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专题十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考点23论述类文章阅读(一篇~六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②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③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拿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④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⑤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⑥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D.在一个词牌里,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单数的句式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再着重从写作时的各种原因方面分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C.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D.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上的差别时,主要谈了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是单式停顿,例如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变化少。
D.乐府先有歌词后配乐曲,它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不完全自由的,因为它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的。(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人类和自然共享一个地球,人类本应有道德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环境,爱惜野生动物和植物,但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自我贪欲的满足,人类不断去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一些人认为,人类凭借科学理性可以穷尽宇宙的一切奥秘,万物的一切应该臣服于人类的利益,服务于人类的需求。②从道德境界的角度来看,这种道德观念,实质是一种“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人当作自然界的唯一主体,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只是具有低级生命体征或无生命体征的客体。实际上,人类来自大自然,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为了自我欲望的满足,不遵守大自然生物链的平衡原则,肆无忌惮地去破坏大自然。人类应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保护自然界的一切,与大自然和谐共处。③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的学说被称作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学说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中心,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目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应当按照人类的价值观去解释。人类中心主义曾经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帮助人们摆脱中世纪神学统治,将人从天国拉回人间。但是,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好更舒适的生活,为了经济的发展,在自我贪婪的欲望中,肆无忌惮地去破坏原本和谐的大自然。④如果说人类中心主义具有致命的自负流弊,那么,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就具有道德上的正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应对人类中心主义而产生的一种学说。这一学说认为人们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伦理革命”或“道德革命”,让自然的一切存在物享受道德主体的地位和道德资格。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一样,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倘若将大自然的一切存在物都纳入道德共同体范围,那么人们就连踩死一只蚂蚁,拍死一只苍蝇,甚至是杀死自己豢养的一头猪,都应该承担道德责任。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将失去主体性和能动性,面临较大的危险。⑤恩格斯曾经这样说:“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流动的处于永恒变化的自然做了正确的解答。因此,我们既不要痴迷于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要沉溺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坚持辩证的有机的自然观。同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在科技伦理和道德原则的框架内进行,而不是以“去道德化”的立场为所欲为。⑥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节选自欧阳辉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道德哲学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和自然共享一个地球,因此人类理应保护自然环境,爱惜野生动物和植物。
B.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恩格斯认为新的自然观是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加剧了人类欲望的膨胀,使大自然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
D."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无视了人类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事实。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论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B.文章既不回避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不否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论证理性而辩证。
C.文章具体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利弊,得出了二者应有机结合的结论。
D.文章用人踩死蚂蚁等行为都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推断,来论证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持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人,为了经济的增长和贪欲的满足,在破坏大自然时也会有道德上的负担。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只要处理好这一关系,人类发展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C.科技伦理和道德原则会限制科技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限制将使自然免受科技发展的伤害。
D.非人类中心主义在道德上将人和自然的一切存在物置于同等的地位,使人类丧失主体性和能动性。(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孔子是哲人也是诗人和歌者。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怀。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曰:“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②“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③“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孔子的“正乐”还包括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④对待音乐,孔子不仅强调要关注外在音乐形式,还应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发掘。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侖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⑤因为“正乐”即“正礼”,所以孔子在谈及自己的为邦理想时,多次强调要“放郑声”。孔子说“郑声淫”“乱雅乐”,是因为郑、卫地区的音乐十分讲究艺术技巧,情感力量大于伦理力量,世俗的娱乐之情大于典礼肃穆之情,不符合周礼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艺术精神。孔子对郑声的放逐并不意味着对音乐美学功能的忽视。事实上,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孔子曰:“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孔子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认识深刻,在他看来唯有礼乐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
B.“乐坏”主要表现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和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
C.孔子对《诗》的乐章、音律的整理和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D.“礼乐”的精神实质在于践习礼乐过程中的自我人格提升和个体审美愉悦的获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孔子对音乐的偏爱写起,逐渐引出春秋时期音乐与周礼的关联。
B.文章将孔子对周礼的重视与“礼崩乐坏”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出“乐”的重要性。
C.文章分别从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文化精神,论述了孔子“正乐”的具体内容。
D.第五段作者引用孔子的“不能乐,于礼素”,表明他认可“乐”可以丰富“礼”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将对周代雅乐修复、改造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扭转了“雅乐”精神失落的文化现实。
B.孔子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为他纠正礼乐秩序倾颓的“正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孔子认为“复礼”必重“正乐”,“礼”重在内在愉悦,“乐”重在个人践履,两者不可或缺。
D.孔子主张“放郑声”,是因为郑声不符合周礼的艺术精神,不具备音乐的美学功能。(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医学强则国强,医学是强国的学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医务人员的负重逆行,让国人前所未有地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珍贵与伟大。医学可以救国,理应成为值得高度重视的学科。而规划得当、认真实施的医学教育,是综合性健康服务的坚实基础。医学史学应该成为医学必修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世纪初,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彻底逆转了东北肺鼠疫大流行;21世纪初,抗击"非典"的教训与经验,更直接改写了国家传染病防治法。桩桩件件,史鉴不远,然而我国医学院校鲜有开设系统的医学史教育。疫情期间,北大医学岀版社开放《医学史学》教材电子版,急用先学,值得点赞。但是,对医学史的学习,应成为医学人的常态。强化医学史学研究,忠实记录医学历史,编写医学史学教材,使之成为医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可"以史为鉴"',让后代从历史悲剧中汲取信息,从容应对现实挑战,也能为立德育人、树牢科学精神发挥积极作用。“博学而后成医”是医学教育永远不变的信条。21世纪以前的医学生虽然所学教材不厚,但依然博览群书,牢牢把握一切学习机会。实习时,主动跟着老师轮急诊、出门诊、查病房、做手术,唯恐学得不深、看得不多、做得不好。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不少医务人员学习方向"过于专业",临床"亚专业"越分越细,多学科会诊成为"创新"。"混乱"的学制和实用主义、精致的自我价值导向,医学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专"而不"博"之中。医学生们的专业分流越来越早,不少学生对不是自己主打领域的学科,持以放松的心态,出科考重理论,轻能力,考完就忘成常态。这样的教育状况很难培养出既"博"又"专"的医学精英人才。其实,英文"doctor"既指医生,也指博士。言下之意,医生既能治病救人,也能饱学渊博。我国先贤早有言,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断不可作医以误世,更常将良医与良相相提并论。在美国,大学本科往往并不开设医学专业,想要学医,需要先打好数理化生以及文史哲的坚实功底。现代医学工作者不仅应该拥有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等"硬实力",也应该拥有心理学、人际沟通学、逻辑学、卫生管理学等知识和能力集聚的“软实力”。医学的温度体现在刚柔并济。面对生命的医学,需要温度和情怀。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不但令人感动,也有利于医患互动和病人康复。在疫情战斗中,隔离防护服上从写名字到写打油诗,既鼓舞了士气也缓解了压力,这就是医学的温度。医学教育也需要温度,需要刚柔并济。医学的精神内核是求真、求善、求美。医学生不能习惯性盲目性点赞,更需要相信科学,少迷信"权威",要在充分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质疑,因为不确定性正是医学的特点。人云亦云,唯上不唯实,何来创新和突破?以学生为中心,绝不意味着迁就学生,"严师出高徒"并不过时。同时,信任青年学子,积极鼓励并引领他们开疆拓土,让他们在医学教育和初步实践中,体会自我价值和职业尊荣。有境界自成高格,经考验方见本色。医学事业需要可持续的蓬勃发展和传承,需要不同年代的医生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摘编自《通史懂法专博相济求真求善——对医学生培育方向的三点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学史学很重要,是学好医学的基础,应该成为医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B.医学生专业分流过早,易使学生轻视非专业内容,使其陷人"专"而不"博"之中。
C.我国古代先贤将良医与良相相提并论,如果不是饱学之士,那么就不可以做医生。
D.医学教育需刚柔相济,"刚"体现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柔"体现了对学生的鼓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强调医学及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再具体阐释医学教育,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B.文章举北大医学出版社开放电子教材的例子,旨在证明学医"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C.文章采用举例、对比、引用多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又采用纵比、横比,论证有力。
D.文章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既指出了当下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又阐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伍连德逆转东北肺鼠疫大流行和当初抗击"非典"的教训经验对我们应对新冠疫情有着直接帮助。
B.21世纪以前的医学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显然比现在过于专业化的医学生更加博学和专业。
C.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医学也要与时俱进,对数理化乃至现代信息学、健康营养学都应该有所涉猎。
D.一个医学生只要接受良好的专业教育,并且接受通识教育,敢于质疑,就能成为真正的良医。(五)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文化赋予了生活意义。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比如乡村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等,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走上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人与人等成为共同体。C.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D.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B.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C.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视野。B.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发展。C.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D.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1、2小题3分,3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对手艺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洽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仲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有很多种,其中工匠文化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升,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后文则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然后从民间工匠和“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两个角度分别阐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1.C;2.B;3.C
解析:1.C.以偏概全,“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错,表面上看没有瑕疵,但结合第三段段首句“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和第二段“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的表述,就会发现C项“以偏概全”,除了形式方面的原因,还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2.A.“再着重从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方面分析”错。C“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错误。文中对应部分虽然有引用,但作者的目的是列举实例,引用的内容并不是重点,这部分采用的主要是例证法;且文中在论述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还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句式、押韵的不同”概括不全面,文中还花了大量笔墨谈“停顿”的不同。
3.A项,“诗的句式都是……”扩大范围,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句式都是整齐的……固定的节奏”指的是一般流行的五言诗和七言诗;B项,“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且分析可知,杜诗和苏词中的五字句都是二三的节奏;D“词是不完全自由的”错,原文是“词是完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