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夜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升审美情趣。新课导入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我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游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背景资料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曾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民国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

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上海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全诗仅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四种物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耐人寻味,前两种物象深广幽远,构成全诗的背景。后两种物象具体突出,构成整个场景的焦点。文本解读

“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立,把人与树置于同等地位。想一想,一个人在清幽寒冷的月夜在山林中与树相伴,是怎样一幅画面?但是,诗人没有流露出丝毫落寞的情怀,却于淡淡的孤独中透露出某种遗世独立的淡定从容。“却没有靠着”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彼此的独立、完整和自足。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五四时期追个体独立与解放的时代风潮。形式上,每句以虚词“着”字结尾,显示了某种坚韧与执著,与主题相得益彰。《月夜》是新文学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一首散文诗”,且“具新诗的美德”,“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康白情)。孙玉石将《月夜》诠释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声音”,并详细分析了此诗所寄寓的“人格独立的情怀”;他还将此诗推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的先声,认为“它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息”。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整体感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赏析: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整体感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赏析:“顶高的树”反衬了“我”身形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没有靠着”强调“我”不攀不附,表现了“我”的独立自主。简单两句,一个在严寒中卓然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整体感知《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景色月夜图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精读课文写作特色语言简洁含蓄,内涵深刻丰富本诗的语言简洁、含蓄。四句诗只是简单地描绘画面,没有抒情与说教的内容,却鲜明地塑造了“我”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深刻丰富的内涵:以“我”的形象,表达了当时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合作探究沈尹默的《月夜》与艾青的《树》,都写到了“树”,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艾青《树》)解析:《月夜》中的“树”是“我”的陪衬,通过“树”衬托了“我”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艾青《树》中的“树”是诗人着力描写的意象,是抒情的凭借,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