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7PAGE2022年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汇编+四次作业汇编附答案2022年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汇编第一章心理学及其应用一、重点掌握: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是揭示心理活动的科学。2、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3、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1)构造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所以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三种元素构成的。首创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与分析的方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代表:冯特。(2)机能心理学:意识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并将这种动态过程称之为“意识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于实验室中,应该研究人们是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的。代表:詹姆士。(3)格式塔心理学:心理或意识并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因为人的心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代表: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4)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因此,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研究的科学方法。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代表:华生。(5)精神分析心理学:提出潜意识的概念,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并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指出梦就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那些处于潜意识水平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代表: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要使个人才能得以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求。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代表:罗杰斯和马斯洛。(7)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认知是指从感觉输入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心理学不只是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内部认知过程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4、心理学的功能: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二、掌握: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访谈法。三、了解: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知与学习;动机与情绪;心理特性;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2、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基础理论领域(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分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重点掌握:1、感觉的定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韦伯定律: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概括成一个公式:k=△I/I,即差别感觉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3、感觉适应: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4、视觉后像的概念:当光刺激停止对眼睛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刻消失,会出现暂短停留的现象。5、知觉的定义及其心理特征: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心理特征:知觉的组织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掌握1、刺激与感觉的关系:对最小刺激的感受力;对差别刺激的感受力;对持续刺激的感受力。2、知觉现象: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三、了解:1、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肤觉;痛觉。第三章意识与注意一、重点掌握:1、意识的概念及其不同状态: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其中既包括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也包括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楚,但是却是能够让人亲身体会到的知觉体验。意识的不同状态:睡眠;梦;催眠;白日梦。2、催眠的定义: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3、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4、注意的特性和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5、精神分析理论对梦境的产生原因的解释: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二、掌握:1、睡眠的基本特征:睡眠的表现:睡眠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它占据了生活的一大部分;睡眠的作用:睡眠能够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2、催眠的特征与理论:(1)角色扮演观点:班诺斯提出。认为催眠只是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一种关系的建立。被催眠者只不过是接受催眠师的暗示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而已,就像演员一样。被催眠者是主动与催眠师配合,从而投入一个全神贯注的忘我境界,但是他们的确相信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并不是在真的演戏。角色扮演理论要求被催眠者必须在动机、情感上完全认同催眠,并且期待催眠的发生。(2)意识功能分离观点: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监督功能的基础上执行功能可以控制和规范个体的行为,而执行功能也为监督功能提供了观察的行为样本。正常情况下,两种功能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催眠的作用就是使得这两种功能脱节,将两者的联系切断,不能彼此给予信息反馈。此时,个体的执行功能正常,完全接受催眠师的指令,但是监督的功能却不能发挥作用。三、了解:1、睡眠的阶段与睡眠失常:睡眠的阶段:生理节律和睡眠周期;睡眠失常:突发性睡眠症;睡眠窒息;日间嗜睡。2、催眠的基本过程:(1)催眠师要了解被催眠者是否愿意接受催眠,并询问被催眠者所面临的问题,让其对自己能够记住的一些情况、当时的各种感受作系统的叙述,要对被催眠者表示基本的关心。(2)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作暗示性测查。(3)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的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也叫导入。(4)催眠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催眠者提问。(5)当催眠过程结束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之中。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一、重点掌握:1、记忆的定义及其基本过程: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编码、存储、提取。2、记忆的三个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遗忘的进程: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记忆的保存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4、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的长短;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材料的位置;记忆者的态度。5、增进记忆的方法:有效的复习(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PQ4R方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记忆术(利用组块、关键字法、谐音法、位置法、轨迹法)。6、学习的定义: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7、学习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又称刺激-反应理论。强调环境的作用,较少考虑内在的心理因素。其中有两种条件作用最具代表性,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和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2)认知学习理论:A、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说:强调知觉的整体性,认为知觉不是个别感觉简单叠加的结果。代表:苛勒。B、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是罗杰斯。二、掌握:1、记忆的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2、学习的分类和学习的策略:(1)不同学习水平的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2)不同学习性质的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3)不同学习结果的分类: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三、了解:1、记忆的测量:回忆法;再认法;再学习法。第五章思维一、重点掌握:1、思维的含义: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策略: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启发性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对问题的认知方式;定势;功能固着;迁移;知识经验。4、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创造性思维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摆脱传统或固有习惯的限制,应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认识心理历程;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原型启发。5、两种常见的影响决策的效应:框架效应;损失规避。二、掌握:1、思维的构成及过程:思维的构成:概念(抽象的元素);表象(形象的元素)。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2、思维的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三、了解:1、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2、决策及决策制定中常用的策略:决策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时,根据对已知条件的分析判断,达成最佳选择的心理历程,决策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决策制定中常用的策略:可用性策略;代表性策略。第六章情绪一、重点掌握:1、情绪的含义及其基本成分: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基本成分是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在表现。2、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信号功能。3、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的含义: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情绪,人类的基本情绪主要有快乐、痛苦与悲伤、愤怒、恐惧;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主要有爱、焦虑、敌意和自我意识情绪。4、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绪的状态及其特点: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5、情绪调节的含义: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6、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的联系和区别:情绪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过程,它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三个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过程。而认知过程是构成情绪过程的一个层面,单纯的认知过程如果不伴随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则不能成为情绪。二、掌握:1、情绪的表达:情绪的外部表现称为情绪表达。大致可分为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两大类。三、了解:1、经典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沙赫特-辛格理论。2、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情绪调节的过程:选择情境;改造情境;调动注意;改变认知;调整反应。情绪调节的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3、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积极情绪所伴随的变化对健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情绪则会起到破坏作用。第七章动机与行为一、重点掌握:1、动机的定义与功能: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合称为匮乏动机,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动机。3、动机与行为间关系:(1)动机的产生:动机的产生受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的共同影响。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需要。(2)作为中介变量的动机:动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本身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只能通过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来推知他存在怎样的动机。动机实际上是个体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只有当任务特别简单时,动机越强,行为表现会越好。但是当任务难度增加时情况就不同了。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一般来说,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表现。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反而会更有利于行为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这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法则。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当任务难度为一般程度时,适中的动机水平最好。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5、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亲和动机的含义: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亲和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6、工作动机理论:(1)X理论和Y理论:X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在工作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2)双因素理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掌握:1、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匮乏动机与成长动机。2、成就动机的测量:投射测验(最常用的是主题统觉测验);自评问卷测验。三、了解:1、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等。第八章能力差异一、重点掌握:1、能力的概念:是人类顺利实现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2、能力的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项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3、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每个维度下面又有几个不同方面。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构成了150个智力因子。4、智力的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了三个部分,即成分、情境和经验。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取成分。情境智力指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由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经验智力体现为在两周截然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新异的或者常规的问题。5、智商的概念: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关系。计算公式为IQ=MA/CA×100。6、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的问题:(1)智力是动态过程,不能贴标签;(2)智力有多种成分,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结果的测验可能不恰当;(3)注意智力测验的文化适用性;(4)多因素影响智力测验结果,如健康、环境氛围等。7、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A、一般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三四岁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一般在18岁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B、不同能力成分的发展趋势: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最开始发展的是知觉能力,到18岁左右的时候已经基本发展到最高水平。而推理能力要在个体一岁后才开始发展。与先天禀赋相关高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与人的知识文化相关高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2)能力的个体差异:A、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人类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层次,其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形式。B、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稳定发展;早慧;大器晚成。C、能力结构的差异。D、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而总体智商上存在的差异则比较小,甚至可以说没有。主要差异有: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且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优于男生,但青春期后,这种优势被男生所占有,且保持到老年;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8、影响能力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的因素;自身努力。二、掌握:1、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因此,能力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三、了解:1、能力的测量:(1)一般能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2)特殊能力测验: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梅尔美术判断测验。(3)创造力测验。第九章人格差异一、重点掌握:1、人格的概念与特性: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性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2、人格的构成:认知风格、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3、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物理因素。4、人格测评方法:测验法、投射法(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情境测验。二、掌握:1、人格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3)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这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2、人格维度说:艾森克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构成四种人格类型,即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多血质。三、了解:1、人格类型说: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模式,如T型人格;对立型模式,如A-B型人格;多元型模式,如阴阳五行说。第十章社会认知一、重点掌握:1、自我的定义与结构: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的结构有:主我与客我;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2、刻板印象的定义: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视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3、社会态度的定义:人们对现实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包括人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以及物品等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一般意义上人们所指的态度即社会态度。4、偏见的原因及减少偏见的方法:偏见的原因有:群体间的直接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早期经验:社会学习的作用;社会分类:我们-他们效应。减少偏见的方法:接触假说——不同群体间人们接触的增多可以提高对相似程度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对原来的偏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修正。但这要求两个群体的社会地位是基本平等的,且他们的接触是以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的方式进行的;社会干预——教育人们打破惯有的印象,抛弃狭隘的偏见观念,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来接纳不同的人。5、归因偏差的种类: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自我服务的偏差。6、主我与客我: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是被主观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二、掌握:1、自我的发展与完善:(1)自我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主要可以分为生理自我(从出生到三岁)、社会自我(从三岁到青春期以前)和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到成年)三个阶段。(2)自我完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2、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社会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学习,观察学习和模仿是态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遗传因素——父母及时地引导和强化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态度有积极的作用;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是符合认知结构平衡的一个状态。社会态度的转变模式包括四种变量:信息宣传者(谁)、信息源(什么)、说服方式(用什么方式)、信息接收者(对谁)。3、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海德的内外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情景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凯利的三度理论提出了归因取决于区别性、一致性和一贯性三个变量。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描述了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并把它们归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四个范畴中。三、了解:1、印象管理的策略:自我美化、他人美化。第十一章社会行为一、重点掌握: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2、侵犯行为的挫折-侵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1)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当人们想要什么东西或想要做的事情遭到阻碍的时候,挫折就产生了。挫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侵犯行为,但这个侵犯行为不一定直接指向挫折源,而是指向替代品。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会引起侵犯行为,很多人受到挫折后只是一个人难过或找人诉苦。有时挫折只是产生愤怒,这是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只有环境中出现“侵犯线索”时,侵犯行为才会发生。侵犯线索是与挫折和侵犯行为伴随出现的刺激物,包括人和武器等。(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强化是习得侵犯行为的一种途径。有的时候,侵犯行为会得到正性的奖励。学习侵犯行为的另一个途径是观察。3、从众的定义与从众发生的原因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分析:从众指的是人们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把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朝着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从众发生的原因一般有:(1)从动机方面分析:人们从众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正确。这取决于被跟从的人是否掌握正确的信息和对自己独立判断的信心。另一个是希望被人喜爱。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学到与别人友好相处的一个方法,就是遵守别人建立的规则。一般人都不喜欢违背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方式。因为与大多数人对抗会招致排斥、厌恶,以致最终被别人抛弃。而这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是很痛苦的。(2)从群体特征方面分析:群体自身的一致性、群体大小、群体的凝聚力也会影响人们的从众行为。(3)从个性、文化差异方面分析:个性、文化差异都会影响从众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那些对于“结构化”和“肯定性”需求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群体影响,生活在强调“集体合作”的文化中的人们可能更容易从众。此外群体成员的身份对一个人越重要,此人受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越大。例如:一位干渴的游客在沙漠上旅行,看到有人从一口井中取水不碰另一口井水,取水的人是当地人还是同自己一样的游客将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是当地人,那么他们的行为可能是有正确的,因此可能会引起从众行为,……。又如:非典时期全国出现抢购中药的现象以及人们对流行事物的追逐,都是从众行为。4、群体极化的定义及其发生的原因: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趋向于极端的现象。发生原因有:社会比较、说服性辩论、文化价值观。5、社会惰化的概念。二、掌握:1、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2、依从与服从:依从是指个体接受他人的请求,做出与他人期望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依从也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行为的理由是内在的。服从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是对权威者的服从,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3、优先选择竞争:与合作相比,在没有特别引导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的行为方式。4、社会助长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原因:社会助长是指与他人在一起工作能够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发生的原因是他人在场能够增加个体的唤起水平,而唤起能够增强个体做出“优势反应”的可能性。他人在场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唤起,是因为人们认为在场的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评价。三、了解:1、爱情:斯腾伯格认为爱情就是个三角形,它的三个顶点是爱情的三个要素:亲密、激情、承诺。爱情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成分会发生变化,成分的强度也会变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一样了。恋爱关系分为八类(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之爱、伴侣之爱、荒唐之爱、完满之爱)。2、竞争与合作:竞争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使行为的结果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合作是指不同的个体在工作、生活或社会关系中通过相互帮助,协同活动,来实现共同目标、享受合作结果或增进友谊的行为。3、群体思维:决策者们为了统一意见往往会作出强制性的最终决定。一旦决议形成,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执行,甚至不允许再对其正确性提出任何怀疑。第十二章心理健康(略)第十三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略)第十四章毕生发展一、重点掌握:1、毕生发展观:巴尔泰斯和沙伊厄等提出,认为人从胚胎到死亡始终是一个前进的发展过程,人的生命是一个连续过程,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受以前发展阶段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阶段。人的发展和和衰老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人的身心发展不能脱离某一时代的社会环境。心理的发展是有顺序的,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发展阶段分为产前期、婴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2、印刻的概念: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有序但不连续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婴儿的感知与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特征是理解了客体恒常性)、前运算阶段(2岁至7岁,对外界事物的符号化功能不断发展,表现出中心化,即注意力很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不能同时考虑物体的两个特征)、具体运算阶段(7岁至12岁,能逻辑地思考事物,获得守恒的概念,可依据特性对物体进行分类、排序。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具体性)、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十四五岁,认知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能对抽象命题进行逻辑思维,开始关心假设的、未来的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开始系统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以细致的方式尝试每一系列的可能性,可将各种命题加以自由组合,进行假设演绎的运算)。(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认为个体一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前习俗水平(7岁以下,对行为的评价主要根据这些行为能否避开惩罚和奖励)、习俗水平(13岁,对行为的评价是以得到别人的好印象为标准的)和后习俗水平(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个体形成并遵从抽象的伦理道德原则,以避免自我谴责)。4、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依恋;性别角色;同伴交往。二、掌握:1、成人期的认知发展:(1)成年早期:在智力结构的各个方面均已基本发展成熟,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智力在性质上表现出一些新的属性。个体的思维方式由原来的形式逻辑思维上升到了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十分突出。(2)成年中期:智力的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3)成年晚期:认知活动发生了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尤其是感知觉和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表现出了智慧收益的增长,即生活某些方面的专长的增长。在生命后期的智力表现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2、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1)青春期体验:自我意识高涨和反抗心理增强。注重自我同一性的探索。(2)社会关系:青少年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发挥更大的支配权,他们希望在家庭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并承担更多的责任。同伴在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上开始与父母竞争,同伴成为孩子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青少年通常与父母和同伴谈生活经历的不同方面,相比孩子与同伴之间,父母与子女间有更为相似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大多数重要问题上的意见是一致的。在“青少年文化”方面,则征求同伴的意见。三、了解:1、毕生生理发展:产前期、婴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期。2、成人期的社会性发展:(1)成年早期的适应:职业与工作;婚恋与育子。(2)中年期转变:中年危机;婚姻与空巢。(3)老年期建构:退休;丧偶;死亡。2022年整理电大心理学四次作业汇编附答案第1次平时作业(第1—3章)一、不定项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1.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是(C)。A.生理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2.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D)。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实验法3.精神分析理论是由(B)提出来的。A.艾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和罗杰斯D.斯金纳4.意识有以下哪几种不同的状态:(ABCD)。A.睡眠与梦B.催眠C.白日梦和幻想D.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C)。A.指向和选择B.集中和紧张C.指向和集中D.集中6.“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A)。A.有条件的B.无条件的C.不可能的D.以上一个也不是7.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B)的干扰。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注意的动摇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A)现象。A.适应B.对比C.后象D.感受性9.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C)。A.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C.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D.知觉是否有目的、有计划10.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D)A.注意分散B.粗心C.知觉组织性D.定势得分批改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7.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8.差别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得分批改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1)描述和测量(2)解释和说明(3)预测和控制2、例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意识状态包括:
(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4、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感觉通道的特性、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人的兴趣和动机6、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得分批改人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认知过程与学习: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揭示事物的意义、作用和规律,使人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与人类心理过程紧密相关。(2)动机与情绪: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是有内部原应的。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产生了满意,厌烦等情绪。(3)心理特征:就是体现心理差异的现象,包括能力与人格,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高低的心理特征。(4)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人作为社会成员体现了很强的社会性,个体中的人和社会中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现象。(5)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心理发展涉及人生从出生到衰竭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关键期是发展心理的主要特点。2.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得分教师签名中学心理学第2次平时作业(第4—6章)得分批改人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B)。A.编码、提取、存储B.编码、存储、提取C.提取、编码、存储D.存储、提取、编码2.(C)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A.回忆B.重现C.再认D.追忆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C)。A.中间稍快B.中间稍慢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4.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C)。A.常规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发散思维D.创造性思维5.建筑工人在看完图纸以后,想象出楼房建起来以后的形象,这属于(D)。A.创造想象B.幻想C.无意想象D.再造想象6.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都经历(ABCD)等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选择策略D.检验策略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A.新颖性B.流畅性C.灵活性D.精致性8.美国心理学家沃拉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包含哪几个阶段(ABCD)。A.准备阶段B.酝酿阶段C.顿悟阶段D.验证阶段9.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ABCD)。A.牙牙学语阶段B.单词语阶段C.电报语阶段D.语言胜任阶10.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CD
)。A.巴甫洛夫B.乔姆斯基C.班杜拉D.斯金纳得分批改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2.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3.系列位置效应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4.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5.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6.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7.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8.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得分批改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动态、活跃的系统,从事着信息的接收、存储、组织、改变和恢复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其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2.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1)编码和提取失败。很多时候,发生遗忘的原因是信息编码的失败。也就是说,信息从来就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
(2)消退说。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的结果。
(3)干扰说。干扰理论认为,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4)压抑说。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1)及时复习。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4.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某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在视、嗅、触、味等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象的作用
(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5.想象有哪些功能?(1)预测和计划功能
(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代替的功能
(4)生理调节的功能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主要是指问题本身的性质),也有主观因素。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动机;(2)定势;(3)知觉情境;(4)功能固着;(5)迁移。7.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得分批改人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联系实际,谈谈记忆策略的实际运用。第一。、复习策略复习时记忆的关键。那么,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达到巩固记忆的最佳效果呢?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以下几种复习策略可供遵循。(1)及时复习。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记忆完成后的最初时刻。此时如果不能及时复习,一个小时后就会有50%以上的信息被遗忘,这说明及时复习对巩固记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复习就是要在新学过的内容尚未被遗忘之前,趁热打铁,使之巩固,然后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果中去长久保存。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复习并不只是单纯的、机械的重复所学的材料,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让人感到鼓噪乏味,产生厌倦疲劳情绪,从而影响记忆效果。第二、精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加工水平实验表明,精细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该多提问题,进行更主动的思考。例如,在被英文单词时,不应是机械的记忆单词,而要尝试单词造句,了解其意义和用法。除了意义加工外,还有一种加工法师能够得更好的记忆效果,那就是自我参照性加工,即指自我相联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编码。(3)记忆术所谓记忆术就是指记忆的技巧和记忆方法。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我们也可以掌握这种技巧。以下是记忆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1、形成图片记忆。2、赋予信息意义。3、利用已有的纸质。4、建立特殊联系。2.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阶段。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段,选择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检验策略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三)作业一一、选择题:1、“急中生智”,这属于(C应激)2、“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A.激情B.心境C.应激D.以上一个也不是3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可将情绪调节分为(ABC)答案: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4、动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ABCD)A.动力性B.指向性C.活动性D.维持性5、一般来说,(A)强度的动机,解决问题效率最高。A.中等B.弱C.强D.B和C都是6、动机与工作效率关系是(C)A.一种交叉关系B.一种线性关系C.倒u形曲线关系D.一种直线关系7.母性动机是一种(B)。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交往动机8.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内容的有(ABD)。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成功需要D.尊重需要9、智力是指(D)。A.思维能力B.特殊能力C.理解力D.认知能力10、以下属于一般能力的有(ABC)。A.观察力B.记忆力C.抽象概括能力D.色彩鉴别能力二、名词解释1、情绪: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2、复合情绪: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3、激情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4、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5、诱因: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6、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7、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8、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三、简答题: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答:情绪是一个多成份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2、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答:动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的。a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c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e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答:情绪体验都在两个维度中,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3、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答: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成为优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的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有的学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动机,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等。这些不同的动机都表现在同一种学习行为中。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另外,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几个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剧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划船等。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4、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答: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1.师生沟通。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良好的师生沟通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交流和友谊,也能起到“爱屋及乌”的效果。2.同伴沟通。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5、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答: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a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b姿态表情: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c语调表情: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它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6、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三个方面。四、论述题:1、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答: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a.回避和接近策略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儿童在很早就开始运用这种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研究指出当儿童可以爬行或走路时就采取接近或回避等方式调节情绪。b.控制和修正策略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它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表现出用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如给哭叫的小弟弟、小妹妹玩具等。c.注意转换策略注意转换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开始通过用转移对陌生人的注意,注视母亲等方式来降低对陌生人的焦虑。d.认知重评策略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e.表达抑制策略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f.合理表达策略合理表达指采用恰当的表情,它不造成人际和社会适应上的障碍,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
密切,这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如把愤怒转换为笑,把悲伤
转换为动力等,这种策略因而也可以称之为情绪转换策略。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答:a.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要使学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得过高,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达
不到,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
生产生能力感。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例如,鼓励
学生自己办数学墙报,鼓励同学之间自己开展数学竞赛等等。b.树立学习榜样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好的榜样不一定指一个人,也可能指一件事。教
师要善于发现榜样,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身上,从榜样
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c.
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目标还要具有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对学生行
为的反馈可使之持续并增强。d.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一起来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
加以纠正。对学生学习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总
之,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
提高。e.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进行自我强化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为标
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
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答:内在动机的激发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5种特定的教育行
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作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作批评的目标。要具体指出可以提高和进步的地方(例如,我注意到你的“横”比以前写得更平了,你能把你的“钩”写得更清楚吗?)。2.培养学生胜任力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胜任力培养,确保学生胜任力体验的课堂气氛,为此可提供最佳挑战。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只有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可以考虑忽视成绩和结果,创造更象游戏的氛围,鼓励而不是打击错误的出现。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二)外部动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学习气氛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在课堂一般激发学生的动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2.组织合作学习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3.正确运用奖励首先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4.慎重使用惩罚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规表现,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手段。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5、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又包括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等。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
遗传素质的影响
遗传素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包括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
解剖生理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否定遗传的作用不是
科学的态度。(二)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环境和教育是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重要因素。1.
产前环境的影响。同样,儿童在四五岁时学外语,也会比成年人花费
的时间与精力少很多。2.
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则与家庭教育不同,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三)
实践活动的影响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会使相应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得分教师签名中学心理学第4次平时作业(第10—12章)得分批改人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C)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情绪2.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主要包括(BCD)等。A.自我体验B.自我检查C.自我监督D.情绪自我控制3.高级神经活动属强而平衡、不灵活型,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B)。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4.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环境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稳定性差的气质类型是(B)。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5.对人格进行测量,主要的测量方法包括(ABCD)等。A.自陈式量表测验B.投射测验C.情境测验D.自我概念测验6.人格特质理论最早是由(D)提出的。A.盖伦B.希波克拉底C.柏尔曼D.奥尔波特7.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C)。A.定型B.第一印象C.刻板印象D.光环效应8.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叫做(A)。A.从众B.服从C.去个性化D.依从9.妄想型人格属于(A)。A.偏执型人格B.冲动型人格C.强迫型人格D.焦虑性人格10.下列属于成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D)。A.适应现实生活B.自尊、自爱、奋发向上C.乐于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D.仍像幼儿那样天真幼稚得分批改人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性格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3.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5.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6.从众从众是指人们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把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7.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8.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得分批改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宣传说服者特征。宣传说服者的可信性和吸引力是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主要变量。如:很多保健品广告中经常采用“某某专家推荐”的说法。
(2)信息特征。信息本身的内容和组织对于态度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权行使程序协议参考
- 城市广场内部亮化协议
- 生物科技信用社薪酬制度
- 项目管理走动式管理实践策略
- 预付款采购协议文本
- 医疗保险医师聘用合同细则
- 体育赛事设施招投标操作
- 演艺活动保证金协议书
- 游泳池水质维护保洁合同
- 住宅区公共区域墙纸施工协议
- (完整word版)经皮胃穿腹腔引流术知情同意书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法律职业伦理-复习题资料
- 抖音汽车直播培训方案
-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地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 关于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课件
- 财务用发票分割单原始凭证 发票分割单范本
- 政治学概论 - 国家政体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50497-2019)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