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_第1页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_第2页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_第3页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_第4页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国际贸易政策:指各国或地区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时所采取的政策.它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不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商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力图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输出和输入,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竞争和合作.保护贸易政策: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不受或少受外国的竞争影响.同时,政府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实行补贴和各种优待,以奖励出口.管理贸易制度: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为手段,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贸易制度。5.1开篇案例:农业补贴与发展5.2贸易保护理论5.3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主要形式5.4企业面临政府干预的基本策略5.1开篇案例:农业补贴与发展几十年来发达世界中的富国已在给农场主的补贴上花费大量资金,典型的做法是保证农产品的最低价格。其目的是保护发达国家的农场主免受农产品低价的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尽管这些补贴数目不大,但农场主倾向于在政治上采取积极态度,而赢得他们的支持对很多政治家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些政治家通常声称他们的动机是保持过去的乡村生活方式,并把补贴当作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方法。这一逻辑的结果是,富国每年为农场主提供的财政支持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例如欧盟规定黄油最低价为每吨3282欧元。如果世界市场上黄油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欧盟将以直接支付或补贴的形式弥补中间的差价。欧盟生产奶制品的农场主每年收到生产牛奶和黄油的补贴约为150亿美元,或者每头奶牛约2美元,这比世界上一半的人每天的收入还多。采取这种行动的不只有欧盟。在美国,补贴大范围地发放给生产农作物以及奶制品的农民。有代表性的做法是保证美国棉农收获的棉花每磅至少卖0.7美元。如果世界棉花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政府将向他们开支票以弥补差价。2001年美国棉农收到大约34亿美元的补贴支票。这种补贴的一个后果是创造了剩余产品。随后这些剩余产品在超额供给压低价格的世界市场上销售,这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更难以按能获利的价格卖出产品。例如,欧盟向甜菜生产者提供每英亩4000多美元的补贴。最低价格保证超过生产成本,他们生产的甜菜超过了欧盟市场所能吸收的数量。每年约600万吨剩余的糖被倾销到世界市场,压低了世界市场的价格。估算表明,如果欧盟停止向市场倾销其过剩产品,糖的价格将上升20%。这对于南非这样的国家意义重大,南非每年出口的糖约为总产量(260万吨)的一半。若世界市场价格上涨20%,南非经济将每年从糖类出口中多获得4000万美元。美国对棉农的补贴也有类似的效果。美国棉花补贴已将棉花价格压低了50%以上。棉花低价使得巴西2001年出口亏损约6.4亿美元。另一棉花生产国——印度已估算出美国的棉花补贴使该国2001年的棉花出口收入减少了约10亿美元。据慈善组织英国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Oxfam)统计,美国政府的棉花补贴是其向所有非洲国家提供的国际援助的三倍。2001年由于棉花价格大幅下跌,非洲国家马里出口损失约4300万美元,大大超出了当年由美国为其提供的3700万美元的国际援助。总起来说,联合国估计尽管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约50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但农业补贴使发展中国家农民出口损失大约500亿美元,实际上抵消了援助的影响。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所说:“如果不给穷国进入市场的机会以及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修路、建立诊所以及基础设施都是没用的”。同样,英国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以慈善机构的身份采取坚决的姿态支持消除农业补贴,并提出对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实行价格支持。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声称,通过提高世界市场价格以及将生产从欧美高成本、受保护的生产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生产者,由于国内价格下降,(政府为提供补贴向消费者征收的)税收消除,富国的消费者获益,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将由于更加公平的竞争、扩大了的市场以及更高的世界市场价格而获益。从长期来看,依靠农业的发展中国家将会出现更大的经济增长,这对每个国家都有好处。附: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农业补贴从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轨迹来看,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1、价格补贴为主导的阶段(1933-1995年),此时,政府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挂钩。2、收入补贴为主导的阶段(1996-2001年),此时,政府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构成中。3、收入补贴与价格补贴并存阶段(2002年至今),此时,政府补贴的种类和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美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1、货款差额补贴。这是1996年以前美国政府主要的农业补贴工具,即农业部事前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商品贷款利率高于目标价格或收获后全国平均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其差额由政府支付给农民。所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是大宗谷物产品。农民可以在种植前预先支取不超过50%的价格差额,等收获后多退少补。差额补贴的实质是政府为农产品提供保护价格。1996年以后,这种政策工具被直接支付所取代。2、直接收入补贴。这是一种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是政府从价格补贴转向收入补贴的主要标志。其实施过程是政府按照基期的补贴产量和补贴面积确定补贴数量,而不与当年的种植面积和市场价格挂钩。在此基础上,农民自主决定种植面积和种植种类。3、反周期补贴。这是2002年农业法案提出的新补贴工具,它实际上是贷款差额补贴与直接收入补贴相互混合的产物。其实施过程是:事先由农业部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反周期补贴;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就用反周期补贴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额。4、资源保育补贴.它始于1936年的《土壤保护与家庭分配法》,目前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补贴、农田水土保持补贴、湿地保护补贴、草地保育补贴等。另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援助救济补贴,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土地资源保护。根据2002年农业法案,2002-2007年,政府将投入220亿美元实施农业资源保育计划。5、农产品贸易补贴.从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上看,美国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占34%,玉米占22%,农产品出口额占美国农业销售总额的比重高达25%.因此,农产品出口对于稳定美国国内农业生产和提高农场主收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美国政府的农产品出口补贴以出口信贷和鼓励市场进入为重点,主要补贴项目是:1.出口信贷担保。它始于1982年,目前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支持项目,其主要功能在于为美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回款担保。2.新兴市场项目。它主要对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给予回款担保和贷款补贴,每年大致在10亿美元左右。3.市场进入项目。它主要用于开发、维持、拓展美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特别是那些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市场,每年大致在2亿美元左右。4.出口提高项目。它旨在对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遭遇不公平竞争的出口企业提供补贴,1996年为3.5亿美元,1998年为5亿美元,1999年为5.9亿美元,2000年为5.79亿美元,2002年为4.78亿美元,目前每年保持在5亿美元左右。欧盟农业补贴尤其是价格补贴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重要内容。虽然欧盟农业产值仅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4%,但农业补贴却占欧盟预算的一半。名目繁多的农业补贴不仅造成农产品大量过剩,而且成为引发贸易争端的重要线索。1992年,欧盟为协调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立场,对其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其农业保护政策从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改革目标是:通过降低价格支持水平,保障欧洲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等,促进农村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1)降低支持价格水平。将粮食和牛肉价格用3年时间降到接近国际市场水平(如谷类价格降低29%,牛肉价格降低15%)。(2)控制生产规模。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冻结15%的谷物耕种面积。(3)进行收入支持。对那些冻结了15%耕种面积的农业生产者,以不同地区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基础,根据种植面积给予补贴;对粗放经营的畜牧业生产者也增加补贴。(4)调整农业结构。如通过建立基金,鼓励保护环境;对55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以便安置青年;扶持山区和条件较差地区的农业发展等。

经过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改革后,欧盟农业补贴有所减少,但总体补贴水平仍居世界前列。为面对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要求,特别是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压力,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强调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改革的中心还是将欧盟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转变为与农产品产量限制相结合的价格补助体系。农产品产量限制的基本形式是实施有限度的强制休耕规划,并奖励自愿休耕。改革措施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主要农产品的行政定价,二是对因降价对农民带来的收入损失进行直接补贴。比如,用两年时间将粮食支持价格下调15%(即每年7.5%),对粮食的直接补贴额提高到每吨63欧元,这相当于抵偿粮食支持价格降幅的50%;牛肉支持价格分三个阶段降低20%,同时通过提供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补偿饲养者85%的损失;马铃薯淀粉的价格也用两年时间降低15%,同时对农民收入进行补偿;对油料作物、蛋白作物、饲料作物等的补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使农业补贴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补贴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如1991年,法国的农业补贴为68亿欧元,其中用于市场方面(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的补贴为62亿欧元,用于直接补贴给农场的仅6亿欧元;到1999年,法国的农业补贴上升到92亿欧元,其中用于市场方面的补贴为33亿欧元,用于直接补贴给农场的达到59亿欧元。日本:长期以来,日本始终以国家财政扶持本国农业发展,对主要农产品尤其是大米实行了极为严格的保护。不仅通过配额、关税等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进口,对农产品的国内流通也进行严格管理。如政府将大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米,一部分是自主流通米。对于这两部分,政府都要控制面积、产量和销售量,但实行不同的收购方式和不同的价格。前者由政府收购,政府定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数倍),后者则政府不收购,但需按特定渠道流通,并以政府定价为基础(后来,部分自主流通米的价格开始以大米交易所投标价为基础)。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造成严重的贸易扭曲,遭到很多国家的反对,为适应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WTO农业规则的要求,日本从1995年起,大幅修改本国的农业政策,1995年实行新的粮食法(减少政府管制的大米流通份额,允许第一年国内消费量4%、5年后达到8%的大米进口等),1999年出台大米流通法,1999年颁布新的农业基本法及农业改革方案。2000年提出日本政府在下一轮WTO农业谈判方案。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突出了日本对自身粮食安全的重视和在人多地少的传统农业国家里,农业具有贸易之外的多种功能性的认识。

日本农业政策改革,在逐步地(尽管幅度不很大)扩大市场的开放度,并减少对粮食的直接价格补贴,但却在农业资源环境养护、培养农业人才、基础设施投入、种植结构调整、乡村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保持日本农业的持续发展。如日本农民建立或改造农业生产设施,可以从政府获得其投资额65%-85%的财政补贴,其余部分还可以贷款;日本正在实施的土地改良长期(1993-2002年)计划投资额达400亿美元。

附:美欧贸易战使用激素的牛肉贸易5.2贸易保护理论传统贸易保护理论(1)重商主义(2)汉密尔顿(Hamilton)保护关税论(3)李斯特(List)的幼稚产业保护论现代贸易保护理论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战略贸易理论1传统贸易保护理论(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2)一国货币财富的来源:开采金银矿;发展贸易(来源于流通领域)。(3)国内贸易不能增加货币,只能是对外贸易。(4)对外贸易中,要“少买多卖”,力争顺差。(5)如何保持顺差:国家干预(出口退税、奖励出口、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进口替代等)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与商品的关系绝对对立具有统一性对待货币运动的态度上把货币窖藏起来投入流通,获取更多货币如何确定一国财富货币差额论贸易差额论专栏:古今重商主义的比较——正视外汇追求的代价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国家的重商主义其本质是节衣缩食,其目的是富国强兵,但君主们眼中所盯住的主要目标是黄金。通过出口,赚得国外的黄金。有了黄金,便可以招募和雇佣士兵,进行战争。不过,一味猎取黄金,即使在重金属货币时期,重商主义也具有极大风险。因为当黄金多了的时候,金价也会贬值。当西班牙把拉美的黄金大量输入欧洲时,黄金便大幅贬值。如果一个经济体在从事出口贸易的同时,相应地进口必需的商品和服务,那么出口对于任何经济体都是有益的。但如果出口仅仅是为了积储黄金或美元,那么这种追求就极其危险。今天我国的重商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以美元为目标的重商主义。在80年代,创汇还是为了进口,但到了90年代下半期,创汇更多地是为了抵御风险。西方金融“大鳄”制造的金融危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的金融狙击,发展中国家要额外地积储外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国资源的输出和浪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大国的“进贡经济”做了贡献。如此来看,古今重商主义存在的风险是一致的,那就是目标货币——黄金或美元的贬值。美元在今天是明显被高估的。一旦贬值,发展中国家所储存的美元财富部分将化为乌有。特别是今天的这样一个汇率浮动的货币体系下实施重商主义,危险较大。所以传统重商主义的目标必须改变,那就是从紧盯黄金和美元变为重视实物进口,尽可能掌握实物财富,而非货币财富。重视进口的实质是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中国经济时报,2003-1-16央行金融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万4543亿美元,年比增长15.1%。

汉密尔顿:18世纪中叶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最先提出幼稚产业保护(TheoryofProtectingInfantIndustry)的思想.提出背景:1776年7月4日年美国独立,但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仍然依赖英国.1791年汉密尔顿发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最早的有关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经典文献)李斯特(德):1841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阐述幼稚产业保护论),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扩展.探讨了如何运用保护贸易的政策与措施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贸易保护理论.1传统贸易保护理论(2):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1791年)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于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要维护其经济和政治的独立,应当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保护一个国内市场远远胜过占领一个国外市场。一个国家在消费廉价产品的“近期利益”和本国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之间进行选择.一国不能只追求近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保护贸易不是全面性的,不是对全部产业的保护,而是对本国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产业予以保护,并且这个保护还有时间限制.保护手段:关税壁垒评价: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是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美国建国初期急需发展本国的工业,走工业化道路、追赶欧洲工业先进国的强烈要求。这一观点的提出,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流派已经基本形成。1传统贸易保护理论(3):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1841年)批判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完全忽视了国家的存在,完全抹杀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而以所谓增进全人类利益为出发点。主要观点:经济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是抵御外国竞争、促进生产力成长的必要手段。虽然在保护贸易政策实行之初,会使得国内生产率方面有所降低、物价上涨,消费者利益受损,但这是发展本国工业的一个条件。本国产业发展起来后,价格会下降,人们的损失会得到补偿。保护贸易政策是手段,而非目的。国际贸易的自由和限制,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一国采取何种贸易政策,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定。1.反对不加区别的自由竞争,主张一定条件的保护制度。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2.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主张发展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理论要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自由贸易李斯特的贸易保护政策主张目标:通过保护幼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无需保护,保护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保护对象:(1)在工业和农业的选择上,应当保护工业;(2)在保护工业的问题上,并不是保护所有工业,而应当选择那些幼稚工业进行保护;(3)对幼稚工业的保护也不是不加选择的,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则不需保护;(4)即使保护幼稚工业,也应有条件:a.“任何工业如以40%~60%之原始保护尚不能建立,又以20%~30%之继续保护尚不能维持时,一般可以假定,其工业制造能力之基本条件,并不具备。”b.当被保护的幼稚工业发展了,生产出来的成品价格低于进口同种产品并能与外国竞争时,就无须保护。c.保护的最高期限为30年。政策手段:关税,禁止输入评价积极意义:幼稚产业保护论的观点代表了后起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落后国家制定贸易政策,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1)“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的思想;(2)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为落后国家应该在什么时候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保护贸易仅是过渡,仅以幼稚产业为保护对象——并不否定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利益,而是将这种利益动态化;(4)对保护贸易政策的得失的分析揭示了建立本国高度发达的工业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局限性:(1)保护对象的选择很难确定,而且一旦确定很难取消;(2)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专栏:日本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贸易立国”战略思想的确立,对整个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但是在该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关于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该论争的实质是日本怎样参与国际分工的问题。因为在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中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一国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具有十分强的制约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在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情况及生产要素禀赋状况下,日本只能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静态的国际分工论”和“动态的国际分工论”的论争然而,日本却并没有被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所束缚,实现上却选择了规模经济利益大,吸收就业人口能力强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化道路,并对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当时的幼稚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当时如何看待汽车工业在未来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这两种意见分别代表了“静态的国际分工论”和“动态的国际分工论”的论争观点。“静态的国际分工论”和“动态的国际分工论”的论争主要是在官方的运输省和通产省之间展开的一场政策性论争。进入50年代后,以朝鲜战争为契机,日本产业的设备投资与技术革新活跃起来,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1952年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生效,结束了美军占领时期,作为对日占领政策的一环而实施的限制进口外国汽车的措施被取消,外国汽车大量进入日本市场,这对当时极度缺乏竞争能力的日本汽车工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欧洲的小汽车即便对其征收40%的进口关税,其价格仍低于日本的国产小汽车。有鉴于此,运输省和通产省之间就是否需要保护和发展日本的汽车工业展开了论争。“静态的国际分工论”的代表人物是当时日本银行总裁一万田尚登和运输省的官员。他们认为,日本应该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而不是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钢铁、汽车等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产品可以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动态的国际分工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通产省的官员。他们主张在日本的汽车工业相对于欧美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弱小的阶段时,应通过实行关税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扶植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增强汽车工业的竞争力。通产省指出:“汽车工业的高度发展,和机械工业、进而和整个产业的高度发展直接相关。所以,今后应致力于坚持不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汽车工业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以期对国民经济的高度发展作出贡献”。论争的结果是,尽管1950年代日本生产汽车的成本无法与美国相竞争,但是日本政府最终还决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扶植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日本政府的保护和扶植下,日本创造了出口汽车的比较优势,且迅速成为汽车出口大国,为其经济的外向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国际分工理论与日本贸易模式的选择”《日本研究》2003(2)2现代贸易保护理论: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20世纪30年代)背景:新重商主义由凯恩斯20世纪30年代发起。时值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批判传统自由贸易的同时,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肯定、合理的评价。其追随者马克卢普(美)和哈罗德(英)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主义中的贸易保护理论,称之新重商主义。是一种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试图寻求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上的贸易保护论。萧条经济下的贸易保护论主要观点(1)贸易顺差有益贸易顺差国内货币供给利率经济增长

(2)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一国的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当商品劳务输出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因此只有当对外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若干倍.投资乘数理论: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乘数作用重商主义和新重商主义的区别重商主义新重商主义相同强调贸易顺差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不同出发点实现财富积累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作用机制保护导致顺差,增加货币财富保护导致顺差,增加总需求,同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水平,刺激经济增长.保护期限永久保护适度,适时保护3战略贸易理论

(StrategicTradePolicy)战略贸易理论的代表者:美国克鲁格曼(Krugman)和赫尔普曼(Helpman).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自由贸易优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贸易;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适当的政策干预可以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现实:各国政府都是根据贸易对手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战略,使本国经济福利最大化。战略贸易政策: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主要观点:(1)政府应大力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如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等,产业关联极强,外部经济效应明显,一旦成为主导产业,能极大推动经济发展.(2)政府协助企业争夺出口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政府对本国出口企业的鼓励,能够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争取更多的出口利润.(3)政府限制进口以培育本国进口竞争产业的竞争能力。由于垄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贸易保护可以促使本国的进口竞争产业成为出口产业.评价意义:论证了一国可以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行贸易干预政策,通过转移他人经济利润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同时,它修正了贸易理论的内涵,从现实中最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提炼出来,试图设计出适宜于产业内贸易的干预政策.从方法论上看,它更广泛借鉴和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局限:战略贸易政策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往往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和滥用的口实,可能会恶化全球贸易环境;理论中也缺乏有力的政策干预效应的统计分析、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战略贸易政策:波音与空中客车的战略博弈空中客车制造不制造波音制造空中客车-5波音-5空中客车0波音100不制造空中客车100波音0空中客车0波音0在无任何补贴的情况下空中客车制造不制造波音制造空中客车5波音-5空中客车0波音100不制造空中客车110波音0空中客车0波音0在有欧洲补贴的情况下(补贴额为10万美元)两个前提:1、对方国家不采取同样的措施;2、对收益、成本、技术、管理等预期准确。实施困难:1、各国都选择利益最大化行为,以邻为壑;2、不完全信息造成决策错误,浪费补贴。专栏: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应用印度:在印度的软件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就得到了很好的实施。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在分析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原因时,人们一般将注意力集中在政府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的优惠政策方面。20世纪80年代前期,印度国内信息技术市场规模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不利于引进外资,印度信息技术软件产业的起点是非常低的。1984年,印度国大党及时抓住机遇和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产业,采取了包括自由化、明显的税收激励和关税特许措施,促进软件的出口。1986年,政府出台“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成为印度发展软件业出口的转折点。1992年印度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区计划”。中央政府为每个园区投资5000万卢比,主要用于中央计算机系统、卫星高速数据通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还制定了诸如企业经营头八年可免缴五年所得税、允许资本货物转口、从国内采购资本货物时可免除货物税、取消进口许可证制度、允许园区内建立外国独资软件企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通过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提高出口业务处理效率。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软环境。1998年,印度通过了“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政策纲要,涉及国家技术政策、信息技术标准、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政策、公司法、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普及以及信息的监管等许多方面。伴随该计划的实施,印度软件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是得益于政府在软件产业实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十多年来印度的软件业才有了飞速的发展,这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成功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日本发展半导体工业时的所作所为堪称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的典型事例。他认为,日本在本国这项工业起飞时采取了种种不公开的保护措施,这一保护主义行动相当于26%的不公开关税,正是靠这一点才使当时日本三家半导体企业得以生存,否则,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够在美国厂商强大有力的竞争下幸存下来。通过为本国企业保留国内市场,日本发展了本不可能独立生存的半导体制造业。日本厂商在扩大出口的过程中,逐渐地蚕食美国厂商在本土和第三国市场上的垄断租金或经济利润。日本政府深知半导体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全面扭转其技术依附于欧美的弱势地位,专门制定了相关法规,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推进。分析其政策沿革,其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1、《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简称“电振法”)。1957年制定,原定于1964年失效,后又延长至1971年。该法规定了政府在发展日本电子工业的作用、有关推动措施,其颁布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日本企业在学习美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本国的半导体产业。2、《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简称“机电法”)。1971年制定,在1978年失效。该法进一步秉承了“电振法”的宗旨,强化了发展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力度。该法的实施成功地帮助日本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研发、生产能力,有效地抵御了欧美半导体厂商的冲击,进而使日本半导体制品不断走向世界。3、《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简称“机情法”)。1978年制定.于1985年失效。该法在“电振法”、“机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以半导体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的发展。4、《科学技术基本法》。“电振法”、“机电法”和“机情法”在总体上加强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此后日本没有颁布针对以半导体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专门法规,而是改为通过综合性法规在整体上推动包含半导体在内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于1995年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提出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加强科技发展的规划,确保研发经费的投入,并从人才、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在不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和积累生产销售经验的基础上,日本终于脱颖而出,现已跃居半导体的主要出口国。

美国对外经贸政策实质上是政府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包括:(1)通过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制定和修改各种贸易规则及框架协议,促使别国开放市场,以使美国从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服务贸易协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无一不是美国积极促成这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它本身占尽优势的领域的协议的达成。(2)强化单边政府行为,通过国内法规监督、调查、评价贸易伙伴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在对外经贸关系上,动辄援引301条款对别国报复和制裁。(3)经济安全放于首位,美国取消二战后相当长时期运作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对共产党国家和有反美倾向国家的出口管制,近日又撤消了对古巴长达数十年的出口禁运。(4)开展经济外交,成立数个出口援助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如派高级贸易代表团出访、通过大使、内阁成员、甚至政府进行政治干预,为美国企业拓展国外市场。日美贸易大战中,美国曾数度迫使日本提高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并敦促日本开放国内市场。在国内,美国通过政策扶持和全方位的外贸创新机制保障碍管理贸易战略的实施。可以看到,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实际上为本国企业建立了一套充分的风险分散机制,使企业交易成本大为降低。无论是经济外交还是信贷、咨询等,政府的服务职能尽其所能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将一切不确定因素降至最低水平,同时确保不会越俎代庖,政府行为只通过市场发挥作用,既避免国际规则发生冲突又达到了与关税和国家补贴殊途同归的效果,彻底解决了前面提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局限性。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推行农业一体化,建立内部统一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和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并为排挤外来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设立统一的对外农产品关税壁垒,为了对内部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而建立了共同农业基金。这一政策使欧共体农产品竞争力大为提高,从农产品进口大户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市场农产品的主要供应者。5.3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主要形式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调整出口的政策手段关税的效应分析1关税壁垒(TariffBarriers)关税的定义:一国海关依据国家制定的关税税法和税则对其出入关境的货物所征的税.1、课税商品的流向: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2、课税的目的:财政关税,保护关税3、课税的优惠程度:普通税,普惠制,最惠国税4、课税的依据:正税,附加税(反贴补税,反倾销税,报复关税,惩罚关税,紧急关税等),差价税5、课税的标准:从量税,从价税专栏:聚焦欧盟普惠制下的中国产品“毕业”欧盟自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普惠制。新普惠制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免除或降低它们出口到欧盟市场的商品关税。普惠制是“普遍优惠制”的简称,是指发达国家单方面对从发展中国家输入的制成品和半成品普遍给予优惠关税待遇的一种国际贸易制度。普惠制是在“最惠国”税率基础上进一步减税或全部免税的更优惠的待遇。原产地规则是普惠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受惠国出口产品是否取得了原产地资格,是衡量能否享受优惠的标准。其目的在于确保普惠制的待遇只给予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生产和制造的产品。普惠制的形成和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得来的。1964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呼吁下,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提出,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给予普遍优惠的关税减免制度。1968年,联合国第二届贸发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普惠制,1971年7月1日这一制度开始生效。普惠制实行以来,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实行了普惠制。但大多数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均在各自的普惠制方案中制定了程度各异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例外条款”、“预定限额”及“毕业条款”。欧盟于1971年建立普惠制,允许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以低于正常关税的税率进入欧洲市场。普惠制已成为欧盟用来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最重要的贸易工具。据欧盟方面统计,欧盟普惠制的受益国和地区多达178个,近年来享受普惠制进口的商品每年超过500亿欧元,约占欧盟进口总额的40%。欧盟的普惠制每10年调整一次。欧盟现行的普惠制安排始于1995年,至2005年年底到期。2004年10月,欧盟委员会推出了普惠制改革方案。2005年6月23日,欧盟25个成员国批准了普惠制改革方案,决定自2006年1月日起实施新的普惠制。根据新的改革方案,欧盟普惠制下的分类将由目前的5个减少为3个。新的分类包括一般普惠制、针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普惠制和旨在帮助竞争力微弱国家的附加普惠制。新的普惠制方案对“毕业条款”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毕业条款”是指一个国家的一种产品如果在欧盟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定比例,就将失去普惠制待遇。根据新条款,普惠制受益国的任何一种产品如果在欧盟市场的份额超过15%,则将失去普惠制待遇,而纺织品和服装的“毕业门槛”则为12.5%。产品毕业和国家毕业专栏:新普惠制下中国产品难再受惠欧盟从1971年开始实施的普惠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且号称世界上“关税最低、最有吸引力”的贸易制度,目前普惠制下的出口产品关税平均比最惠国税率低了约三分之一。中国因此在对欧贸易出口上受益颇丰。“当前欧盟纺织品和服装平均关税税率为9%,中国受惠纺织品能够享受比最惠国关税低20%的优惠。进入欧盟市场的中国受惠商品减税总额曾经接近100亿美元。”(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据商务部的统计,自1971年欧盟实施普惠制以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占了欧盟普惠制下进口产品的30%以上,中国无疑是欧盟普惠制的最大受益者。而按照新普惠制规定,受惠国任何一种产品在欧盟市场份额若超过15%,就将丧失普惠制待遇;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市场份额则不能超过12.5%。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认为,中国的纺织品已经占据了欧盟市场的32%。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编制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报告》也显示,2004年欧盟自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达到欧盟总进口量的17%。目前欧盟纺织品贸易关税是9%,新普惠制将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12%。作为欧盟纺织品和服装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新普惠制将使我国纺织品行业损失1亿美元的关税减免。“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欧盟在出台普惠制的同时,也给受惠国施加了一系列限制条件和保护措施。”梅新育介绍,欧盟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受惠国的冲击,特别制定了保护条款即“竞争需要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毕业条款”。规定如果原产地受惠国的某一进口商品超过规定额度,就要取消下年度该商品的关税优惠待遇,即“产品毕业”。如果受惠国的大多数产品在国际

市场上已显示出较强竞争力,将取消该受惠国全部商品的受惠资格,即所谓“国家毕业”。新普惠制实施后,我国16大类50种产品将全部提前3个月‘毕业’,其中纺织、家电等工业产品将从欧盟普惠名单中消失,而在工业制成品中将只剩下工艺品和收藏品继续享受普惠制待遇。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李惠瑛说,“中国的工业品基本上全部毕业了。专栏:美国关税嫌贫爱富对穷国征税超富国30倍

美国一向高喊对内照顾最穷消费群体,对外帮助最穷国家的发展。然而,美国现行关税政策却对内伤害穷人中的穷人,对外歧视穷国中的穷国。美国现行进口关税制度造成了两大内外受害者。对内最大的受伤害者是美国消费者群体中生存条件最艰难的,以母亲为户主的单亲家庭。对外则是备受歧视的穷国中的穷国。这一结论,是美国民主党思想库进步政策研究所贸易和国际市场项目主任爱德华·格雷瑟,经过对美国进口关税制度深入研究后得出的。对穷国征税超过富国30倍格雷瑟研究得出的一组数据表明,蒙古、孟加拉和柬埔寨等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却是最受美国关税制度歧视的国家。以2001年为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90美元的蒙古对美出口总额为1.43亿美元,却被美国海关课税2300万美元,税率为16.1%。远比蒙古发达、人均GDP达33470美元的挪威,对美出口总额为51.73亿美元,美国海关也只课税2400万美元,税率为0.5%。相比之下,美国对穷国蒙古的课税竟超过对富国挪威的30多倍。无独有偶,美国海关对人均GDP只有370美元的孟加拉产品征关税率高达14.1%,却对人均GDP为24170美元的法国产品只征关税1.1%;对人均GDP只有260美元的柬埔寨产品征税率为15.8%,对人均GDP达30170美元的新加坡产品只平均征收0.6%的关税。这种现象被印度贸易部长愤怒地称为,发达国家“阴谋策划”的结果。他说,富国就是要让发展中国家永远只充当初级产品出口国。越是初级产品征税越高目前,美国海关征税的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计算机、民用飞机、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另一种是石油、金属、食品等自然资源产品。数十年的关税贸易谈判已经把美国的平均海关税率降到目前的2%以下,但对消费品的海关税率,却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工业产品的关税水平上。格雷瑟的研究发现,美国进口关税制度中的不合理现象不但突出,而且很荒谬。如在工业品关税普遍大幅度下降后,不但仍对消费品继续征收高额关税,而且对低档次的消费品征收高关税,对高档次的消费品却征低税率。最不可思议的是,对服装和鞋类产品的关税,目前仍平均要超过11%,部分甚至高达40%以上。以2001年为例,美国进口产品总税额为186亿美元,而只占总进口额6.7%的鞋类和服装产品,却被征收了87亿美元的进口税,占总进口产品税额的47%。从实际税率来看,不包括服装和鞋类的其它产品税率为0.9%,而服装和鞋类产品的税率却高达11.4%,高出12倍左右。低档货高税率穷人受害在对进口消费品征收关税方面,美国的税率规律是质量越高税率越低,反之越高,服装和鞋类更是如此。这些不合理的关税制度,在美国国内伤害最大的,是经济最为困难的以母亲为户主的单亲家庭。以婴儿衣服为例,人造纤维质地的婴儿服装进口关税竟高达23%至29%不等,纯棉制品的税率相对就低,丝绸或类似的高档产品几乎没有关税。尽管美国91%左右的服装、鞋类等劳动力密集型消费品都靠进口,但进口产品的高税率也抬高了美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样,由于单亲母亲的收入低,买婴儿服装时往往只选择价格低廉的人造纤维产品,就不知不觉地被美国的高关税所坑害。几乎所有低档次的劳动力密集型消费品,在进入美国时都被课以不合理的高关税,而这些又都是穷人主要购买的消费品。关税制扭曲通过谈判修正这些不合理的关税制度既有美国国内政治方面的,也有历史上的原因。上个世纪初,服装和鞋类制造业在美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为防止欧洲产品对美洲大陆的侵蚀,美国实施高达90%以上的关税,保护其服装工业。时至今日,尽管这类工业只占美国制造业的3%左右,但由于它们在政治圈内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服装鞋类产品的保护性关税下降尤其困难。与此同时,后来居上的新工业门类,特别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借助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试图以自由贸易打开其它国家的市场,自然就不主张关税保护了。现在看来,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国会和相关利益集团的非理性互动,造成了美国关税制度中的扭曲现象。格雷瑟认为,改变美国关税制度中不合理现象的最现实可行途径,是美国在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下决心彻底消除对服装鞋类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关税,并借此要求其它国家也在类似的门类内大幅度降低关税。或者作为交换,要求其它国家开放自己的农产品市场,以扩大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否则,美国如何去自圆其要“照顾国内最穷的消费群体,帮助世界最穷的国家发展”的高调呢2非关税壁垒(Non-tariffBarriers)直接非关税壁垒: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或规定.包括:

1、进口配额制:绝对配额,关税配额2、自动出口限额制:非协定,协定3、进口许可证制:定额,非定额间接非关税壁垒:进口国未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或规定.包括:

1、外汇管制,进出口国家垄断,2、歧视性政府采购:WTO3、最低限价,进口押金4、技术壁垒:ISO9000,WTO-TBT/SPS5、绿色壁垒:ISO140006、社会壁垒:劳工壁垒,SA8000专栏:纺织品后配额时代将有更多贸易摩擦用美国传媒的话说,2005年1月1日对美国纺织业来说是一个近似“死刑”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主宰了世界纺织品贸易市场多年的贸易配额寿终正寝。随之而来的中国纺织品对美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大冲击,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贸易摩擦的问题。“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将主要遭遇哪些贸易摩擦的洗礼呢?种种迹象表明,反倾销、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标准和社会条款将可能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在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后努力设置的新的贸易壁垒。一是反倾销措施。根据WTO统计,从1995年至2003年底,成员方对纺织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共159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共17起,占成员方案件总数的11%。因此人们普遍担忧进口设限国今后会更多地使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已一体化的产品;而且纺织品贸易逐步自由化,特别是2004年底所有配额将取消,这极有可能导致国际纺织品服装价格的下降,进口设限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可能性会更大。以美国市场为例,现在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向美国市场出口纺织品,这些国家现在拥有美国市场的份额是由它的配额决定的,在配额取消之后,市场份额则会完全由各自产品在自由市场中的竞争力决定。很明显,现在中国的纺织品,其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在美国市场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而且在未来还会不断上升。根据美国纺织业界预计,2005年配额取消后,中国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为65%-75%。因此,中国以其传统在美国纺织品市场上具有无法取代的整体优势,这实际上也为美国对华纺织品服装提起反倾销准备了温床。二是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是指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242段,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如认为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激增对其国(地区)内产业造成影响,可对中国实施为期1年的配额限制。2003年底,美国针对原产于中国的针织布、袍服及胸衣等3种产品提出特别保障措施申请。对美国业者而言,提出申请本项措施的“门槛”很低,程序简单,也不须付出很大成本。三是技术标准。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障碍将是绿色环保等技术壁垒。发达国家依仗其较高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为符合环保标准等技术性贸易要求,将增加额外的成本支出;如不符合规定,则无法争取到订单。因此,我国企业应妥善应对上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其转为竞争“利器”。四是社会标准。正在和将要使用的“社会条款”(如劳工标准、人权保障等)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生态环境标准之后又一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壁垒新举措。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等国家内的部分政治家、有关媒体、社会组织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向社会公众灌输社会意识,要求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如:不得非法雇佣童工、对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福利进行明确规定等社会行为进行检验。一些进口商,特别是名牌服装进口商和知名零售企业,出于对上述政治压力和维护本企业社会公众形象的考虑,已纷纷在本公司内建立起了针对供应商的社会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检验体系。专栏:技术性壁垒考验中国对外贸易近年以来,国外针对牙膏、宠物食品、轮胎、玩具等中国产品的召回事件频频发生,以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等技术性标准为名的贸易纠纷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技术性贸易壁垒已逐渐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某经济体以维护基本安全、保障生命、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看,随着世贸组织贸易规则的完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逐渐弱化,反倾销措施仍持续存在,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快速发展,逐渐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从1995年到2007年上半年,各成员国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为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量的71%。中国出口企业因此面临巨大考验。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发生的召回案中约六成针对中国商品,涉及宠物食品、玩具、轮胎等多个领域。另据中国商务部官员提供的数据,在欧盟,今年上半年针对产品安全环保标准的“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共发布消费者警告599次,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达292次,占总量的近一半。9月上旬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7)》显示,去年我国全年出口贸易因技术性壁垒遭受直接损失359.20亿美元,有31.4%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专家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从外因来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都以强调自身利益为核心,对外态度逐渐用强。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在标准制定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因而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其重要贸易壁垒。从内因来看,中国企业出口依赖度大,自主品牌较弱,对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形成一定冲击;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形成竞争。去年对我国发动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地区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具有两面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初衷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提高居民福利、纠正贸易失衡等功能。而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加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多贸易摩擦,日本、韩国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类似时期。因此,中国企业应努力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解放日报,2007-10-11专栏:欧盟新壁垒或使宁波玩具出口失去欧盟市场欧盟限制在玩具制造中加入邻苯二甲酸盐的新法规,于2007年1月16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在经历了有毒玩具、侵犯版权等一系列挫折后,宁波、浙江乃至中国的玩具出口欧盟将又迎来“寒霜”,更严重者还将可能失去整个欧盟市场。今年年初以来,欧盟对进口玩具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高。7月1日起实施的欧盟电子电气环保指令(ROHS)规定,包括玩具在内的十类产品投放市场时,不能含有铅、汞、镉等六种有害物质。即将执行的欧盟新法规,则限制在儿童玩具中使用包括邻苯二甲酸二已酯在内的六种成分,含量不得超过1%,不然将不得在欧盟市场出售。中国是世界玩具制造及出口大国,产量占全球的70%。而中国出口国外的玩具大部分采用聚氯乙烯为原料,其中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就占到了50%。而浙江宁波现有玩具生产企业一百多家,出口玩具近一亿美元,其中出口欧盟的玩具达三成。出口的玩具以智力玩具、填充的玩具动物和带动力装置的玩具及模型为主,而邻苯二甲酸盐被广泛用于塑料玩具。欧盟一些组织认为,含有邻苯二甲酸盐的产品有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可干扰人体内分泌,所以实施永久禁止。邻苯二甲酸盐,是一种用于聚氯乙烯(PVC)儿童用品与玩具的增塑剂,具有软化塑料和增强塑料弹性的作用。研究发现,含有邻苯二甲酸盐或酯的软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有可能被小孩放进口中,如果放置的时间足够长,就会导致邻苯二甲酸盐或酯的溶出量超过安全水平,会危害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干扰其内分泌,因此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欧盟在1999年就作出正式决定,在其成员国内,对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与口接触的玩具(如婴儿奶嘴)以及其他儿童用品中邻苯二甲酸盐或酯的含量进行严格限制。日本也于2003年8月开始禁止在儿童玩具中使用DINP和DEHP增塑剂。2005年又在官方公报上公布第2005/84/EC号指令,限制儿童玩具及其他用品的邻苯二甲酸盐含量,并要求25个成员国必须于2006年7月16日前将该指令转化为本国条例,并由2007年1月16日开始实行,将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不例外。我国对外贸易中遭受的绿色壁垒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56个。其中有90%以上是卫生和检疫措施项目(一般仅检9个项目);如我输日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出口至德国的蜂蜜曾经因为不能满足进口方的特殊卫生要求使输往德国的3万多吨蜂蜜不得不停止出运而一度退出欧洲市场;出口至欧共体国家的冻兔肉也因卫生标准不符合进口方过于苛刻的规定要求而被迫退出市场;出口至美国的陶瓷产品(稻草包装)因与美国植物检疫措施有违而被勒令销毁;我国一家生产厂某一规格的蘑菇罐头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而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至美国的所有蘑菇罐头全部遭卡关、连已在美市场上销售的也全部被撤下来,其损失是巨大的。专栏:欧盟的绿色指令——中国家电出口的又一道“门槛”中国家电业的出口可谓命途多舛。不但屡屡遭到发达国家反倾销和专利费的打击,一道又一道的绿色壁垒更是挡在前面。欧盟颁布的两道“绿色指令”,就让中国家电企业又一次陷入了困境.欧盟的两道指令,分别为《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欧盟25个成员国于2005年8月13日以前将上述指令转换为成员国法律,从而在2005年8月13日开始正式实施。根据第二道指令,从2006年7月1日起,投放于欧盟市场的新电子和电气设备,将不得包含铅、汞、镉、聚溴二苯醚或聚溴联苯等有害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