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课件第七章_第1页
《社会理论》课件第七章_第2页
《社会理论》课件第七章_第3页
《社会理论》课件第七章_第4页
《社会理论》课件第七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登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第七章

吉登斯简介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今非常有影响的社会理论家。他于1959年毕业于赫尔(Hull)大学,后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9年起任教于剑桥大学,并于1974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吉登斯已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著作。其前期著述主要是对以往社会学理论传统的梳理,代表性著作有《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吉登斯后期则极为重视对现代性及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重要代表性著作有:《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自反性现代化》、《超越左与右》、《为社会学辩护》、《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气候变化的政治学》等。第七章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第一节吉登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现代社会与现代性第二节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节第七章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第一节吉登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一、社会学研究传统与方法论观点二、结构性理论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一)社会学传统的继承“社会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传统,包括那些从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著作引申出来的观点,在解释现代性的性质时都倾向于注意某种单一的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一、社会学研究传统与方法论观点吉登斯极为重视社会学理论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他为重建现代性社会理论传统,系统梳理了以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为代表的三大理论传统。吉登斯指出:“社会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传统,包括那些从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著作引申出来的观点,在解释现代性的性质时都倾向于注意某种单一的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因此,他在综合经典社会理论基础上,针对晚近西方现代性发展的新现实状况,试图对现代性问题做出新的解释,从而构建了自己的一套关于现代性的理论模式。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二)“后传统社会”“现代性在其发展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一方面它在消解传统,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断重建传统。在西方社会中,传统的存留和再造是权力合法化的核心内容……”一、社会学研究传统与方法论观点两个重要变革:现代制度扩张与内部变革“后传统社会”概念“高度(或晚期)现代性”、“激进现代性”两个重要变革吉登斯提醒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重要变革:1.现代制度不断向外扩张,通过全球化过程实现普遍化;2.与前者相伴的诸多内部变革过程,这些变革可称为现代性的激进化,即撤离(evacuation)传统的过程,是对传统的发掘并使之问题化。后传统社会”概念吉登斯认为,后传统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社会,也是一个“去传统化”(detraditionalization)的社会。“后传统社会是一个终结,但也是一个开端,是行为和经历的一个全新社会世界。”但传统并没有完全失去,而是以新的形式与现代性元素相结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三)吉登斯新方法论观点《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

吉登斯在批判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确立社会学研究新的方法论原则。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他明显地受到了马克思学派、现象学、常人方法论及其他学派观点的影响,因此其理论观点具有典型的综合性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一、社会学研究传统与方法论观点观点综合性特征表现:1.反对实证主义方法论吉登斯并不认为社会学可以建立起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他提出,社会理论的目的不在于寻找规律,而是进行解释和批判。在吉登斯看来,由于人具有反思性和社会的复杂性,故社会学中的因果法则不会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具有解释力。他说:“如果把社会科学看做是一门关于社会的自然科学,那么它就不仅在缺乏一种抽象规律的完整基础方面明显失败,这种抽象规律的应用环境是众所周知的,并且需要得到‘专业共同体’的接受;而且在对普通公众做出反应方面,它的失败也很明显。2.反对社会学中的二元论吉登斯认为社会学以往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二元论对立: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主体与客体、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等。他通过倡导“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试图消除社会学研究中的二元论。3.批判功能主义观点功能论的错误在于将社会的再生产解释为是通过诉诸自然系统的“需要”来完成的,忽视人们的能动性行动。在他看来,社会再生产最终要落到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的实践之中。因此吉登斯主张:一方面,社会学应该关注行动者本身和他们行动的理由。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又始终是受限制的。要考虑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和行动的意外后果。总之,吉登斯以这一思路来避免功能主义的目的论解释。4.批判进化论观点吉登斯对社会进化理论的批判,其矛头直接指向所有以历史进化为预设的理论。他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指出,历史进化论具有四种危险:(1)进化论思想往往将广义进化压缩为狭义进化,从而导致一种简单化,称之为“单线压缩”(unilinealcompression)。(2)在社会进化各个阶段与个体人格发展阶段之间想象出一种对应的关系,认为社会越复杂,对情感的压抑越大,这是一种“对应压缩”(homologicalcompression)。(3)“规范错觉”(normativeillusion),即将经济、政治或军事方面的优势力量等同于一个进化等级中道德上的优越性。(4)将“历史”与“历史性”混为一谈,这就是时间歪曲(temporaldistortion)。5.批判结构主义吉登斯认为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也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他反对把结构看做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一般形式,因此提出了自己的结构与能动相互作用的“结构化理论”。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三)吉登斯新方法论观点《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一、社会学研究传统与方法论观点观点主要内容:1.认为社会学不是研究“先定”的一般对象,而是研究社会主体行动的结果;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应被看做是社会成员的专门行动。2.人类能动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人类创造了社会,但他们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结构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是制约人们能动性的因素,它也能促进人们的活动,此为结构的二重性(dualityofstructure);结构化过程包括意义、规范与权力的相互作用。3.社会学观察者不能孤立地根据其关于社会的知识对社会生活“现象”做观察,这与常人没有不同;关注社会生活形式是必要的,但观察者同时应概括其基本性征。4.社会学概念应遵循“双重诠释”(doublehermeneutic)——即常人对意义世界的解释和学者运用元语言的解释。总之,社会学分析的主要目标是:(1)对不同的社会生活形式做解释性说明和调适。(2)对作为人类能动作用的结果的生产和再生产做出解释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一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他在这部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其有名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在该书序言中明确指出,自己一贯致力于创立一种崭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而不是像实证主义者那样想雄心勃勃地提出什么“普遍法则”。二、结构化理论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二、结构化理论基本宗旨:基于欧洲大陆的理论传统(如解释学、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等),试图重建宏大的社会理论。理论关注重点:(1)人的行动是主动性的和反思性的(activeandreflective)。(2)在社会生活的解释过程中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基本作用。(3)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不同。吉登斯关于社会理论的基本看法是:至今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理论的建构只是一项有待实现的远大抱负,而不是社会科学目前实际所追求的事业。或者说,他认为大多数所谓“社会理论”的东西只不过是些概念框架,而不是想象的由某种普遍化的“解释命题”所构成的。所以,吉登斯认为,第一,关于社会科学中的解释的性质,解释无疑具有情景性,是对追问的澄清。具体说,要解答属于“为什么”的大多数问题,并不需要某种概括,逻辑上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非得诉诸某种概括来支撑那些可用来验证答案的东西。第二,做出概括归纳并不是社会理论的根本目的。吉登斯提出,与其他理论不同,“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由此,吉登斯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行动、结构的二重性,行动与能动性,结构与结构制约等。他特别强调行动与结构的相互性和一体性。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一)能动者及其能动性二、结构化理论行动的特征:行动的反思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的动机性吉登斯认为行动(action)并非一些活动(acts)的组合。他认为,体现行动者能动作用的社会实践具有如下特征:(1)行动的反思性(reflexivity):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具有监控的特征,而不仅仅是“自我意识”;或者说是行动者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动的目的性或意图性。(2)行动的理性化:指行动者对自身活动的基础始终保持“理论性的理解”。(3)行动的动机性:与前两者不同,它是指行动的潜在性,而不是惯常的行动模式。由此吉登斯提出如下行动的分层模式,见图7—1在这一行动模式中,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识的分类:话语意识(discursiveconsciousness)实践意识practicalconsciousness)无意识(unconscious)实践意识的重要性:吉登斯所说的实践意识,是指行动者对社会条件特别是他们自己行动的条件的认知。它不同于话语意识,后者是能够用言语直接表达的。他认为在结构化理论中,实践意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他说,正是实践意识才反映了行动者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结构主义和其他各种客观主义都忽视了实践意识,忽视了能动性,因而对行动的解释是有问题的。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一)能动者及其能动性二、结构化理论能动性(agency):不仅是指去做事情时所具有的意图,而首先是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他说,能动性即意味着权力。而“agent”的基本含义,就是行使权力或造成某种结果的人。吉登斯指出,权力是所有行动的普遍特征。权力本身并不是一种资源,它通过资源得以实施,是社会再生产通过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二)结构、结构化、结构二重性二、结构化理论结构、结构化和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他对结构、系统等概念的界定不同于其他学者。吉登斯指出:“在社会研究里,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束集’(binding)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着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并赋予它们以‘系统性’的形式。结构被看做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的规则与资源,或者说是社会关系的组合模式或转换规则。因此他把规则和资源看做是结构的主要因素规则1.含义:指在社会实践或再生产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技术或一般化的程序。规则也是行动的程序,是实践的重要特征。2.特征:吉登斯认为,最重要的规则是那些行动者在较长的时空中用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规则,这些规则具有下列特征:(1)它们常用于谈话、互动仪式、个人的日常生活。(2)这些规则被有能力的行动者默认和理解,并成为他们的“知识库”(stockknowledge)的一部分。(3)这些规则是非正式的,而且无明文规定和说明。(4)这些规则通过人际交往技术而具有约束性资源1.权威性资源(authoritativeresources):指权力生成过程中所需要的非物质资源,来源于控制人类活动的能力它是某些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控制的结果。2.配置性资源(allocativeresources):指权力生成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物质产品,它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控制。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二)结构、结构化、结构二重性二、结构化理论结构相关重要概念:吉登斯在解释结构时还提出了如下几个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1.结构性原则(structuralprinciple):社会总体再生产中所包含的最根本性的组织过程的原则。2.结构性特征(structuralproperties):指跨越时空的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在社会系统的各种结构性特征中,结构性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指明了整体的社会类型。结构化理论主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社会总体的封闭程度是千差万别的,社会总体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特征。3.结构丛(structuralsetsorstructures),指的是在社会系统的制度化过程中的规则与资源的集合。4.结构化(structuration),指的是社会关系凭借结构二重性,跨越时空而不断形成结构的过程,亦即结构与行动的双向性。所谓“结构的二重性”,就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动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质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总是包括在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中。这实际上强调了社会结构既是影响人们行动的条件,同时它又是行动的产物。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二)结构、结构化、结构二重性二、结构化理论结构的二重性1.结构的特征:并非为“外在之物”,而是“内在于”人的活动中;结构同时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2.结构化包括一些条件和媒介,结构凭借它们可转化为系统。故他把结构二重性看做是社会系统再生产的基本性质,这种再生产模式如图所示: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二)结构、结构化、结构二重性二、结构化理论结构化模态概念为说明结构的二重性,吉登斯提出了结构化“模态”(modality)概念以此概念,吉登斯把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和结构性征联系起来。即行动者在互动系统的再生产中引用了结构化模态,并借助同样的模态反复构成系统的结构性征。也就是把微观互动与宏观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如图7—3所示:其中,社会系统在结构上有三种维度:表意(signification)、支配、合法化。它们与社会制度是相对应的,如下表: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三)时空概念与互动二、结构化理论吉登斯进一步用时间和空间概念去说明日常生活的特征:日常生活具有某种联系性,具有某种流,但它并不具有方向性,或者说它在时间上是可逆的,而个体的生命过程是不可逆的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三)时空概念与互动二、结构化理论所以,吉登斯提出,要认识自我、认识互动,不能脱离时间,即人类的实际活动具有时间性。“在日常生活连续性中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是结构二重性的主要实质形式。可逆的制度时间既是它的条件,又是它的结果。”例如:互动的情境性(contextuality),是指互动在具体时空中的定位特征,它包括互动的场景、共同在场的行动者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沟通。互动空间包括互动的场所(locale)和互动的(物质)区域。而这些又涉及互动的常规化与区域化。互动的常规化是指繁杂的日常生活活动的习惯化、理所当然性,指流行的各类熟视无睹的行为风格和形式,它们既有助于增强本体性安全,又为后者所巩固。吉登斯认为互动的常规化赋予了互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从而再生产出结构和结构丛。同时,常规化赋予行动可预测性,从而提供本体性的安全感。互动的区域化是指互动场所之内或场所之间各区域在时间、空间或时空上的分化。吉登斯认为区域化使行动在空间上有序,是把行动者安置到相应的地位上并制约行动者行动的方式第一节现代性社会学传统的反思(三)时空概念与互动二、结构化理论时空分析构成了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一种重要维度,甚至吉登斯明确指出,社会理论应特别关注对社会系统中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分析。他说:“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恰恰是社会理论的核心。”这一点对于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吉登斯通过时空概念既解释了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动态关系,也解释了社会生活实践的特征。其结构化理论克服了以往理论中结构与行动的二元论观点,即把结构看做行动的条件媒介,构成了行动的可能性,又约束着行动;但结构又是行动的结果,行动者在一定时空下的行动再产生出结构第七章现代社会与现代性第二节吉登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一、现代社会系统二、现代性后果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

吉登斯运用其结构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系统做了分析。他指出,社会是以一系列其他系统性关系为背景,从中“凸显”出来的社会系统,而社会系统又根植在这些系统性关系之中。一、现代社会系统在社会系统的所有结构性特征,都兼具制约性与使动性的基础上,吉登斯对历史上的社会及其系统做了分类,主要有如下几大体系。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重点:“民族-国家”体系

现代“社会”是立存于民族—国家体系中的民族—国家,而传统国家是属于“阶级分化的社会”。现代社会是西方社会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共同作用使历史发生“断裂”(discontinuities)的结果,即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吉登斯又指出:“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发展与统合或共识的扩展,这两个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并不一致。这些发展促成了民族—国家这一具有现代特色的社会形式,促成了民族—国家卷入新型全球体系的过程,同时也导致了某些分裂。吉登斯在有关著作中侧重分析了与民族—国家相关的现代性的四个制度维度:工业化(经济)、资本主义(生产)、监控力量(政治整合)、军事力量(统治)。这四个维度实际上也构成了吉登斯对现代性分析的主体框架。一、现代社会系统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二、现代性后果

吉登斯在1990年出版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西方现代性的发展、维度、特征及其主要后果。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一)现代性的维度与机制现代性: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它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随后扩展到了全世界。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二、现代性后果现代性包括:(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吉登斯认为,基本上,由于这些特性,现代性同任何从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其活力都大得多。这个社会——详细地讲是复杂的一系列制度——与任何从前的文化都不相同,它生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之中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传统社会秩序发生断裂,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会制度。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一)现代性的维度与机制吉登斯主张,从制度的方面来说,现代性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现代性不仅仅是理性化或工业化,而是还包含其他方面。现代性的维度:从制度的方面来说,现代性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现代性不仅仅是理性化或工业化,而是还包含其他方面,如图7—6所示。二、现代性后果资本主义其特征是商品生产、私营资本、不适当雇佣劳动以及由这些特征而产生的阶级体系。工业主义这涉及非生命的动力资源以及商品生产的机械化。工业主义并非局限于劳动场所,而且不影响到其他的一系列场所,诸如运输、传媒和家庭生活。监视(surveillance)吉登斯认为“监视指的是在政治领域对主体人群的活动进行监控”。但这种监视是间接的,并且建立在信息控制的基础上。军事力量或者说是控制暴力的手段,这包括战争的工业化。吉登斯认为这几个维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相互作用。另外他还强调,对现代性的分析是着眼于客观层次,即作为现代制度的民族—国家。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根本不同于前现代社会。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一)现代性的维度与机制现代性作用机制:现代社会跟先前其他任何时代相区别的最明显特质,就在于现代性的根本推动力。这些推动力主要有三种: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知识的反思性。二、现代性后果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吉登斯指出:“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正是这种重新组合使得社会生活出现了时间—空间的‘分区制’,导致了社会体系(一种与包含在时空分离中的要素密切联系的现象)的脱域(disembedding);并且通过影响个体和团体行动的知识的不断输入,来对社会关系进行反思性定序与再定序。”具体来说,吉登斯认为时空转变跟现代性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在传统社会秩序中,时间和空间一直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常说“当地时间”。但是在现代社会,时间和空间出现了分离。吉登斯把时空分离对现代性作用的意义归结为三点:(1)它是脱域过程的初始条件。(2)它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特征及其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机制(3)有助于形成与现代性相关的重要历史性特征。脱域机制所谓脱域,吉登斯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主要类型:(1)象征符号标志(2)专家系统(1)象征符号标志:是指相互交流的媒介,它能传递信息,而不管在任何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比如货币。吉登斯说:“‘货币’当然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是象征标志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对从总体上现代经济活动之脱域是极其关键的。例如,现代社会最具特色的脱域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包括货币市场)的扩张,从其早期形式向现代国际性规模的发展。‘货币’是这些脱域形式卷入的空间伸延的整体部分所不可缺的(2)专家系统:所谓专家系统,指的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人员所组成的体系。其作用也是把社会关系从具体情境中分离出来。这两类机制又可以称为“抽象系统”,它们的运行以信任为基础。现代性的反思性吉登斯在论述其结构化理论时已突出说明了人们行动的反思性特征及其重要意义。他提出,随着现代性的出现,反思性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而所谓必然性知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这种反思性既是人类行动的基本特征,也是一种学科知识的自觉。因此,吉登斯指出,社会学应在反思现代性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社会学关注的对象就是反思现代社会生活。“现代性,就其深刻和内在特性而言,本身就具有社会学的性质。”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二)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后果,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是一种双面现象。“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的和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吉登斯重点分析了随着现代性而出现的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等问题。二、现代性后果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二)现代性的后果二、现代性后果现代世界的风险越来越大: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信任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的相互依存性和风险性,对社会信任有更高的需求。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时空分离和脱域性,并形成了一个由专家和符号系统主宰的社会,因而信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任“信任可以被定义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性知识)之正确性的信念。”把信任区分为特殊信任和制度信任。前者主要存在于前现代社会,而后者存在于现代社会。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信任环境和风险环境两大方面,如表7—2所示,进而可见信任与风险密切相关。风险与安全风险是指各种可能的危险,意味着某种行动结果的不确定性。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甚至有些危险难以预料,因而风险增大。而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风险不但跟个人的行动密切相关,也跟行动的“风险环境”密切相关。本体性安全,既指人类集体的安全,也指个人的安全。在当今社会,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就现代性嵌入我们生活中的安全与危险的平衡而言,再也没有什么‘他人’存在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置身事外”。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二)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的另一后果是亲密关系的转变: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显著影响直接体现在两个极端方面:一是全球化,二是个人关系,现代性带来了日常生活中亲密关系的转变。吉登斯主要从信任的角度对此做了解释。他认为,随着“抽象系统”的发展,对非个人化原则的信任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在前现代社会,信任是建立在共同体、亲缘关系和个人化的友谊基础上的。但在现代社会,非个人化的“抽象系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亲密关系,这也深刻地改变了个人的身份认同二、现代性后果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二)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带来的另一重要后果是全球化,也就是社会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网络在跨越全球的延展:吉登斯把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把彼此遥远的地域联系在一起。“地域性变革与跨越时—空的社会联系的横向延伸一样,都恰好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吉登斯从制度的角度,把全球化的维度也分为四个方面: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和国际劳动分工。正是通过这几个维度的发展,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世界”。吉登斯认为,全球化过程实际上也是西方现代性在全球传播的过程,是一个西方化工程。二、现代性后果吉登斯指出:“现代性正在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这在现代制度的大多数基本特征方面,特别是在这些制度的脱域与反思方面,表现得很明显。”他把现代性的全球化发展也称为社会生活的时—空延展,认为全球化本质上就是指这一延展过程。第二节现代社会与现代性(二)现代性的后果总结:我们正进入一个高度(或晚期)现代性的时期,现代性内在地是全球化的,内在地也是未来性的。但是,他不认同于后现代性观点,而是把自己的观点称为“激进的现代性”。实际上,吉登斯的观点的确跟许多后现代性理论家存在着很大不同。二、现代性后果第七章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节吉登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一、高度现代性二、现代性与自我第三节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从较为宏观的层面论述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及其后果,而其《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则主要从微观层面分析了现代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但在该书第一章,吉登斯对所谓的高度(或晚期)现代性首先做了概述。第三节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为区别于后现代性观点,吉登斯将其分析的问题称为高度现代性,即现代性的晚近发展。吉登斯用表7—3对比说明了其观点跟后现代性观点的不同。一、高度现代性第三节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自我认同与现代性二、现代性与自我吉登斯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论述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在高度(或晚期)现代性时期,“现代性的反思性已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位。或者说,在后传统秩序的场景中,自我成为反思性投射”。也就是说,自我成为反思、改变甚至塑造的对象。在现代世界,甚至身体也要纳入社会生活的反思中。因为身体也受制于生活制度,例如有关饮食和穿着的习惯规则,这些不仅有助于个人来形塑他们的身体,而且还有益于自我反思。“在高度现代性的后传统的环境中,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为举止都不是作为给定物而被组织的;身体直接参与到建构自我的原则之中。身体的生活制度是主要手段,借助这些手段,现代社会生活的制度反思性才得以集中于修养(有人会说,差不多是创造)身体,而这些生活制度也与感觉性的形式直接相关。”自我既涉及本体安全性的存在问题,也涉及生活态度与方式。这些都跟现代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吉登斯指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认同在这里仍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因此,具有建构属性的自我认同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当然,吉登斯也指出,自我问题并不是现代性的独特产物,而是要放在一定框架中加以分析。吉登斯列出了跟自我相关的下列要素:1.自我可看做是一种反思性投射,个体对此负有责任。即自我认同是建立在自身塑造或建构基础上的。2.自我形塑从过去到所预期的将来发展的轨迹。即自我的轨迹具有连续性。3.自我的反思性是连续的,且是无处不在的。即个体总是在不停地发问。4.显而易见,自我认同作为一种有条理的现象,属于一种叙事:关于自我的叙事。5.自我的实现蕴涵之时间控制——实质上就是个人时区的确立,而这跟外部的时间秩序关联不大。6.自我的反思性也扩展至身体,身体是行动系统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客体。7.自我的实现可通过机会与风险的平衡来理解8.自我实现的道德路线是基于自身诚实的真实性9.生命历程可看做是一系列的“过渡阶段”。每个人可能或者必须经历这些阶段,但是它们不是通过正式的仪式被制度化或实现的。10.自我发展的路线是内在的参照性的,即唯一显著的关联线索是生活轨迹这类东西。第三节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二)本体安全、焦虑与经验存封二、现代性与自我在高度现代性的背景下,危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正常部分,但为了应对各种危机,达到控制目的,出现了各种制度化手段。其中,吉登斯提出,现代性发展的一个特殊结果是经验的存封(sequestration

ofexperience),就是把日常生活与潜在扰乱生存问题的经验,特别是指疾病、疯癫、犯罪、性、死亡和自然现象分离开来。这种存封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本体性意义上的安全感,但是其代价是将社会生活从根本性的存在中抽离出来,而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道德悖论。吉登斯指出,经验的存封包含着各种形式的焦虑,而这些焦虑反过来又影响到本体安全。“存在问题和疑惑会引起人们可能面对的某些最基本的焦虑。”这带来了一系列自我困境,面对着两难的境况。这些困境包括如下方面:(1)联合相对分裂(unificationversusfragmentation)之困境即现代性是分裂,但它也是联合,面对后传统秩序中多样化的选择,人们在追求自我还是统一上面临着极大的两难困境。(2)无能为力相对占有(powerlessversusappropriation)之困境即现代性是分裂,但它也是联合,面对后传统秩序中多样化的选择,人们在追求自我还是统一上面临着极大的两难困境。(3)权威相对不确定性(authorityversusuncertainty)之困境即在高度现代性条件下,权威在许多领域的影响大大削弱,但人们在服从何种权威上更难以抉择,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4)个人化经验相对商品化经验(personalisedversuscommodified)之困境即现代性一方面是突出自我个体性,但是这又强烈地受到标准化的商品资本主义的制约;商品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但个体化似乎也极力对抗商品化第三节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二)本体安全、焦虑与经验存封二、现代性与自我总之,吉登斯指出:“高度现代性的时期是根本的转型之一,这不仅是现代性的无休止的动力的连续性,而且还是一种更深刻的结构转变类型出现的征兆。内在参照系统的扩展已达到了外在的极限;在一种集体层面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与存在的问题将它们自己推回到中心舞台上去。它们围绕的焦点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延伸到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要求重构社会制度。这些问题不只是社会学的,而且也是政治性的。生活政治学内容:它是关于生活方式的政治学,所关注的是“后传统背景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在那里全球化的影响深深地侵入到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反过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会影响到全球化的策略”。因此生活政治学重新对那些受现代性的核心制度压抑的道德和存在问题给予重要关照第七章章节概述吉登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安东尼·吉登斯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非常重视社会理论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特别是对现代性社会理论做了系统梳理,强调了以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为代表的三大理论传统的重要性。他在综合经典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一套关于现代性的理论模式。吉登斯指出,后传统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社会,也是一个“去传统化”的社会。他的“高度(或晚期)现代性”、“激进现代性”等概念,区别于各种后现代性观点。吉登斯的理论创新与特色首先始于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观点。他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确立社会学研究新的方法论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