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课文古诗词诵读二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课文古诗词诵读二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课文古诗词诵读二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课文古诗词诵读二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课文古诗词诵读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

学习作文中有创意地进行表达的方法,能够从选材、角度、语言表达、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篇有创意的文章,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在考试中也容易得高分。所谓有创意地表达,就是在表达时要有新意、有个性、不落俗套。写作时,要做到有创意地表达,除了我们常说的立意要新颖外,还需要注意哪些呢?

1.选材要新颖。从大的方面说,要写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特别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从小的方面说,要写属于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中那些富有个性的东西。比如,同样写母爱,史铁生写了两次“看花”,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及悔恨、愧疚之情;冰心则借荷叶比喻母亲,赞颂母爱的伟大。2.角度要新颖。记叙性的作品,常常体现在视角的选择上。比如《孔乙己》,通过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将各种人对孔乙己的态度传达出来;《我的叔叔于勒》也采用孩子的视角,表现出对成人社会的批判。写作指导写作指导3.语言表达要新颖。语言新颖,涉及词语使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如写春天的景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尽显春到人间的勃勃生机,给人以色彩感和动态感;朱自清的《春》中“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温暖柔情的特点;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用排比句(兼带比喻)写出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4.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也很重要。

比如,在记叙性、议论性、说明性文章之外,如能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当采用寓言、童话、剧本、小说、书信等形式,也会带来新鲜的阅读感受。写作练笔

选择一篇你觉得有创意的文章,推荐给同学阅读,并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300字左右。提示:

1.选择的文章可以是知名作家的文章,也可以是同龄人撰写的作文。2.写推荐语时,可以从选材、切入角度、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考虑,讲清楚为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创意。3.文不厌改,你也可以说说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可以改得更好。

写作实践

一、同学们都写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这类题材的作文,面对非常熟悉的话题,你是否能产生新的创意呢?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1.先选定一个话题,然后同学间讨论,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并选取自己最有感受的一个方面作为写作重点。2.在切入角度、表现形式上多作些思考。3.在以上基础上,用思维导图设计框架结构,标出可能有创意的地方。

二、请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1.题目具有开放性,有实虚两重意义。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自己想到的全列出来,然后再从中确定写作重点。2.从题目看,可以灵活选择文体。如,可以写以写景或抒情为主的文章,也可以进行议论,或虚构一个故事等,要力求有创意。3.注意表达上的创新,丰富的词语、多样的句式、恰当的修辞等,都可以为文章增色。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九年级语文•下(R版)第6单元1.增强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的意识,培养学生写创新作文的能力。2.学习并掌握选材新颖、角度新奇、语言表达新颖、形式创新的写作方法。写作目标一、选材新颖的方法1.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2.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3.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写作点拨二、巧取角度、立意新颖的方法1.在平常事物中发现美好。比如老师批改作业虽是日常工作,但透过每一句评语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深切的关怀。2.将现有观念横向拓宽,纵向深入。如写老师,有人别出心裁,把老师比作树根,揭示老师的奉献精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3.逆向思维,反向取新。比如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反向思考——人心不齐,人再多也毫无益处。三、对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写作手法的方法1.特写镜头法。如我们学过的《背影》,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作为特写镜头深入来写,“眼神”“唠叨”“抚摸”“微笑”等都能成为我们的特写镜头。2.以小见大法。“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3.虚实结合法。“虚”是指侧面表现,“实”是指正面表现。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变化“虚”与“实”的视角,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这就是虚实结合法。4.托物寓意法。把自己想表达的心中的某种情感不直接说出,而借助其他事物表达出来。梦里花落知多少那天天气很冷,秋风呼呼地刮着,预示着冬天的来临。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胀,悄悄地在心里说:“不是不让你来的吗?”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例文引路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着我。这些城里的孩子,大多都有富裕的家境,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有时闲谈,还常常选些农民的愚昧样子作为谈资。我真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贫苦落魄的父亲和他们灼人的目光。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落满了尘土!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丛上走,父亲频频地拉着缰绳,嘴里说着那耕地时对牛的浊语,同学们看到了都抿着嘴笑。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到外面去,因为这儿是我们的女生寝室,时不时地有同学进出。“爹,不是说我自己带粮吗?”边卸粮,我嘴里边嘟囔。“天冷了,你来回百多里,怕耽误你的功课,我一下拉来得了。”卸完粮,父亲将牛套子摘下来,开始喂料,看来他是不会马上赶回去了,虽然食堂里还在卖饭,可我却说:“爹,食堂的饭卖完了。”“哦,没关系,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乱花一分钱,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忍饥挨饿回去的。“儿啊!你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这钱,像城里人一样买一件算了。”说着,父亲拿出那个破钱包,掏出带着体温的30元钱。我摸了摸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我想:“他又要……”突然,一种沉重的负罪感袭上我的心头……“爹,你等会儿……”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扑簌扑簌地落下来,树上的枫叶飘落下来,飘在我的身上……这篇文章行文上虚实结合,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如在作者跑出去见父亲时对在校情况的一段虚写,交代出导致后面事情发生的原因——虚荣心;在父亲说“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后,虚写作者记忆中父亲一向忍饥挨饿回去,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不仅爱着女儿,而且不愿让女儿为自己担心的父亲。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文章的感情表达富有层次,更加动人心弦。名师点评:以“初三生活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写作实践思路点拨:①多角度构思,选准突破口。生活是酸甜苦辣的结合,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幸福的瞬间,也有伤心的时刻。我们要进行多角度立体构思,可以写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也可抒发不如意带来的苦恼,选取合适的突破口,把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②明确主题,深刻立意。要思考一下,你要写的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是父母老师的关爱给了你动力,还是你从拼搏中感受到要笑对人生挑战……只有从事例中写出认识,写出新意,文章才有深度。③精心选材,详略得当。要围绕主题,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还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安排详略。④注重细节,凸显真情。真情实感往往离不开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果文章通篇都是笼统概括的叙述,即使是写亲身经历过的事,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我们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抓住与老师、同学交往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描摹,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注意文章要富有文采。例文略。课外古诗词诵读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创作背景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下此诗。学习目标自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已经沦丧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译文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首联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梅岭(大庚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精读文本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颔联抒写这次行程悲苦、孤独的心情。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他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却身加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何必归来呢!

上句写行程的孤单,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说这次北行经过故乡,但身为囚徒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颈联承首联抒写悲愤,这两句对仗工整,蕴含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军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现之日。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意思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军永远占据。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饿死殉国。

上句决心饿死殉国;下句引用典故(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表明至死不降的决心。诗人大义凛然,以死明志,付出了实际行动。表明态度之际,即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家乡庐陵,没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人共绝食八天。写作特色1.语言质朴,感情深厚。2.逐层递进,声情激昂,不假雕饰。3.化用名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

课堂小结这首诗写行程中的所见所感,化用杜甫诗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显示出民族正气和以死明志的决心。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2.能够赏析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3.领会诗歌内涵,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京。有《狱中上母书》等。

创作背景在公元1645年,夏完淳从父允彝(yí)、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义军兵败,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夏,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被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诗是作者被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是一首绝命诗。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别云间

夏完淳(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三年来戎马倥偬颠沛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说过天地之间无比宽广呢?

我已经深知即将面临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译文山河泪,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是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之意。“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首联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而别的。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无奈。精读文本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颔联写别情。前后“别”时境况不同,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这次别后不能再起兵抗清,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自己的伤心之泪。这两句抒发了诗人的英雄末路之悲。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颈联写死别。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这两句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尾联写别后。诗人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这两句运用典故和想象,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昂,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写作特色 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

2.诗意流畅,语词率真豪壮。

3.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课堂小结这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诀别故乡之作,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现了英雄末路的哀痛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曲。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创作背景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小令。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整体感知yíngpángē

líyū译文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只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了土。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历史。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至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精读文本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此两句承上写景。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河水迂回流淌。草的萧疏、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作者由景抒发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这两句历数从古至今,亡国之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寄托了作者的讽刺:后人都已经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最后一句点明全曲主题,概括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无论输赢,奢华的宫殿最后都会化为黄土,封建统治者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写作特色

1.角度新颖。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历史兴衰,封建统治者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2.引史为证,借古讽今,感情痛切,风格沉郁。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有着对封建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课堂小结这首散曲触景伤怀,借古讽今,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这种大彻大悟是针对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和夺得政权之后的奢侈行为而发的,所以又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一定的醒世意义。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曲。

2.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3.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4.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王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