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_第1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_第2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_第3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_第4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与产生条件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1)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提出

“毛泽东思想”概念表述的演变过程

王稼祥首次使用(1943),刘少奇正式阐述(1945),中共十六大科学表述(2002),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整概括(1981),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了比较完整的概括。决议指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六大《党章》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科学界定,概括性地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最突出的特征。毛泽东思想正是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这主要说明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原则在毛泽东思想中的体现,说明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个人的作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且是代表了党和人民的科学认识。

《决议》指出:“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毛泽东思想是对这种历史活动的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领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经验,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深厚基础。

其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中夏瞿秋白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

再次,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还有许多是毛泽东起草的、经中央集体讨论决定的文件、报告,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等,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和全体党员的智慧。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四对关系)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是马列主义理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还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密切的关联。

从国际上看,帝国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加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创了新的历史纪元;

从国内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及其三民主义无力完成救国救民的重任,历史呼唤着无产阶级寻找新的思想武器,解决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课题。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使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环境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和帮助这就是以共产国际和苏联为代表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二是反动力量的破坏和镇压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反各国反动势力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镇压。

2)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是对历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在文化源流和理论形态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二是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运用

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列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原理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改造成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二是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条件出发,将民族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根红线、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个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

3)毛泽东思想的阶级基础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进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4)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际,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肥沃土壤和丰富源泉。

5)毛泽东本身的优点

他具有优秀的天赋、丰富的阅历、广博的才学、卓越的胆识密切相关,更重要的还有于以下三个突出的原因:

A是由于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非凡的领悟能力,对人类进步事业有执着的追求。

B是由于他深入实际斗争,密切联系群众,联系中国实际进行思考;

C是由于他真切了解中国历史,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形成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继续得到发展。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包括民族的、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党内的种种矛盾,一一展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这就需要和可能促使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来探索中国革命规律。

萌芽标志: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成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

作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比较准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基本分清了敌我友问题;二是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领导权问题作出了分析;三是认清了国民革命的中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能够萌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现实斗争的迫切需要;二是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直接推动;三是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化。四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了初步分析。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形成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是与这时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这期间一方面是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了绝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斗争局面。

形成标志:毛泽东发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提出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深刻地总结了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结果。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成熟标志: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成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提出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毛泽东思想在这时期达到成熟,有着重要的历史条件和主观原因:

一是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三是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人民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大决战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局部胜利走向全国胜利的时期。毛泽东思想随着中国革命决定性胜利的实践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其主要内容是: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方针;提出了打败国民党军的十大军事原则;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完整公式;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方针。

建国以后,毛泽东思想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过合作化方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对资改造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使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得到继续发展和全面展开。

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发展过程

萌芽(中共创立与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形成(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井冈山的斗争》(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反对本本主义》(1930)

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

《新民主主义论》(1940)

发展(解放战争、建国后)《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论十大关系》(195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7)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特点

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一是它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是它是由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一套理论,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著作中。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

毛泽东在一届人大提出“工业化”

视频播放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建革命军队、领导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把它们上升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以上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等主要军事著作及有关重要讲话中。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活动的准则,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政策和策略的一系列正确的指导思想,主要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战略上藐视敌人和战术上重视敌人

对敌斗争的策略原则;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政策

毛泽东的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体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集中体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等著作中。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充分发挥它们对于整个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巨大作用,是毛泽东思想一个重要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和繁荣文化的基本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有许多名著,例如《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

6)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

在这一学说中,毛泽东强调了从思想上建设党,注重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概括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整风这种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

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关

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自身建设的首位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学说的主要著作有:《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

1)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最显著和最本质的特征。

2)实际斗争和时代发展的特殊产物

毛泽东思想正是适应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3)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这是指毛泽东思想民族性的特征,亦即毛泽东思想的各个领域的原理和观点,用我们民族独有的表现形式,来表述和体现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4)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这是指毛泽东思想创新性的特征,亦即毛泽东思想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简单运用和机械照搬,而是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讲: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特征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

1)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发展的进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脱开原有的轨道,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独立自主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第一,大片领土被瓜分。第二,大批主权被侵占。第三,大量财富被劫夺。第四,广大人民受奴役。

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势力征服中国的阴谋无法得逞,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妥协,使得他们不可能独霸中国进而实行直接统治,只能在中国扶植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这样,原本独立的中国,尽管仍然保留着独立的形式,实际上丧失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独立权利,变成了半殖民地。

2)封建的中国逐渐成为半封建的中国

近代中国总体说来,还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依然存在,并且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明显的优势。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只能形成封建势力占主导地位的上层建筑。这就是说,近代中国由于有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封建社会了,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没有占居主要地位,中国社会成了半封建社会。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含着内涵不同的两个方面:

“半殖民地”,是就国家地位而言,指它不能按国际慣例和国家观念正常行使自己的主权;“半封建社会”则是就社会性质而论,指它不再是单一的封建经济形态,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者所表述的态势和历史走向不同:从独立的主权国向半殖民地的演变,是历史的下沉和倒退趋势;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社会的演变,则是向上和前进的过程。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民族民主革命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造成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又决定主要任务。因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

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同的阶级先后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示着自己的力量,不同程度地推动着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以洪秀全为首的“拜上帝会”发起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拉开了近代农民革命战争的序幕。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策措施。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单纯的农民革命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

甲午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统治昏庸腐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的形势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运动。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辛亥革命实际上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没有能够挽救中国的危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无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0多年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独立,中国社会要进步,文明古国要振兴,全国人民要解放,就必须也只能确定新的领导阶级,寻找新的理论武器,建立新的革命组织,制定新的政治方案,才能达到目的。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1)革命转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多,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同时还有自己的特殊优点:

一是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在革命斗争中最坚决、最彻底;

二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一些大企业中,便于团结战斗,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三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就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具有新的革命彻底性;第二,它具有新的时代背景;第三,它具有新的领导阶级;

第四,它具有新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必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一,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

第二,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纲领;

第四,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依靠力量;第五,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第六,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关联。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衔接,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的四大,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中共一大主要是宣告了党的成立,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中共二大在初步分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分析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把国民党改组成为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决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的联盟”,这就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

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问题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两次历史性转变的经验教训,继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艰辛探索。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还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前途和纲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解放战争时期,完成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整概括。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首次将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表述为: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首先要反对帝国主义呢?

这是因为,帝国主义直接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不可否认,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这决不可以此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的依据。首先,这种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其次,这种在客观上发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对于中国来说,反对帝国主义,就是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要反对封建主义呢?

第一、封建主义,即中国的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二、封建主义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前提条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是在封建势力的基础上依靠帝国主义的援助、凭借政治特权而形成的。官僚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并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所以,没收官僚资本,消灭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所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既然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为什么又规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呢?

第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具有领导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特殊优点。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丰富。

第四,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

第五,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无产阶级领导,还是资产阶级领导?这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无产阶级如何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呢?

第一,必须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

第二,必须争夺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第三,必须掌握革命武装;

第四,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第五,必须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其次,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首先,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有跟在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危险。因此,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原因: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由资产阶级变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由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变为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范畴由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变为了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程度由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变为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前途由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变为了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呢?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一般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多次为此目标奋斗过,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历史反复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因为:

第一,帝国主义不允许;第二,中国封建势力不允许;第三,国际无产阶级不允许;第四,中国广大工农大众不允许;第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基于上述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不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

一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实现这个转变准备了政治条件;

二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实现这个转变准备了经济条件;三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地位的确立,为实现这个转变准备了组织条件;

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为实现这个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五是人民政权掌握了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实现这个转变准备了军事条件;

六是资本主义向下没落、社会主义向上生长的国际环境,为实现这个转变准备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学说。

第三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基本经验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

1)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思索

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关于军事问题,过去我们批判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则恰恰相反,专做民众运动。结果靠枪杆子起家的蒋介石、唐生智一反动,一切群众运动都失败了。”

2)发动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并沿袭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暴动的传统模式。中央和各地党组织相继在一些中心城市发动了武装起义,起结果是适得其反,使革命力量受到了严重损失。

3)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2.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新道路理论的形成

目的:解决革命道路怎么走的问题

主要体现: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革命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

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阶级革命的战略阵地——农村

由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战争。

由于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占踞着中心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则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根本原因)

经济不平衡: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政治不平衡:国内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或红色政权建设。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不建立强大的红军和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阵地,是革命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起点,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有可能把农民这个主力军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红军和红军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3.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村根据地的建设,使根据地不断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主要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表明通过22年来农村道路的实施,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条件成熟了。

4.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历史意义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二,理论意义一方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一方面,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

第三,现实意义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然性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在广义上,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共同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而奋斗的统一战线。

2)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这种战争具有胜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但是,革命战争的胜利,还要依靠正确的政策。这里除了孤立和瓦解敌人的政策以外,主要的是如何团结和壮大自己的问题,也就是统一战线的问题。

统一战线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敌人的具体状况决定的。

第一,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第二,中国革命是一场具有长期性、发展不平衡性的革命。

3)建立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这种极端复杂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之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二是1931年至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

第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由于这次统一战线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内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与过去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又称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A独立自主,就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一方面,要讲统一性。另一方面,要讲独立性。

B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其前提是进行阶级分析。其关键是进行矛盾分析。

C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第一,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其一,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其二,必须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其三,必须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

第二,把巩固工农联盟作为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无产阶级团结了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无产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无产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前者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后者是非基本的、辅助的联盟,但却是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一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与斗争。二是对大资产阶级的斗争与有条件的联合。就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这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说,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他们都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重大差别的。

民族资产阶级从总体上来说,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使他们尽可能地克服妥协性,坚定革命性。

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同时要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武装夺取政权是革命的最高形式,这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

中国革命除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把武装斗争提到中国革命斗争主要形式的高度,是因为这一特点具有独特的含义。

首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因为它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形式。

再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但并非忽视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

其他一切形式,如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的。

抗日根据地群众开展交通破袭战

最后,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由反动统治力量的异常强大所决定的。

2)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思想

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建军原则,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提出和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原则:

第一,人民军队建设重要原则

这支军队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

三大任务是: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把政治工作摆在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官兵一致;军民一致

第二,人民战争的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革命战争。

依据这些特点,毛泽东提出和阐明了一整套主动、灵活的战略和战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主力兵团和地方民兵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第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1.把党建设成为“两个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两个先锋队”的目标任务。

2.在农村战争环境下建党的历史经验

第一,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最主要的是确立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解决党员思想入党问题。必须对广大党员进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必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反对种种自由主义思想和态度。必须开展经常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二,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

党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必须要有马列主义的政治路线。党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必须提高全党的政策和策略水平。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领导原则和任人惟贤的干部路线。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就是要做到“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各个部分统一服从中央。干部问题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

第四,开展整风运动,正确进行党内斗争。

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同小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只能用教育的、批评的、民主的方法。1942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全党整风运动。整风的中心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在贯彻上述方针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党内斗争必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二是党内斗争必须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是对待历史上的错误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不要过分追究个人的责任。四是对于人的处理应持慎重态度。

整风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一个创举,是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的建设教育的好形式,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

第五,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积极培育优良作风。

三大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四讲: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进行了概括: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组织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两个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工人阶级领导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它反映了中国社会阶级构成的特点。

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的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2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建设

1)工农苏维埃政权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其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民主政权是新型的人民政权,它与国民党南京政府处于对立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国家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是未来的人民共和国的雏型。

工农苏维埃政权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第二,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第三,将民族资产阶级排除在政府之外;

2)抗日民主政权

抗战爆发后,中华苏维埃政府更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即陕甘宁边区政府。这个政权是国民政府隶属下的特别行政区。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与工农民主政府相比,抗日民主政府有几个重要变化:

①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几个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专政。接纳了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开明绅士、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等各抗日阶级、阶层,使政权具有更广泛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政权采取“三三制”的组织形式;

②它的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而停止了针对国民党政权的武装暴动和土地革命;

③它是由原来与国民党对立的政权转变为隶属于国民政府管辖的地方政府。各根据地政权虽然都受中共中央的领导,但在行政区划上彼此是平行的,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延安各界庆祝参议会的成功

④权力机关由原来的工农兵代表会议转变为参议会,以与国民党统治区相一致。

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特殊阶段创造的一种人民民主专政的特殊形式。与国民党政权仍有根本的区别。

3)新民主主义宪政和民主联合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为了实现在全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运动,并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七大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废止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作政治报告(即《论联合政府》一文)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共产党开始考虑建立统一新型的国家政权。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由被压迫阶级、各民主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纲领。

3.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新型国家体制的建立

1)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提出

“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1948年6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所写的“前言”中。

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第一次对外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2)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明确阐述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必然性及其前途;

第二、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和人民内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第三、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此外,毛泽东还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政策上,作了系统的阐述。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是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中最重要的政策。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土地问题。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因此,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是调动革命主力军──农民起来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共在民主革命各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土地法》(1928)《兴国土地法》(1929)土地革命总路线(1931)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1946)《中国土地大纲》(1947)土地改革总路线(1948)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由于它与国家政权、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础;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压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至民族资产阶级,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反封建,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就是剥夺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的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整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的领导。

3)保护民族工商业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民族工商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民族工业,大多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

当然,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它本身具有两面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对它的政策是利用和限制。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对于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

1.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

抗战时期,毛泽东吸取了党内对新民主主义文化问题探索的积极成果,于1940年初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进行了完整的概括。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他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所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族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这里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与独立。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求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但又并不排斥外来文化。

2)科学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这里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种文化也不是简单地抛弃本民族旧时代的文化传统,而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3)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这里强调的是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

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民众是革命文化的丰富源泉。因此,文化工作者要接近民众。

4)以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几个方面的内容和属性,彼此之间是有机联系、不能割裂的。

同时,这一文化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才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思想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发展新民主主义文艺的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五四运动开始,新民民主主义文化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极为旺盛的生命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文艺理论,总结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联系当时客观实际,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艺的方针。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地阐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

1)文艺的源泉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毛泽东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2)文艺的服务对象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3)关于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则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4)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

毛泽东认为文艺批评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任何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

3.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亦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再次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包括经济工作在内),这是对共产党在执政以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政治工作之所以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存在引导、保证和服务的作用。具体地说,“生命线”的作用表现在:

一是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三是保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健康、向上。

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思想

1.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构想

1)实现革命转变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那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和列宁的有关“过渡时期”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揭示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即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区,历史条件及内外环境也必然不同,各民族、不同国家并非都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在1882年就“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时就明确说:“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后来,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他认为,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以转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这个转变就是“过渡时期”。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有些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变为一个落后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完成民主革命后,是否还要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再转向社会主义社会呢?这就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也是中国的特殊道路问题。

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转变的设想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又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这就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的。这就是说,革命的转变包含在社会的过渡之中。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把马列主义“不断革命论”的基本观点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分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过度必须具备成熟的条件。是否具备转变条件:

一是民主革命阶段的任务是否完成;

二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是否提高,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的领导权是否实现;

三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是否增长。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谈得上从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可能性。

2.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代背景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新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这段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带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

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即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又具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这个政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因素。

2)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国际环境总的来说对新中国有利:一方面,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由苏联领头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的建立极大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世界资本主义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霸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国内形势的主流是好的,但新生政权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根本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建国之初(1949-1952年)的形势表明:国内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其中,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各项任务中的中心任务,因为它关系到新生的人民政权的生死存亡。

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不断积累和壮大,就不可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1)革命转变的重要准备和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民主革命过程中,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过程中,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最终形成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首先,具备了革命转变的政治条件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在共产党手中,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保证。

其次,具备了革命转变过渡的经济条件;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巩固,是过渡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②农民个体经济已开始走合作化道路,是转变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③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是转变得以实现的又一重要因素。

再次,具备了革命转变的思想文化条件;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思想进行学习和宣传,使这些思想日见深入人心,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文化条件。

总之,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各种经济成份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了经济条件。

实践证明,毛泽东提出的“不要四面出击”,是一个成功的策略。

它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为革命转变的顺利完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2)革命转变的历史特点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以下鲜明的历史的特点:

首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直接衔接的,中国没有插入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其次,共产党和人民掌握着国家政权,革命的转变是通过国家政权,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自上而下进行的,得到自下而上广大群众的支持;再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革命转变经历的过程,它是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逐步实现的。

二、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涵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毛泽东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是在195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同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实行三大改造为两翼,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互相促进的路线。这显然是和当初先建设后改造的思路不同的。

这条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其基本思想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革命性质转变的标志;

第二,把建设与改造并举,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第三,这条总路线从时间和速度上的考虑,基本精神是要稳妥、慎重。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依旧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建国以后,经过三年努力,虽然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整个经济还十分落后。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使经济发展?从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2)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政治经济形势促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必要性。

@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力量弱小,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任;二是畸形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加剧。

总之,中国不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谋求工业化,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

总之,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可能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组织起来,实现合作化,才能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3)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当时世界的冷战格局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建设成就,也促使我国提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面临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必须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巩固和加强国防力量。而当时中国只有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给中国以帮助和支援。

面对两种制度、两个阵营的对比,这也是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正确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1.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首先,社会主义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进行,对农业的改造要与工业化的步骤相适应;其次,农业合作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再次,实现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是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那么,对农业实行合作化是否有可能性?条件是否具备?毛泽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认为:

第一,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

第二,农民中蕴藏着一种极大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第三,从共产党方面来看,有能力有水平领导好农民走向合作化道路。

我们在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根据农民的特点,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的生产资料不能剥夺,只能采取“国家帮助,典型示范,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化道路。具体经历了三个步骤或三个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高级农业合作社发展的高潮阶段。

到1956年底,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87.8%。此外,在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少数民族地区,约有90%的农户和85%的牧户加入了合作社。至此,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我国手工业有许多不同于个体农业的特点,具体有:

一是解放初期的个体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而个体手工业是一种商品经济,它依赖于市场,同时又受资本主义商业和高利贷者的剥削;

二是个体农户的困难,主要在生产领域,而手工业的困难,主要在流通领域,即产品的销售和原材料的购买上。

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农民也有相同之处,二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他们都是凭手艺吃饭,行业众多,经营灵活,有行业帮会传统等。

因此,对他们的改造,只能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和谨慎的组织工作,引导他们自愿联合,逐步将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和平赎买”资本主义企业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对“文明的资本家(接受苏维埃国家改造的)”和“不文明的资本家(破坏苏维埃国家改造的)”分别采取“赎买”和“无情惩治”两种不同方法。所谓赎买,就是“给资本家付出较高的代价”,即出一点钱,以此夺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和平赎买的设想在俄国没有实现,而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并取得胜利。

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一是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二是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三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四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现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阶段,1954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骤

1955年11月中旬,全国已经有近半数的私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行了公私合营。至此,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