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上-开卷资料完全整理(课件文本格式 论述题 材料题 判断题)_第1页
毛概上-开卷资料完全整理(课件文本格式 论述题 材料题 判断题)_第2页
毛概上-开卷资料完全整理(课件文本格式 论述题 材料题 判断题)_第3页
毛概上-开卷资料完全整理(课件文本格式 论述题 材料题 判断题)_第4页
毛概上-开卷资料完全整理(课件文本格式 论述题 材料题 判断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毛概(上)资料完全整理辛苦制作非法盗用必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早期的革命者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强烈地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强烈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这与中国革命的主题相同。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自己的革命思想。

3、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各种思潮的争鸣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基础。

4、中国人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当时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形式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语言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语言形式,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

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总结和概括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过程。

首先,马克思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即要在中国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广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重大问题。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运用,必须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创新和发展,不能搞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中心课题,主要是民族独立和国强民富两大问题,实现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这就产生了革命、改革和发展三大主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

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怎样进行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呢?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邓小平理论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原,渊源不等于本原,渊源也不是理论体系本身。

从内容看,毛泽东思想主要是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在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未能突破苏联模式。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解放思想,冲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大问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所谓“一脉相承”,是指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精神,并结合具体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

一脉相承:一是共同的理论基础;二是共同的思想精髓;三是共同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标准;四是共同的方向和路径;五是共同的历史任务

所谓“与时俱进”,是指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都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后者对前者是的继承、发展、丰富和创新的关系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谈谈在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的理论虽然有许多种,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一、正确判断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科学回答世界历史的时代课题,确保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感

第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破解中国社会的转型难题,确保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第三、充分彰显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切实关注影响广泛的民生问题,确保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

第四、主动回应社会思潮的竞争挑战,及时化解当前社会的信仰危机,确保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齐发展,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第五、“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

第六、汲取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1)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

(2)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晚年错误

一是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二是在政治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

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

二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误解;

三是在一系列胜利面前产生了骄傲自满、家长制、一言堂等不良作风。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五四前夕,中国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并在五四运动中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时代条件:20世纪初世界政局的变动(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革命实践。

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沃土。革命实践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而革命理论又必须接受革命实践的检验。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萌芽期(中共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开始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框架(萌芽的标志)

(1)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对象、任务的认识

(2)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提出

(3)关于农民问题

(4)关于统一战线

(5)关于未来政权建设

形成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主要表现:

A、论证了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

B、不仅自觉地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农村工作应成为党的工作重心的思想

C、创造性地解决了坚持和发展红军战争和农村根据地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形成的主要标志(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成熟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与抗战时期)

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成熟的原因:

首先,中国革命已有了两次胜利、失败的经验教训。

其次,毛泽东已处在党的领导集团核心的位置。(政治保证)

再次,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路线的端正(理论和思想基础)

最后,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的斗争实践(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刻地总结大革命尤其是土地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全面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军事、思想路线。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第三,科学地概括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四,精辟地论证了党在革命斗争中的政策和策略问题

成熟的主要标志: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时期与建国后)

形成发展的特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第三,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1938年10月,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1939年10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1981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揭示

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了完整而准确的概括: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层涵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层涵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层涵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A.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理论形态。

C.特别是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核心价值和精神、活的灵魂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理论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系统的理论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具有独创性的理论

第四,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理论

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一,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二,既要抛弃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又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

第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

时代主题变化的突出表现:

1、世界范围内各种制止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逐步增长,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一个国家的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科技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凸现出来。

3、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

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使当代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类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进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新技术革命浪潮和新工业革命的浪潮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的面貌

历史前提

总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积极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源泉。

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机,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契机

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年代,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为了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

同时,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形成和发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1)能够对付战争和战争威胁。苏联借助这种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使苏联、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大国迅速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化体系。

(3)计划经济的尝试推动了西方国家走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时期。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大量新创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的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证券市场股份制

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要先从农村突破?

①温饱问题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吃饭问题是当时压倒性的问题,农村人口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必然要先从农村开始。

②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农村改革,农民得到实惠,中国的稳定就有了强大的基础,同时工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才谈得上

③阻力最小:农村的利益关系相对城市要简单得多,或者说农民什么都没有,他们已经不可能在改革中再失去什么。

④示范效应:农村改革成果初显,为进行城市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展开,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

新境界:是侧重于思想路线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澄清了姓“社”姓“资”的是非,找到了“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分配形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在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解开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思想扣子。

(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

新水平:是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胆略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

新判断:是侧重于理论背景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

(四)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新体系:是侧重于理论框架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逻辑起点;它以发展道路论、发展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外部条件论、政治保证论、战略步骤论、领导依靠论、祖国统一论为主要内容;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行动纲领;它是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⒈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揭示了社会主义科学本质,对时代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

⒉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充分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的新发展。(世情),世界格局:两级多级

当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一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二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

首先,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

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极力使世界向单极化方向发展,谋求建立以其为领导的世界秩序

其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再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国情)

经济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和谐的因素凸显出来,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党在新世纪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现实依据:党的现状和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党情)

党的现状革命党变成执政党;

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

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腐败现象突出。

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1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思想理论基础: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一种政治力量的衰落,往往首先是从思想理论上的衰落开始的,而一个政党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断引导社会前进,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系统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全党集体智慧,而形成的具有党的指导思想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部分修改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⒈系统地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统一起来。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指针。

2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其一,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靠发展。

其二,解决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历史前进要靠发展。

其三,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所有问题,关键在于发展。

其四,这也是由当前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决定的。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国际背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人类对“发展”认识的曲折历程: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②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③可持续发展观④“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历史依据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

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又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赋予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要努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澄清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基础

时代价值“以物为本”、“以GDP为本”、“以少数人的利益为本”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归结为以人为本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区别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界限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⒈科学发展观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

一是发展内涵的新揭示;把发展观表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把这三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发展主体的新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逐渐形成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家和从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和广大的工人、农民一样是主体力量。

三是发展动力的新概括;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新时期“依靠体制创新求发展”的发展动力观。

四是发展关系的新拓展;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新时期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

五是发展价值的新取向;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同时,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是发展目标的新要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显然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3.帝制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4.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政治、军事命脉,是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总根源。

5.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形成的原因: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是导致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经济上:中国被迫向帝国主义国家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第二,封建主义是导致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是中国社会没有沦为殖民地的重要原因。

第四,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中国社会没有沦为殖民地的一个原因。

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政治上,民主共和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第二,经济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到来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

第三,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社会意识现代化的闸门。(1)参政意识的世俗化;(2)组织意识政党化;(3)社会意识的理性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形成原因: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一是外国资本的压迫。二是官僚买办资本的排挤。三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四是封建官僚政府的压榨。第二,必须客观地看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一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主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外国在华资本和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又只占很小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形成原因:三是在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分。第三,相当多的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们的资本由地租转化而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旧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要结束。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中外反革命势力联合的力量远远大于革命的力量。从主观上看,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及资产阶级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如他们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斗争方法、策略。)

另一方面,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主要有:一是有了新的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二是有了新的领导阶级;三是有了新的革命前途,四是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具备的条件: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二、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在革命的实践中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为中共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第四、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共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第五、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是中共成立的外部条件。

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点

第一、革命的领导不同了

民主革命再也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了。

第二、指导思想不同了

民主革命再也不是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作指导,而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了。

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了

民主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它在不断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成熟、发展和完善。

国民革命时期,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何谓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构成国民党南京政权的经济基础。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能不能因此得出“侵华有功”的结论呢?

不能因此而得出“侵华有功”的结论,这是因为

第一,这种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绝不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西方列强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经济上:帝国主义商品倾销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勒索大量战争赔款。

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第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掠财物,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政治、军事,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是旧殖民主义时代的丛林法则的一个典型的翻版。台湾“三二O“大选”日渐逼近,美国派E8C战场监视间谍飞机监视台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成为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如何理解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1、从中国社会特点看,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

2、从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来看,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生活悲惨,处在社会最底层,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可靠的同盟军。

3、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只有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才能消灭封建剥削阶级,从而摧毁帝、封的社会根基,完成革命任务,只有得到农民拥护,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也只有依靠农民才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的胜利。

4、从历史教训看,在以农业为主要特征的中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

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革命中常常起到先锋和桥梁作用。

民族资产阶级(特点:两面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完成的。

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实质就是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怎样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实现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必须实行独立自主、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资产阶级

任务民族独立解放、人民民主自由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改造所有制

目的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种国家制度既区别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是由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

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一,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官僚资本又是垄断资本,没收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为什么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首先,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

其次,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

第三,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由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

从中共创建至国民革命时期,党是把城市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

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着重发动工人转向主要依靠农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为什么要转移?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是如何实现转移的?

(1)中国的特殊条件和大革命失败的特定形势迫使中国革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2)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

(3)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把革命的进攻和退却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开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客观条件: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主观条件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2、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

红色政权为什么首先出现在南方?大革命的广泛影响,造成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没有合法斗争的条件,只能进行武装斗争;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民主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就必须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异常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力量只能且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

第一,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乡村为工作中心。

第二,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的特点,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高度。

第三,他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四,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还要与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相配合。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及其理论形成的历史启示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形成,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第一,就是要懂得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第二,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坚持马列主义原理,又要不照搬照抄,根据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探索去创造,作出新的科学的理论概括。

第三,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坚定性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

(一)统一战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策略原则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必要性

建立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首先,是由中国社会阶级力量构成所决定的。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以及革命的发展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可能性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就使整个民族中的各革命阶级、党派和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有可能团结在一起。

第二,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受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他们之间利益的不统一,就决定了旧中国统治营垒的不统一,给革命者利用矛盾,争取暂时的或间接的同盟者,以结成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第三,无产阶级只要加强对农民的领导,就完全能够争取农民参加统一战线,并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为统一战线打下基础。

第四,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买办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对着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与国民党合作问题上,有两个因素起了至关重要作用。

一是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是“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教训对加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的认识上起很大促进作用。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1、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法——民众的大联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特点)

2、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

3、1923年中共三大中心议题——国共和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组织形式——国民党)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中的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

2、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组织。

4、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5、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第二,它是以国共两党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

第三,始终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第四,它处于一个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二、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为了在政治上、军事上打败蒋介石,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

A、调整了对农民的政策,将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国统区发动以学生为主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建立起第二条战线,扩大民主统一战线的力量。

C、坚持团结各民主党派,与他们求同存异,合作协商,结成联盟。

D、重申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保护政策,在政治上团结他们,在经济上保护他们的利益。

E、做好分化瓦解敌人的工作。

F、对海外华侨、爱国的侨胞、少数民族等采取争取、团结、合作的政策。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特点

一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规模大。

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坚固有力。

三是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力量。

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政策与策略是党的生命。

制定政策和策略的依据:一是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二是依据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

首先,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与一定的政策相联系。

其次,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

再次,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最后,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为什么要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是因为: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保证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完成党的当前和长远任务的根本保证。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我党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总结。

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首先,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其次,是由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主要是指“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政治领导”。

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要制定统一战线的正确政治纲领。

二是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在政治上把同盟者尽可能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

三是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四是要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五是要不断加强的自身建设,不断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首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爱国的,同时又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其次,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或特殊政治条件下,无产阶级也可与一部分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结成暂时的联盟,但大资产阶级会推行两面政策。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

首先,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其次,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再次,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两个联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对统一战线的巩固,对革命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社会职能

第一、统一战线是实现广泛团结,凝聚人心,完成新时期总任务的基本保证。

第二、统一战线是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

第三、统一战线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

第四、统一战线是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

第五、爱国统一战线是安排人事,合作共事,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必要途径。

第六、爱国统一战线是联络友谊,沟通感情,促进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桥梁纽带。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人民政协有三大特点:

一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是它存在的长期性。

三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不同点

第一、结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其结构表现为多阶级的联合。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其结构就主要不是表现为多阶级的联合,而是表现为多党派的联合。

第二、功能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其功能表现为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需要,是为了孤立敌人,打击敌人。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其功能就主要不是表现为阶级斗争、对敌斗争,而是表现为多党合作,协商建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三、从组织形式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法定的组织形式。而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种法定的组织形式。

第四、从运行机制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运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偶然性、不均衡性。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运行呈现出有计划性、稳定性、均衡性。

第五、从方针政策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是旨在如何壮大自己,孤立和打击敌人。社会主义时期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旨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第六、从合作性质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其性质是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二)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国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第二,中国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第四,中国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特点

第一,中国武装斗争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第二,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再进入武装起义,而是几乎一开始就是武装斗争。

这些特点,使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成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的长期武装斗争,由于敌强我弱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

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告农民书》中,第一次提出要解决“耕地农有”问题。

2、毛泽东在1927年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解决土地问题。

3、中共五大通过了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但陈独秀未公布实行。

4、“八七”会议、中共六大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第一,人民是战争人力的资源。

第二,人民是战争的财力和物力的源泉。

第三,民心的向背是战争的精神力量,并且在战争实践中还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第四,人民战争可以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斗争融为一体,使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战争的整体威力。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基本作战方针。

(三)党的建设

党建的作用:党是掌握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通过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

提出了党建的原则:第一,加强党的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加强理论教育。第二,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三,要同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

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条件最突出的一点是党长期处在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

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严格地保持自己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建设一个有严格纪律的,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

1、不同时期党的建设及其成果

(1)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仿效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党原则,反对孟什维克式的原则。

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确立了党的基本组织原则。中共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中共四大开始提出领导权和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

(2)土地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中共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和《告全体同志书》提出了党员的构成问题——农民

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了党内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提出了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进行正确路线教育的重要性。

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规定了党在军队中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原则。

(3)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的建设

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对民主集中制作出了完整的论述和系统的理论概括。

创造了整风这样一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4)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继续发展和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

提出了“两个务必”和防止“四种情绪”来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

“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要反对官僚主义和党内的骄傲自满情绪。

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

2、党的建设的基本特点

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

首先,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中共诞生时,第二国际已经破产。(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

再次,有了一个好的阶级基础。(没有经历欧洲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没有形成工人贵族,缺乏议会等和平的斗争形式)

最后,党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

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第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第二,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其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并被国人所接受的时间比较短;二是中共忙于实际斗争,无暇进行理论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是西方的斗争经验的总结。)

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第三,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

党的建设的基本特点

第一、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把党建称为“伟大的工程”)

第二、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第三、联系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对于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只有切实加强党建,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才能使全党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并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好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只有切实加强党建,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推动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再次,只有切实加强党建,才能科学地总结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从而推动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在革命斗争中真正发挥其作用。

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之间的关系。

首先,只有切实加强党建,才能坚定共产党员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怕牺牲,积极投身于革命的精神。从而坚定其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

其次,只有切实加强党建,中国共产党才能逐步地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领导人民取得胜利。

再次,只有切实加强党建,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军队的素质和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水平,从而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成熟的武装力量。

党的建设是三者关系的主体,没有党的的领导这个核心就不会有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和武装斗争的长期坚持。

3、关于执政党的自身建设问题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执政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阐明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执政党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二,提出学习生产技术,学习生产管理技术等新任务,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

第三,强调务必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和防止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及作风,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若干思想

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

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第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曲折认识:

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指明了的。毛泽东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后完成。”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

1.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2.经济条件:通过没收官僚买办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统一了财经工作,控制了通货膨胀。

3.完成了土地改革。

4.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反和“三反”、“五反”运动。(反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反对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5.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6.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第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起,我国就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第二,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概括讲就是“一化三改”。

第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逐步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建设与改革同时并举。“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

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

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必要性: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

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可能性:国际国内条件十分有利

在广大农民中蕴藏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党有能力领导好农业合作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政策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过渡(方式),使农民容易接受。

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

成功经验:

第一,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第二,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避免了对生产力的破坏。

第三,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合作化的推行,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

第三,有利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上,党采取了类似于农业合作化的方式,

即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改变手工业的生产关系的方法。

(1)手工业生产小组(2)供销合作社(3)生产合作社

采取了说服、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

举例: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的股金证。

佛山市小商贩和水上居民参加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中国农村在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转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历史因素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资产阶级太软弱。

现实条件

中国资本主义的软弱性;建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本奄奄一息,没有生机;金融资本炒买炒卖,投机倒把;商业资本囤积物资,哄抬物价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政策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但剥夺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

我国对资产阶级的两部分采取了不同政策:对于官僚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采取了没收的政策。而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及他们所拥有的私营工商业,则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

和平赎买的根据

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

现实依据:

首先,是由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决定的。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时期也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唯利是图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其次,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有长期的统一战线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再次,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强大,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加强,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从而为和平赎买提供了政治保证。

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

最后,国营经济的发展,为和平赎买奠定了经济基础。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是我国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阶段。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第一步: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第二步: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

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了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

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