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_第1页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_第2页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_第3页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_第4页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标准文档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绿色建筑2.1绿色建筑概述绿色建筑的概念伴随着绿色建筑的国际化趋势,绿色建筑的理念铺天盖地遍及全国,绿色建筑被炒得沸沸扬扬,开发商为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绿色”招牌,但这种不负责任的广告行为使得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认识有误区。或者认为绿色建筑就是价格昂贵的建筑,或者认为绿色建筑就是采用节能技术、材料,或者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多一点绿化⋯⋯此处不再赘述,但若要发展绿色建筑就需要对其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才不至于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目前关于绿色建筑在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义。而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两个词合称为“生态建筑”(EcologicalBuilding)他认为生态建筑是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的自然因素,比如地质、气候、阳光、空气、水流,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素循环,确保生态体系健康运行。这便是绿色建筑理念的雏形。国内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也各略有不同,定义各有独特之处,但万变不离绿色建筑是具有可持续性质的,都是基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上提出建筑业的可持续性,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这里给出两个国内相对比较全面的概念,因为这两个概念与其它概念的不同就是包括了“全寿命周期”概念在里面,不是单纯考虑节约、舒适、和谐,而是给绿色建筑一个生命期,建筑的“绿色”不是仅仅体现建设期,而是向前向后延伸,具体的看下面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制专家研讨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给出的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的定义是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另一个提出的概念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它关注的是建筑全过程的节约, 强调的是居住人的健康,同时也涉及到对环境最少的干扰。这两个概念都与我国 2006年6月1日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相似或相同,标准中绿色建筑的定义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特点从概念可以看出其所包含的特点,这节就从绿色建筑概念引出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它主要强调建筑对环境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建筑的寿命通常涵盖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过程,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要做一个全时间段的估算。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建筑物存在的时间段里,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还应在上述的基础上向前、向后延伸,往前从建筑材料的开采到运输、生产过程,往后到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或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这个周期的拉长意味着在原材料采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就进取材减少运输能耗,生产工艺的改进或淘汰,建造就要高瞻远瞩的选择可循环再利用的建材。因此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在建筑的前期建造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第二方面强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建设部提出了“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即着重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第三个方面就是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健康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节约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强调适用,强调适度消费的概念,决不能提倡奢侈与浪费。第四个方面是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绿色建筑应遵循的规律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一旦事物发展偏离轨道,与其发展有关的因素就会自动调节。从自然生态保护的角度提出绿色建筑应遵循的规律: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规律(1)普遍相关性规律绿色建筑的生产与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经济效益又要有社会效益。(2)相互制约性规律建筑业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经济滞后必然导致建筑业缓慢、落后的发展,反之建筑业的不合理发展会阻碍对长远经济的发展。(3)物质循环规律没有物质,社会无从组建,经济无从发展,“等量交换”,不能一味从自然社会汲取,而没有给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可以看作建筑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给与得替代品。(4)自然承受力规律建筑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很大,但不能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建筑业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料,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础,必然要以自然的再生能力为前提;另一方面,建筑业的排出物和拆除物返还自然要以自然“净化”能力为限。一旦超过其所承受的忍受极限,就会破坏社会、生态环境,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5)因地制宜规律绿色建筑的发展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搞绿色建筑同化。绿色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与不同的气候条件、地质状况、资源状况、生活习俗等相适应的绿色建筑。 应遵循经济规律前面已经介绍绿色建筑应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保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二是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是一方面平衡经济、 环境、社会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在对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追求效益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同样需要与各利益方在结构上平衡、在发展上协调统一。绿色建筑要能够持续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经济效益第一位的。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绿色建筑和一般建筑比较有以下不同: 一般建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易出现不同城市建筑雷同; 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地域资源、气候差异,因而能够体现建筑文化。一般建筑和绿色建筑都以追求经济性为核心,但绿色建筑强调经济与环境的结构平衡,不是一味只追求经济。一般建筑的生产、使用忽视能耗影响;绿色建筑则以低能耗满足使用的功能、提高舒适度。 一般建筑忽视与环境的沟通;绿色建筑更多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般建筑运行结束固体废料可回收利用的较少;绿色建筑则在设计时就考虑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一般建筑考虑的是浅生命周期, 即包括项目前期、建设运行期、维修拆除期;绿色建筑考虑泛生命周期,从建筑材料开采、加工到建设、运行,再到维修改造,最后到拆除。由此比较可看到,一般建筑不考虑对外部带来的问题 (无论好坏,都不做研究和关注),绿色建筑则是对一般建筑的外部不经济(这一概念将在后文介绍)问题的解决,更多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 绿色建筑属可持续建筑的范畴内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Building) 也就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内容包括从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着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益于子孙后代。可持续建筑反映出不同区域性的状态和重点,以及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一届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 21世界议程》,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范畴。联合国环境署1994年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对可持续消费作如下界定:“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是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是有联系的, 绿色建筑是属于可持续建筑的范畴的,但绿色建筑更强调人的居住舒适度。 绿色建筑应遵循可持续建筑发展原则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是包括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而建筑本身与社会、环境、经济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的产生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建筑的形成又回归社会,建筑的形成前后以及使用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绿色建筑业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如下:(1)整体性原则建筑业能耗巨大,不应该孤立的只求自身的发展,应该与社会、经济、环境统一协调、共同发展。(2)差异性原则无论是各个国家还是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建筑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地域资源、气候等差异,结合地域特点发展建筑。(3)共同性原则人类的愿望是一致的,世界各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4)公平性原则环境是没有国界的,建筑业与人类的关系不能仅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应该考虑其对环境、能源的国际公平、区际公平、同代公平、代际公平问题。(5)持续性原则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科技创新、人类健康应该是协调、统一、持续的发展。(6)效益优先原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对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追求收益的,绿色建筑的发展也讲效益放在第一位。(7)建立道德原则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传统发展观的转变,是人类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性飞跃。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是要对公众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观,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影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绿色建筑的形成过程,从生产到消费所经历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建设和运行两个阶段,其寿命周期是建设阶段向前追溯, 运行阶段向后延伸。这一过程牵动很多环节,涉及到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材料设备供货商、金融机构、媒体、消费者⋯⋯都在绿色建筑的寿命周期充当不同角色, 影响着绿色建筑的发展。 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1)政府的推动力绿色建筑属于可持续建筑的范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政府在税收、补贴、资助科研、建立交易配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不断完善,表现出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加大,是目前绿色建筑发展主要的推动力。(2)开发商推出“绿色建筑”开发商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断打出各种“绿色建筑”牌,暂且不论开发商广告宣传的目的和对“绿色建筑”概念的误导,通过媒体将“绿色建筑”这个词变得时髦,让各个消费层或多或少听说过“绿色建筑”。这也是一种对绿色建筑的宣传。(3)绿色建筑技术是发展的基础以真实建筑物作为实验的科技部节能示范楼和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的建成,表明了中国在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力:一是国内技术力量绿色建筑技术性价比比较高;二是绿色建筑技术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4)绿色消费趋势能源、环境危机,人们开始觉醒,“绿色”观念的初步形成,对泛绿色产品(节能灯、节水器具等)的关注度逐步提高,绿色环保组织相继成立,大众“绿色”意识也从认识到自觉接受再到主动要求的转变,绿色建筑是必由之路,将是建筑发展的主流,也是建筑消费的趋势所在。 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1)观念问题政府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是“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社会公众参与”三位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各尽其职。而政府(国家或地方政府)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力量。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都离不开房地产业地发展, 正因如此,地方政府通常也不遗余力给予这棵摇钱树很多的便利。 在这种房地产开发商是地方政府的摇钱树的时代,政府观念的改变对绿色建筑推广尤为重要。 只有政府的鼎力提倡和身体力行,在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攻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通过软硬政策引导建筑市场,创造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 这里政府观念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观念,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自觉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②开发商和消费者的观念在前面介绍过绿色建筑的特点, 可知绿色建筑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它将未来的成本(即考虑代际公平而多付出的成本,如投入新技术、新工艺等)考虑在产品中,增加了成本;开发商和消费者都只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对于绿色建筑这样的长期效益是不愿意承担更多成本, 开发商和消费者的观念的改变是对绿色建筑发展根本决定力量。③科学技术观念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仍无可替代。这里的科学技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是科学技术的内涵和外延的升华。首先是建筑师们观念,设计的高瞻远瞩,是绿色建筑从蓝图到实现的第一步。其次是建造过程技术手段、技术研究(包括材料)的创新与发展。(2)经济因素①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不能局限在建造和运行期,按其概念来看,绿色建筑应追求从选址、规划、设计、建造、运行到废弃整个生命周期的经济性。但人的利益趋向性,人为的将建筑生命周期割裂,获得与己有关的短期经济利益,从系统的观点看,部分的经济性总和不等于整体的经济性。②主要取决于开发商的投资意愿。目前,绿色建筑的推广对技术可行性研究和执行较多,而对绿色建筑能否给投资者带来经济利益研究过少,“生意人只做能够看到利益的买卖”现象是现实存在着,开发商一般是不愿意进行未知回报投资。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③费用承担者和受益者有分离的可能。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投资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如节能措施)而增加的投入,若消费者不愿承担这部分,即投入者和最后享受人的不一致。(3)缺乏规划①一方面是城市整体规划。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城市的发展是需要合理的整体规划,才能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除了融入一个城市文化之外,关键还在于绿色建筑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地域差异,这就需要与每个不同的城市相结合。目前,绿色建筑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是规模发展,只是个例。②另一方面是绿色建筑项目规划。绿色建筑生命周期内涉及方方面面,内外部关系复杂,其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基于技术和材料等的局限,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不是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在节能方面关注较多,而对建筑的居住和谐方面关注较少,是采用节能技术的部分绿色建筑。综上所述,政府观念的改变是第一位的,才能够正确引导和大力宣传;在“绿色”消费趋势的大环境下,尽快将绿色建筑知识的普及;将影响绿色建筑的各方力量调动起来,携手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优化理论概述 多目标优化理论多目标优化问题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在工程应用领域都是普遍并且困难的问题之一。最优化这门学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关于一个函数在一组等式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 在经典的优化理论中,拉格朗日乘子法则、库恩塔克条件、庞特里雅金极大值原理、内尔曼最优化方法,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研究发展的里程碑。虽然最优化可以追溯到十分古老的极值问题, 但是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 20世纪40年代末。现在最优化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几何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等。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新方法不断出现,实际应用日益广泛。实际中优化问题大多数是多目标优化问题,一般情况下,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各个子目标之间是矛盾的,一个子目标的改善有可能会引起另一个或者另几个子目标的性能降低,也就是要同时使多个子目标一起达到最优值是不可能的,而只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能在它们中间进行协调和折中处理,使各个子目标都尽可能地达到最优化。多目标优化问题与单目标优化问题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的解并非唯一,而是存在一组由众多Pareto最优解组成的最优解集合,集合中的各个元素称为Pareto最优解或非劣最优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用文字描述为D个决策变量参数、N个目标函数、m+n个约束条件组成一个优化问题,决策变量与目标函数、约束条件是函数关系。在非劣解集中决策者只能根据具体问题要求选择令其满意的一个非劣解作为最终解。 线性规划原理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自 1949年丹捷格提出了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法后,线性规划的应用日趋增多。线性规划所解决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来完成最多的任务; 另一类是在任务确定的情况下, 如何利用最小的资源完成这个确定的任务。要用线性规划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首先要根据待解决的问题,建立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其次对已得模型利用计算机求解, 得出优解。建模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个正确数学模型的建立,要求建模者熟悉问题的内容,明确目的要求和错综复杂的已知与未知条件, 以及它们之间二者相互关系,而一些已知数据还要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统计资料获取可靠的原始数据加以证实。一般来说,一个待建模的线性规划问题需满足以下条件:(1)所求问题的目标一定能表示为最大化或最小化问题,例如,求最小成本或人力投资等,材料储备的最大利用,企业的最大利润等问题。(2)问题一定要具备有达到目标的不同方法,即必须要有选择的可能性。(3)要达到的目标是有限制条件的。(4)问题的目标和约束都能表示为线性式。线性规划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生产和研究领域,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用来发展其它作业研究问题模型的解决方法之一。虽然线性规划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其在建筑材料优化选择中的应用却极其有限,本文选择了线性规划作为建筑材料的选择模型,研究建设项目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何达到利润最大化。 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关键性作用,是绿色建筑从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基础和工具。因此,下面总结几个对绿色建筑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评价体系。(1)英国BREEAM英国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它是由英国建筑研究院于1990年制定,该评价体系对后来各国制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BREEAM经过不断修订,已经从最初只适用于办公建筑而发展到适用于住宅、工业、超市等新建和已建成的各类建筑。该评价体系以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为目标,评价内容主要有:核心表现因素、建筑设计和实施、管理与运作三大方面。目前该评价体系涵盖了4个性能类别、3个组成部分、9项性能评价指标。4个性能类别包括全球、地方、室内、管理。3个组成部分是指核心评估、设计和采购、管理和运行[27]。9项性能评价体系涉及建筑土地使用、生态、材料、水资源利用、能源、管理、建筑的健康舒适、对环境的污染、交通便利等评价条目,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杰出、优秀、优良、良好、合格。(2)美国LEEDLEED(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System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BC)于1996年制定,该体系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和最具实践性的绿色建筑认证评分体系。 该评估体系包括六大类:LEED-NC(新建建筑)、LEED-EB(既有建筑)、LEED-CI(商业建筑装修)、LEED-CS(建筑结构)、LEED-H(住宅)、LEED-ND(社区开发与规划)。LEED更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其具体的评价绿色建筑指标包括:可持续场地设计、水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和环境、原材料使用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每类指标又下设各自子类,这些子类详细描述绿色建筑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绿色建筑评估人员根据每个项目满足要求的程度进行评分,满分为69分,根据项目所得分数,建筑项目被评为以下几个等级:认证级(26~32)满足至少40%的评估要点;银级(33~38)满足至少50%的评估要点;金级(39~51)满足至少60%的评估要点;白金级(52以上)满足至少80%的评估要点。LEED的灵活性和公开性使其成为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评价体系,LEED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2008年至2013年,已有364个项目注册。(3)日本CASBEE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 (ComprehensiveAssessmentSystemforBuildingEnvironmentalEfficiency) 是由日本学术界、企业界专家、政府联合成立的“建筑综合环境评价委员会”于2001年开始研究,2003年正式颁布。该体系有9大评价工具:CASBEE-PD(用于新建建筑规划与方案设计 );CASBEE-NC(用于新建建筑设计阶段);CASBEE-EB(用于既有建筑的评价标识);CASBEE-RN(用于改造和运行阶段的评价标识) ;CASBEE-TC(用于临时性建筑评价) ;CASBEE-HI(用于热岛效应评价);CASBEE-DR(用于地区、区域的延伸评价) ;CASBEE-DH(用于独立式住宅的评价);CASBEE-UD(用于城市开发的评价)。CASBEE的评价体系包括两大类指标:建筑环境性能质量和建筑环境负荷, 建筑性能环境质量又包括建筑室内质量、服务性能、室外环境,下设 80个相关指标;建筑环境负荷包括能源、资源、建筑用地外环境,下设共 80个详细指标。由于该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评价建筑本身还要评价建筑周围环境,故 CASBEE在评价过程中以建筑用地边界和建筑最高点之间的假想封闭空间作为评价对象的边界, 并且创造性的将建筑环境性能质量得分和建筑环境负荷得分相比, 将此比值称为建筑环境效率,该比值越高,环境性能越好。根据该比值将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S、A、B+、B-、C),B+及其以上等级的为绿色建筑。(4)加拿大GBTool1996年,加拿大首次发起了绿色建筑挑战活动,美、英、法等 14个国家参加了此项活动,各参与国通过对 35个项目进行讨论和交流,于 1998年确立了GBTool。GBTool的评价内容包括: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建筑设备等的可维护性、环境负荷、建筑运行与管理、经济性、资源消耗。它的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6大领域、120多项指标构成,该评价标准引入了“基准建筑”,将此作为一个基准,其他项目与此基准进行比较。所以当其他国家应用此标准时,要将该标准进行一定的修订才可使用。 GBTool需要借助其他软件测算建筑物的能耗、含能、污染物的排放和对建筑物室内热舒适和空气品质进行预测。其采用0-5的评分标准,0等级为行业基准等级;+3代表行业最好水平、+5表示不考虑成本可以达到的最优效果。(5)其他目前澳大利亚主要有两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分别是NABERS(国家建筑环境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评价系统)和GSC(绿色之星)。GSC较为有名,绿色之星的评价内容有管理、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使用及生态、排放物、创新项,绿色之星评级共有六个星级,四星级为(最佳实践) 、五星级(澳大利亚杰出)、六星级(世界领先)。德国 DGNB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The 2ndGeneration ofSustainableBuildingCertificateSystem) 创立于2007年,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因素,其评价内容主要有生态质量、经济质量、社会文化及功能质量、技术质量、程序质量、厂址选择。 DGNB首次提出对建筑物的碳排放量明确的计算方法,该体系将评价结果分为金、银、铜三个等级。新加坡于2005年提出了“绿色建筑”标志计划,并颁布了 GreenMark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有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室内环境、及其他绿色创新。 我国绿色建筑标识评定情况(1)时间序列下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自2006年颁布,2008年我国正式开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具体工作。中央及各级政府部门对此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评价表示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自2011年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表示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总趋势上看,我国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势头。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一星级绿色建筑,且多数年份里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是本年份里发展最多的。三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相对缓慢一些,且三星级绿色建筑在每年发展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是最少的。从柱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11年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整体基数变大,呈快速增长态势,一星级绿色建筑仍然维持其平稳的增长速度。(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空间分布状况我国绿色建筑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地区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占全国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面积占比越来越低,但仍然保持较高的比例,这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绿色建筑发展较快,但随着绿色建筑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中西部地区绿色建筑项目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占全国比例逐年升高,但是中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整体还是比较低,与东部地区相差甚远。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较快地区,但有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截止 2013年,东部地区绿色建筑项目数量为 1119个,绿色建筑面积11625.73万平方米;中部地区绿色建筑项目数量为 223个,绿色建筑面积为2656.64平方米;西部地区绿色建筑项目数量 180个,绿色建筑面积为 2053.3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绿色建筑项目面积空间分布比例趋势基本一致, 东部地区是绿色建筑发展集聚区,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中部地区略优于西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的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最低等级, 除要达到所有的基本控制项外,住宅建筑一般项要求达到 18项(共40项),其中对节地与室外环境和运营管理要求较高,对节能与能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要求较低。 公共建筑要达到22项一般项(共 43项),公共建筑对节材与材料利用要求最高。根据绿色建筑地图相关数据,从 2008年至2013年,我国共评出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515项,其中东部地区最多共有 351个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江苏和广东两省最多,分别为105和79个项目,占整个地区的 52%。中部地区共评出 95个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湖北省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居该地区首位,共评出22个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一星级绿色建筑分布较为均匀。西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相对于东中部地区来说最少,共评出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69个,西藏和新疆至今还没有一星级绿色建筑,西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陕西省最多,共评出35个一星级绿色建筑,西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分布差异较大。一星级绿色建筑的发展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当。 时间序列下一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一星级绿色建筑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要求最低,最容易达到的星级。自2008年以来,一星级绿色建筑发展从全国范围内来说发展较好。 一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空间分布状况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城市综合发展水平、针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度的不同, 一星级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评价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标识中的特殊位置导致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特性。一星级绿色建筑在东部地区一直发展较好,每年新建的绿色建筑中,东部地区占了大多数,且随时间推移,东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逐年增加,且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建筑面积增速较快。这表明我国东部地区不仅一星级绿色建筑基数大,而且发展速度较快。而中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逐年增加,2011年是一星级绿色建筑增加最多的一年,其后各年增长保持了相对平稳状态,但其一星级绿色建筑占全国比例仍然偏低。西部地区在2010年绿色建筑急剧增加后,自2011-2013保持着平稳的增长势头,其一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小,其发展速度和态势与中部地区极为相似。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与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面积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13年西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面积增幅比项目数量增幅明显,这是由于单个项目绿色建筑面积较大而造成。目前我国的一星级绿色建筑中有 68%位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略小于中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面积空间分布状态与项目数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因此总的来说,东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基数大,发展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一星级绿色建筑基数小,发展态势较平稳,不强劲。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发展二星级绿色建筑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中间等级,该等级对建筑项目所要达到的一般想和优选项提出更高要求,控制项是强制性满足。住宅建筑要求达到24项优选项,对节地与室外环境和运营管理要求较高,其他项目要求较为均等,优选项要达到三项(共9项)。公共建筑要求达到一般项29项(共43项),对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材与材料利用要求较高,其优选项要求达到 6项(共14项)。截止2013年,全国共评出 661个二星级绿色建筑,东部地区仍占比最大,占全国二星级绿色建筑总数的 73%,其中山东省居东部地区之首,共 70个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中部地区共评出 99个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其中湖北与河南省较多,分别为 32、27个,二星级绿色建筑在中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有些省份只有1~2个二星级绿色建筑。西部地区共评出 80个绿色建筑,陕西省是该地区二星级绿色建筑最多的省份,共 24个。 时间序列下二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二星级绿色建筑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中间等级, 其要求既相对容易达到,又比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低。2008年我国只拥有2个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经过 2011、2012、2013年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进和发展,二星级绿色建筑迎来了高峰期, 2012年至2013年一年中,我国建设了345个二星级绿色建筑。我国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面积逐年增长速度要高于项目个数,表明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每个单体面积较大,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发展。(二)二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空间分布状况各地区由于所处的气候区、经济发展地带的不同,二星级绿色建筑在我国三大区域内的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自2008年以来逐年降低,但每年其所拥有的二星级绿色建筑仍然占全国的大部分比例。因此这种降低趋势并不是二星级绿色建筑在东部地区发展减缓,而是二星级绿色建筑发展逐步向中西部扩散,从图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东部地区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年发展的绝对数量是逐年增加的。中西部地区二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且每年二星级绿色建筑在中西部地区的项目数量占全国的百分比相差不远。自2008年以来,东部地区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面积每年绝对数是增加的,但是其每年所占全国比例与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表现出不一致性,因此在考察绿色建筑发展时不能单独考虑项目数量,有时项目面积更能反映绿色建筑发展的真实情况。东部地区二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最少。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项目面积整体分布趋势接近。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发展三星级绿色建筑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最高等级, 该等级对建筑项目的要求都是最高要求,其主要强调对优选项的满足。住宅建筑要求达到 30项一般项(共40项),仍对节地与室外环境和运营管理要求较高。其中对节地优选项要求5项(共9项)。公共建筑要求达到一般项36项(共43项),仍然较侧重于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利用两个指标体系,优选项要求达到10项(共14项)。三星级绿色建筑是对建筑项目要求最高的等级,其增量成本一般较其他两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级较高。截止2013年,我国共标识了346个三星级绿色建筑,但从总量上看,三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远比一、二星级绿色建筑少。东部地区共评出三星级绿色建筑286项,占全国83%,因此三星级绿色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以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的江苏省最多。中西部地区标识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60个,其中较多的有湖北、湖南、陕西和云南。 时间序列下三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三星级绿色建筑对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运营等方面的要求均较高,因此建造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也较高,加之绿色建筑的“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建筑面积各年均比一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少,自2008年以来,三星级绿色建筑年项目发展数量和项目面积逐年递增,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呈上升趋势。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项目面积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三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空间分布状况三星级绿色建筑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在我国这样一个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其推广必然要受到一些阻碍。根据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特点,政府部门颁布了相关激励和补贴政策,使得三星级绿色建筑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好地发展。无论从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绿色建筑项目面积来看,东部地区是我国三星级绿色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带,每年发展的三星级绿色建筑中,几乎都分布于该地区。中西部地区三星级绿色建筑零散有分布,但每年逐渐递增,递增速度较为缓慢。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绿色建筑项目面积各年空间分布状况基本一致。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项目面积在东部地区仍然是最多的。 但是中部区域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大于西部区域1%,但是西部区域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面积高于中部地区3%于。总体来看我国三星级绿色建筑是所有星级绿色建筑发展最为缓慢、规模最小,三星级绿色建筑发展应该成为我国未来深化绿色建筑政策的重点。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已经迈进实质性发展阶段。从目前的发展成果分析:绿色建筑发展规模上一星级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较好,三星级绿色建筑稍差一些;从绿色建筑规模的分布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较多,中西部地区相当。总体上看,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浅绿到泛绿、从示范到推广的关键性阶段。深入分析此阶段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差异是未来进一步深化绿色建筑评价和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的一项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让全国各地区共享绿色建筑发展成果。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绿色建材3.1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1)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2)包括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和谐共生。(3)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引入我国。2005年,我国颁布了《中国绿色建筑导则》,2006年6月建设部和科技部推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2007年11月,为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设部继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后,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开始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和审理。3.3建筑材料的生态认知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意识到了由于自身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逐步提出了生态建筑,生态建材的概念,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控制建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倡生态建筑,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生态建材的发展担当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建筑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建筑材料是人类从事建设活动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建筑或构筑物的性能、功能、寿命和经济成本,从而影响人类生活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和舒适性。因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此,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从事着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工作,并不断的开发新材料。但是这些研究开发工作,多数是为了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安全尺寸规模、功能和使用寿命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所构筑的生存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和美观性等更好的追求,而很少考虑到材料的生产和使用给生态环境、能耗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古代天然材料的利用与居住环境距今大约50万年到10万年前,原始人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只有天然的石块和木棍,不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尚不具备建造房屋的技术和条件。大约距今1万~6000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利用简单的工具砍伐树木,搭建简单的房屋,由于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承载力小,尺寸有限,所以房屋的规格较小,结构形式简单,为了减少墙体和屋顶等围护部分多采用半地穴式房屋。所用的结构材料多为天然的木材和石材。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开始利用天然石材建造房屋及纪念性结构物。由于石材强度高,承载力强,可以建造较大型的结构物。最早利用石材的构筑物当属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埃及金字塔。最早的天然石灰岩的胶凝材料。很久以前,人类可以烧烤的动物,一个加热和偶然发现天然贝壳烧灰。公元前第十六世纪~公元前第十一世纪(商代)在青铜时代,由于大量使用青铜,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大提高。同时,青铜器的使用木结构建筑和“版筑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谓“版筑技术”是用木材或木电杆的边界,然后在木框架黄土,夯实后,董事会删除。这是一个非常经济的方式原位土壁,壁。采用该技术的自然土壤,加工简单,人类住区和其他建筑物。混凝土浇筑技术,但也来自于最早的“版筑技术”。还有以天然粘土类物质为原料,经过高温烤烧制造而成的非金属无机材料叫做烧土制品。烧土制品是人类最早加工制作的人工建筑材料,可以说是与人类的文化、历史同步发展的一种建筑材料。 近代建筑材料与建设水平的提高直到18世纪,以176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为契机,在19世纪以后,工业生产的建筑材料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加有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我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水泥工业才得到飞速的发展,如今我国已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经是世界上水泥产量最多的国家。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的出现, 是建筑材料发展史上的一大革命。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材料的形状,尺寸的限制,使建筑物向高层,大跨度发展有了可能。其次,无论是强度还是耐久性能,混凝土材料都远远优于木材、砖、瓦等传统的材料。除以上钢铁、水泥和混凝土等主要的结构材料以外, 19世纪末期平板玻璃的工业生产方法被确立,具有透明的房屋建筑采光材料得以大量生产和使用。 同时,随着粘结剂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各种木纤维水泥板以及集成木材等材料得以迅速发展,各种功能性建筑材料的品种更加多样化。 现代建筑材料与多姿多彩的建筑1940年以后,建筑材料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钢材、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骨钢筋混凝土等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其使用量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水平。到1997年,全世界的钢产量已经达到7.70亿t,水泥年产量达到11.5亿t,每年的混凝土生产量大约为80~90亿t。世纪中叶,我国钢材和水泥的产量曾今落后于先进国家,但增长速度很快,1985年我国水泥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并在以后一直保持领先地位,1996年我国钢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世纪建筑材料另一个明显的进步就是各种复合材料的出现和使用,包括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复合、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复合以及同类材料之间的复合。例如钢纤维、玻璃纤维、有机纤维等各种纤维强混凝土,利用纤维材料的抗拉强度高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混凝土的粘结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改善了混凝土脆性大、容易开裂的缺点,使混凝土的适用范围得以扩大。除此之外,石膏板、矿物吸声板等各种无机板材,可代替天然木材做内墙隔板、吊顶材料、使建筑物的保温性能、隔音性能等功能更加完善。综上所诉,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建筑材料的进步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建筑物尺寸规模的增大、结构形式的改变和使用功能的完善,建筑材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天然材料的简单利用到工业化生产,从品种简单到多样化,性能不断改善,质量不断提高的历程,使我们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 未来建筑材料的出现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日趋加大,城市功能日益集中和强化,因此需要建造高层建筑,同时为了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品质生活,大型公共建筑的需求量也将增多,而要建造这样的大型,超超高层建筑物,轻质高强型材料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随着人类对地下,海洋等苛刻环境的开发,材料的耐久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2000多年来,我国房主建筑材料一直沿用了传统的粘土砖。由于材料的运输距离过长,外墙厚度一般为37cm而且不设置保温层,基于以上原因,墙体材料的改革已作为国家保护土地资源、节省建筑能耗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制定了在“九五”期间墙体材料的改革和建筑节能的目标。未来的建筑材料发展的内涵是“用新的工艺技术生产的具有节能、节土、利废、保护环境特点和改善建筑功能的建筑材料”,例如,透明的绝缘材料,相变材料,纤瓷板,玻璃砖等。在国外未来的建筑材料主要有三个观点:删繁就简、贴近自然与强调环保,主要包括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益于环境,减少环境负荷。在我国未来的建筑材料发展主要是:(1)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材观。(2)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提倡生态化的建材。(3)建立和完善建材业技术标准,加快实施标志认证制度。(4)加强生态建材的研究和开发。(5)要做好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建筑材料的生态影响因素生态建筑材料从广义上讲,不是一种单独的建材产品,而是对建材“健康、环保、安全”等属性的一种要求,对原材料生产、加工、施工、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贯彻环保意识并实施环保技术,达到生态要求。 建筑材料的生态特性日本东京大学的山本良仁等人指出:“生态材料(生态材料)应该有三大特点,即:先进性、环境协调与舒适。工业生态学是用系统的观点,系统中的早期地球的物质资源,生态系统,本演化的资源已成为一个限制因素, 系统内相互作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用,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其中的资源流动形式和浪费资源储量和环境废物容量约束的二级系统。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但内部物质流是单向的,无法维持,理想的状态是一个系统的内部资源最大化,能够回收所有废旧材料。 建筑材料生态标签和全生命周期的评估国外(欧共体)对不同工业和加工过程中的产品都黏贴生态标签。生态标签的原则是让消费者明了这些生态建材产品在环境方面所具有的影响。产品在它们全生命周期阶段——从原材料采集到制造、使用和处置——都会影响环境。生态标签的体制意味着,以系统的方式提供所有环境信息,并未建材产品的功效分级提供基础,以使消费者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选择。建筑材料和产品的生态标签,需要使用生命周期分析、影响评估、能量模式和环境审核等研究,以充分测量它们的生态影响。生命周期评估,是测量建筑材料“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影响的有效工具。它的优点在于,呈现了图景的整体式,还有它以概括和平衡的风格显示了影响方式。例如,根据生命周期评估,能量是一个考虑因素,但不是考虑的唯一因素;而且评估是从能量公式的两反面来体现,既实用中的消耗的能量和在处置时候可以提取的能量。生命周期评价原则,是减少的不利影响,提高回收率,并根据最小生态损害使用材料。建筑设计应遵循生态原则(增加生物的丰富和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影响。在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降低材料的高层次的多样性提供了该建筑块,使资源可以连续循环;建筑设计应遵循相同的规则。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人类活动是符合自然的工具。在原则上,生命周期评估鼓励减少资源、材料、排放和垃圾的总吞吐量。像所有设计和生产的产品一样,建筑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的评估不仅是评估总体环境影响的一个有效方法,而且它作为一个工具,来预测不同设计选择的生态效率。基于全生命周期下的建筑材料生态选择标准生命周期评估可被用做一种评估方法。过去 20年间,这一评估过程得到了新的发展,并被纳入了ISO14040-14043国际标准认证的标准化轨道——对重要建筑材料进行完整评估必不可少的部分。 建筑材料定量生命周期评估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依靠这些标准,人们必须首先从生态学角度对建筑构造或各种可以替代的材料进行分析,并依据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其进行量化。此外,可被量化的评估的的生态影响——如果是可验证并已知的——必须把被进一步细化,并权衡其重要性。然后,人们调查出替代材料的价值,并最终列出社会—文化方面的要求。后者包括以下方面:集中关注某一特定地区,以加强区域经济,使用者提出的一些建筑需求,或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最终决策的得出是以把所有单独的结果总结到一起作为前提的,下列以DINISO14042“影响评估”为基础的是生命周期评估标准中所列出的最重要的指标或影响类别,它们应被用于依据现有数据进行的评估中:直接能源输入、所耗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间的比率。通常,对比评估中只包括材料使用过程中所必需的直接能源输入。不过,这种所谓的灰色能源应被进一步细分成可再生形式和不可再生形式的能源,以便区分出环保型和非环保型的生产途径。此外,VDI4600规定指出,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需的能源,包括任何有可能回收的能源,都可被用做“累积能源输入”。建筑使用周期间所需要的能量通过假设或设计方案得出。在进行综合量化评估的过程中,直接能源输入包括在借助能量产生所引起的环境效应而进行的评估过程中。(1)全球变暖潜能。(2)臭氧层损耗潜能。(3)酸化潜能。(4)富营养化潜能或营养化潜能。(5)反应活性当量。(6)(可再生原料的)二氧化碳储量。(7)空间需求量。由于数据比较复杂,描述生产过程中毒性大小的指标(这些指标同样是为生命周期评估标准规定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被用于重要的单项评估。简单的说,在必要的物质提取和生产过程中——有可能的话,也包括使用和处理过程,其各个单项步骤都在ISO14040量化生命周期评估范围内得到了描述。需要对比的产品单元在功能上必须完全吻合。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以这种方法得出的输入-输出分析被长称作生命周期创新分析。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前述各类影响的单项记录只会被总结到一起(效果评估) 。预计可以使用80或100年的建筑组件或单独的建筑组件层的更新周期会被当作一个因素计算出来,并且会根据效果评估的结果乘以一定的倍数。根据情况的不同,人们会依据后果的严重性,各变量间的相对比较结果或是与现存环境负担(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相关的影响的重要性把所定的指标计算出来。后者的评估原则往往是通过几个指标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之后得出的。 这尤为重要。 建筑材料生态运用中的定性环境影响在我们进行总体评价中,无数种基本上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却有害的环境影响类别之中——部分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完全没有被人们所理解。除了上面提到的生命周期评估的运算结果之外,还要从定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其中包括: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毁坏、生产和处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维护工业流程和工业加工阶段的范围所需的监管工作、中间产物的潜在危险以及回收利用的可能性。进行定性逻辑思考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避免使用从热带雨林过度砍伐得来的木材,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毁坏生态系统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颁布了适当的禁令,或者出示可持续木材砍伐凭证,便是基于定性评价做出的环保决策。即使在形成了一套全面的生命周期评估之后,评估的结果也未必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项目或地区。我们必须对每个具体的案例进行检验,以确定其中具体的影响是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材料中成本比例与细部设计(1)成本比例对建筑成本进行对比通常是借助众所周知的成本预测、成本评估和成本控制方法进行的。成本对比问题的关键在于预测使用成本,因为这需要人们清楚维护和翻新过程中预计要投入多少资金。人们可以利用几种以 DIN276成本细目为基础制定出来的计算机辅助方法。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任意处理建筑组件或建筑层的耐久性(在优化可持续性过程中) 。这些包括使用成本和处理、拆除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成本在内的成本统称为生命周期成本。为了配合人们协调各种方法并开发出建筑的可持续性指标,一种对建筑组件和产品的质量耐久性进行动态预测的方法正在开发过程中。(2)细部设计细部设计以节省材料、尽量减少环境影响为目的的产品和加工过程的选择方法:建筑基础设施(电、冷、热水、供暖)规划,通过优化组合卫生区和储物区、服务通道和供给线,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①选择有多重用途的耐用、可修复的组件,以减少使用期间的改装和更新工作。②在建筑过程中始终秉承回收利用这一理念,使用那些可以借助机器将其分离开来的可分解组件层或是统一质地的材料构件。它的质量保证包括对耐久性进行优化就是一条重要标准,第二条标准:如何从技术和构造角度弥补可能有特殊荷载集中和不同材料身上潜伏的具体危险所导致的损失,第三条标准则是关于建筑组件连接部分的可拆卸问题,因此也关系到可修复性和进行局部更新的问题。3.4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建筑材料资源再利用与再循环工程技术再利用与再循环建筑材料资源的相关工程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提高建筑材料可持续性能的关键技术,它们使建筑材料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得以在实际生产与工程实践中得以实现。建筑材料的再利用按照是否对原有建筑构件进行拆解可分为直接再利用和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的再利用。由于这里的研究背景是建筑拆除行为下的材料资源可持续利用,而被直接再利用的建筑构件本身在较长的建筑寿命周期内几乎不涉及拆除活动,因此这里仅对后者进行讨论。可再利用材料指“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可再循环材料指“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建筑材料资源的再循环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经过建筑拆解与材料的分类收集,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而生成与旧材料相近或完全不同的新材料,从而实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现建筑材料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 木质建材木质建材要比其他以森林资源为原料的材料(例如纸),使用寿命明显要长,碳元素一旦被存储就能够长期保存。同时,由于木材的材料特点,大部分从旧建筑上拆解下来的木材经过车床或工人的简单物理加工(如拔除钉子、去除腐朽部位,重新造型等)即可再行利用,且这种木材比新近生产的木材在本地环境中材性更佳。将拆解下来的木材尽量保持原有的形态进行再利用,其意义之一在于不轻易废弃经年累月才得以去除水分而得到的干燥木材;并且不轻易使树木所存储下来的碳元素返回大气中,使得被富集的自然资源不轻易地进入自然环境中人类的主动行为较难影响的范围。如果进行材料的再循环,则能够生产纤维板或造纸等,其中碳元素的存储量仍旧足够大于其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碳元素量。如果拆除的木材其性质已不能继续参与材料系统内部的循环,则可将经测定不含防腐、防火药剂和油漆等有害物质的木屑、碎木等作为燃料或堆肥使用,使其中的碳元素回到大气中,重新参与固碳过程。废木料可与黏土、水泥混合,生产特殊的混凝土。该种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材质轻、导热系数小等优点,可作为绝热材料使用。由于废木料的掺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毛细作用,该复合材料的耐久和导热性能受湿度的影响均较小。 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材料拆解后,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一系列基于混凝土再生技术的破碎、清洗、尺寸分级后,按一定的尺寸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骨料而配制成新的混凝土,用于道桥、建筑等土木工程的建造。再生骨料表面粗糙,棱角较多,并且骨料表面还包裹着相当数量的水泥砂浆,再加上混凝土块在解体、破碎过程中由于损伤累积使再生骨料内部存在大量微裂纹,这些因素都使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增大,这对配制再生混凝土是不利的。但再生骨料混凝土拌和物密度小,和易性低,使其保水性与粘聚性增强,对于降低建筑物自重,提高构件跨度有利。将再生粗骨料应用于喷射混凝土,具有回弹率较小、荷载在压应力 -应变曲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线的后峰值部分缓慢地和比较平稳地下降以及在压应力-应变曲线的后峰值部分的变形能力和延性较大。再生骨料在这一方面的利用前景广阔。此外还有较少量的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选后,装入钢丝笼内,取代石材用于水工工程或景观工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钢铁材料钢铁材料的循环利用成型较早,目前在实际中的产业体系也较为成熟。2013年,我国建筑业用钢量占总用钢量达56.5%。同年我国的废钢资源产生量位达1.6亿吨,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废钢产生量的26.7%,且废钢铁年产生量占我国再生资源总量60%。不需要的钢材制品被作为有价物回收,再经由废料加工行业熔融后加工成为商品。建筑拆解所产生的型钢与钢筋主要通过切割机被切割到一定大小、经过磁石筛选就成了大废料。大型材的废料含有杂质较少,而表面附着混凝土的钢筋在电炉中处理难度则较大。回收的钢铁材料中由于混入了各种杂质,致使其品质稳定性较差,Cu、Sn、Mo、Ni等元素一旦混入钢铁中就很难再从中去除,所以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需要采用特定仪器对其成分进行确定,确保对大量繁杂多样的合金种类及材料品质能够进行现场快速准确的分析检测。为购销双方在原材料交易时作出迅速、可靠的判定,并提供必要的信息。 废旧砖瓦废旧砖瓦经长期使用后,矿物成分和形态基本保持稳定,使得其存在被继续利用的基础与价值。砌体建筑在简单的机械拆解后,其中的砌块经过人工分拣与砂浆残留物的去除后被再利用于要求不高的墙体砌筑,是最为常见的再利用方式。利用废砖替代部分骨料生产混凝土或混凝土砌块时,对混凝土和易性影响较大,并且强度远远低于其他类型混凝土,应用范围有一定限制;但作为耐热混凝土粗骨料使用时,混凝土经高温灼烧后表面不产生龟裂,较为理想。此外,废砖瓦也可经粉化后可用作免浇砌筑水泥原料或再生砖瓦的原材料。 回收的沥青屋面废料回收的沥青屋面废料可用作生产热拌沥青和填补路面坑洞的冷拌材料, 由此可以减少纯净沥青和沥青中骨料的使用, 同时沥青屋面中所含有的纤维材料有助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于提高热拌沥青的性能,减少路面变形与开裂。一般高等级公路热拌沥青路面中沥青屋面废料的掺入率为 5%,而低等级道路的热拌沥青路面中沥青屋面废料的掺入率可达10%~15%。新型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建筑工程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规模的扩大,建筑能耗也逐渐发展成为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球能耗总量的25%,成为建筑能耗最为严重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巨大以及广阔的国土面积,进一步加速了我国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速度,建筑工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使得我国的能源开发利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有效解决我国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问题,我国设定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改进建筑材料和控制建筑数量等方法实现对建筑工程能源消耗的有效控制。我国建筑节能工程的发展,使得能源节约理念在建筑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在建筑施工中,进一步控制建筑节能的范围,通过选取更具节能性质的材料以实现对降低建筑工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并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节能还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提出了一定要求,为有效减少工程的能源利用量,需要更为科学的设计建筑的结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集中建筑支持能量,以有效减少能量散失,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的节能建设。而由于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因此我国建筑能源消耗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面临巨大挑战。 新型建筑材料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也就是对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建筑结构的节能设计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强调太阳能与建筑结构的有机结合,通过将太阳能装置应用到建筑结构的取暖和发电等领域中,实现建筑设计中新能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同太阳能装置的结构与功能是不同的,所以在建筑节能工程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太阳能装置要采用针对性建设方案。建筑设计中新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以及太阳能空调等。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原理是通过特殊材质吸收太阳光能量, 并在热交换器的作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用下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进而实现对太阳能热水器中水体的加热。由于太阳能热水器的运行不需要投入任何运行费用,因此在学校,医院以及政府部门的建筑设计中通常受到广泛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构的结合方式主要包括设备的固定安装和管道的搭建两种,太阳能设备的固定安装是指在建筑结构的屋顶安装固定的太阳能热水器,使得热水器成为建筑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有新住户进行居住时,能够直接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无需对装置进行处理与改动。而在管道搭建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建设中,一旦住户出现搬迁,就会带走太阳能热水器,新住户的到来则需要重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需要在墙壁和地板上重新开孔并施工,重新安装热水器,而由于此种安装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在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前一种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建筑工程发展中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过程是通过利用太阳能电池方阵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伴随着我国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渐普及。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首先要在屋顶铺设光伏组件,进而将光伏组件的引出端接在太阳能发电装置的控制端,通过控制光伏转化速率实现对太阳能发电装置的有效控制。伴随着建筑工程开展中新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光伏组件的形态发展将会更加注重建筑结构的一体化,通过在建筑结构中添加光伏涂层,使得太阳能发电技术更具观赏性,也有效保证了建筑工程中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绿色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材(1)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涵义相当宽,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或生态环境材料。 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并且有利于健康,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且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材料。(2)绿色建材的特征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比较具备如下的特征:①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清洁生产技术。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等有害物质,不使用铅等添加剂。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③产品设计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如具有抗菌、防霉、阻燃、除臭、消磁、防射线等功能的新材料产品。(3)绿色建材发展的必要性新的消费观念,推动着全球进入一个新的绿色时代,在全球环境保护、维护生态浪潮的冲击下,21世纪的消费观念更加注重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加崇尚回归自然。大多数人有90%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老人和儿童在室内度过的时间更长。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室内空气中可以检测出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室内有害气体高出室外数十倍。因此,人们对建筑材料及产品的性能和指标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使用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绿色建材”。同时,绿色建材是实现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发展绿色建筑必须从绿色建材做起;发展绿色建材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建材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标准、产品的评价、产品的认证、产品的应用,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并在政策上对绿色建材产品体系的建立给予必要的支持。 绿色建筑材料的可持续要遵循的理念(1)因地制宜,遵循客观规律了解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追求生态平衡是我们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可再生资源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导向作用,由于城市的各种生态因子和城市功能要求不同, 因此所构建的城市形态也是千差万别,在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建筑所在的气候特点,挖掘和提升乡土的材料与技术,制定相应策略,创建节材节能的人居环境。(2)开展绿色建材的探索性研究建立我国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体系,编制绿色建材近期与长期发展计划,建立绿色建材数据库,开展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绿色建材的使用功能以及做好明确可量化的材料评价指标。 中国目前已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开发的“绿色建材”有纤维强化石膏板、陶瓷、玻璃、管材、复合地板、地毯、涂料、壁纸等。如“防霉壁纸”,经过化学处理,排除了发霉、起泡滋生霉菌的现象。“环保型内外墙乳胶漆”不仅无味、无污染,还能散发香味,并且可以洗涤、复刷等。“环保地毯”既能防腐蚀、防虫蛀,又具有防止阴燃的作用。 “复合型地板”,是用天然木材,经进口漆表面处理而制成,具有防蛀、防霉、防腐、防燃、不变形特点等等。 绿色建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类:(1)单因子评价体系一般用于卫生类评价指标,包括放射性强度和甲醛含量等。在这类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就不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2)复合类评价指标包括挥发物总含量、人类感觉试验、耐燃等级和综合利用指标。在这类指标中,如果有一项指标不好,并不一定排除出绿色建材范围。大量研究表明,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室内墙面、地面装饰材料以及门窗和家具制作材料等。这些材料中VOC、苯、甲醛、重金属等的含量及放射性强度均会造成人体健康的损害,损害程度不仅与这些有害物质含量有关,而且与其散发特性即散发时间有关,因此绿色建材测试与评价指标应综合考虑建材中各种有害物质含量及散发特性,并选择科学的测试方法,确定明确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 绿色建材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能源、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搞好环境保护是建材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1)加快建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与老企业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要予以淘汰。建材行业中落后的企业占多数因此加快技术改造和现代化的步伐建立绿色建材工厂是促进建材工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2)研究开发大量利用废渣的高技术建材地球上使用量最多的原料是粘土、 石灰石、砂石。我国每年开采亿吨以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上而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每年的产出量也达到亿吨。因此如能利用大部分废渣对地球环境来说就是一个重大贡献。但目前每年只能处理和使用一部分废渣。主要原因是用废渣作原料的墙体材料质量和稳定性不够好使用推广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要解决烧结和不烧结的两种产品提高质量和大量利用废渣的新技术以减少环境负担。(3)开发研究节能建材和太阳能建材全国采暖年能耗亿吨标准煤比发达国家高倍外墙传热系数高倍。因此首先解决传热系数小于的墙体材料。如空心砖、保温复合板以及植物纤维复合板、多孔板等争取建筑节能以上。日本通产省组织研制了太阳电池和外墙、瓦片一体化的建材并解决了阴影时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以及贮能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之后新太阳计划中提出万户的太阳住宅推广计划。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计划。所以建议研究用光电化学电池的窗户太阳能贮热的墙体和屋面光热发电、致冷墙体和屋面等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电、热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最终节能。研究开发大气净化功能建材具有分解或吸收大气中的等有害气体的能力的建材称为净化功能建材是世纪绿色建材的主要研究方向。(4)开发研究抗菌、吸臭和健康型建材美国环保局的测试结果表明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不是工厂也不是马路而是居室。居室内的的含量为比室外高倍。 在百货大楼内空气中细菌数为每空气中万个公园内个林区内则为个林区与百货大楼中含菌量相差万倍。 人类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人们居住密集更需要经常保护和改善室内小环境。 为了创造人类健康和长寿的小环境开发抗菌材料、 吸臭材料和有利于健康的材料对环境也有直接意义。建议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