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_第1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_第2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_第3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_第4页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2015级张旭雯从一张表格说起……表1.1936-1945年全国高等学校概况表

类别年度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共计在校学生数1936423630108419221937353224913118819383535279736180193937362810144422194038423311352376194138454612959457194241444713264094194340494413373669194440505514578909194538515214183498注:本表根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400、1406页表制即是说,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得到了大发展。在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中,中国高等教育取得这样的发展,不能不说是教育上的奇迹。目录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内迁的舆论准备国民政府的应对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内迁过程中的三次高潮内迁的三条路线迁入地的三种类型内迁高校的办学活动西南联合大学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的影响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推进对迁入地区社会的变迁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蓄意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各地狂轰乱炸,无情摧残我国教育文化。对于沦陷区的高校来说,它们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关闭学校;二是接受日寇和汉奸的“维持保管”;三是向内地迁移。为保存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不因此而中辍,高校内迁,大量师生逃离沦陷区则成为具有反奴化意义的必然选择。被炸毁的南开校园早期南开大学校园南部全景思源堂秀山堂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108所高校,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教职员减少了17%,学生减少了50%;高等教育机关直接财产损失(包括校舍、图书、仪器设备)达3360余万元。“物质之损坏有限,精神之淬励无穷,仇深事亟,吾人宜更努力灭此凶夷。”

——梅贻琦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张伯苓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高校内迁的舆论准备:抗战教育思潮讨论面对敌人的侵略,文化、教育界异常活跃。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形成了抗战教育思潮大讨论。诸如战时大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正规学校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战时教育与平常教育关系是什么,知识分子在反侵略斗争中的责任是什么,青年学生和教师是否应直接参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根据当时的争论,指出:“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所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故决定以”战时需作平时看“为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不有各种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战时教育思想的有关讨论使得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了相对一致的共识,“战时教育平时看”成为基本方针,各级学校为延续和保存民族文化命脉,在艰难困苦中有效地组织和维持了学校的发展。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背景国民党政府以及教育界的应对为免遭战争破坏,保存抗战之民族文化教育的根本,国民政府着手进行高校内迁的工作,先后颁布了《战时内迁学校处置办法》,《社会教育机关临时工作大纲》、《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等文件,其中对战时高校的迁移、安置等做了指示和规定:“各省市教育厅局,于其辖区内或境外较安全之地区,择定若干原有学校,即速加以扩充,或布置简单临时校舍,以为必要时收容战区学生之用。学校在受“轻微袭击时应力持镇静,必要时可作短时停闭,激烈战事时可暂停或迁移”。国民政府主要就国立重点大学的迁移做了具体指示和安排,并选定三个地点组建临时大学,共分三区:第一区在长沙,第二区在西安,第三区地点待定。但当时国民政府已经无力组织战区高校的大规模迁移安置工作。总的来说,从有关规程和纲领的颁布,国民政府力求实现三方面的目的:一是为应变抗敌,集中教育方面的力量加强教育管理,注意抗战知识的传授和应战人员的培养;二是尽力保证中国教育事业正常发展进程不致因战争而中断,并对国民教育进行一定的整顿和调整;三是既照顾战时抗敌之必要,又要放眼于战后建设之需要。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高校内迁过程中的三次高潮1.第一次大迁移,自

1937年抗战爆发至

1938年武汉、广州失陷,约为一年半左右时间2.第二次大迁移,自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至

1942年上半年,约半年多时间这些高校基本上是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之前避居于英美租界。3.第三次大迁移,是

1944年

4月至

1945年初的正面战场豫湘桂大溃败时期。国民政府军队的溃败,使日军迅速占领了豫湘桂三省的大部和粤闽鄂三省的部分地区,导致了广西、贵州的一些高校和早先云集在广西、贵州、湘西、粤北的大批高校涌向四川、黔北。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高校内迁的三条主要路线一是北方平津高校南下;二是沪宁杭华东地区高校沿长江或浙江西进;三是广东、福建高校主要向西、向北入粤西北和闽西北地区。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高校内迁的三种迁入地类型1.长途迁转战时“大后方”各省区如:中央大学迁往重庆、金陵大学迁往成都2.辗转迁徙省内其他边远安全区如:厦门大学迁往长汀3.就近迁入英、美等外国势力庇护区如:迁入上海租界、华南地区高校迁往英国管辖的香港高校内迁过程与特点分析特点:内迁的被迫性内迁过程的阶段性内迁次数的频繁性内迁高校办学活动——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例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约翰·依雷色尔“中国战时高等教育体系的光辉杰作”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惨遭蹂躏,南开几乎被夷为平地。1937年8月,南京政府制定《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联合大学,定于长沙。当时长沙临大的行政组织常务委员会考虑到武汉万一失守,长沙告急,再要从容迁校就来不及了,决定迁往昆明。选中昆明一是由于昆明地处西南,距离前线较远,二是滇越铁路可通海外,采购图书仪器比较方便。于是,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办一个学期之后于1938年1月迁往云南昆明。当时内迁的路线分水陆两条,一条是由女生、体弱多病、不宜步行者和愿走水道者构成,经粤汉铁路到广州转香港,乘海船到今越南海防,由滇越路经河口入昆明。另一条是由步行入滇的学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历时68天,平均每天走30多公里,于4月28日抵达昆明。自此至1946年3月,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八个春秋。湘黔滇旅行团一路上游览祖国的壮丽山川,一面访问少数民族村寨,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体验基层人们的困苦生活,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联合办学管理模式

校长民主治校

西南联大以常务委员会为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三位校长和秘书主任组成,但由于张伯苓和蒋梦麟不常驻昆明,实际工作一直由梅贻琦主持。“吾从众”的治校方针。教授民主治校

联大实行“精兵简政”,并发扬“教授治校”的精神,除三位常委专职外,设立了教授会,总务长、各院院长、各系主任皆由教授兼任,实行民主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为了保持各校的传统,三校各自设立办事处,保留了原有的某些行政和教学组织系统。这种民主作风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联合正是西南联合大学的精髓。南清北合,联大开花联合办学学院概况南清北合,联大开花学院系科文学院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理学院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气象学法商学院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商学、社会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化学工程学、航空工程学及电讯专修科师范学院国文、英文、算学、史地、理化、教育、公民训育及师范专修科联合办学严格招生

对学生入学的选择上严格要求。1938年教育部继1937年在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三校联合招生的基础上,推行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标准的招生制度。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的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位列前茅。同时,联大专设专修班,相当于大学预科,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系统复习,保障学生入学质量。南清北合,联大开花西南联大的教学课程设置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如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70分或65分不等)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

基础课大都由系主任或有经验的教授任教,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在课程修读上,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修重修。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的教学推行学分制与选修制,为培养“通才”打下基础联大强调在“博”的基础上求专求精的治学态度和求学精神。规定一个学生在四年内必修修满132学生,相当于30门左右的课程。如理工学院除本系的及自然科学的共同必修科目,也要学习中国通史、逻辑学,一门社会科学。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的教学考试严格严格的考试制度是检查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之一。联大规定每个学生在学期学习成绩中,有二分之一不及格者,勒令退学,有三分之一不及格者,可留读一学期,读后仍有三分之一不及格者,也得退学。虽然考试严格,但是并不是出偏题怪题,反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个人创造和心得。

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的教学重视体育,课外活动丰富

继承清华和南开的传统,十分重视体育课。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学期都有体育课,每周上课两次,不计入学分,但不及格仍须重修。课外有众多的社团、读书会等,开展政治、学术、文艺、社会服务等活动。校方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学生围绕学术交流、宣传抗日、争取民主等方面把课外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

育人杰弦歌不辍西南联大学生在昆明龙潭街演出抗日街头剧

《放下你的鞭子》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梅校长始终以民主思想、学术自由的开明政策为治校原则,他对左右派思想兼涵并容,并不干涉。”

——萧超然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雄厚的师资队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聚合了三校众多著名的大师、专家以及跻身世界学术前沿的青年学者,如文科方面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吴晗,理工科方面,有华罗庚、陈省身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严谨的治学态度课程开发与时俱进。在开设的课程中,把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自己的研究观点新知融入教学中,做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钻研、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可佳。克服战争威胁、交通、生活的不便,坚定不移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挂布份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华罗庚回忆说:“一多先生热情地让给我们一间房子,他们一家则住在连通在一起的另外两间房子里,开始了对于两家人都是毕生难忘的隔帘而居的生活。”当时,闻一多埋头做古代神话研究,写下了《伏羲考》等论文,华罗庚俯首探讨数学的奥秘,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写作。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丰硕的教研成果梅贻琦先生曾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该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而是造就人才”这一时期由于受战争影响,图书、仪器缺乏导致实验条件不足,对于理科影响较大,但在文科和纯理论科学研究方面,在应战争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的工程技术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首先,一些教师通过努力,开出了较高水平、质量较好、反映最新学术成就的新课如:数学系华罗庚的《解析数论》、《连续群论》、《行列式》、《方阵》;中文系罗常培的《汉藏语言调查》其次,很多老师抓紧一切时间,总结多年的教学研究所得,编教材、写论著如:文学院闻一多先生先后完成著作《神话与诗》、《中国文学史稿》等;朱自清先生完成了《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工学院在编著和翻译教材书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就有被编译馆列为“部订”大学用书另外,一些教师在科研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如:陈省身教授在微分几何领域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和拓扑学方面取得成果;周培源关于流体力学的一个方面—激流论的研究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呼尽管战事纷扰,环境恶劣,但绝对没有出现师生对校政负责人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在强敌深入、国家危难的,三校师生怀着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短短数年间从平津一迁至长沙、南岳,继迁昆明、蒙自,再于叙永设分校。在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西南联大却熠熠闪光。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坚持抗战建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高校内迁与办学活动的影响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推进对迁入地区社会的变迁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中国高教事业和知识精英的战略大转移。它所涉及的区域包括除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的全国所有省区,参加这场运动的人众包括师生员工及教师家属计达77万余人。这还是一场为了自身生存,为了民族复兴,为了中国高教事业的延续和发展的斗争。这场斗争的聚焦点,即在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对文教战线“制高点”的争夺。对抗战事业的促进与贡献从日寇侵华的最终目的和对中国高教事业的恶毒行径

,人们不难看出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最精要的资本

,从而保证了其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内迁具有深刻的救亡图存、抵抗敌伪奴化教育的意义。对抗战事业的促进与贡献

从内迁高校对抗战事业的直接投入

,人们可以看到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战事业的进步和胜利。首先表现在内迁高校对抗战所需的技术知识人才的直接培养;其次表现为内迁高校师生在抗战时期对抗战事业的积极参与与贡献。这一方面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宣(传

)、捐

(献)、护

(理

)、参

(战)四个方面对抗战事业的促进与贡献从内迁高校对迁居地区经济生产的积极贡献

,人们还可以看到

,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有助于后方经济建设事业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地方经济生产的改进和推动

,一是对地方自然弊害的消除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进

,以利地方社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浙大在遵义一带进行马铃薯的推广工作,同济大学迁至四川南溪后,在宜宾查出了该地的流行痹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四川五通桥所产的食盐中含有毒的氯化钡,随后提出治疗方案,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推动西南、西北等边疆和内陆地区的现代化正如时人所指出:“高等教育机构的内迁

,并非一种纯粹不幸之事。因为她们所迁之地,过去在文化上是未开发之区

,科学知识观念的传播

,有助于推动国家内地的现代化。”

——韦卓民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西南、西北等边疆和内陆地区长期封闭、发展停滞的状态,从而加快了这些地区现代化的进程内迁,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文化的“播迁”。抗战时期高校内迁

,还有助于那些文教事业贫瘩落后地区的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1.内迁院校为内陆地区和边疆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

2.内迁院校传播了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知识,开启了民智民风,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内迁院校刺激和帮助了包括内陆和边疆地区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级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并通过帮助培养师资、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支持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了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抗战时期高校内迁

,有效地保证了中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不致因战争的破坏而中断。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下

,抗战期间内迁高校不仅能够较快得到恢复

,而且随着内迁生活逐渐有所安定

,在恢复的基础上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表现在: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学院科系的增长,特别是与抗战相关的理、工、农、医等系科发展迅速;接受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