰忌讳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信仰多神,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以祖先崇拜为主,佛教和道教对土家族也有一定影响。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二、黎族(一)民族概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当地风光秀丽、景色迷人。黎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二)居住民俗黎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三)服饰民俗黎族男子留长发,结发于额前,头缠3米多的红头巾或黑头巾,喜戴串着铜钱的颈圈;上身穿对襟、无领无扣上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下身穿长及膝盖的前后两幅布。(四)饮食习惯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五)社交礼仪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六)信仰忌讳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三、苗族(一)民族概述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人口众多的民族,约有894万人(2000年统计)。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其中,贵州省分布最多,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二)居住民俗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千户。居住环境各地差别较大,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三)服饰民俗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四)饮食习惯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五)社交礼仪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利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六)信仰忌讳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是消灾除病还是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四、傣族(一)民族概述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等民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我国于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二)居住民俗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三)服饰民俗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各地傣族女子的服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四)饮食习惯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的饮食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菜肴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社交礼仪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六)信仰忌讳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60岁以上的大部分人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而且每年到佛寺安居3个月,诵经谈佛,直到过世。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五、彝族(一)民族概述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二)居住民俗有的地区彝族的房屋结构和周围汉族相同,有些则不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三)服饰民俗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四)饮食习惯彝族以农业为基础,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彝族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社交礼仪彝族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六)信仰忌讳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部分地区彝族还受道教和佛教影响。六、白族(一)民族概述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也有分布。白族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许多白族人也通晓汉语,通用汉语文。(二)居住民俗白族住屋形式分坝区和山区两类。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烹饪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三)服饰民俗白族人崇尚白色,各地的服饰款式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四)饮食习惯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荞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三道茶是著名特产。(五)社交礼仪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认领养子。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六)信仰忌讳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七、纳西族(一)民族概况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二)居住民俗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三)服饰民俗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7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四)饮食习惯纳西族日食三餐,早餐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牛肉汤锅和干巴。(五)社交礼仪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与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之间,有一个方圆百里的泸沽湖。永宁纳西族自称“摩梭”。直到今天,摩梭人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六)信仰禁忌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喇嘛教)等宗教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纪年。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第四节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一、满族(一)民族概述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内蒙古及北京、天津、上海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后因满族人大量入关,受环境影响,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二)居住民俗满族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式为院落围以木障,院内有影壁,院中立“索罗杆”,大门朝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西间设西、南、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弯子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中间堂屋为厨房。(三)服饰民俗历史上的满族男女都穿旗袍。满族男子戴圆顶帽,穿马蹄袖袍褂,喜在长袍外套马褂或坎肩,下穿套裤,脚穿船形双鼻皮条布鞋。满族女子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身穿直领窄袖旗袍,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下摆两侧开衩,腰间挂长手帕,富有独特的魅力。(四)饮食习惯满族以小米为主食,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以及饭包,喜欢吃黏食。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是白片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社交礼仪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过去小辈对长辈要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请安为小礼,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请某某安”。打千为大礼,其形式男女有别。男人见到长辈,先哈腰,左腿前伸并弯曲,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与此同时唱喏“请某某安”。女的头微低,双手贴腹相交,膝下蹲,同时唱喏“请某某安”。(六)信仰忌讳满族的先祖曾笃信萨满教,“萨满”为通古斯语,意为巫师。满族崇拜祖先,现在,也有部分满族人信仰佛教等其他宗教。二、朝鲜族(一)民族概述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主要聚居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自治县。朝鲜族是从19世纪中叶才开始大批从朝鲜半岛迁徙到中国东北定居的,因此,朝鲜族是中国年轻的少数民族。(二)居住民俗朝鲜族的住房别具一格。一般的乡村民房都以木杆搭架,上面用稻草、瓦片覆盖,屋顶为四斜面。城镇的民房大多是四斜面的青砖大瓦房。(三)服饰民俗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四)饮食习惯朝鲜族以米饭为主,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各种菜肴中以牛肉、狗肉为常品和上品,味道以辣、甜、酸、淡为特点。朝鲜族饮食有家常便饭和特制饮食,便饭主要是米饭、汤、咸菜。汤是日常饮食中必备的,多达几十种,以大酱汤和凉汤为主;咸菜包括泡菜和小菜,是朝鲜族饮食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冬季下饭菜。糕饼、冷面和狗肉是享誉海内外的名吃。(五)社交礼仪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剑舞及僧舞等。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如《桔梗谣》等。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是跳板和荡秋千,男子喜爱的运动是摔跤和踢足球。朝鲜族有3个家庭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和回婚节。婴儿诞生1周年时,要邀请客人共同欢度庆贺。回甲节是诞生60周年纪念日。回婚节是结婚60周年纪念日。逢到回甲节或回婚节,儿女、亲友及邻居都要向老人祝寿祝福。(六)信仰忌讳萨满教是朝鲜族的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相继传入朝鲜族地区,特别是儒教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朝鲜族有尊老习俗。忌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席间无法回避时,年轻人须背席而饮,以示尊敬;酒席上,须按年庚依次倒酒,长者举杯后,其他人依次举杯。忌晚辈在长辈面前吸烟;不可向长者借火,尤忌接火,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行为。路遇认识长者,晚辈须恭敬问安并让路;与长者同行,忌晚辈行于长者先,若有急事匆匆赶路时,须事先向长者说明原委,方可超行。朝鲜族人喜食狗肉,但婚丧、佳节忌杀、食狗肉。父子不同席。家中均备有多人饭桌和单人饭桌,年轻人忌用单人桌,因其只用于老人。忌男子下厨做饭、洗衣。忌家中女眷,尤其是年轻女眷与男客同席饮酒。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第五节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具体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基本法律。现在,全国已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以及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和1300多个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一、蒙古族(一)民族概述“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蒙古本来只是众多游牧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在唐代称为蒙兀室韦,“蒙兀”,即“蒙古”的谐音),后来演变成了整个民族的称呼。(二)居住民俗蒙古族住的房子叫蒙古包,汉文古籍称为“穹庐”、“毡帐”,也叫“帐幕”。(三)服饰民俗蒙古族的传统服装是蒙古袍,即斜襟、高领、长袖、宽大、镶边、下摆不开衩的长袍。蒙古族束腰带,头戴皮帽,足蹬蒙古靴。蒙古袍为大襟长袍,身长宽大,右侧系纽扣,高领长袖,并在领口、袖口、边沿处镶以色彩鲜艳的花边。(四)饮食习惯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农区蒙古族人以面食为主,用糜黍制作的炒米是其常备的食品。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社交礼仪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他们性格坦诚、直率,尊敬长者,注重礼节,相互之间宽宏互让,友好相处。在农区及城镇接待贵客中至亲时要以酒菜礼待,席间还用哈达托酒盅向客敬酒。隆重迎送有敬献哈达的礼节,客人相见互相递鼻烟壶。(六)信仰忌讳蒙古族早期信奉原始宗教,7世纪开始信仰佛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二、藏族(一)民族概述藏族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聚居区是西藏自治区,其次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是7世纪前期参照梵文某些字体创制的。(二)居住民俗藏族农区的民居是“碉房”,多为土、石、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二)居住民俗藏族农区的民居是“碉房”,多为土、石、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三)服饰民俗藏族男女的传统服装是长袖短褂,外着无领无扣、宽体广袖的右衽藏袍,在领、袖、襟镶绸边或皮边,穿氆氇或牛皮的藏靴。藏袍是大襟衣服,而且比身高要长,穿时系上腰带,在腰部把袍的下部提起一些扎住。(四)饮食习惯藏族的饮食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农区和城市以糌粑和酥油茶为主食,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食。糌粑是藏族用烘干、碾碎后的青稞炒成的食品。(五)社交礼仪藏族女子至十六七岁便要择吉日举行成丁礼仪式。成丁礼之后,姑娘就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并可婚嫁。恋爱虽然自由,但婚姻却操纵在父母及合婚喇嘛手中。藏族的葬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塔葬等。(六)信仰忌讳4世纪,佛教传入吐蕃,并与当地早期信仰的本教融汇,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藏族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三、回族(一)民族概述回族又称“回回”,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其余分布全国各地。约从7世纪中叶起,一些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从海上和陆上来到中国定居,当时被称为“蕃客”,他们成为回族的先民,由于通婚及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因素,民族中还融入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的成分。(二)居住民俗凡是回族居住地,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有相对集中居住的特点。回族有“围寺而居”的习俗,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三)服饰民俗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主要在于头部。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也称礼拜帽,这是该民族服饰的标志。(四)饮食习惯回族的主食是米、面,主要食物有蒸馍、烙饼、馕、包子、饺子、汤面等。逢年过节,喜食油香、馓子等油炸食物。肉食有烧羊肉、牛羊肉夹馍等。根据《古兰经》规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驼等反刍偶蹄食草动物的肉,食谷物的禽肉及带鳞的鱼。回族人喜爱喝茶,有八宝茶、红糖砖茶、白糖清茶等,因都讲究盛在盖碗里而被统称为“盖碗茶”。回族不吃马、驴、骡、狗肉,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同时,他们一般不饮酒。回族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沐浴和洗涤。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社交礼仪无论男女老少,回族见面相互问候时,通用一种祝安词,也叫见面语。一般是晚辈先向长辈致“色俩目”。平辈亲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长者致“色俩目”。教民与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俩目”。客人见了主人,客人先致“色俩目”。出门在外的要向当地留住者先致“色俩目”。乘骑者对步行者先致“色俩目”。男对女先致“色俩目”。夫对妇先致“色俩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妇对夫先致“色俩目”。少数人对多数人先致“色俩目”。“色俩目”是阿拉伯语,原意为“和平”、“平安”。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当家里来客人时,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对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客人进屋时,要主动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客人入座后,马上沏茶、备饭。回族众人同桌聚餐时,先洗手以后,谦让年长的入座上席,要等他动筷子以后,其他人再动。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节日这天,人们纷纷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六)信仰忌讳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回族人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四、维吾尔族(一)民族概述“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二)居住民俗维吾尔族农民的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房顶开天窗,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用于烧柴做饭、取暖。室内铺花毡,墙上挂壁毯;用石膏雕塑的壁龛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地方,也是装饰家庭的艺术品。房屋内外装饰着各种纹饰和色彩,鲜艳夺目。中等以上人家的住房有夏房和冬房之分。房前屋后,一般都栽培着桃、杏、苹果、桑树等,门前往往种植葡萄,形成凉棚,维吾尔族人喜欢在院落中栽植花草和果树。(三)服饰民俗维吾尔族植棉和棉织业历史悠久,过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右衽斜领、无扣宽袖、腰系长带;女子喜欢穿色彩鲜艳的宽袖连衣裙,外罩黑色对襟背心或西服上装,喜欢戴项链、手镯、耳环等作装饰。男女老少都爱戴“尕巴”(四楞小花帽)。(四)饮食习惯维吾尔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牛、羊肉、家禽及鱼。最常吃的有馕(烤饼)、抓饭、拉面、清炖羊肉、薄皮包子和烤肉等;同时还多食瓜果及奶制品,喜欢喝奶茶和红茶。烤羊肉串以其独特的风味风行于中国各个地区,成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小吃。待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饭。

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社交礼仪维吾尔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热情好客、爽直忠厚;因传统的沿袭和宗教的清规,在日常生活中,人和人的交往有严格的礼仪讲究。维吾尔族的礼节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见面时必道“色俩目”。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亦称库尔班节或宰牲节)。以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六)信仰忌讳维吾尔族在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纪后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中的正统派(逊尼派),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中的依鄯派。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向真主祷告之地,必须清静、肃穆、洁净,故而在寺内严禁喧闹、随地抛撒垃圾,严禁大、小便。严禁在麻扎(墓地)挖土,毁坏草木或大小便。不可在礼拜者面前走过、围观、取笑。维吾尔族禁食猪肉,禁食血,禁食自死动物、猛兽、猛禽及狗肉、驴肉、骡子肉、骆驼肉。抽大麻烟(毒品)、赌钱、酗酒、斗殴、说谎、偷摸等,都被视为丑恶行为,受到舆论指责。吃饭时,不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随便到厨房或锅灶前面去,不剩食物在碗中,注意勿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餐布上。共盘吃抓饭时,不伸手乱抓,也不将自己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在屋内和人交谈时,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喧哗,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他人不尊重。招待客人吃饭前,由主人手执阿不都瓦壶或陶罐,为客人依次净手,连续3次倒水,用毛巾拭净双手,切不可甩手。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五、壮族(一)民族概述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使用拉丁拼音文字。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20世纪50年代,政府专门为壮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二)居住民俗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